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凭相思的历史典故 篇一
相思之苦,历来是人们情感世界中的一大主题。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一则关于韩凭相思的典故广为流传。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富家少女韩凭因为相思之苦而导致悲剧结局,成为了后世传颂的爱情传说。
据传,韩凭是一个生活在南朝宋时期的富家少女,她有着美丽的容貌和聪明的头脑,深受家人的宠爱。然而,她的心却被一位名叫萧淑妃的美人所俘获。萧淑妃是当时著名的才女,她才情出众,美貌动人,深受皇帝的宠爱。韩凭对萧淑妃的一见钟情,使得她的心思时刻都围绕着这位美人。她对萧淑妃的一切,包括她说过的话、做过的事都铭记在心。
然而,这份相思之苦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萧淑妃对她的存在毫不知情,她的心只属于皇帝。韩凭的相思之苦逐渐演变成了病态的迷恋。她整日整夜地用绸带捆绑自己的手腕,仿佛这样能够让自己与萧淑妃有所联系。她的亲人们对她的行为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她的身心逐渐崩溃。
最终,韩凭的相思之苦导致了她的悲剧结局。她在一次意外中身亡,年仅二十岁。人们为她悲痛不已,认为她的悲剧是由于相思之苦所致。后来,有人为她修建了一座纪念碑,以表达对她的怀念和追思。
这个典故中,韩凭的相思之苦被描绘得异常深刻。她的一往情深和执着不仅让人感动,也引发了人们对于爱情的思考。韩凭的悲剧警示着人们,相思之苦是一种危险的情感,如果无法得到相应的回报,可能会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在面对相思之苦时,我们应该理智地对待,不要盲目迷恋,以免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
韩凭相思的历史典故 篇二
相思之苦,历来是人们情感世界中的一大主题。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一则关于韩凭相思的典故广为流传。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富家少女韩凭因为相思之苦而导致悲剧结局,成为了后世传颂的爱情传说。
韩凭相思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爱情悲剧,更是对于人性的思考。韩凭对萧淑妃的迷恋,可以说是一种极端的表现。她将自己的生命完全投入到了对方身上,无法自拔。她的迷恋不仅仅是对于萧淑妃的爱慕,更是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她将自己的幸福寄托在了对方身上,以至于无法接受现实的残酷。她的悲剧也提醒着人们,爱情虽然美好,但是也不能将自己完全依赖于对方,应该有自己的独立和追求。
另一方面,韩凭相思的故事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的束缚和限制。在古代中国,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她们的人生往往被家族和社会的期望所束缚。韩凭作为一个富家少女,她的一生注定是要过着被安排好的婚姻和家庭生活。然而,她却因为一份相思之苦而违背了社会的期望,在追求自己的幸福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命运埋下了悲剧的伏笔。这样的故事提醒着人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和追求,不要将他人的幸福寄托于自己的期望之上。
总之,韩凭相思的历史典故是一则引人深思的故事。它以一个爱情悲剧的形式,探讨了人类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社会对于女性的限制。通过这个故事,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思考自己的情感世界,以及对于爱情、幸福和自由的追求。
韩凭相思的历史典故 篇三
韩凭相思的历史典故
典源出处
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宋康王舍人韩凭,娶妻何氏,美,康王夺之。凭怨,王囚之,论为城旦。……俄而凭乃自杀。其妻乃阴腐其衣。王与之登台,妻遂自投台,左右揽之,衣不中手而死。遗书于带曰:‘王利其生,妾利其死。愿以尸骨,赐凭合葬。’王怒,弗听。使里人埋之,冢相望也。王曰:‘尔夫妇相爱不已,若能使冢合,则吾弗阻也。’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宋人哀之,遂号其木曰‘相思树’。相思之名,起于此也。”《太平寰宇记》十四引作“妻阴腐其衣,与王登台,自投台下,左右揽之,著手化为蝶”。台即青陵台。
释义用法
韩凭夫妇为了反抗宋康王的淫暴,双双自杀,衣化为蝶,冢生双树,根枝相抱,并有鸳鸯交颈悲鸣其上,表达了他们死而不泯的相思之情。后用此典表现男女间坚贞的爱情; 也用来借指蝴蝶。
用典形式
【韩凭】 唐·温庭筠:“新姑车右及门柱,粉项韩凭双扇中。”明·陈子龙:“韩凭飞恻恻,秦吉语儇儇。”
【韩蝶】 唐·李商隐:“韩蝶翻罗幕,曹蝇拂绮窗。”
【双栖蝶】 清·纳兰性德:“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连理树 (枝)】 唐·白居易:“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元·李治:“连理树,一样骊山怀古。”
【相思树】 唐·李商隐:“相思树上合欢枝,紫凤青鸾并羽仪。”金·元好问:“相思树,流年度,无端又被西风误。”
【韩凭恨】 宋·钱惟演:“韩凭恨魄如长在,青骨香销亦见寻。”宋·钱惟演:“陆凯传情梅暗 落,韩凭遗恨蝶争飞。”
【青陵粉蝶】 唐·李商隐:“青陵粉蝶休离恨,长定相逢二月中。”
【韩凭蛱蝶】 唐·李商隐:“莫讶韩凭为蛱蝶,等闲飞上别枝花。”
【投死为韩凭】 宋·王安石:“若信庄周尚非我,岂能投死为韩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