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看见》有感:看见(最新3篇)

时间:2013-08-04 03:31:4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读《看见》有感:看见 篇一

《看见》是中国著名作家柴静的一部纪实文学作品,通过作者对中国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她与各种人物的深入交流,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在我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地被其中所揭示的问题所触动,也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在《看见》中,柴静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观察角度,揭示了中国社会存在的许多问题。她以真实的案例和数据,深入分析了中国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医疗系统等方面的严重问题。通过她的文字,我看到了一个陷入困境的中国,看到了无辜受害者的痛苦和无奈,看到了制度的腐败和扭曲。这些问题不仅仅是个别案例,而是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令人担忧。

然而,《看见》并不只是揭露问题,更重要的是柴静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呼吁。她通过与各种人物的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经历和感受,并试图为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无论是环保志愿者、农民工还是医患关系的当事人,柴静都给予了他们足够的关注和尊重。她试图唤起人们的意识,让更多的人关注这些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改变。

在读完《看见》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也可以为社会发展做出一些贡献。虽然我们的力量微小,但只要每个人都能从自己做起,积极参与社会事务,逐渐形成一股正能量,就有可能改变中国的现状。《看见》给了我一个启示,无论是从个体还是从整体出发,我们都可以为中国的未来贡献力量。

读完《看见》,我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虽然中国社会存在着许多问题,但只要每个人都能像柴静一样,有勇气去看见这些问题,并积极行动起来,那么中国一定能够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作为读者,我也希望能够像柴静一样,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行动,去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读《看见》有感:看见 篇二

《看见》是中国著名作家柴静的一部纪实文学作品,通过作者对中国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她与各种人物的深入交流,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我读完这本书后,不禁为中国的现状感到担忧,同时也对柴静所展示的希望和改变充满了信心。

《看见》中,柴静不仅揭示了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她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呼吁。她以真实的案例和数据,深入分析了中国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医疗系统等方面的严重问题。通过与各种人物的深入交流,她了解他们的经历和感受,并试图为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柴静的观察和思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的中国,也让我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担忧。

然而,尽管《看见》揭示了许多问题,但我并不认为这些问题无法解决。相反,正是因为柴静的观察和思考,让我们看到了问题的存在,也为我们指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向。作为读者,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力量,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中国的发展做出贡献。柴静在书中呼吁每个人都要有勇气去看见问题,并积极行动起来。只有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自己做起,才能逐渐改变中国的现状。

读完《看见》,我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尽管中国社会存在着许多问题,但只要每个人都能像柴静一样,有勇气去看见这些问题,并积极行动起来,那么中国一定能够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柴静的书给了我一个启示,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去改变中国的现状,只要我们有勇气去看见,并付诸行动。我相信,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中国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读《看见》有感:看见 篇三

读《看见》有感:看见

  看见

  ——读《看见》有感

  王紫茜

  “想要‘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

  柴静将自己作为记者所看见的事情一五一十地记录在《看见》这本书中,有些事情浓烈得像小说里的情节,然而这些事情都是真真切切地发生了的,也许与我们仅仅咫尺之隔。如果没有她,这些令人难忘的事情就会这样淹没在历史长河中。

  第一个大事件就是“非典”,黑白的配图简直是跳入眼帘。死亡的数字不断增加,而柴静在非典病房前并没有止步,她说,“我不明白能不能播,但我管不了那么多了,一个声音告诉我,我务必明白。”非典时期,她站在里病毒最近的病房里采访、记录,抱着对探寻事实的坚定,持着对自己职业的尊重,怀着对生命的关切。

  她说:“在所有的灾难中,这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

  我能从她颤抖的文字里感受到她的恐惧。短短的句子让我感觉到生命的脆弱,但我又看到了生命的强大——“当一个人关心别人的时候,才会忘记自己。”

  我很惊讶,在这个人人为己的时代,竟然还有这样一个人。我一向认为忧国忧民心系苍生的人只活在古代,但其实现在的社会也并不缺对他人关怀的人。每个人都有关心别人的一面,正所谓“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而我也深刻地意识到,柴静是一个记者,但不仅是记者,她更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

  《看见》并不只有触目惊心的重大事件,它也有着充满了生活气息的点点滴滴。柴静并非天生的优秀记者,她的人生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但她从未停止过前进的脚步。这些日常偶尔风趣,偶尔令人感慨,它们使“柴静”这个人鲜活起来,让人能看到柴静一次一次的进步。

  作为记者她应该伸张“正义”,但是现实并不像动画片一样,总有绝对的正派和反派。正如她所说:“实际上这个世界上没有好人和坏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坏事的人。”因此她只是把真相写下来,因为真相自有力量。

  在《看见》这本书里,所述即事实。她的文字有独特的犀利和敏锐,而我们也能从中看到她的坚定与坚持。她就像大海一样,纵使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却能包容一切。

  在《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一篇中,柴静写道,“我问张北川:‘我们的社会为什么不接受同性恋者?’他说:‘因为我们的性文化里,把生育当作性的目的,把无知当纯洁,把愚昧当德行,把偏见当原则。’”

  2005年,柴静采访同性恋者的片子审核通过。

  柴静说:“爱情应该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态度,而不是一个器官对另一个器官的反应。”

  柴静从不避讳所谓的“敏感”话题。非典、杀人案、同性恋、环境污染,她一一记录。

  如同这本书的书名,柴静就像一双眼睛,我们能通过她看见另一个世界,我们在看她的成长,同时也在看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

  柴静的话语并不会锋芒毕露,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她作为女性的温柔,但是她轻描淡写的话往往都有着深刻的道理。她是一位优秀的记者,不会对事实添油加醋。她很少把自己的感情全部流露于文字间,但这并不代表她只是在记录。

  最初的篇章题目里随处可见柴静的感情,“温热的跳动”“双城的创伤”“沉默在尖叫”“讨厌屈服”,从第九章开始,“真相”“事实”之类的词常常出现,而最后的几篇又回归了“探问”“眷恋”之类富有感情的词。最初我看不懂这样安排格局意义何在,再读一遍,才意识到这就是柴静经历了这么多风风雨雨之后的变化。她从一个感性的小女孩,变成了一

个理性的记者,最终成为了一个有人性的人。

  初读《看见》时,我只觉得柴静记录得真实而客观,不愧为央视的记者,然而其实任何看法都是主观的,包括记者的看法。柴静绝不仅仅是一双眼睛,她其实有着满腔的'话要说,但她不会平铺直叙,她只是将她所见展现给我们,将她的想法写于字里行间。她要我们自己去看,自己去想,而非生硬地把她的想法强加给我们。

  她说:“不惹眼,不闹腾,也不勉强自己,要做个落后于时代的人,凝视人心。”

  她也的确是这样的人。在她的文字里,没有华丽,没有夸大,没有说教。一切事情,她只是娓娓道来,却似乎有着比任何道理都更强大的力量。柴静用温和的字句让我看到了我本该看到的事情,用毫无添加的真实教会了我从未意识到的道理。

  我想我不止学到了她想教给我们的东西。我钦佩柴静,她是一个美丽的女子,是一个勇敢而敬业的记者,更是一个理性感性兼备的真正的人。

  《看见》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能独立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却不傲慢;对政治表示服从,却不卑躬屈膝。能积极地参与国家的政策,看到弱者知道同情,看到邪恶知道愤怒,我认为他才算是一个真正的公民。”

  而我认为,能做到这样的人,才算是一个真正的“人”。这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能力。

  我希望我能去看见千千万万的事,而不改初心。

  学生编委点评:对书理解的很深,对柴静本人也很了解,落笔自然也就简洁明了。还记得前些年有一段时间新闻头条就是柴静和她本人的事迹,当时没怎么深入了解,阅读完这篇文章,多多少少了解了一些事实和真相,心里也对柴静有了敬意。

  本文行文紧凑,语言有力度,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在抒发自己的情感的同时,也会提到一些书中的原句,增强感染力,全文也不少有对柴静个人的评价,读完很受益!

读《看见》有感:看见(最新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