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慈善为话题的作文 篇一
慈善的力量
慈善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它能够温暖人心,改变命运。慈善是人们对他人的关爱和帮助,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慈善不仅能够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也能够让施舍者感受到一种积极的情感,体会到帮助他人的快乐。
慈善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物质上的捐赠,也可以是精神上的支持。捐款、捐物、志愿服务等都是慈善的表现形式。通过慈善,我们可以帮助贫困的人们改善生活条件,帮助弱势群体得到教育和医疗资源,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慈善不仅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也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和谐。
在社会中,慈善组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慈善组织是慈善行为的组织者和推动者,他们通过筹款、宣传和管理等方式,将慈善的力量最大化地发挥出来。世界上许多知名的慈善组织如红十字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都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慈善活动,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提供援助和支持。
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慈善中来,发挥自己的力量。即使是微小的捐赠,也能够为需要帮助的人们带来改变。我们可以通过捐款、捐物品或者参与志愿服务等方式,为社会做出贡献。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小事做起,关心身边的人,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一份微笑、一句问候、一点鼓励,都能够给他人带来温暖和支持。
慈善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够点亮人们心中的希望,改变人们的命运。无论是捐款、捐物,还是志愿服务,每一份善举都是一种贡献,都是一种影响。让我们积极参与到慈善中来,用自己的力量改变世界,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以慈善为话题的作文 篇二
慈善的意义
慈善是一种伟大的精神,它的意义远远超过了物质帮助。慈善是人类进步的标志,是社会和谐的基石。慈善不仅能够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也能够唤起人们的同情心和责任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慈善的意义在于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和支持。社会中存在着许多需要帮助的人,如贫困人口、孤寡老人、残疾人士等。通过慈善行为,我们可以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提供教育和医疗资源,帮助他们融入社会。慈善使得社会更加公平和平等,让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基本的福利和尊严。
慈善的意义还在于唤起人们的同情心和责任感。通过参与慈善活动,人们能够亲眼目睹贫困和不公平的现象,感受到他人的困境和痛苦。这种体验会激发人们的同情心和责任感,让他们更加关心他人,关注社会问题。慈善不仅帮助了被援助者,也让施舍者感受到一种情感上的满足和成就感。
慈善的意义还在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慈善活动不仅解决了短期的困难,更重要的是解决了长期的问题。通过投资教育、医疗等领域,慈善可以改善社会的整体素质和人才水平,促进社会的创新和发展。慈善还能够推动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的融合和进步。
慈善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它关乎个人的情感和道德,也关乎社会的进步和和谐。慈善不仅是一个人的行为,更是一个社会的温度计。让我们共同关注慈善,积极参与其中,用自己的力量改变世界,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以慈善为话题的作文 篇三
以慈善为话题的作文
网上有一幅照
片――一位著名老板在一个慈善晚会上,一边左手举着话筒笑谈,一边右肩挑一副沉重担子,担子两头是捆成立方体的人民币,似有数百万元。这里表演的是捐现款。可惜,镜头中没有现场观众表情。我立想到云南盈江地震时此老板捐款的那张照片――装扮鲜亮的老板手举几张百元大钞,笑意盈盈。一群衣衫杂乱之人环老板肃立,也个个高擎手中大票,只是有的低垂脑袋,有的紧锁眉头,有的表情木然,与老板的怡然自得和笑逐颜开,形成鲜明对照。
此老板还把16吨人民币垒成“钱墙”亮相,以标自己的钱来得光明正大。
他的金钱或许多到难以计数,而且非巧取豪夺。钱巨多而不藏掖着,除了展示,还要广“撒”。不过,一次他去一座岛上当街撒钱,引起骚动,当地媒体訾议不绝,以为“辱人”。
而此老板坦然有加。他道:“我做慈善,就是要作秀。”
是吗?
这使我想起冯友兰先生在名著《新原人》里讲的一个关于道德和非道德的故事。他说例如有两个军人,都勇敢冲锋陷阵。一人如此做,为的是得到上峰奖赏,或同伴的称誉;另一人则以为,这乃是尽军人保家卫国之天职,此外别无所求――“义务兵”之说,或许由此而来。此二人行为,表面一样,但内里有很大迥异――不求回报者,归于道德境界;而沽名钓誉者,属于非道德范畴。
我想一个人的善行义举,跟军人的尽天职,或许没什么不同。天职?对了,是天职,即在德高之士的“内心”来说,行善,乃是他的义务。好像有一股强力推动着他,如不这样,竟会觉得心亏。那位说,捐款不是自愿吗?当然没有人强迫谁。但是怀了私心的“自愿”,是尴尬和别扭的,至少叫人感觉不怎么温馨熨帖。既然行善,就会笃定自己的举动,不是强者对于弱者的恩施,不是居高临下地拯救他人,而纯然是尽义务。即是说,出于道德的善行义举,正是德高者的天职,是与“利”相对立的大公境界,就是孟子所谓的“义,人路也”,即善或曰义,乃是德高者必走的正道。
处于道德境界之人行善,不但求别人的利,而且对于他人,有一种休戚相关的`感情附焉,即以别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别人的痛痒为痛痒。这时候,他必然显得慈悲而不会令受捐者略失尊严,以免人家承受“嗟来之食”之辱。这样的人如鲁迅所说,“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乐”――这是发自内心的、绝不张扬的、不求别人夸赞的快乐。有时候,连那快乐,他也顾不上享受――他忘我了。有了忘我境界,无论付出什么,他都毫无怨言,甚至不惜牺牲性命,这也就是孟子说的“舍生取义”。为什么有的人捐了那么多善款,做了那么多善事,连姓名也不留下?因为“善欲人知,非真善也”。他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没必要留。如此不计毁誉,不顾罚赏,才是真善,是真正地以道德为圭臬。
也有的人,做了些事,客观上帮了别人,似乎应予褒奖。但他却太过张扬,比如捐款,一定要在电视镜头前长时间地亮相,把写着款项数目的牌子,晃了又晃,唯恐别人看不清楚,留不下印象,难免叫人疑惑这样做,是不是为了“获得自己预期的利”,好像就为着叫人家称赞一番,奖赏一番。在别人的生死关头和巨大悲痛面前,借机收获自己的荣誉,至少与氛围不谐吧!所以通过“利他”以“利己”的行为,难脱功利境界。有人在镜头前面许诺捐献的“善款”等等,作秀完毕,居然不认账,不兑现,就更距离道德境界甚远――远到无耻和亵渎道德的地步。孟子说过,“羞恶之心,义也”,他们没有此心,所以是不善不义的。
善和义的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单向”的――它是一个人认为“理应如此”的选择,所谓义无反顾是也。功效和利益原则,是双向的,也即等价交换的,所谓不做赔本的买卖是也。所以,道德原则,是温情脉脉的;功利原则,是似热实冷的。义举善行,犹水之就下,是那么自然、酣畅;怀了求利私心“做善事”,则必然在某些环节,显出滞涩,竟透出非善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