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著读后感 篇一
《教育改革与发展》读后感
《教育改革与发展》是一本关于教育方面的专著,作者通过对教育改革的历史回顾和对当前教育发展的分析,对教育改革的方向和路径进行了深入思考。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和感叹。
书中的第一部分回顾了中国教育改革的历史,从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作者详细地介绍了每个时期的教育政策和改革措施。我深刻认识到,中国教育改革的道路并不平坦,历史上的种种困难和挑战都是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同时,我也看到了中国教育改革的进步和成就,这让我对未来的教育发展充满了信心。
书中的第二部分聚焦于当前教育发展的问题和挑战。作者详细分析了当前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如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评价体系不合理、教育质量不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阻碍了教育的发展,也影响了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剖析,我对当前教育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书的最后一部分,作者提出了一些对教育改革的思考和建议。他强调了教育的公平性和质量,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他也呼吁各个层面的教育机构和教师要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教育的发展。这些思考和建议对我来说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它们不仅给了我启示,也让我思考如何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付诸行动。
通过阅读《教育改革与发展》,我对教育改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教育的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同时,我也看到了教育改革的困难和挑战,但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中国教育改革的希望和未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将继续努力,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教育专著读后感 篇二
《教育心理学导论》读后感
《教育心理学导论》是一本经典的教育专著,作者通过对教育心理学的系统介绍和分析,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读完这本书,我对教育心理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对教育工作有了更清晰的思路。
书中的第一部分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作者通过对学习、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研究,解释了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形成。同时,他还介绍了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如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这些理论知识的介绍让我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学的过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书中的第二部分聚焦于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作者通过对教育心理学的各个领域的介绍,如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育、个性发展等,让我对教育工作的多个方面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同时,他还提供了一些在实践中应用教育心理学的经验和方法,如教师的指导技巧、教学的差异化等。这些实践指导对我来说非常有价值,它们不仅让我在教学中更加有信心,也让我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
通过阅读《教育心理学导论》,我对教育心理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教育工作有了更清晰的思路。我认识到,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工作者必备的基础知识,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生和教学的过程,也可以指导我们更有效地开展教育实践。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和应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育专著读后感 篇三
教育专著读后感
利用假期时间,根据个人的教学情况和面临的实际问题,拜读了《优秀是教育出来的》以及《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等学术作品选段。读完之后顿觉收益非浅,在这些书中,作者力图将学生如何学习以及教师如何有效地教导学生、管理课堂的方法和信息提供给教育工作者,使我们能更易于把握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学发展趋势,有效地形成和学生的互动,共同成长。 作者多次强调了学生的优秀是教育出来的,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可塑性,只要让他们置身于教育的氛围中,只要让他们感觉到是被需要、被爱的,即使是问题学生也能培养好的修养”。 在这本书中,作者可谓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推心置腹的和我们在讨论一个个教学管理中常会遇到的问题,细致地帮助每一位阅读者从问题入手剖析平时的管理。一遍通读,仿佛也在经历着一次重新认识自己、审视自己的过程。试问自己的工作中有没有在匆忙的工作中停下来看一看自己…在阅读中,发现原来在面对同样问题时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有效的解决方法,开拓了新的思路,使原来觉得无从下手解决的问题处理起来也有章可循。 不仅如此,书中所提供的55个细节从微处入手,却是处处切中要害,就像是为我们的教师管理提供了工作指南,如良好的学习习惯、社交礼仪、社会公德等方面的细节,将这些教育的细微之处罗列出清单,提醒我们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注意自己怎样以身作则,帮助我们在孩子的德育中一一落实。 最近也一直在读《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这本书。起初读这本书时感到有点吃力,总是抓不住书中的语句,但很快我就被书里生动的例子所吸引。我很容易就从这些例子当中体验到我在和儿子、学生相处时的一些感受,并进而反思这些时刻自己的表现。而这正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 凡当过父母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我们总是对宝宝睡房的声音非常敏感,非常注意聆听,这难道不令人惊讶吗?即使我们的'周围很喧闹,我们也总是能听到远处睡房里孩子在小床上的动静。但是,我们究竟听到了什么呢?哭声吗?叫唤吗?可即使没有任何声音的时候,我们仍然会决定去看看。我们以为孩子会安详着蜷缩着睡在小床的一角,可是,我们看到的竟然是一张完完全全地仰着的期盼的小脸。脸上放射出微笑,手臂舒展开来,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没有一句话,没有一点声音,但是我们仍然听到了召唤!这是一种力量,这是每个孩子所拥有的征服那位能“听到”的人的力量。 读到这里,我想到了《倚天屠龙记》里的金毛狮王谢逊,迷失本性,杀人如麻,正狂性大作,要杀人之际,一声婴儿的啼哭即唤醒了他。孩子这种召唤成人的力量究竟来自哪里呢?也许来自孩子的脆弱性和可能性。 我们伴随孩子出生、发展、成长,孩子的柔弱性呼唤我们,使我们反思什么是对孩子好的,孩子发展的可能性呼唤我们反思,我们有能力使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使我们共同拥有的世界成为什么样子的。 孩子们对我们而言就是世界,倾听孩子的呼唤即是倾听世界对我们的呼唤。而我们是否聆听到了孩子的召唤呢? 所以,“教师替代父母”的关系可以帮我们更好的理解教师的职责和教育的本质,这是这本书所有理论展开的基础。 那么,教师的责任来自哪里呢?就来自倾听孩子的召唤并在实践中做出对孩子好的行为来,这就是本书所要讲的教育机智的核心。 家长们、教师们,你们听到了孩子内心的召唤吗?那其实也是我们心里的召唤。所以作者说“不了解自己的儿童时代的成人是不可能理解孩子的”。 孩子们的召唤帮我们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方向。所以“教育学意向不仅是我们生活哲学的表现,也体现了我们是谁,我们在做什么,我们是如何以积极思考的方式面对世界的。” 那么我们该如何聆听孩子的呼唤,表现出怎样的行动来呢?当我们这样问的时候,便产生了教育反思。这也是这本书要教给我们的教育机智。 反思与行动有什么关系?文章当中有一段生动精彩的描述足以说明这一点,引用如下: 翁大铁在他的《紧紧地拥抱》的诗篇中描述了他的孩子是怎样在卧室一直召唤他过去行晚安吻的。父亲大喊‘好了,我就来’。但是他正快要做完手头的活儿,然后又做这做那,之后他过去回应孩子的召唤。当翁大铁慢慢地走过卧室的门前时,他看到了他的小家伙:“他站在那儿,手臂张开,等待着一个紧紧地拥抱。咧着嘴笑着。”翁大铁对父母拥抱孩子的方式作了精彩的描述。接着,几乎是一种事后的反思,两行简短的句子结束了诗篇: 在我走进去之前,他像那样, 他在那儿站了多久? “ 教育学首先召唤我们行动,之后又召唤我们对我们的行动作出思考。与孩子们一道生活以及反思我们与孩子们生活的方式,这两者都是我们的教育性生存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