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牧羊》教案 篇一
教案名称:《苏武牧羊》
教学目标:
1. 能够理解故事主要情节,了解苏武的传奇故事。
2. 能够掌握故事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如牧羊、草原、忠诚等。
3. 能够通过故事学习传统美德,如忠诚、勇敢等。
4. 能够进行简单的听说读写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
1. 故事背景介绍:苏武是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忠臣,他的故事发生在草原上,展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勇敢。
2. 故事情节讲解:苏武被匈奴俘虏,被迫放羊,但他始终不忘初心,忠于国家,最终得到解放。
3. 重点词汇学习:牧羊、草原、忠诚、勇敢等。
4. 传统美德学习:通过苏武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习忠诚、勇敢等传统美德。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草原和牧羊的场景,引入故事主题。
2. 故事讲解:老师讲解苏武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主要内容。
3. 词汇学习: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故事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进行词语解释和造句练习。
4. 传统美德学习:通过讨论苏武的忠诚和勇敢,引导学生思考传统美德的重要性,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 练习与评价:设计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多种形式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欣赏故事的同时学会了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培养了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同时,通过故事的学习,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更好地结合故事、传统美德和语言学习,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苏武牧羊》教案 篇二
教案名称:《苏武牧羊》
教学目标:
1. 能够理解苏武的传奇故事,认识传统文化的魅力。
2. 能够掌握故事中的关键词汇和短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能够通过讨论和思考,学习传统美德,如忠诚、勇敢等。
4. 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提高综合语言能力。
教学内容:
1. 苏武的故事:苏武是中国古代一位忠臣,他在被匈奴俘虏后,始终不忘国耻,最终得到解放。
2. 重点词汇学习:牧羊、草原、忠诚、勇敢等。
3. 传统美德学习:通过苏武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习传统美德,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
4. 语言运用:通过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草原和牧羊的场景,引入《苏武牧羊》的故事。
2. 故事讲解:老师讲解苏武的传奇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和寓意。
3. 词汇学习:带领学生学习故事中的关键词汇和短语,进行词语解释和造句练习。
4. 传统美德学习:通过讨论苏武的忠诚和勇敢,引导学生学习传统美德,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5. 语言运用:设计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苏武的故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学会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继续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正确价值观念,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苏武牧羊》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抓重点词句,感悟苏武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所表现出的大义凛然、堂堂正气和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
2、通过反复朗读和感悟,理解课文内容,用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重点词句,感悟苏武忠贞不屈的形象。
教学过程:
一、旧知,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介绍苏武”。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苏武牧羊》。
2、读题:苏武,一个在中国历刻下名字的人物,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在汉书中记载并歌颂了这位民族英雄,并且它的被后世广为传颂。让我们带着崇敬之情齐读课题。
3、复习词语:按自己的理解,正确、响亮地读出他们。
小黑板出示词语:匈奴 玷污 使臣 羊羔 旌节 旷无人烟 念念不忘 忠贞不屈
4、概括内容:能运用这些词语说说课文写了什么事情吗?
5、你能说说苏武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吗?用一个词概括。
二、品词析句,感悟形象。
1、布置。指导批注。(培养学生圈点批画,自主学习的习惯)
哪些让你感受到苏武的忠贞不屈?
2、引导交流第三段。
句子一:苏武说:“我身为汉朝使者,让我投降,就是玷污了我的使命,绝对办不到。”
(1)指名谈感受,教师指导。
(2)朗读:
①当你知道这些时,能不能为这个句子加个,想想苏武是怎样说这句话的。
②指名读。
句子二:苏武在地窖里忍饥受冻,渴了,就用手接着从门缝里飘落进来的雪花止渴,饿了,就撕下身上的羊毛毡片充饥。
(1)理解:指名谈感悟。引导抓住“忍饥受冻”“一连好几天”谈苏武受到的折磨。
(2)朗读:
找学生先读接着教师引读(以学生为主,以读为载体,以语言描写为教学重点,让学生自悟自学)
3、默读第4、5两节,思考:课文明明写了几件事,作者为什么要以苏武牧羊作为题目,而且用了2个小节来描述?
句子一:没有粮食,也没有棉衣,他只能靠草根和野果充饥,挤在羊群中靠样的体温取暖。
(1)理解:引导通过“没有”“也没有”体会这里的艰苦,不具备根本的生存条件。
(2)朗读:
①把你的感受送回句子中,读读这句话。
②引读:没有粮食,饥肠辘辘,干硬的草根和酸涩的野果多么难以下咽;没有棉衣,浑身冰冷,只好与羊群为伴,这是多么困苦的生活呀!而越是困苦,越是表现忠贞。我们一起来读。
苏武呆的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预设:“千里之外的北海”,“野草遍地,没有人烟,和苏武作伴的,就是那支旌节”
句子二:苏武赶着羊群来到旷无人烟的北海边,只有随身带着的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与他做伴。
5切入第六段:十九年的期待,十九年的守望,苏武终于可以归汉了。(齐读第六段)(文本主题)
三、总结全文
两千多年过去了,一切转瞬成为了。让我们记住这个镌刻在史书上的光辉的名字,苏武,记住这个动人的音符,苏武。
《苏武牧羊》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积累词汇;
2.熟读课文,学会抓住重要线索复述故事;
3.理清苏武出使匈奴遭遇的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重点解读“牧羊”部分,体会语言,感受人物的形象,受到感染,内化语言。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乐于将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思路:
前二十分钟
(一)教学目标:
1.激发兴趣,熟读课文;
2.学生质疑,了解相关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
1.自我介绍,一两句话,既简洁,又能引发学生对你的好感。
2.导入:中华民族是伟大的,历涌现了无数杰出的爱国英雄,你幅图画的是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个经典的故事——板书课题。这个故事广为传诵,人们根据它创作了戏剧、歌曲、古典乐曲等艺术作品,为什么苏武牧羊有如此巨大的魅力?读课文,走进故事。
3.学生自读课文。分两步走;
1)读第一遍,练习将课文读通顺,做到响亮正确流利。
2)同学们读得很认真,鲈乡小学的的同学读书的习惯真好。课文哪几节具体写了苏武牧羊的?还有几节分别写了什么?再读课文。
3)议论以下课文还写了写什么?出使、受辱、拒降、牧羊、回国。
4)分节读课文,随机指导。
4.简单介绍西汉与匈奴的情况(有地图,历史书上肯定有)及苏武出使的意义,读好第一小节;介绍旌节(字形范写,介绍含义)
四十分钟。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概括)重点词语,理清线索复述故事内容,发展能力;
2.重点解读“苏武牧羊”部分,体会语言,感受苏武的爱国精神与力量,受到感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发展语言。
教学过程:
一、学习抓住词语复述课文内容。
1.出示两组词语(组):
突然 翻脸 宁死不受辱 抽刀自尽
派人 翻脸 怒目圆睁 痛骂叛逆
——读词
——提示:有的词是老师根据课文概括出来的。
——每组词语之间有什么联系?
——读课文2.3节,练习运用这些词组简要复述故事部分
——几个学生复述后,教师鼓励并指导读。
——提示方法:读故事性的文章,我们可以找出重点词语(或者根据课文内容概括几个重要词语),抓住他们之间的联系,就可以将故事复述清楚。
2.生练习抓重点词语,复述苏武牧羊的内容。
1)学生读课文,摘抄词语(提示格式),告诉学生苏武的表现的词语可以不止两个,教师巡视指导。
2)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学生讨论确定重点词语,表扬优点。
参考:又生一计 心坚如铁 毫不动摇 忍受折磨
生死置之度外 盼望回国
3)学生再读课文,练习复述。
4)交流复述,评价鼓励为主。(学生讲到“心生一计”要学生将“计”讲明等,注意连贯,但不能简单读书)
二、重点读懂“苏武牧羊”,受到感染,发展语言。
1.教师导语引入:匈奴王十分狡猾,先说苏武参与内乱威逼苏武,不成;后用劝降利诱苏武依然不成;最后又生毒计……(激情一点)
2.你知道荒漠是怎样的?学生想象说话,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教师介绍文中“荒漠”的情况,突出该处气候恶劣,人很难在那里生存……那么苏武是怎样生存下来的呢?
3.出示第五小节。
4.学生读课文:要求学生一句一句认真读,体会,想想你能体会到什么?(学生读,教师巡导)
5.交流:
——苏武以旌节为伴,(两处),体会到什么?
——句子:苏武顽强地忍受……取暖
——幻灯突出来(换色)
——感情朗读
——想象他还遭遇了哪些折磨?
——联系“旌节”,练习朗读。
——最后一句:——出示插图,观察大雁,理解对中国人的文化意义。
——理解苏武的内心;联系“毒计”体会苏武的痛苦与顽强。
——朗读句子
——整体朗读第五节。
三、(机动)情景练笔
1.过渡:教师朗读最后一节。
2.穿插一副回国的插图,看图观察。
3.苏武的内心在说些什么?如果你是迎接队伍中的一个,你会在心里说些什么?选择一个写几句话。
4.交流。
《苏武牧羊》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学会抓住重要线索复述故事。
2.体会语言,感受人物形象,受到感染,内化语言。
3.感受苏武历尽艰险,持节不屈的坚贞的民族气节。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课文,体会苏武的爱国精神。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的写作特点,即借助环境的渲染烘托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入
天我们进入《苏武牧羊》的学习,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你查找的关于苏武的资料和信息。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排除读音障碍;
2.理解难度词语;
3.读准音词,再读全篇。
4.概括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主要讲述的苏武在北海边经受的身体上的非人折磨和他坚定的态度。第二部分讲述的是苏武心灵上受到的残酷的折磨和他坚贞不屈的态度。
5.整体朗读全诗
三、品读感悟
1.请大家自读课文,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苏武十九年的牧羊生活呢?(苦、艰难、生不如死等相关词语)
2.请大家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苏武生活的穷困与愁苦,你对他的处境有怎样的感受?
3.苏武的哪些经历让你感到心酸?找出来并谈一谈你的体会。相机引导“雪地又冰天”雪落地而不化,可见天气已经寒冷,而又结冰,可见天气(十分寒冷),而牧羊又在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我们学过《第一场雪》,文中提到,可见天气(特别寒冷)。在这样的天气里,就是锦帽貂裘,也难以抵抗寒风的侵袭呀,可是我们的苏武,那个并没有料知自己会被扣押的苏武,他穿着什么呀?难以御寒的布衫,他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十九年,228个月,6935天,别说一天,每一秒都是痛苦的煎熬!这不能不使我们感到心酸。
4.这“难中难”仅仅是雪地与冰天,也就罢了,苏武又随时面临着什么的威胁?一个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渴了只能吃雪,饿了只能吞毡,这么冷的天,如果能喝上一口热水,对于苏武来说,过分吗?这么冷的天,吃上一口娘做的家常饭,过分吗?悲,我们的苏武,只能吃冰冷的雪,冰冷的雪,怎能帮助他御寒?我们的苏武,他只能吃难以下咽入肚后难以的毛毡!这根本不能称做食物的东西,怎能帮助他御寒?同学们,苏武只是一个普通人啊,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啊,而不是一块没有知觉的石头,他的感觉并不迟钝,这一切,怎能不让我们感到心酸?
5.想象一下,历尽难中难,他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屈服了吗?
师小节:这就是苏武,一个怎样的苏武?
(虽然历尽了……,但是他却一心想着……;虽然历尽了……,但是他却一心想着……)
6.身处异乡的苏武,当听到匈奴吹着的音乐,会想些什么?
那是不能与母亲相见的愁苦,这愁苦整整十九年。这十九年里,没人知道,苏武的头发已如娘亲一样雪白。那是与妻子不能相见的愁苦,这愁苦整整十九年。尽管思亲如此愁苦,但我们的`苏武却任……(生接读)
7.加上了一个“任”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再加上一个任字,可见这时的情景,虽然苏武的处境让我们感到心酸,但他的精神却让我们感到敬佩。
8.带着心酸,怀着敬佩,让我们伴着音乐,读一读全篇课文。
师小节: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四、延伸:
此时此刻,苏武在你心目中是什么形象?从他身上你学到了什么精神?
课下请同学们阅读《汉书·李广苏建传》的苏武牧羊原文及译文。
板书设计
苏武牧羊
穷苦 坚贞不屈
(心酸) (敬佩)
《苏武牧羊》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指导诵读《苏武牧羊》,大体把握意思,想象这段经典爱国歌词描述的情境,体会主人公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2.引导学生通过对这段文字的声调、节奏等诵读技巧,表现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培养学生语感,使学生受到爱国情感的感染和激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报国行。
教学重点:
联系历史背景,理解这段词的大意,体会苏武的爱国情怀,通过诵读表现出作者对汉王朝汉、汉天子的忠贞不二。
教学难点:
以读促学,赏析歌词的意境。
教学准备:
1、课前带领学生阅读《上下五千年》,了解《苏武牧羊》的故事。
2、教师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雏音小试我能行
1、导入语:前一阶段,我们阅读了大量爱国志士的经典篇章,老师这有几幅图,看你能联想起哪个爱国名人或哪首爱国名篇?敢不敢挑战自己!
我知道同学们掌握的爱国经典诗词远不止这些,有的能熟练地背出来的,有的还能唱出来,真好!今天老师又为大家带来了一段经典文字,请看。(出示文字)要想得到它,请先记住老师的秘诀。(点击课件)
二、诵读要领一二三
一读通 读准自音,注意停顿
1、自由读,读正确。
2、指名读,相机正音。多音字“难”“教”。
3、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两段文字字数相等,还押韵呐,如果除了标点符号外,会断句的话,读起来更有,更朗朗上口。
4、师生接读,读完画出停顿记号“/”。句号比逗号停顿时间稍长些,那节与节之间就更应停顿了。
5、生自由读:读对,读顺,读出节奏来。读给同桌听。
二读懂 对照注解,读懂大意
1、请大家对照注解默读,相信你一定能读懂这段文字。
2、了解苏武的身份(使者),牧羊时间(19年)、地点(北海)、原因(被匈奴扣留)。【指名说大意】汉朝使节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牧羊19年,历尽艰辛,不辱使命。
三读好 想象画面,读出情感
1、请女生读上段,男生读下段。听着这两段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2、可抓住词语或句子来想象画面,再逐句指导读。
指导读“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
环境气候:是啊,匈奴地处北方,气候非常寒冷。(冰天雪地、北风呼啸 、人迹罕至、辽阔又荒凉)
评价语:你可真会读书,还知道通过语气的延长来体现时间的漫长。
抓住“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指导读。
北海气候非常寒冷,特别是冬天,北风呼啸,纷飞。
北海荒无人烟,一年到头白雪皑皑,连鸟兽也很难见到。
在这人迹罕至的北海边,举目无亲,与他做伴的就是那群根本不会说话的公羊和那代表汉朝的符节。(评价语:你这样处理,读出了苏武的孤独,真好。)
渴了,抓一把雪塞进嘴里;饿了,撕下身上一块羊皮毡片大嚼。你可知道,这实在难以下咽,难以消化,更难以抵御严寒呐。冷了,只能抱着羊儿取取暖。
(评价语:通过你的朗读,我听出了苏武生活的艰难。)
【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在老师的情境设计下读。】
指导读“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帏,
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
你还看到了什么画面?
白发苍苍的老母亲那期盼的眼神,望眼欲穿啊。(引导语:老母亲盼儿归,心急切呀!提示学生语速加快)
是啊,妻子面容憔悴,人比黄花瘦。
苏武岂是铁石心肠,他也是个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人,他又何尝不思念他的老母亲,还有独守空房的妻子呢!却只能在梦中相见!——无尽的思念,痛苦的思念啊!
【齐读,师范读,同学们,听出来了吗?语速由快到慢,语调逐渐变轻,谁梦谁三个字断开,但音断气不断。生练读再齐读。】
过渡:同学们,苏武在北海牧羊整整19年,6935个日日夜夜啊,寒冷、饥饿、孤独,思念,个中艰难只有苏武自己知道。但他心里想的是什么?(直接出示句子)
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
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指名读【点评:对,关键词就是要重读。】
过渡:单于曾先后派谁和谁来劝苏武归降匈奴?任你单于怎么威逼利诱,我苏武“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绝不归降。(直接出示句子)
$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
终教匈(xiōng)奴,心惊胆碎,拱服汉德威!
苏武用坚定的立场,坚贞的意志,让匈奴对汉朝拱手称颂。
【这里可读得激昂些。师边范读边加动作,生齐读。】
3、读到这儿,你想到用哪些词来形容苏武呢?
对,这就叫气节!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4、像我们读过的朱自清、陶渊明等也都具有这样的民族气节,可敬可叹啊!
三、声情并茂有妙招
1、同学们,诗也好,词也罢,如果不能像演奏家那样将它出来,实在不能体现它的魅力,不足以吸引人。谁愿意让我们领略一下这段文字的魅力。
(指名一男一女分读。)
2、知道他们为什么能读好吗?不一定每一篇都读得字字铿锵,句句激昂。
语速有快慢 语调有高低 语气有轻重
3、过渡:让我们带着敬佩,伴着音乐,一齐声情并茂地诵读这段文字。
4、同学们,爱国志士苏武的光辉形象与天地同在,于日月同辉,课后推荐大家阅读《苏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