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岳阳楼记》的作者、写作背景和主题内容。
2. 分析《岳阳楼记》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
3. 阅读并理解《岳阳楼记》的具体内容,领会其意境和情感。
4. 能够通过学习《岳阳楼记》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 了解《岳阳楼记》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2. 分析《岳阳楼记》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
3. 阅读《岳阳楼记》的具体内容,领会其意境和情感。
4. 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
1. 介绍《岳阳楼记》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2. 分析《岳阳楼记》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
3. 阅读《岳阳楼记》的具体内容,讨论其意境和情感。
4. 练习写作,以《岳阳楼记》为范文,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1. 通过介绍《岳阳楼记》的作者和写作背景,引发学生对这篇名篇的兴趣。
2. 分析《岳阳楼记》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让学生了解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 阅读《岳阳楼记》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领会其意境和情感,讨论其中的人生哲理。
4. 练习写作,让学生以《岳阳楼记》为范文,写一篇自己的感悟或景观描写,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岳阳楼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不仅增长了知识,也提升了写作能力和审美情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让他们在阅读和写作中得到全面的提升和发展。
《岳阳楼记》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 了解《岳阳楼记》的作者屈原及其创作背景。
2. 分析《岳阳楼记》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
3. 领会《岳阳楼记》中所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4.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
1. 了解《岳阳楼记》的作者屈原及其创作背景。
2. 分析《岳阳楼记》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
3. 领会《岳阳楼记》中所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4.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教学内容:
1. 介绍《岳阳楼记》的作者屈原及其创作背景。
2. 分析《岳阳楼记》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
3. 阅读《岳阳楼记》的具体内容,探讨其中的哲理和情感。
4. 总结《岳阳楼记》的意义和影响,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教学过程:
1. 通过介绍《岳阳楼记》的作者屈原及其创作背景,引起学生对这篇名篇的兴趣。
2. 分析《岳阳楼记》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让学生了解其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地位。
3. 阅读《岳阳楼记》的具体内容,探讨其中的哲理和情感,引导学生领会其内涵。
4. 总结《岳阳楼记》的意义和影响,让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更加深入。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岳阳楼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不仅增长了知识,也提升了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深入品味文学作品的内涵,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审美情趣。
《岳阳楼记》教案 篇三
[教学目的]
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
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对比出旨的特点。
3、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这篇文章是历来受到人们称颂的名文,文章的思想品格光彩照人,文章的语言文字精练优美,有许多好东西值得学习。为理解好这篇文章,先要对本文写作的情况有所了解。下面我对此作点简略的介绍。
范仲淹是北宋前期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官至朝廷的“参知政事”(副宰相)。他在当政期间提出过十条改良政治的措施,包括限制凭借政治特权当官、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严格执行政令等项,他还主张兴修水利以利民生;他为官清廉,关心国计民生,关注边防戒备。范仲淹大力革新政治,却遭到朝中顽固势力的反对,结果,他的改革计划全部告吹,一腔热情付诸东流,后来他不仅被罢免了“参知政事”的官职,还被贬到外地去做地方官。《岳阳楼记》就是他被贬到邓州(今河南邓县)做知州时写的。此后,他又被派去杭州等地任职,最后在赴任途中病死。
《岳阳楼记》中提到的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考中进士,是范仲淹的好友。滕子京在西北边境任职,率领军民抗击西夏入侵,因受诬告而被贬到岳州任知州(太守)。他重修岳阳楼,致信范仲淹,请范仲淹写篇文章以作纪念。于是,在邓州任上的范仲淹应约撰写了此文。
我们可以看到,范仲淹写此文时,正与滕子京有同样的遭遇。
二、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
三、正音(逐段正音,学生会读)
(1)滕(téng) 谪(zhé) 属(zhǔ)
(2) 夫(fú) 衔(xián)汤汤(shāng)涯(yá)
晖(huī) 骚(sāo) (3)霪(yín)
(3) 霏(fēi) 号(háo) 樯(qiáng) jí)
(4) 谗(chán) 鸥(ōu) 芷(zhǐ)
(5) 汀(tīng) 郁(yù) 怡(yí)
(6) 噫(yī) 嗟夫(juē fǘ)
四、学生各自诵读课文一遍
五、学生朗读
叫两名学生朗读课文。朗读前提出要求:把字音、节奏读准确。朗读毕,讲评之。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初步领会文章内容。
2、弄懂第1—3段的句意、段意,把自己对段意的理解写在笔记本上。文中有不懂之处划上记号。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疏通第一段
1、叫一名学生朗读第一段
朗读前先提出要求:同学们在明白本段句意后回答“第一段记述什么事?写了岳阳楼的什么?”
2、词语、句子:“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谪”:贬谪,降官。“守”:掌管,这里指作州郡的长官。“越”:于,到。“明年”:第二年。“通”:畅通,顺当。“和”:和顺,谐和。“百废具兴”:各种应办之事全部兴办起来;“具”,通假“俱”,皆,全;“兴”,兴起。“乃”:于是。“旧制”:原有的规模;“制”,式样。“于”:在。“属”:通假“嘱”,托付。“以”:而。“之”:它,指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3、内容提问一 第一段记述什么事?写了岳阳楼的什么?
讲解 第一段记述作者撰写此文的缘由:应滕子京的托付而撰写。这段写岳阳楼的重修、增制。
提问二 这段为什么先写滕子京被贬谪降任以及他到任后卓有政绩?
讲解:作者特意先写滕子京被贬谪降任,这不仅是在记述此一事,更是暗写自己内心对此之愤懑不平;写滕子京到任后短期内就卓有政绩,表明了作者深怀情谊对朋友称誉,慰勉。
从全文看,先记述此一事与后面的抒情议论有关系。若无此,后文之抒情议论会显得徒然无由。
二、疏通第2段
1、叫一名学生朗读第二段。
朗读前提出要求:同学们在明白本段句意后回答“第二段写什么?包含几层意思?”
2、词语:“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夫”:指示代词,那。“胜状”:佳景;“胜”,事物优越美好的叫胜;“状”,景色。“一”:全。“衔”:含,包含。“浩浩”;水势盛大。“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横”:充溢,意为广阔。“涯”:边际。“晖”:日光,这里意为阳光照耀。“阴”:暗,指天色昏暗。“气象”:自然景色。“则”:乃是。“大观”:壮观,雄伟的景象;“观”,景色象。“备”:完全,详尽。“然则”:既然这样,那么。“通”:到达。“极”:穷尽,这里意为直到。“迁客”:降职外调的官吏。“骚人”:诗人,这里指失意的诗人。“于”:在。“物”:自然景物。“得无”:能不。
3、内容
提问:第二段写什么?包含几层意思?
讲解:第二段描写登上岳阳楼看到的壮阔湖景,提出一个看法。这段包含两层意思: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大观也。”描写登上岳阳楼看到的洞庭湖中的壮丽景色。那宽广无边的洞庭湖,包含远山,吞容长江,湖水浩浩荡荡,漫汗无涯,早晨阳光照耀,傍晚云翳笼罩,万般景色,美不胜收。②“前人之述备矣……得无异乎?”即景出意,提出看法,领起后文。“唐贤今人”登临岳阳楼,观赏湖景,吟诗作赋,已是篇什丰盛,描绘详尽;然而,负屈被贬的官员,坎坷失意的诗人,登楼观览这“气象万千”的湖景,能不自有感触,别出新章吗?这就引出文章后面的内容。
三、疏通第3段
1、全班同学齐读第三段
齐读前提出要求:同学们明白句意后回答“第三段写什么?包含几层意思?这段的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
2、词语、句子:“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若夫”:连词,用在一段的开头,引起论述,可译为“像那”。“霪”:久雨。“霏霏”:雨雪纷飞的样子。“开”:舒展,这里指天放晴。“阴风”:阴惨惨的风。“号”:放声长鸣。“浊浪”:浑浊的浪涛。“排空”:凌空,冲向天空;“排”,推,冲击。“耀”:光辉。“潜”:隐藏。“樯”:船桅。“楫”:船桨。“摧”:摧折。“薄暮”:傍晚;“薄”,迫近,靠近。“冥冥”:晦暗。“斯”:这。“也”:用在句中,表示停顿。“则”:就。“去”:离开。“国”:国都。“忧”:担心。“谗”:说别人的坏话,这里指谗言诬陷。“讥”:非议,诋毁。“萧然”:萧瑟凄凉的样子。“感极”:伤感到极点。“者”:……的情况,它的定语是“去国怀乡……感极而悲。”
3、内容
提问:第三段写什么?包含几层意思?这段的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
讲解:第三段描写湖上久雨阴晦的凄凉景象以及“迁人骚客”登楼睹此的伤感心情,这段包含两层意思:①“若夫霪雨霏霏……虎啸猿啼。”描写久雨阴晦,洞庭湖上风疾浪翻,满目萧瑟凄凉的景象。②“登斯楼也……而悲者矣。”描写“迁人骚客”临此景而生伤感之情。
这段所写是上段所言“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一种情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第1—3段。
2、弄懂第4—6段的句意、段意,把自己对段意的理解写在笔记本上,有不懂之处划上记号。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节课所留的背诵作业
1、叫两名学生背诵。背诵毕作讲评。
2、叫一名学生到黑板前听写板书以下词语:“百废具兴”、“衔(远山)“朝晖夕阴”、“霪雨霏霏”、“樯倾楫摧”、“薄幕冥冥”、“忧谗畏讥”。
3、叫一名学生解释以上听写的词语
二、进解课文第4—6段
<一>疏通第4段
1、叫一名学生朗读第四段
朗读前提出要求:明白句意后回答“第四段写什么?包含几层意思?本段内容与前文有何联系?”
2、词语、句子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至若”:连词,表示另提一事,可译为“至于”,“又如”。“和”:温和,和煦。“景”:日光。“惊”:震惊,这里指波浪翻腾。“上下天光”:上面的天色,下面的湖光;“光”,景色。“一”:全。“锦鳞”:美丽的鱼儿;“鳞”,借代鱼。“芷”:一种香草。“汀”:小洲。“郁郁”:浓郁,形容芳香。“青青”:形容茂盛。“而”:连词,顺接。“或”:有时。“长烟”:指空中的云雾。“一空”:完全消散。“浮光”:浮动的水面的月光。“跃金”:闪着金光。“静影”:倒映在湖水中的静静的月影。“沉璧”:形容水中的月影像沉在湖中的一块白玉;“璧”:平圆形的玉。“何极”:哪有穷尽。“心旷神怡”:心情畅快;“旷”,开朗,“怡”:和悦,愉快。“偕”:一起。“把”:持,端。“临”;面对“洋洋”:得意喜乐的样子。
3、内容、提问、第四段写什么?包含几层意思?本段的内容与前文有何联系?
讲解:第四段写湖上春光明丽的欢快景象以及“迁人骚客”登楼览之的喜悦心情。这段包含两层意思:①“至若春和景明……此乐何极!”描写春光明媚,春风和煦,洞庭湖中一派明丽动人的景象。②“登斯楼也……其喜洋洋者矣。”描写“迁人骚客”临此景而心旷神怡,陶然而乐之情。
这段所写是前文所言“……得无异乎”的另一种情况。
<二>疏通第5段
1、全班同学齐读第五段
齐读前提出要求:明白句意后回答“第五段写什么?包含几层意思?这段的内容为什么极为重要?”
2、词语、句子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嗟夫”:表示感叹。“求”:探求。“仁人”:品德高尚的人。“或”:或许。“
为”:作,这里指心理活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悲伤喜悦,不因为个人处境的好坏而喜悦悲伤;这两句运用了互文见义的修辞方法;“以”,因为。“居”:处于,位于。“庙堂之高”:朝廷中的高位;“庙堂”,宗庙明堂,指朝廷。“处江湖之远”:指被贬谪到边远地方作地方官。“是”:这。“进”:指在朝中作官。“亦”:也。“退”:指失位退处江湖。“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其”:大概。“必”:一定。“先”:先于,前于。“天下”:指天下的人。“后”:后于。“噫”:表示感叹。“微”:非,不是。“斯人”:这样的`人;“斯”,此。“吾谁与归”:我和谁同道呢?“谁与”,与谁,介宾结构中的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归”,归聚,同道。
3、内容
提问:第五段写什么?包含几层意思?这段的内容为什么极为重要?
讲解:第五段直抒作者胸臆,砥砺友人同道。作者明言其人生志向、政治抱负(以“古仁人”为楷模,忧国忧民),表露其博大襟怀、坚强意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段包含两层意思:①“嗟夫……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展示“古仁人”的高尚坚毅的思想品格。②“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明示志向,砥砺友人。
这段的内容极为重要,全文主旨在此。前文言“迁人骚客”之悲,之喜,是为了与本段所言“古仁人之心”作对比,以更加鲜明地肯定本段表明的以“古仁人”为楷范的诚笃主张与坚定志向。
<三>疏通第6段: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讲解:最后注明撰文的时间。“时”:时候,时间。
三布置作业
《岳阳楼记》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掌握一些文言词、句的意思。
2、结合全文内容提炼出全文的中心,理解古代仁人志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的思想,并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
3、自主判断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并通过小组合作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
4、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品味本文对仗工整、音律协和的语言。
5、通过“妙点”赏析,品味本文写景之“妙”和材料处理的精当。
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
1、分析古代仁人志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并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2、品味语言的音律协和之美。
3、通过“妙点”赏析,理解本文写景之“妙”和材料处理的精当。
本文是范仲淹的传世名篇。它是一篇文言形式的散文,先叙事后写景,由景入情,
因情而生发议论,环环相扣,层层蓄势,表达了作者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这是本文立意的深邃和人生境界的高远之处,理当成为重点。文章句式长短错落有致,大量使用骈句,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写景方法精妙奇绝。这是本文语言和写法别具一格之处,也列为重点。
本文被安排在苏教版语文9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五篇。从编排的角度和疏通意思的要
求看,这样安排既是对已学过的写景散文(如《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三峡》)的小结,又是对即将要学习的《醉翁亭记》的引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它又具有独特的个性魅力,这是它脍炙人口的原因之一,因而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能突出本文的个性特点。
教学设想:
努力构架立体式的课堂。从对文本的解读上,着眼于全篇,按音读、译读、理读、
析读、有感情地朗读、诵读的顺序展开,从不同的层面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为深入分析文章的“妙点”作铺垫,并在读、析、写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从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着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收获,又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原则,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从课堂教学流程的设计上,采用冰糖葫芦式,力求做到板块之间的连接自然。这样,力求做到既夯实基础,又突出重点、训练能力;既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又引导学生领略文章的美,并在学生自主活动、生与生合作、师生互动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使课堂内容饱满,节奏和谐,充满生命的灵动。因为,一方面,9年级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文言知识和学习文言文的技巧,而且也有一定的朗读能力;另一方面,新课标写道:“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流程:
一、 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人。他两岁丧父,家贫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致于遭谗言被贬官后,不仅自己心忧天下,还在他的传世名篇中劝勉好友藤子京也这样。他是?这篇文章是?
二、小组合作交流(5分钟)
在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小组交流导学案中的内容(见下面【】中),要求:
1、由组长负责,先校对、补充,再交流各自疑惑并整理出本组的疑难,写在黑板上。
2、点评本组小短文的亮点和需要改进之处,推荐本组的优秀短文准备集体展示。
字形:〖百废具兴(俱) 横无际涯(崖) 朝晖夕阴(辉) 忧谗畏讥(馋饥) 静影沉璧(壁) 宠辱偕忘(庞)
(二)译读。再读文章,结合注释,翻译句子,独立完成下面问题,交流时订正。
1、用红色笔在文中画出自己翻译时有困难的词句。
2、找出含有通假字的句子,指出通假字并解释。
(百废具兴:“具”同“俱”,全,都。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叮嘱。)
三、精讲点拨。(5分钟)
1、集体交流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中未能解决的词句意思。
2、各小组派代表朗读本组优秀短文,老师评分。
四、组内研读(6分钟)
1、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式整齐的句子或段落,按DCBA的顺序在组内朗读,在读中初步感受本文语言节奏和谐的音律美。
2、发挥集体的智慧,通过自评和他评,揣摩如何控制朗读时的语气、语速、语调才能达到有感情朗读的效果。
(§3:语气凝重、语速缓慢、语调低沉,§4:语气轻松、语速轻快、语调激昂)
3、再次按DCBA的顺序在组内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感受语言的音律美。
五、小组品读。(6分钟左右)
展示交流:前四个获得展示机会的小组展示自己的朗读,老师点评并判分。
六、课堂小结。(3分钟)
各人小结本课的收获和有待改进之处,写在导学案上,然后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七、巩固练习:组长负责抽查自学中错误率高的内容。(5分钟)
八、布置作业
1、复习导学案,组长负责抽查10个词语解释和5条句子翻译。(其它组负责检查的人在下节语文课前向老师汇报被检查组的完成情况)
2、完成第二课时的导学案。
《岳阳楼记》教案 篇五
设计思想:
古人行文很讲究文气,或曰气脉,特别是骈偶句式为主的散文,尤其如此。与此相适应,诵读课文时要整体整篇地读,一气呵成地读,分段分句、支离破碎地读容易破坏文气,所以进行诵读训练时一定要把好这一关。
课时安排:
本文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有关岳阳楼的情况:可从岳阳楼上镌刻的诗词歌赋谈起,也可从岳阳楼的修建历史谈起;可放录像或多媒体资料,也可由学生介绍。
二、结合课下注释、工具书正音正字。
三、初读课文两遍,熟悉文章的基本内容。
四、齐读或个读文章,教师进行诵读指导。
五、教师介绍作者情况和相关的背景知识。
六、熟读成诵,也可组织背诵比赛。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师生通过讨论、串讲等方式了解主要内容。
三、从表达方式、对比反衬、思想感情的角度分析文章的主旨,学习本文情景相生的写法。
四、讨论:联系现实生活和个人的成长谈谈怎样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怎样树立“忧国忧民”的意识。
五、整理文言字词,积累文化常识。
《岳阳楼记》教案 篇六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学法引导
1.学习时,学生可在听课文范读录音、看“岳阳楼胜景”(岳阳楼就在本市)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本文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的特点。
2.对文章表现的深刻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可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完成。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谪守(zhé)、朝晖夕阴(huī) 、迁客骚人(sāo)
霪雨(yín) 、霏霏(fēi) 、薄暮冥冥(míng)
潜形(qián) 、岸芷汀兰(zhǐ tīng) 、皓月(hào)
心旷神怡(yí) 、宠辱偕忘(xié) 、浩浩汤汤(shāng)
2.朗读全文,做到本成诵?
3.查字典,对照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文正。有《范文正公集》。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们登楼赋诗。
2.解题。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做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要有宽阔的胸怀。
三、正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政通人和:通,顺利。和,和乐。
百废具兴:具,同“俱”,全,都。
增其旧制:制,规模。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浩浩汤汤:浩浩荡荡。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
得无异乎:得无,表猜度,怎能不会?
4.学生读课文一、二段,背诵。
四、作业
朗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预习
背诵课文。
二、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了解文章大意。
三、正课
1.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若夫霪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表示另提一事,近似“像那”。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连月不开:开,放晴。
浊浪排空:排空,冲向天空。
日星隐耀:隐耀,隐没了光辉。
山岳潜形:潜形,隐藏了形迹。
薄暮冥冥:薄,迫近。冥冥,天色昏暗。
去国怀乡:去国,离开国都。
忧谗畏讥:谗,谗言,诋毁性话语。讥,讥笑,讥讽,挖苦。
满目萧然:萧然,萧条冷落的景象。
感极而悲者矣:感,感慨。
2.请学生翻译第4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波澜不惊: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上下天光:天光,天色,湖色。
而或长烟一空:而或,有时。长烟,大片烟雾。一空,完全消散。一,全。
3.请学生翻译第5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是进亦忧,退亦忧:是,这样。进,指在朝廷上做官。退,指不在朝廷上做官。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道呢?微,无、没有。
4.再次朗读这篇文章。
四、小结
1、一词多义。
国防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有时 而或长烟一空
国 国家 国恒亡 或
国都 则有去国怀乡 或许 或异二者之为
处在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通过 初极狭,才通人
居 居住 面山而居 通 顺利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停了 居十日 通晓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开朗 则有心旷神怡
旷
宽广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2.古今异义。
古义:规律 增其旧制 古义: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
制 备
今义:制度 今义:准备
古义:日光 至若春和景明 古义:曾经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景 尝
今义:景物 今义:品尝
古义:没有 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
今义:微小
3.通假字。
具,同“俱”,全,都 百废具兴
属,同“嘱”,嘱咐 属予作文以记之
4.虚词。
来 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词:他,他们 其必曰
以 因 不以物喜 其 语气词 其喜洋洋者矣
凭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代词:他的 必先苦其心志
用来 所以动心忍性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一、预习
1.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2.背诵全文。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文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深入研究课文。
三、正课
1.朗读课文。
2.背诵前要理解文章层次结构,这样有助于快速掌握文章内容,快速背诵。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由此发出一篇之意。
第二部分(2-4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1层(2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2层(3、4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3.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4.提问: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5.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
(1) 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 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 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6.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7.朗读第3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8.朗读第4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9.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10.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12.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13.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14.提问: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讨论并归纳: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阐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四、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
先后 叙事:重修岳阳楼 作文以记
天天 ↓ ↓
下下 写景: 暗 明
之之 抒情: 悲 喜
忧乐 ↑ ↑
而而 议论: 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
忧乐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四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