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微草堂笔记》读后感3-12-20【推荐3篇】

时间:2015-09-01 09:48:1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阅微草堂笔记》读后感3-12-20 篇一

《阅微草堂笔记》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创办的一家私塾,也是他的著作。这本书以随笔的形式记录了袁宏道在阅读中的所思所感,内容涉及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袁宏道的博学多才和思辨精神。

袁宏道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他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展示了他对于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的广泛涉猎。他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解读,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故事情节,更深入到了作品的意象、象征和思想内涵等方面。他用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深入思考,解读了许多经典作品,并引发了我对于这些作品的新的思考。

在阅读过程中,我最为欣赏的是袁宏道的思辨精神。他在书中不仅仅是简单地陈述自己的观点,更是通过对于问题的不断思考和探索,给出了自己的解答。他思辨的过程不仅仅是对于问题的思考,更是对于人生、世界的思考。通过他的笔记,我感受到了他对于思考的重视和追求真理的坚持。

《阅微草堂笔记》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让我对于学习和思考有了新的认识。通过袁宏道的阅读笔记,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思考的重要性。他的思辨精神和对于知识的渴望,让我明白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才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追求真理。

总之,《阅微草堂笔记》是一本充满智慧和思辨的书籍,它不仅仅是袁宏道的个人笔记,更是对于人生和世界的思考。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袁宏道的博学多才和思辨精神,也受到了他的启发。这本书让我明白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才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追求真理。

《阅微草堂笔记》读后感3-12-20 篇二

《阅微草堂笔记》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一本读书笔记,记录了他在阅读中的所思所感。这本书以随笔的形式展示了袁宏道的学识和思考,内容涉及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袁宏道的博学多才和对于知识的渴望。

袁宏道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他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展示了他对于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的广泛涉猎。他通过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解读,展示了自己对于作品的深入理解和独到见解。他对于作品的解读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故事情节,而是深入到了作品的意象、象征和思想内涵等方面。通过他的笔记,我对于这些作品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在阅读过程中,我最为欣赏的是袁宏道的思辨精神。他不仅仅是简单地陈述自己的观点,更是通过对于问题的不断思考和探索,给出了自己的解答。他思辨的过程不仅仅是对于问题的思考,更是对于人生、世界的思考。通过他的笔记,我感受到了他对于思考的重视和追求真理的坚持。他的思辨精神和对于知识的渴望,让我明白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才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追求真理。

总之,《阅微草堂笔记》是一本充满智慧和思辨的书籍,它不仅仅是袁宏道的个人笔记,更是对于人生和世界的思考。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袁宏道的博学多才和对于知识的渴望。他的思辨精神和对于真理的追求,让我明白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才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追求真理。这本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给了我新的学习和思考的动力。

《阅微草堂笔记》读后感3-12-20 篇三

《阅微草堂笔记》读后感3(2010-12-20)

《阅微草堂笔记》读后感3( 2010-12-20) 【原文】沧州刘士玉孝廉,有书室为狐所据。白昼与人对语,掷瓦石击人,但不睹其形耳。知州平原董思任良吏也,闻其事,自往驱之。方盛陈人妖异路之理,忽檐际朗言曰:公为官,颇爱民,亦不取钱,故我不敢击公,然公爱民乃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公休矣,毋多言取困。董狼狈而归,咄咄不怡者数日。刘一仆妇甚粗蠢,独不畏狐。狐亦不击之,或于对语时,举以问狐。狐曰:彼虽下役,乃真孝妇也,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刘乃令仆妇居此室,狐是日即去。 沧州有一个叫刘玉士的孝廉,有一间书房被狐仙占据。白天都敢和人说话,投掷瓦片、石头伤人,唯独看不到其形状。知州董思任是个平素为官不错的人,听到这事,自愿过去想把狐仙驱走。刚对其讲道理,诉说人妖异路,忽然听到屋檐上有人朗声说到:公为官颇能爱民,也不乱取钱,所以我不敢用东西砸你,但是公爱民,只是为了贪图名声,不取钱,也只是害怕后患而已,所以我也不会回避你。你好自为之,别在多言,自取其辱。董狼狈而归,好多天都郁郁寡欢。 但是刘孝廉有一个仆妇,虽然粗蠢,但是独独不畏惧狐仙。狐仙也

不敢用东西砸她。偶尔问狐仙为何这样?狐说:你虽然为下役,但是是一个真正的孝妇,鬼神见到你避之犹恐不及,何况吾辈呢?于是刘令仆妇居住到此屋,狐仙当天就离开了。 生我者,父母也。百事孝为先。这个仆妇虽然愚钝,但知道孝顺,鬼怪神狐都避之惟恐不及。但当今社会,能做到孝顺的'有多少人呢?90后,80后,甚至70后,能够自己做到独立养家,已是不易,多少人能天天和父母在一起生活?连“常回家看看”都成了奢望,这是什么样的社会啊?不要说国外亲情淡薄,现在有着几千年中华传统美德的中国又蜕变成什么样子了? 有空了,多回家看看,和父母聚聚,父母求的不是儿女能够给他们多少钱财,而是儿女健康,能和他们多拉拉家常,仅此而已。前几天有篇文章,说我们成年后,离家后,一辈子还能与父母同住多久,这个问题真好啊!能一起多久?用天计算吧。 还有,竞争异常残酷的社会,独身子女政策等等也没有起到什么好作用。但是,说到根本,孝还是得传承!
《阅微草堂笔记》读后感3-12-20【推荐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