阅读书籍大学读后感(优秀5篇)

时间:2017-07-03 01:27:3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阅读书籍大学读后感 篇一

《1984》读后感

《1984》是乔治·奥威尔创作的一部具有强烈政治寓意的小说。这本书通过描述一个极权主义社会中的主人公温斯顿的生活,揭示了政府对个人自由和思想的控制。阅读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现实世界中的权力运作和人性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在小说中,温斯顿生活在一个名为“大兄弟”的政府的控制下。政府通过各种手段监视和操控人民的思想和行为,让他们成为无思想、无个性的机器。这种社会中的人们不再有任何隐私,思想和言论都受到极限限制。温斯顿作为一个反抗者,试图通过写日记和加入地下组织来保护他内心的自由和真实的思想。然而,最终他还是被政府抓获并被洗脑,最终彻底丧失了自己的个性。

通过这个故事,我深刻认识到权力的腐败和对人性的摧残。政府通过控制信息和操控人民的思想来维持自己的统治,使人们变得愚昧和无力反抗。这种情况在现实世界中也存在,虽然没有达到小说中的极端程度,但是政府和媒体对信息的掌控和操纵,以及对异议的打压和迫害,都是对人们自由思想和表达的限制。我意识到,只有保持警惕和坚守自己的原则,才能在这种环境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真实的个性。

此外,小说中对人性的描绘也令我深思。在这个极权主义社会中,人们变得自私、冷漠和残忍。他们不再有爱、友情和同情心,而是被政府的洗脑和恐惧所驱使。这使我认识到人性的本质是复杂而脆弱的,当人们面临极端环境时,很容易被权力和利益所腐蚀。阅读这本书让我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鼓励我保持善良和正直,不被外界的负面影响所左右。

总的来说,《1984》是一本令人震撼并思考的书籍。它通过对权力和人性的揭示,引发了我对现实世界中的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思考。这本书教会了我保持警惕和坚守原则,不为权力和利益所动摇。它让我明白了自由和真实思想的重要性,以及保护个性和人性的责任。阅读这本书是一次深沉的思想旅程,也是一次对自我的追问和反思,我将会将这些思考应用于我的生活和未来的学习中。

阅读书籍大学读后感 篇二

《活着》读后感

《活着》是余华创作的一部让人深思的小说。这本书讲述了一个中国农民的一生,描述了他在战乱、饥荒和家庭悲剧中的艰辛生活。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人生的意义和家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小说中,主人公福贵在战乱和饥荒的年代里艰难地活了下来。他失去了父亲、妻子和儿子,经历了无尽的痛苦和困苦。然而,尽管他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他还是坚持活着,并以顽强的毅力和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挑战。他相信生活是宝贵的,即使再苦再累,他也要活下去。通过福贵的故事,我认识到生活的美好和珍贵,无论面对怎样的困境,我们都应该保持乐观和坚强。

此外,小说中对家庭的描绘也让我深受触动。福贵在失去了亲人后,独自一人生活,但他始终保持对家庭的思念和对家庭的责任感。他为了保护家族的传统和尊严,坚守着对父亲的承诺,并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家庭。这使我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家庭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根基,是一个人情感的寄托和支持。无论我们身处何地,我们都应该珍惜和保护家庭的温暖和和谐。

总的来说,《活着》是一部令人深思和感动的作品。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生活的意义和家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教会了我坚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的挑战,以及珍惜家庭的温暖和和谐。这本书让我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鼓励我更加关注和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物。阅读这本书是一次感悟生活的旅程,也是一次对自我的思考和反思,我将会将这些思考应用于我的生活和未来的学习中。

阅读书籍大学读后感 篇三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的第一句写到:“《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意思是《大学》这部书,是古代大学教书育人的纲要和准绳。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阅读了《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中的《大学》。

  《大学》被朱熹分为了经篇和传篇。经一章向人们展示的是儒家的“三纲八目”的要义,逻辑分明,层层推进。“三纲”指的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指的是“格物、致知、成一、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十篇的传的文则是引经据典地阐释“三纲八目”,其内容言简义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的宗旨在于显明本有的清明德行,在于把这种修养取得的成就恩泽人间百姓,从而使人人都达到至善的境界。解释“在明明德”的传一章引用了《康诰》《大甲》《尧典》主要是“为了说明弘扬人性中美好善良的品质从三皇五帝时期就开始了,并不是我们标新立异的产物。”我认为它包涵了“性本善”的意味。《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中的“天之明命”就是指上天平等赋予每个人的德性。它强调了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美好的,但是可能由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不同才导致了人们在品行和德性方面的差异。因此“皆自明也”,即要我们自己加强自身的修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也“在亲民”。《四书章句集注》中“程子曰:‘亲,当作新。’”朱熹说“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新民与亲民——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一个问题》一文提到“新民”指使民众提高觉悟,实现精神、思想的更新;而“亲民”则指使民众富足、安顿而获得必要的生存基础,进而亲善于政权结构,易于统治,服从管理。”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认为“亲民”适合古代社会而“新民”更适合现代的社会。因为“新民”更强调了一种自我的革新,社会的革新。正如朱熹所说的,首先要自己“去其旧染之污”,对自己的旧观念,旧思想进行改造和更新,然后再“推以及人”,那么领导者就不担心人民不归顺他。对于个人来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一种非常好的提升自我的办法:通过不停歇地随时反思自我、改过自新从而“得道”。如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

  通过“明明德”、“亲民”然后“止于至善”。“止于至善”的意思是人人都达到至善的境界。朱熹说:“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在我看来,这是通过“明明德”、“亲民”后达到的一种效果,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但是这似乎太理想化了,不管从古代社会还是现今社会来讲都有点脱离了实际。然而,我们首先要“知其所止”然后才能谈论“止于至善”。书中所描述的“止”是从精神层面上来讲的止于仁、敬、孝、慈、信。不可否认,这对于现在来讲仍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我理解的“知其所止”更强调了自己应该找准自己的人生位置,然后才能为之奋斗。

  经篇勾勒出“三纲八目”的要义,然后传篇对其展开阐释。其中“八目”又包含着“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而“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

  在内修方面,先是格物致知,然后是诚其意,正其心。“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为穷,故其知有不尽也。”由于我还不太懂朱熹这番话,于是我通过查找一些资料

来加深对格物致知的了解。“格物指努力穷就事物之理,当人民通晓事物之理后,人的知识也就完备彻底了;致知完全是作为认识过程找能够的格物在人所得知识的一个自然结果;所以朱熹认为,若没有格物谈致知是无法办到的。知悉用“格物所以致知”来说格物和致知的关系,一方面说格物以致知为目的,另一方面致知是在格物的过程中实现的。”人的知识在认真研究外界事物中获取,日积月累就能达到“知之至”的境界。这里我思考了一个问题:对于教师,该怎么样帮助学生“格物致知”呢?过去的教师“填鸭子”的形式显然已经不符合现今教育的要求了。再联系“格物”,我认为它更强调了是自己对事物的思考,而不仅仅是借用别人的知识,从而达到“致知”。从知识储备方面,内修要求“格物致知”,那么从精神修养方面呢,就要求“诚其意,正其心”了。意诚则必须从慎独开始,正心则要求保持平和的心态。我觉得无需哆嗦这两者,因为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在不断的自我改善中达到的。

  在外修方面,“齐家,治国,平天下”着眼于处理人际关系。这让我想起安葬于西敏寺的英国国教主教的墓志铭:我年少时,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当时曾梦想要改变世界,但当我年事渐长,阅历增多,我发觉自己无力改变世界,于是我缩小了范围,决定改变我的国家。但这个目标还是太大了。接著我步入了中年,无奈之余,我将试图改变的对象锁定在最亲密的家人身上。但天不从人愿,他们个个还是维持原样。当我垂垂老矣,我终于顿悟了一些事:我应该先改变自己,用以身作则的方式影响家人。若我能先当家人的榜样,也许下一步就能改善我的国家,再后来我甚至可能改造整个世界,谁知道呢? 这也让我想起了自身,自问我没有这么大的抱负要平天下,或改变世界,但我希望以后受过我教育的学生都能成为能“平天下”,能改变世界的人,那么我也算是成功的老师了!

  总的来说,《大学》言简义丰,让我领略到中华经典的强大。

阅读书籍大学读后感 篇四

  《大学》原属《礼记》中的一篇,在唐宋时期开始受到重视。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大学》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句话告诉我们,从天子到平民百姓,一切都以修养身心为根本。修身这个根本抓好了,长大以后就可以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办不到的。

  古代圣贤非常重视修身,为我们做出了榜样。许衡是元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有一次,许衡在天气非常炎热的时候路过河南沁阳,当时非常口渴,路边正好有一棵梨树,路人纷纷去摘梨吃,惟独许衡静坐树下不动。有人不解地问:“何不摘梨解渴?”许衡答道:“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其迂腐:“世道这么乱,梨树哪有主人!”许衡正色道: “梨虽无主,难道我们的心也无主了吗?”许衡这种“我心有主”的精神是多么难能可贵呀!这种“我心有主”的精神,就是《大学》提出的修身之道。

  修身的“身”,指言行而言,“修身”就是修养自己的言行。人有身体,从具体的洒扫应对进退,到动静、周旋,所言所行都要合乎礼仪、礼节、与礼貌。当今,社会上有一些干部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就没有做到“修身”,他们与《大学》的要求相比,与古代圣贤相比,是多么可耻,多么渺小啊!

  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也要把“修身”放在第一位,按照圣贤经典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比如:当有客人到家里来做客,我会先给客人倒水。放学时,有同学摔倒了,我会主动去把她扶起来。到别人家里串门,或者到学堂上课,没有经过允许,不能动他人的东西。

  读了《大学》我明白了许多道理。今后我要努力学习,做一个好学生。

阅读书籍大学读后感 篇五

]

阅读书籍大学读后感(优秀5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