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人必知的历史典故(精简3篇)

时间:2018-09-06 05:21:2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孝义人必知的历史典故 篇一

孝义人必知的历史典故

孝义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几千年来一直被人们所推崇。孝义不仅是一种道德伦理,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关于孝义的典故,这些典故通过不同的故事情节,向人们展示了孝义的真正内涵。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些孝义人必知的历史典故。

首先,我们来讲述《孟母三迁》这个典故。在古代中国,有一位叫孟子的大儒,他的母亲非常重视孟子的教育。由于孟子住的地方环境恶劣,不利于读书学习,孟子的母亲多次迁居,只为了给孟子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孟母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母爱的伟大,她不顾辛劳和困难,只为了让孟子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孝顺父母不仅仅是口头上说说而已,更需要用行动来证明。

其次,我们来谈谈《孝感天地》这个典故。在古代中国,有一位叫曾子的孝子,他的父亲患病,无法下地劳作。曾子为了让父亲能够吃上稳定的饭食,他每天都会用自己的头发来换取一碗粥,然后把粥端给父亲。曾子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孝顺的真正含义,他不怕辛苦,不怕困难,只为了让父亲能够生活得更好。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孝顺父母需要有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最后,我们来说说《千里送母》这个典故。在古代中国,有一位叫梁山伯的青年,他的母亲生病卧床不起。梁山伯十分孝顺,他决定放弃自己的前途,亲自回到家乡照料母亲。由于路途遥远,他不得不步行千里才能回到家。在回家的路上,梁山伯遇到了许多困难和艰险,但他都毫不退缩,坚持完成了回家的任务。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孝顺父母需要有坚持和勇气的品质。

通过这些孝义的历史典故,我们可以看到,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孝顺不仅仅是一种道德准则,更是一种家庭美德和社会责任。我们要时刻怀着感恩之心,用自己的行动去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成为一个孝义之人。

孝义人必知的历史典故 篇二

孝义人必知的历史典故

孝义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几千年来一直被人们所推崇。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关于孝义的典故,这些典故通过不同的故事情节,向人们展示了孝义的真正内涵。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些孝义人必知的历史典故。

首先,我们来讲述《孟母三迁》这个典故。在古代中国,有一位叫孟子的大儒,他的母亲非常重视孟子的教育。由于孟子住的地方环境恶劣,不利于读书学习,孟子的母亲多次迁居,只为了给孟子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孟母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母爱的伟大,她不顾辛劳和困难,只为了让孟子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孝顺父母不仅仅是口头上说说而已,更需要用行动来证明。

其次,我们来谈谈《孔子为母闭门学习》这个典故。在古代中国,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母亲非常早逝,但孔子对母亲的思念和怀念从未停止。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敬意,孔子曾经为母亲闭门学习三年,以示对母亲的哀思和孝心。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孝顺父母需要有真挚的情感和深厚的感恩之心。

最后,我们来说说《白毛女千里送母》这个典故。在现代中国,有一位叫白毛女的女青年,她的母亲生病卧床不起。白毛女为了照料母亲,放弃了自己的前途,毅然回到家乡。由于路途遥远,她不得不步行千里才能回到家。在回家的路上,白毛女遇到了许多困难和艰险,但她都毫不退缩,坚持完成了回家的任务。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孝顺父母需要有坚持和勇气的品质。

通过这些孝义的历史典故,我们可以看到,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孝顺不仅仅是一种道德准则,更是一种家庭美德和社会责任。我们要时刻怀着感恩之心,用自己的行动去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成为一个孝义之人。

孝义人必知的历史典故 篇三

  割股奉亲

  郑兴,隋朝孝义人祖居汾州永安县永安堡(今大孝堡乡大孝村)。郑兴自小有志向,为人忠厚,孝敬父母。家境虽寒,但勤于稼穑,以此奉养父母。父亡后,郑兴数日水浆不服,为父守墓三年。母亲又久病不愈,他常服侍于床前,衣不解带,足不失履,和衣而卧。母亲气血虚弱,五脏紊乱,需食新鲜鹿肉调理,以补瘦弱,益气力,强五脏。但当地无鹿肉,郑兴突发奇想,以自己的肉代替鹿肉,便割自己的股肉为母亲煮食,其母果然病体痊愈。时隰周州尉房玄龄听到此事后说:“割股奉亲乃世之奇事!”并为该村挂匾“孝悌贤乡”。唐贞观元年(627),因郑兴孝行闻于朝,唐太宗下旨,将“永安县”赐名为“孝义县”,之后,境内广盛郑兴遗风。

  义虎救樵夫

  清乾隆截《孝义县志》记:“古之孝义,林茂草丰。西山有虎,其掌著木刺。一老憔夫闻其鸣,察其状,冒险为其拔除。虎感其德,遂日捕食物以赠。樵夫去世,其虎为之守墓三年,众人称之为义虎”。

  仁义巷

  明朝兵部尚书霍冀和睦邻里,轻财重义,为解决家庭与邻里地基争执,特寄书信于家中“千里捎书仅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还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霍家见信后主动让出地基三尺,邻居深受感动,也让出地基三尺。这两家所让出的地基便形成一条街巷,后来取名“仁义巷”。

  假虞灭虢——大虢城

  春秋时期,晋献公为拓展疆土,积极扩军,决定南下攻打虢国,但虞国紧邻虢国北境,是晋攻虢的必经之途。晋献公害怕二国联合抗晋,遂采用大夫荀息各个击破之计,先向虞借道攻虢,再伺机灭虢。

  周惠王十九年,晋献公派荀息携带美女、珍贵马匹等贵重礼品,献给虞公,请求借道攻虢。虞国大臣宫之奇用“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明虢、虞地理相连,利害攸关,劝虞公绝不能答应借道。但虞公贪利,认为晋、虞是同宗,不会相欺,又被荀息花言巧语所迷惑,拒不听劝,不但应允借道,还自愿作攻虢先锋。之后,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又乘虞不备,发动突然袭击,俘获虞公,灭了虞国。

  晋灭虢后,晋献公深怕虢国人复仇,伺机反攻,于是派大将里克把虢国贵族迁往千里之外的孝义城北八里一带。虢国遗民为纪念自己的国家,将其迁驻地取名为“大虢城”,直沿至今。

孝义人必知的历史典故(精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