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悲悯为话题的作文【精彩6篇】

时间:2016-09-09 09:19:3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以悲悯为话题的作文 篇一

悲悯之情,温润人心

悲悯,是一种深深的同情和关怀之情。它是人性中最温润、最美好的一面,能够令人感动、激发爱心,也能够促使人们积极行动,为改善他人的困境尽一份力量。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也都有自己的苦难。悲悯之心,是对他人遭遇的同情和关怀,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感同身受。当我们看到身边有人遇到困境时,能够对其表示同情和关怀,给予帮助和支持,那么我们就拥有了悲悯之心。

悲悯之心,不仅能够温暖他人的心灵,也能够改变自己的心态。当我们看到别人遭遇不幸时,我们会意识到自己的幸运和珍贵,这种心态转变会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更加感恩所拥有的一切。同时,悲悯之心也会让我们更加关注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改善社会环境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悲悯之心,不仅是一种情感上的体验,更是一种行动上的体现。悲悯之心能够激发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为他人尽一份绵薄之力。我们可以通过关注慈善机构的活动,捐赠物品和资金,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帮助;我们也可以参加志愿者活动,为社区和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和支持。无论是大事小事,只要我们用心去做,都能够带来巨大的改变。

悲悯之心,是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是温润人心的力量。只有拥有悲悯之心,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让我们拥有一颗充满悲悯之心的心灵,让这份温暖传递下去,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以悲悯为话题的作文 篇二

悲悯之心,促使我们成长

悲悯之心,是一种对他人遭遇的同情和关怀,是一种站在对方立场上思考问题的能力。它不仅能够温暖他人的心灵,也能够促使我们成长。

当我们拥有悲悯之心时,我们会更加关注他人的需要和困境,而不仅仅是关注自己的利益。我们会主动倾听他人的心声,理解他人的痛苦,给予他们关怀和支持。这种关注他人的能力,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增进彼此的理解和信任。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我们能够拓宽自己的视野,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加全面地认识世界。

悲悯之心,也能够激发我们的爱心和善心。当我们看到他人遭受不公和不幸时,我们会感受到内心的悲痛和愤怒,这种情感会激发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为改善社会环境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可以参与公益活动,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和支持;我们可以关注环境保护,从自己做起,为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这样的行动,我们能够培养出善良和正直的品质,成为一个有责任感和担当的人。

悲悯之心,也能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感恩所拥有的一切。当我们看到他人遭受困境时,我们会意识到自己的幸运和珍贵,这种意识会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更加感恩所拥有的一切。同时,悲悯之心也会让我们更加关注他人的需要和困境,从而更加懂得如何去帮助他人,为他人尽一份力量。这种关注他人的能力,会让我们变得更加成熟和有担当,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

悲悯之心,是一种温润人心的力量。它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关注他人的需要和困境,增进彼此的理解和信任;它能够激发我们的爱心和善心,为改善社会环境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它能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感恩所拥有的一切,培养出善良和正直的品质。让我们拥有一颗充满悲悯之心的心灵,用爱心和善心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以悲悯为话题的作文 篇三

  有一句俗语是这么说的:“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其实不然。人固然是有情的,断情绝义是断然不存在的,但草木又怎会没有感情呢?世间万物皆有情,草木亦不例外,只是同我们人类不同,不为我们所熟知罢了。

  树木是有情的生命。当我们为了玩耍时的需要而从树上折下一段树枝时,我们会感到不以为然,只是一段树枝嘛,有什么了不起。可是你是否在折下的那一瞬间听到“啪”的一声脆响,那是树在呻吟,因为它感到疼痛。而我们的目的竟只是为了玩耍,这是多么令人揪心,我们丝毫不懂得生命的可贵,不懂得同情树。

  当我们用小刀在树上刻字留念时,我们会发现有一些碎屑随之掉下,那是树的皮肤,它的身上从此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痕——伤疤。而我们是否在刻字前就已想到它所承受的苦楚,想着换个角度,为它着想一下。而我们是否在刻字前就已想到它所承受的苦楚,想着换个角度,为他着想一下。而当我们看到别人留下的这一块块伤疤时,我们是否会产生悲悯抑或是心痛的情感?我们没有,因为我们犯下了相同的罪行。

  当我们剥开树皮时,是否会发现有液体留下。有人说,那是树汁。的确,照植物学来讲,那是树汁,但那也是树在流泪,可以用“悄然落泪”四个字来形容吧,因为我们从不曾察觉,从不曾在意,更别提伤心和同情了。更因为我们便是罪魁祸首。

  当我们因有东西掉在树上,够又够不着而又不忍心失去时,我们会怎么办?我们会使劲地摇晃着树。伴随着我们一下一下的摇晃,我们会听到哗哗的声音。那是叶子互相敲击奏成的“音乐”,那是树的呐喊与呼救。或许你会说:“那是迫不得已”,或许你会说:“那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或许你会说:“那是唯一的办法”。可那真是唯一的办法,真是迫不得已吗?真是这样的话,梯子是用来干嘛的,椅子为了什么造出来,绳子只是为了系东西吗?

  树,它一次次以它无声的行为告诉我们,它也是有生命的,或许与我们的稍有不同,但也值得我们尊敬与珍爱,值得我们用心去同情它们的遭遇,以悲悯的情感对待它们。

  万物皆有生命,我们在珍爱自己的生命的同时,也要学会珍爱一切生命,学会同情与悲悯。

以悲悯为话题的作文 篇四

  夜,黑漆漆地降临,大地上的万灵都应该准备歇息了。寂静环绕下的四周,神秘又幽深。一道闪电的突然来访,雷声随之滚滚而来,一切都被震动了。狂风暴雨顿时袭来,一夜之间,大地仿佛换了新貌。

  晨曦的第一缕阳光投向大地,只见之前还矗立在那的棵棵树苗,早已被吹得东倒西歪,有的甚至直接躺在地上长眠了。草儿历经风雨的洗刷,也都像蔫了一般,丝毫没有活力。隔天还盛开的花儿呢,此刻也已缩成一团,仿佛受了教训,挨了骂。虽说磨难能使成长,但这未免也要在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吧。

  看着被暴风雨无情地摧残的生灵们,我难过极了。它们,是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了它们,世界才充满生机和活力。而现在却奄奄一息,怎能不让人看着心疼和悲悯呢?万物都是有生命的,大自然为何如此粗暴地对待那一些弱小的生命呢?或许,我们应该反思一下,是人类的种种作为,才使自然发怒的吧。那么,我们对于生灵的悲悯,也是一种心灵上的惩罚。

  这时,我又想起了前不久看的一部电影,反映了二战中德国反派党对待犹太人的那些画面。粗鲁的德国士兵逼迫犹太人做苦力,还将老人、小孩等不能作为劳动力的送入毒气室,将他们毒害。

  为什么德国军人如此无情呢?他们为何不曾设想,如果自己的亲人遭受着同样的罪孽,他们会有什么感想?生命是何等重要,珍爱生命是何等高贵。他们怎么能轻易地践踏别人的尊严?一个民族即使再优秀,一个民族即使再卑微,他们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才对啊。对于苦难中的人们,他们竟然没有一点同情心,这是多么的难以想象。

  世界是一个大家庭,我们不应该有战争,而是和平相处才对。一切的苦难需要我们的同情和悲悯,这样生命才会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庇佑。

  同情不是一种践踏尊严,它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惟有具备同情心的人,才是真正的高尚。而悲悯,正亦如此。

以悲悯为话题的作文 篇五

  尘世杂糅,却有一种感情,依然洁白无暇。人心叵测,却有一种情怀不能使干戈化帛。在杂糅尘世,叵测人心中沙里淘金般挑剔地找寻的这样的东西,那是悲悯。

  悲悯绝不是“生物学”中孱弱无能的寄生虫,而是普照大地,驱逐黑暗的温柔暖光,悲悯是一双细腻修长的手,抚慰一颗颗躁动不安的心,悲悯永远是一副海纳百川的包容姿态,包容邪恶、丑陋、善良、美丽,就像包含一颗糖一样,越品越甜,融化到灵魂,清净、透彻地看到本质。悲悯者可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缘由底下有被悲悯者托举着,得道者亦为悲悯者,悲悯者必多助。

  失去悲悯的人最可怜,他们冷酷、无情、孤单、寂寞,貌比灰暗角落的一株树苗,找不到生长的方向,内心只能空虚,一切茫然,一只迷途的羔羊,也许能活得很坚强,但一定活得不快乐。内心没有悲悯的人,绝不敢“对镜贴黄花”,他们在丑陋上强加美丽,将会变得不伦不类。

  有一个杀手,无情。有一个法官,正直。当杀手扣动扳机,看到的并不是以注无助的眼神,而是莞尔一笑和一句话:“不是你杀的我,是你手中的枪杀的我。”悲悯者望穿了灵魂,人性本善,是无奈才误入歧途。杀手幡然悔悟,他想起曾杀过的人,无穷的罪恶感涌上心头。他杀了雇他的那人,数了数,救了三人。原告和原告父母。又一声枪响,救了无数会找他报仇的仇家,是法官杀了死了杀手?不!是悲悯的心唤醒了另一颗悲悯的心。死了?醒了!幡然悔悟了!

  这是一则故事,不真实却感人,不够长却直击内心。悲悯担任救世主的角色,它将良知、希望、救助、和谐和公平从罪恶、肮脏、不公中萃取出来,壮大它们,再放回去,炮制罪恶、肮脏而不公。大道之行时,天下为公,必先使天下人有悲悯情怀,悲天悯人,将天地看作父母,将他人看作手足兄弟,当真是天下为公,四海之内皆兄弟了。

  悲悯,是一首安然优美的歌,每一个音符的跳动,都饱含感动;悲悯,是一碗美味油稠的鸡汤,每一次倾情而入,都暖淌到心房。悲悯情怀已然成为了现世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以悲悯为话题的作文 篇六

  有一个广为流传的问题这样提问:当你面前有二艘分别载着两百人和五十人的即将沉没的船,而你只能拯救一艘船上的人,你会如何选择?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见解,而我想共通之处在于,绝大多数的回答者都极难在第一时间给出答案,而是要经历长时间的内心斗争。这即是人类心中对于生命最发自本能的敬畏,也就是人本精神。

  法律无疑是每个人心中的行为底线,法治被认为是和谐社会的基石而大力宣扬。而法律的由来是什么?从公元前的《汉穆拉地法典》到如今的各大法系,它们无一例外,是人们心中道德底线的浓缩,而最初的道德观念,则是为了保护每个个体不受伤害,从而维持族群。所以,人本精神写在每一个人类的基因里,是人类社会的基石。

  即便是科技飞速发展的现在,人工智能超越人类也仍旧还属于未来的命题,而人类受人工智能影响却是我们正在面对的问题。那么,在如此巨大的变革下,我们究竟能否保持住自己的、人类独有的价值观和同情心呢?

  这个问题不禁让人联想至每当他国有地质灾害或其他灾难发生时,网络上或是身边常出现的论调:几十人或几百人的伤亡,只是汶川地震的一个零头,算不得什么灾难。毫无疑问,事故必然有伤亡数字、生还的概率,然而这只是对于严重程度的评估,对于个体而言,只有零与百分之一百的区别。我们真的尊重个体的生命权了吗?

  日本作家田中芳树曾在作品中写过这样的台词:和个体的生命与自由相比,国家的荣耀和存续,实在算不得什么。这句话受其作品和写作背景的影响,并不能说是正确的。然而也提醒了人们:我们真的尊重并敬畏生命的价值了吗?在智能时代,人类将一切交由计算机掌握,但不能交出的,是人类的价值和同情心。

  生死对于普通人来说过于宏大,大多数人面对的是琐碎的日常。就以争议极大的“扶不扶老人”来说,我们赞扬那些救助者,因为他们弘扬了人本精神。对于袖手旁观者的批判也从未停止。可他们真就罪不可赦了吗?我并不认同,普通的工薪阶层如何能承担高额的赔偿和赡养义务?每个人都有保护自己的权利,所谓人本,并不只局限与生死,也包括尊重每一个人的独立人格。这让人想起杨绛在《老王》中的思考,她眼中的老王不是一个低贱的或穷苦的可怜人,她尊重老王的人格,所以才有愧怍之感。

  保持思考,保持人性,人类与计算机的不同之处,便是一颗悲悯的心。

以悲悯为话题的作文【精彩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