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朱永新《新教育之梦》有感 篇一
在朱永新的《新教育之梦》一书中,作者深入探讨了中国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建议。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和感动。本文将从教育的价值、教育的目标以及教育的方法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首先,作者强调了教育的价值。他指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独立性。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这种教育理念让我深受启发,我认为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品质,让他们成为有思想、有情感、有道德的公民。
其次,作者提出了教育的目标。他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而不仅仅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他提出了“多元评价”和“终身学习”的概念,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重要性。我非常赞同这种观点,因为现在的教育过于应试化,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只有让学生真正享受学习的过程,才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最后,作者探讨了教育的方法。他提出了“差异化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的概念,主张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和自主权。他还强调了教师的角色转变,认为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而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者。我认为这种教育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
通过阅读朱永新的《新教育之梦》,我对教育的价值和目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我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品质,以及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教育方法应该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梦想,培养出更多有思想、有情感、有道德的公民。
读朱永新《新教育之梦》有感 篇二
朱永新的《新教育之梦》给我带来了强烈的触动和思考。本书通过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深入分析和对教育问题的深思熟虑,提出了一系列有力的教育改革建议。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其中两个重要观点的理解和思考。
首先,作者强调了教育的多元化和个性化。他认为,现在的教育过于应试化,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潜能。他提出了“差异化教学”的概念,主张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教学。我非常赞同这种观点,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不同的兴趣、能力和学习方式。只有通过差异化教学,才能真正满足学生的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其次,作者提出了教育的终身学习理念。他认为,现在的教育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他主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让他们成为终身学习者。我非常赞同这种观点,因为现在的社会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学生需要具备适应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只有让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他们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取得成功。
通过阅读朱永新的《新教育之梦》,我对教育的多元化和个性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和潜能,通过差异化教学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同时,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让他们成为终身学习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梦想,培养出更多有思想、有情感、有道德的公民。
读朱永新《新教育之梦》有感 篇三
读朱永新《新教育之梦》有感
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我们面对太多的诱惑,在追求泡沫的同时有谁能够静的下心?做一件事,甚至读一本书。在梦中穿梭,在梦中行走,新教育之梦是许多“做梦人”实践与探索的产物,浏览全书,粗略了解新颖的教育理念,品读全书,心灵时时受到强烈的震撼。
于是,很喜欢摘抄其中算的上教育经典的句子,并加上自己只言片语的感悟,共享如下:
我们的老师写了日记后,对孩子的表情都不一样了。回想自己十三年的教学生涯,似乎缺少的什么?对!教师日记、教育随笔。成绩属于过去,总要给自己的未来留下点什么,在这一点上青埠屯小学的韩旭艳老师是我学习的榜样,她十几年如一日,坚持写教师日记,朴实无华却令人感动。
教育资源只要你用心,就会有。生活需要用心去懂,工作需要用心去做,只要用心,教育资源随处可见,努力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工作的用心人。
有理想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会做梦的人!早已过了做梦的年龄,生活也似乎归于平淡,但不能缺少梦和希望,朱永新在他的《新教育之梦》向我们展现了他的教育理想,字字句句,如同夜晚的波浪,轻轻的扣响迟钝的灵魂,心随之波动。
你的心里没有阳光,你的教育就不会辉煌。也曾这样教育学生,内心要充满阳光,然而我们呢?是否做到了内心充满阳光,走进校园,走在阳光路上,脸的微笑就是阳光,照亮着学生也照亮着自己。所以,为师者,不要吝惜自己的微笑,当你板起脸上课的时候,又失去了什么?
享受教育,你就多了一些生活的诗意。当我们满怀激情参加工作时,那充满诗意的工作却不得不面对许多的现实,在迷茫与困惑的同时,我们被受伤害,于是,灰心、丧气、怨天尤人随之而来,生活很不诗意。这就是我们曾经梦寐以求的工作?在身心劳累的同时还要说“累并快乐着。”这是我们的真心话吗?重复的工作让我们变的迟钝,与其说是在工作,还不如说不得不应付。是朱老师的一句话点亮了我的心灵。“享受教育,你就多了一些生活的诗意。”是啊,教育是一个过程,如果不是积极主动的享受教育过程,我们的生活怎会诗意。
没有教师的成长,学生的成长是不可能的。这句话给我很多的启示,教师也需要成长,同学生一样慢慢的长大。学生的成长伴随着学习,教师的成长又是什么?对!学习,没有学习就没有教师的成长,以此次读书征文活动为契机,更加努力的学习,促进自身更快的成长。
学生欢迎没有教育痕迹的交流,欢迎没有心理距离的对话,欢迎促膝谈心的气氛。台湾的学生很幸运,有机会和老师一起坐在树下喝茶,这是我在一篇文章中读到的。仔细搜索记忆中的信息,类似这样的情景在我记忆中很模糊,一时想不起什么。如果这也可以用成功和失败痕量的话,那我是失败的。
许多德育教师常常扮演的角色却是“警察”,他们最常用的“武器”就是批评。如果站在学生的角度,听不懂,还要老老实实的听课,学不好还要硬着头皮学,换位思考,他们真是很不容易。记得我在上初三的时候,有些功课学的不好,有厌学的情绪,到现在还记得于老师表扬了我一句,感觉真好,人都是爱听好话的。
很多人在生活中所犯的错误往往被看作德性问题,实际上却是心理问题。这句话给我一个新的视角思考问题,不管犯什么性质的错误动不动跟道德挂钩,扣上大大的帽子,这是一种不健全的心理表现。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别人,也是在善待自己。
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是大家都熟知的,在孩子的身上往往能够看到大人的影子,我也有一个小女儿,她现在的许多表现跟我很神似。不要忽视家庭的影响力。
德育尤其需要一种宽松、宽容和温馨的环境。“润物细无声”,说教式的进行德育,有几个学生能真正听的进去。新加坡的文明是与大环境相吻合的。
中小学搞教育科研,就是应该记录自己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开始的,把这一串的“珍珠”串起来,那就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教师的日积月累需要一个过程,与学生发生的点点滴滴,有时候竟然想不起来,真的要拿出什么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什么也没有积累。没有平时的记录,哪有什么具体的事例可言,小韩老师随口说出的教育故事,得益于自己坚持记录。
大自然是一部无与伦比的美育教材,是美育的源头活水。谁都不乏对美的追求,美随处可见,只要你的眼睛看的到,于是很同情我们的孩子,天天面对黑板,眼睛也缺少灵性,很少看的到那种灵性的光芒。
美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某种吹拉弹唱的技能,而是要给人一种良好的文化生活习惯。前几年素质教育搞的轰轰烈烈,在探索的.路上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出来,又走进另一个误区,这句话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提醒,“良好的文化生活习惯”?我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真的要好好考虑了。
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有道理,教书十多年才发现,竟然有很多的领域没有涉及过,反思从哪几个方面入手,通讯的用语应该注意些什么?怎么自己以前从来没有注意过?难道真的没有用心过。不管教龄有多长,曾经教学有多好,扪心自问,现在的你是否依然用心去做。
从总体上说,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目的已经不是学以致用,而在于学习知识的过程本身,在于通过学习而成为一个聪明的人,文明的人,有高尚精神生活的人。经常教育学生,学习要学以致用,朱老师的给我一个新的视角,学习过程的重要性。这个观点是朱老师在十年以前提出来的,很有前瞻性。
学生的大脑不是空荡荡的容器,而是一口蕴藏着丰富水源的深井,教师的使命正是要引导学生挖掘这口井,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一口知识的泉水喷涌而出的“井”。或许是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许是为了教学更为方便,早已习惯性选择填鸭式的教学,集中,省力。须不知学生的大脑不是容器,有时装的下,有时装不下。而一口蕴藏丰富水源的深井,挖掘,深入的挖掘,活水源源不断。
学生在学校生涯的“失败体验”,已经彻底摧毁了他们的自信心,在被“分数”打倒的同时,他们也在心理上打倒了自己。我是不赞同失败教育的,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不是失败的太少而是失败的太多,过多失败的体验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他们的自信心。学生在被“分数”打到的同时,心理也受到很大的创伤。于是,学校在造就少数“成功者”的同时,也造就了大批的失败者,让大多数学生成了心灵自卑、个性萎缩的“精神侏儒”。同情。
儿童天生喜欢成功,反复成功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成就动机,成功也是成功之母,教育教学过程的本质是追求成功。大家都熟知的一句话“失败乃成功之母”,却不熟知“成功也是成功
之母”,教育教学过程的本质是追求成功,如果学生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他们的兴趣爱好就会慢慢消失,“兴趣不是培养的,只要我们好好的保护”至少我是这样认为。所谓“减负”绝不是简单地少布置作业或减少课时,其实质应该是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减少教育中师生的无效劳动,增加学生发展的目标。“减负”喊了这么多年,学生的负担少了多少?学生的被动学习变的主动了吗?
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状况存在“三重一轻”——心理负担重、记忆负担重、作业负担重,而学习过程中思维力训练的负担太轻!的确我们的学生做事情没有思路,作题也找不到思路。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相当多的中学生能够把中外名著的书名、作者背得滚瓜烂熟,但对作品本身的内容却一无所知!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我们平时就是这样要求的,考试关注的就是这些知识点,并不涉及内容,我们也不舍得拿出太多的时间阅读。
……
太多,太多,如同沙滩上一片片贝壳,我们无法一一捡拾,只是满心欢喜。
我不由得按着书中理想教师的“标准”去叩问自已:
我是不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问题的回答令我脸红心跳,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以新标准来激励自己,要求自己,促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