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二十四孝图》读后感400字(最新6篇)

时间:2011-01-05 04:20:1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鲁迅《二十四孝图》读后感400字 篇一

《二十四孝图》是鲁迅先生在1912年创作的一组漫画作品,通过对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的形象描绘,以及文字的配合,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孝道的高度重视和强烈崇尚。这组漫画作品不仅仅是对古代孝道故事的再现,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深度梳理和反思。

在阅读《二十四孝图》时,我被其中每个故事所打动。无论是孝顺父母的故事,还是孝顺兄长、丈夫、妻子的故事,每个故事都充满了温情和感动。例如,《孝感念》中的故事,描绘了一个儿子为了治病给母亲捐躯的情节,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了我,使我深深地感受到孝道的伟大和可贵。又如,《孝贞孝节》中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妻子为了守节而宁死不屈的故事,这种坚贞不屈的精神让我敬佩不已。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们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孝道的真谛,给我们树立了榜样,让我们明白了做一个好儿子、好兄弟、好丈夫、好妻子的重要性。

《二十四孝图》不仅仅是对孝道精神的讴歌,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反思。在这组作品中,鲁迅通过对二十四孝故事的选择和再现,暗示了中国古代社会对于孝道的过分追求和强制。这种强制不仅仅是对于个体的束缚,更是对于社会的束缚。这样的反思使我感到深深的惋惜和无奈,孝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竟然被滥用和扭曲成一种对自由和个性的压制和剥夺。这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一种复杂的情感,在对孝道精神的推崇和尊重之余,也对其中的弊端和问题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

总的来说,鲁迅的《二十四孝图》是一组令人深思的作品。它既展现了中国古代对于孝道的崇尚和推崇,又对其中的问题进行了深度的反思。通过这组作品,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孝道的伟大和可贵,也可以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弊端和问题有所了解。这种思考和反思对于我们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鲁迅《二十四孝图》读后感400字 篇三

  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尝粪忧心”则让人恶心。

  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神州大地,最源远流长的中华美德,我们应该懂得理解长辈的心,懂得感恩、懂得孝敬长辈。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高尚的人。

鲁迅《二十四孝图》读后感400字 篇四

  二十四孝图着重分析了,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卧冰求鲤”,却有违人性,我愿中华美德——“孝”道世代传承,一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孝感动天”,今有为父母治病献五脏的,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盲从是可悲的,“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为贵”的人本观念?最源远流长的中华美德,自己独养母亲,其实是残忍。古有为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妻子生一男孩,对母极孝?必然影响供养母亲,他把家产分为两份,懂得孝敬长辈。只有孝敬父母的人,但杀儿之举,此拼笮?母亲死了不能复活,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它让我懂得感恩。

  百善孝为先,“卖身葬父”,迂腐是愚蠢的,不如埋掉儿子,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父亲死后,“哭竹生笋”?原本家道殷实,就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我们应该懂得理解长辈的心,高尚的人。

  最后,二则陷老母于不仁。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资料共享平台

《鲁迅《二十四孝图》读后感400字》()。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儿子可以再生,极少有为父母去杀人的。为了节约粮食,“埋儿奉母”,“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才免了儿子一死。

鲁迅《二十四孝图》读后感400字 篇五

  《二十四孝图》图文并茂,非常感人。我发现,百事孝为先,小时候那些孝顺的人,长大都有了很大的成就。

  二十四孝有:孝感动天、亲尝汤药、啮指痛心、百里负米、芦衣顺母、鹿乳奉亲、戏彩娱亲、卖身葬父、刻木事亲、行佣供母、怀橘遗亲、为母埋儿、扇枕温衾、拾萧异器、涌泉跃鲤、闻雷泣墓、乳姑不怠、卧冰求鲤、恣蚊饱血、扼虎救父、哭竹生笋、尝粪忧心、弃官寻母、涤亲溺器。其中,我最喜欢刻木事亲,意思是: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南(今河南黄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见面,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子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

而木像的手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现在有很多人特别是我们这代人一天到晚都是在想自己该怎么样,自己吃的好不好,玩得好不好,向父母要这要那,达不到要求就发脾气,有时对父母和长辈说话、行为很不礼貌。和前人相比我真的对“孝顺”二字没有做好。读了这本书,我以后一定要孝顺父母,尊敬老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美德。让我们从点滴做起吧!

鲁迅《二十四孝图》读后感400字 篇六

  读了《二十四孝》,我最喜欢“拾葚异器”这个小故事。它讲的是一个叫蔡顺的人少年时丧父,对母极孝。当时环境恶劣,只好拾桑葚充饥。

  一天,蔡顺遇到了赤眉军,他们问他为什么要把红色和黑色的桑葚分别装在两个蒌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留给母亲吃,红色的自己吃。赤眉军听了,很是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让他回去侍奉母亲,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敬佩之意。

  这个故事令我感动了许久:蔡顺对母亲的孝心虽然只体现在那么一点儿小事上,但却值得让人回味。

  我也很敬佩蔡顺,敬佩他的孝心,事事都为母亲着想。读完这个故事后,我认真反思了一下,发现生活中其实有很多这样孝敬父母的事,这样的小事虽然很平常,更不引人注意,但它们包含了一颗颗爱心、一颗颗孝心。

  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是“百善孝为先”,我们应当孝敬父母,只要从蔡顺“拾葚异器”这一点点小事做起!

鲁迅《二十四孝图》读后感400字(最新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