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习俗的作文(优选3篇)

时间:2019-06-08 03:39:4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中秋习俗的作文 篇一:传统中秋习俗的变迁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华人世界的重要节日。中秋节的习俗丰富多样,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习俗也在不断变迁。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传统中秋习俗的变迁。

首先,中秋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就是赏月。古代人们观赏月亮的方式很简单,就是在户外或者室内摆上一张桌子,放上一些水果、糕点和茶,然后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品尝美食,一边欣赏月亮。这种方式一直延续到现代,但现在人们更倾向于在户外举行赏月活动,有时还会组织一些文艺表演,增添节日气氛。

其次,中秋节的另一个传统习俗是吃月饼。古代的月饼制作工艺相对简单,一般是将糯米粉搓成球状,然后加入各种馅料,最后再用梅花模具压出花纹。现代的月饼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口味和外形,有豆沙、莲蓉、奶黄等多种馅料选择,有圆形、方形、鲜花形等各种外形设计。此外,现代人还会将月饼作为中秋节的礼物,送给亲友或合作伙伴。

再次,中秋节的传统习俗还包括猜灯谜和玩花灯。古代人们在中秋节晚上会在家门口悬挂花灯,供人们赏玩。而现代人则更喜欢到公园或广场看灯会,观赏各种精美的花灯。此外,猜灯谜也是一项受欢迎的习俗活动,人们通过猜灯谜来增加节日的气氛。

最后,中秋节的习俗还包括祭拜月亮和祈福。古代人们会在中秋节晚上在家中或户外设立祭坛,烧香、献祭,向月亮祈福。现代人们则更倾向于在心中默默祈祷,表达对家人、亲友和自己的祝福之情。

总的来说,中秋节的习俗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演变。虽然习俗的形式有所改变,但中秋节所传递的团圆和祈福之意始终没有改变。无论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希望在这个美好的节日里,与亲人团聚,共度幸福时光。

中秋习俗的作文 篇二:中秋节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华人世界的重要节日。中秋节的习俗源远流长,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介绍中秋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首先,中秋节是中国家庭团圆的象征。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人们很难常常与亲人团聚。而中秋节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成为家人团聚的重要时刻。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秋节都是人们与亲人团聚、共度美好时光的机会。这种团圆的价值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中秋节成为了这种价值观念的具体表达。

其次,中秋节的习俗与中国的农耕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中秋节正好是秋季收获的时候,人们在这个时候庆祝丰收的到来。月亮也被视为农耕文化的象征,人们希望通过祭拜月亮,祈求来年的丰收。这种与农耕文化相关的习俗,在中秋节中得以延续。

再次,中秋节的习俗与中国的诗文艺术密切相关。中秋节是一个富有诗意的节日,许多古代文人墨客都会在中秋节这一天创作诗歌,表达他们对家乡、亲人和自然景色的思念之情。这些诗歌成为了中秋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最后,中秋节的习俗与中国的民间信仰有关。人们在中秋节会祭拜月亮,认为月亮是神灵的象征,通过祭拜月亮来祈福、祈求好运。这种民间信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秋节成为了这种信仰的具体体现。

总的来说,中秋节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团圆、农耕、诗文艺术以及民间信仰等多个方面的价值观念。通过庆祝中秋节,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些传统文化的精神。

中秋习俗的作文 篇三

第一篇:中秋习俗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

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二篇:中秋习俗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秋节是人们一直都喻为最有人情味,最有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有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

说起中秋节,民间一直流传着多个不同的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有嫦蛾奔月,朱元璋月饼起义,唐明皇游月宫等故事。最为人熟悉当然是嫦蛾奔月,嫦蛾偷了丈夫的不死仙丹,飞奔到月宫的故事也有许多说法。在较早的记载中,嫦蛾偷吃了仙丹,变成了癞蛤蟆,被叫月精,奔月后,嫦蛾住在月宫其实是一个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树和一只兔子,就别无他物了。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第三篇:中秋习俗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quot;。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中秋习俗的作文]

中秋习俗的作文(优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