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现代设计史读后感(优秀6篇)

时间:2015-07-06 07:44:2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读现代设计史读后感 篇一

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现代设计史的书籍,这本书深入探讨了设计在不同时期的演变和影响。通过这本书,我对于设计的历史和背后的故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设计的力量和意义有了新的认识。

在书中,作者详细介绍了现代设计史的几个重要时期,包括工业革命时期、现代主义运动和后现代主义时代。通过对这些时期的设计作品和设计思想的分析,我认识到设计并不只是简单的美化或者满足功能需求,而是与社会、文化和政治紧密相连的。设计反映了时代的精神和价值观,并且具有引导和塑造社会的潜力。

书中讲到的一个例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巴黎艺术家勒·柯布西耶的作品。勒·柯布西耶是现代主义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设计理念强调功能主义和简约风格。他通过自己的作品,传达了对于传统艺术和设计的批判,倡导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勒·柯布西耶的作品不仅仅是设计,更是一种对于社会和文化现象的反思和回应。他的设计思想对于现代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给我带来了对于设计的新的思考。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也认识到设计师的责任和使命。设计师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和个人兴趣,更应该思考自己的设计对于社会的影响和意义。设计师应该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出发,关注人们的需求和情感,并通过设计来改善和塑造社会。

总的来说,读完这本关于现代设计史的书籍,我对于设计的认识有了新的提升。设计不仅仅是美的追求,更是与社会和文化相互作用的产物。设计师应该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用设计来改善和塑造社会。我相信,通过学习和了解设计的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设计的力量,为社会做出更有意义的贡献。

读现代设计史读后感 篇二

最近我读了一本关于现代设计史的书籍,这本书详细介绍了设计在不同时期的演变和影响。通过这本书,我对于设计的历史和背后的故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设计的力量和意义有了新的认识。

书中介绍了现代设计史的几个重要时期,包括工业革命时期、现代主义运动和后现代主义时代。通过对这些时期的设计作品和设计思想的分析,我认识到设计是与社会、文化和政治紧密相连的。设计反映了时代的精神和价值观,并且具有引导和塑造社会的潜力。

在书中,我发现了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设计作品。其中一个例子是巴黎艺术家勒·柯布西耶的作品。勒·柯布西耶是现代主义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设计理念强调功能主义和简约风格。他通过自己的作品,传达了对于传统艺术和设计的批判,倡导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勒·柯布西耶的作品不仅仅是设计,更是一种对于社会和文化现象的反思和回应。他的设计思想对于现代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给我带来了对于设计的新的思考。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也认识到设计师的责任和使命。设计师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和个人兴趣,更应该思考自己的设计对于社会的影响和意义。设计师应该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出发,关注人们的需求和情感,并通过设计来改善和塑造社会。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这本关于现代设计史的书籍,我对于设计的认识有了新的提升。设计不仅仅是美的追求,更是与社会和文化相互作用的产物。设计师应该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用设计来改善和塑造社会。我相信,通过学习和了解设计的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设计的力量,为社会做出更有意义的贡献。

读现代设计史读后感 篇三

  通过这学期的“世界现代设计史”这门课程的学习,使我更深的了解了没事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众多画家流派的风格,深刻地感觉到,不能以好看不好看来评价画的好与坏,要深刻地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画家们的思想境界才可能对某个画家的作品做出正确的判断。老师也形象生动地介绍了众多设计师的作品以及个人背景,让我知道国外的一些著名设计师,课 堂上的知识远远不够还要我们

  在课外去了解更多。 阅读了《西方美术史》、《中国美术史》以及相关设计的书籍深有感触。首先我理顺了中西方美术发展过程,西方美术逐渐发展了包括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罗马时期的美术,比如雕塑《郑铁饼者》,古罗马在建筑上成就很高,接下来中世纪美术,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到十八世纪美术先后出现古典主义艺术和浪漫主义画派。十九世纪是现实主义美术蓬勃发展的时期,期间的大量作品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或歌颂人民辛勤劳动。二十世纪以来,现代美术呈现出流派迭起到后现代艺术。中国美术史以朝代分从史前及先秦,新石器时代主要以彩陶为主,后来的青铜礼器、甲骨文、岩画等。秦汉美术由秦代陶塑兵马俑、画像石、画像砖,汉代的釉陶、筒灯、铜镜、帛画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到近现代美术,各自时期都有其代表时代的画家和作品。

  在这个被时尚充斥,一切都在出现之初就即将消逝的年代,建筑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生活需要,它的作用更多地体现为物质生活的必需品。然而作为一名建筑师,建筑便是他的生命,在建筑的意义中他才能实现生命的意义??《像建筑师那样思考》这本书让我领悟了我怎样才可以像建筑师一样思考建筑,思考我的人生,理解建筑带给人们的真正快乐!书中的第一篇讲了一个优秀建筑的选址有多重要,刚刚开篇就给我很大震撼!作者和他的妻子为了墨西哥一处现代主义风格和式样精心修建的建筑所打动,他们非常享受这样一个充满奇妙美景和奇迹的胜地的感觉,竟然因为这一处建筑居家移居此地,开始了在一个新的国家的新生活。尽管那时他们还不会讲这个国家的语言。建筑师的达观与开阔是很难让他人所效仿,然而可以让所有人钦佩的!读过这本书,我忽然顿悟到,人来最原始的需求是建造能够遮风挡雨的栖息之所。如果把建筑当作艺术来做,则要始终保持对美的追求,这要成为我们个人考虑问题的核心。学会像建筑师那样思考,在进行设计时将其视读为一种建筑艺术,做一个充满热情、见多识广的参与者。 我们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中, 环境与我们息息相关。人类是自然之母,自然是人类之母。保护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使人、自然、建筑乃至整个城市形成一个整体。这是城市环境规划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在阅读了《环境美学》这本书之后,我觉得城市和建筑的设计影响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让建筑环保实用、安全舒适有效率,并尽可能美观是一个相当普遍的需求。优秀建筑师设计的理解对创造有活力的建筑和公共空间是何等重要。

  每个设计师都有自己的设计理念和自己做事的原则,而我虽然不是设计师,但我梦想成为一名设计师,设计我自己的东西。

读现代设计史读后感 篇四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的设计教育大国,现在每年有50多万设计艺术类在校生,有数以万计的在校研究生和数以千计去国外留学的学生和访问学者;每年我们有无数优秀作品获得国际著名设计奖,中国设计正在走向世界;但是,我们必须充分清醒认识我国还不是设计教育强国,由于我国现代工业设计历史较短,设计教育的科学、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特别是中国设计历史和理论的研究还没有引起设计教育界的重视,尽管十多年来出版了很多设计教材,但有关设计历史及其理论的著作寥寥无几,而且翻译或者编译为主,用史实来反映我国现代设计的著作更是屈指可数。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上海华东理工大学沈榆教授经过长期艰苦的调研、收集第一手历史资料出版了二部工业设计领域的呕心沥血之作,其一是《1949年—1979年中国工业设计珍藏档案》,其二是《中国现代设计观念史》,均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策划、责任编辑同为毕业于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的孙青。两部著作均围绕着中国设计发展的历程展开研究,《档案》一书历尽千辛万苦,选取了21个代表设计案例进行深入的剖析,作者自述其工作方法来自于我在国外做访问学者时学到的“设计与生活方式”研究课程中的“田野工作法”训练,事实上是基于“实物、文献、影像”三位一体整合、对比研究得到的结果。中国设计的史料长期以来处于碎片状态,由于急速的经济发展和时代变迁,使我们无暇回首整理已经发生设计活动,但很难想象,一个连自己国家设计发展脉络都梳理不清的行业如何来创造美好的设计未来,所以在这个意义上看,《档案》一书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一切历史研究的目的不是怀旧,更不是重演历史,而是要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找到发展规律,服务今天,预测未来,超越历史,再创辉煌。《档案》一书真可谓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历史研究大都枯燥乏味,但作者在《档案》一书中都能够运用生动的词句进行叙述,这与作者具有工业设计的背景相关,而近年国际技术史、科学史领域的著作成果表明,具有深刻行业背景的人员来撰写行业发展史已经成为常态,而且避免隔靴搔痒的情况发生,所以聚焦设计,让设计回到设计自身,是《档案》一书的显著特点。当然,作者并设有封闭地说中国设计的事实,使其成为“孤岛”,而是将其量身于国际设计发展的大背景下来叙事,固为任何一个国家的设计不可能独善其身,必然有善“转移”的逻辑,这也是中国大专院校教师、学生必经阅读的理由。

  从更微观的角度来看,《档案》一书中有关每一个设计案例的介绍都有大量关于“设计背景”、《设计逸事》的内容,不同于滥竽充数、拼凑文字的叙述,这些内容对于理解中国设计的发生、发展及最终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史学研究的路径来讲可以认为是一种“外史”的方法,即关注影响设计发展的各种要素及其组合,当然并非否定“内史”研究方法的价值,只是说,现有的设计史研究成果中“内史”已经比较熟练地为研究者所掌握,而“外史”涉及到诸多的其他专业学术领域,要统领和驾驶非下一番苦功夫不可。

  在《档案》之后的《观念史》一书中作者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前述的研究方法,只是将中国设计的发展量身于更加广阔的近百年中国现代化发展历程之中,涉及的也更广泛,从图案的作用工程的知识结构分析,从计划经济时代的设计观念到改革开放以后的设计反思,其错综复杂的结构让读者体味到中国设计史的叙述并非是简单地为每一个时代贴上标签的工作。

  当今世界的设计面临新的革命和挑战,必须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加快转型升级和加强设计历史理论的学习及其探索实践,沈榆教授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教材;当然,《档案》和《观念史》不是已经完美无缺,但足以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特别在当下追名逐利、急功近利和学术腐败风气盛行的时代背景下,沈榆教授不忘责任、不辱使命从《档案》走到《观念史》其独辟蹊经的探索精神难能可贵,值得人们借鉴。

  

设计历史及其理论的研究和其他学术一样学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想读了沈榆教授的二本大作能够感悟到设计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读现代设计史读后感 篇五

  近年来有关设计史研究话题不绝于耳,西方学者在反思以往研究成果、方法的同时扩大了研究的视域,并大胆提出了世界设计史研究去西方中心化的预言。从面上来看,是西方设计史研究者们已经事无巨细地将自己的历史梳理了一遍,似乎已经再无吸引人的研究题材而将目光投向“非西方”地区,但其本质是研究者将研究注意力转向当下。

  反观中国学者圈中的中国设计史研究现状,对西方设计史方兴未艾的研究,已形成大量的有价值的研究文献,对启发中国设计发展发挥了较高的价值,同时中国的设计史研究者也纷纷推出自己的研究成果,涉及的话题也十分丰富。

  在对中国近百年设计史发展研究成果中,《1949-1979中国工业设计珍藏档案》、《中国现代设计观念史》两本著作无疑是重要的文献。从表面来看两本著作都“能够让人读下来”,其实是作者的研究都怀着强烈的“现实感”所致。作者坦言,所谓的“现代”概念是指中国人走向工业化过程的历史时期,而不仅仅是时间的概念。在这段设计史研究中,作者采用“共时性”的研究方式,将同时代的电影、建筑、商业、艺术中“现代性”的要素加以整理,并加以提示、比较。

  作者研究的态度没有纠结于“概念”,而着重于“观念”,这无疑是向设计史指向当下的重要判断,作者判断中国设计发展不能仅凭靠概念演绎来推动,关注观念能够使中国设计史研究成果更具有现实感。

  在《观念史》一书的结束部分作者提出了“复杂思维”的讨论,毫无疑问,作者是质疑了“标签式”研究结论,特别可贵的是作者将其思辨的问题置于社会创新背景下来推敲,并追溯其理论原型,由此实现从“现象经验”到“本质经验”的转化,简言之,个人的经验并不是作者关注的终极内容,通过过滤、体系构架形成的具有规律性的经验才是重要的知识点。这对中国设计研究而言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突破。

  作者沈榆除教学任务之外,埋头中国工业设计博物馆建设,特别是中国设计文献的写作,除上述两本著作外,应该还有一批成果面世,其面向当下的研究原则一直没有改变。

读现代设计史读后感 篇六

  “治史”与讲历史故事不同,除了需要有历史学的范式之外,更加需要埋头发现新史料,一如原历史学家傅斯年所述,历史学首先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资料”。

  历经漫长的等待,中国设计终于诞生了属于自己的史料研究文献,三年前《1949-1979中国工业设计珍藏档案》一书面世,2017年一开年《中国现代设计观念史》新书面世,仿佛是揭开了中国设计的面纱。前者是具有“考据”性质的设计案例研究,比较客观,后者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追溯其思想方法和实践探索,两本书均以发现中国设计发展的“细节问题”见长。据了解作者在动笔写作前已经有十余年的资料积累,特别可贵的是作者设有满足其在文献上的资料收集整理,更是基于“文献、实物、影像”三位一体的“集成史料”而展开研究,所呈现的案例生动、有趣,得出的结论自然也十分引人注目。

  作者在2010年创办了“中国工业设计博物馆”,以收集1949年以来中国各时代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为宗旨,在博物馆的资料库中则是收藏着近100年来中国设计的影像、文字及相关实物,这为作者的写作提供了独一无二的优势条件。

  作者坦言,无论是创办博物馆还是写作文献都不是为了怀旧,而是期待中国设计能够超越自我走向未来,而对自身发展历史的梳理则是这种超越的起点。一如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所言:历史发展并非是“过去——现在——未来”一种线性模式,而是三者的互动模式。换言之立足现在,遥望过去,可以预测未来。

  作者认为:中国设计发展过程中,“图案”并非唯一思想资源,虽然早期图案教育对启蒙设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伴随着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工程实践和知识也应该作为中国设计发展的见证,更何况任何社会现象的产生、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这个世界是一个整体,一个牵一丝动全局的系统。研究历史当然要从不同角度、不同专业入手,而当这些时空(上下、左右、前后)的研究成果融合在一起时,自然会让人类这种不仅有五官、体感,还具有大脑、良知的灵魂觉悟,这个社会发展的动力还带有本质的观念显现。这也可以证明意识对存在的能动力,时常还是巨大的。所以,解析历史不能仅从某一支流朔源,还要梳理历史长河流经的峡谷、高原、险滩、沼泽、三角洲,乃至大海海床的沉积物和地层剖面……

  在《观念史》一书中,作者深入地还描述了上世纪80年代中的“设计大讨论”,我作为当时的亲历者力争将“设计”的概念予以澄清。中国有工业却缺少“工业化”,也就意味着工业制度、文化的缺位,历经这个过程的中国设计在有力拼搏的同时也感受到这种要素缺位的痛苦,这也是作者经常与我讨论的关于写作中国设计史的意义,力争发现刺激中国设计发展的各种要素及其组合可能,而不仅停留在设计技术范畴里讨论如何推动中国设计的发展。

  作者近年来一直就“设计的实践智慧”进行着痛苦的思辩。在《观众史》一书中初步看到了其结果,他所说的“设计的实践智慧”是指“非理性地组合各种要素,达到解决设计问题的目的”,与之形成互动的则是“设计的理论智慧”与“设计的技术与工艺”,他希望三者形成一种互动的关系,他通过追溯中国设计史上比较成功的案例来说明这一问题。书中将“事理学”放在“设计理论智慧”的范畴进行了充分的讨论设立了专门的一小节,篇幅之长令人感叹,着重阐述了理论自身的特征,更加关注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其背后是作者对技术史、技术哲学方面问题的深入研究,另外还设计了部分科学哲学的内容,正如作者在结语中写到的那样,研究范式的改变会发现新的知识。而中国设计史研究更是期待着能够从历史发展的再梳理中发现有益于今日设计研究的“知识点”。

  两书的作者沈榆是一个辛勤的拓荒者,而中国设计史的研究无疑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看到他前一个10年研究的成功特别令人鼓舞,而后十年的计划更加宏伟,意图以(手)工艺、工程、工业三个视角为切入点完整地展现20世纪中国设计发展的全貌。中国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的设计实践也在其伟大的变革中塑造着自身,期待中国的设计史论也能够成为这个时代的见证者。

读现代设计史读后感(优秀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