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的典故 篇一
乐不思蜀,这个典故源自于中国历史上蜀地的一个故事。据说,在唐代,刘备统一中原后,他的部将诸葛亮主政蜀地,蜀地百姓生活安定,经济繁荣,人们生活得非常快乐。有一次,蜀地发生了大旱,百姓们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苦恼,反而更加快乐,因为他们乐在其中,根本不去思考困境。
这个典故中的“乐不思蜀”一词,后来也成为了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沉浸在快乐之中,忘记了自己的本职工作或面临的困难。
这个典故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从一个侧面来看,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人们应该保持乐观的心态,无论面对什么困境,都要保持一颗豁达的心,积极面对,不被困境所困扰。这样的心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困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这个典故也教会了我们一个重要的道理,那就是乐不思蜀也有其负面影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只沉浸在快乐的境地中,忽略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如果一个人只顾着享受快乐,不思考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就会忽略了自己的责任,对周围的人和事不负责任,这是不可取的。
因此,乐不思蜀的典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角度,那就是我们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要享受快乐,又要思考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只有在这样的平衡中,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快乐,并且对周围的人和事负责任。
乐不思蜀的典故 篇二
乐不思蜀,一个源自于中国古代的典故,它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道理:人们在快乐的境地中往往容易忘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这个典故反映了人性的一种弱点,即人们往往倾向于逃避困难和责任,追求一时的快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比如,有的人工作中遇到了问题或困难,他们会选择逃避,不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选择寻找一时的快乐,比如通过娱乐、游戏等方式来逃避现实。这样的人往往很难取得进步,他们无法面对现实,无法解决问题,最终只会陷入更深的困境。
乐不思蜀的典故给我们提醒,我们不能只追求一时的快乐,而忽略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快乐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但它并不是生活的全部。我们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要享受快乐,又要思考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只有在这样的平衡中,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快乐,并且对周围的人和事负责任。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乐不思蜀的典故并不是要告诉我们不要追求快乐。相反,快乐是人生的追求之一,它能够给我们带来积极向上的动力。然而,我们要明白,快乐并不是唯一的追求,我们还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只有在兼顾快乐和责任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成就自己的梦想。
总之,乐不思蜀的典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角度,那就是我们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要享受快乐,又要思考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只有在这样的平衡中,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快乐,并且对周围的人和事负责任。
乐不思蜀的典故 篇三
含义: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出处:《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典故故事: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帝曹奂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魏帝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