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教案(实用6篇)

时间:2017-06-06 08:50:28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山居秋暝》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唐代诗人王维及其代表作《山居秋暝》的背景和特点。

2. 掌握《山居秋暝》的基本意境和意义。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分析《山居秋暝》的意境和意义,把握王维的诗歌风格。

2. 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提升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3. 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感受诗歌的韵味和内涵。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音乐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进入秋天的意境。

2. 讲解王维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介绍《山居秋暝》的主题和意义。

3. 分析《山居秋暝》的诗句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4. 给学生时间品味诗歌,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和哲理。

5. 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山居秋暝》的理解和感悟。

6. 总结课堂内容,强化学生对王维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王维这位伟大的诗人,感受他的诗歌之美,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阅读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引导他们探究诗歌背后的文化和人生哲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和人文素养。

《山居秋暝》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山居秋暝》,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淡雅和宁静,培养他们的美感和情感表达能力。

2. 帮助学生理解王维的诗歌风格和写作特点,提高他们对古代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分析《山居秋暝》的意境和意义,把握王维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

2.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感受诗歌的魅力和深度。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音乐、视频等形式,引发学生对秋天的联想和情感。

2. 分析《山居秋暝》的诗句和意境,探讨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

3. 演示朗诵《山居秋暝》,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味和魅力。

4. 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山居秋暝》的理解和感悟。

5. 开展课堂互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和表达能力。

6. 总结课堂内容,强化学生对王维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山居秋暝》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诗歌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综合理解和鉴赏能力,引导他们发现诗歌之美,感悟生活之真。

《山居秋暝》教案 篇三

  教学目的

  1、欣赏并领会近体诗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

  3、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内容讲解《山居秋暝》。

  教学步骤

  一、课前引入、复习诗歌的知识。

  二、课文分析详细过程: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的山水诗有个很突出的特点,用热闹的字面不是写出热闹的境界而是写出幽静的境界。我说它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同样是水飞、云起、鸟啼、花发,在别的诗人笔下,也许只能是热闹的铺排,而在王维的笔下却恰好就是幽静的意趣。你看: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渐,白鹭惊复下。(《栾家濑》)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这一类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然而意境还是异常幽静的。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反而是构成这意境的主力。你能说不是有点奇怪吗?照我看来,这就是人们把王维的优秀山水诗和那些冷漠枯寂的作品区别开来,认为他的诗丰缛而不华靡的原因之一。这首《山居秋暝》,通过对于秋色的描写,说明山中仍然是一片美丽和平的恬静,从而作出人们可以继续在山中隐居的结论。

  开头两句,容易明白,不用多说。这里要着重谈的是中间那四句。中间四句,作者全力描写秋天的晚景,亦即题中点出的秋暝。

  写秋,前人很容易写出一片哀颓萧杀:庭风吹故叶,阶露净寒莎。(雍陶)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僧无可)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司空曙)都不免罩上一层黯淡的色彩。比较豁达的是:大暑去酷吏,清风来故人。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杜牧)可是王维在这里却把空山的秋暝写的如此热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上一句是所见,下一句是所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上一句是所闻,下一句是所见。错落地把当时的景色、人物勾画得如此幽美,如此绚丽。看起来,这里洋溢着一片热闹;可是,这些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和作者所要表现的幽静基调并不抵触,反而是相反相成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它和那些写幽静就必然是寂寞凄清的寒瘦诗人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被称为四灵之一的南宋诗人翁卷(字灵舒),他在雁荡山时,曾写出他的观感:背日山梅瘦,随潮海鸭寒。平途迷望阔,峻岭疾行难。岚蒸空寺坏,雪压小庵清。果落群猴拾,林昏独虎行。我不知道作者当时的心情如何,也许他认为这样才算是真实地写出雁荡山的景色。然而,他未免把幽静看得过分死板了,认为只有使用瘦、寒、迷、难、空、昏、坏、独等类字样,才显得幽静,因而他不能不堕入了枯寂的一途。

  许多山水诗人也打不破这个圈子,把幽静通向冰冷,甚至通向死寂。然而,幽静并不等于枯寂冰冷(假如不是有意描写枯寂死寂的话),只有知道幽静与热闹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相反相成的关系,才不难理解王维的优秀山水诗何以与众不同。在诗的结末里,诗人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来点明自己愿意留在山中的意思。翻成现代汉语就是说,春夏两季的许多花花草草,如今都已经衰谢了。由他去吧(所谓随意)!山中的隐士(所谓王孙,是泛指,也包括作者在内)完全能够欣赏这些迷人的秋景,用不着楚山去的。收束了全诗,并点出作者作诗的用意。

  三、背诵这首诗歌。

  四、体会自然之美,最强环保意识。

  大自然充满了和谐之美,人们了解自然,欣赏自然,从自然中汲取美的力量,但是,现在我们缺忽视了对自然的保护,让学生列举人类破坏自然的例子:只有从小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让孩子认识破坏生态环境引发的后果,才能为人类创建一个和谐的生活乐园。才能让我们的后代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空间。

《山居秋暝》教案 篇四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经过初唐诗人的开拓创新,诗歌这一文学体裁到了盛唐便迎来了它的全盛时期。高昂雄浑、恢宏阔大的盛唐之音成为了诗歌的主流。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形成了唐诗的巅峰,而以孟浩然和王维等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也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世人关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维的山水田园世界,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二、品读鉴赏

  1、题解:山居秋天的傍晚

  2、在山居秋天傍晚诗人感受到了怎样的景象?

  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给全诗创造了一个空寂,清新,幽雅的环境。

  颔联颈联: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明月松间照(静),清泉石上流(动)——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视觉、听觉结合:竹喧归浣女(听觉),莲动下渔舟(视觉)。

  总结:不仅是诗中有画,而且是有声的画面,体现出一种自然美、生活美。

  3、面对如此美景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热爱田园生活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喜爱和满足心情。

  一、几个问题

  1、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为什么下笔说是“空山”?

  “浣女”“渔舟”的活动是为了反衬山的幽静空旷;山中树林茂盛掩盖了人们的活动;这是诗人的感受,这里人迹罕至犹如世外桃源。(供参考)

  2、关于“王孙”可以直一般贵族子弟也可以指诗人隐居之人。

  补充:

  1、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他继承和发扬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而独树一帜,使山水田园诗成就达到高峰,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由于他常以一位禅者的目光览观万物,才使他的诗有了一种其他诗人所难以企及的静美、澄旷、寂悦。特别是他在描写大自然中一刹那间的纷纭动象,是那样的清净与静谧,禅韵盎然,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以及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等,往往荡涤读者之胸襟,给人以恬淡宁和的无尽遐思。苏轼赞他“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著有《王右丞集》。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

  王维思想:王维,父亲早死,母亲笃信佛教。二十岁中进士,可是仕途多舛,中年遭遇挫折,逐渐走上了明哲保身、远祸自全的道路,思想日趋消极。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3),王维先隐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2、略说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或清贫自守而宁愿隐身山林,啸傲烟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王维的这类诗的题材代表了唐代山水田园诗创作成就。

  3、这是一首山水田园诗歌,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了几幅优美的画面?请大家在课本上划出具体的意象,并用“——图”给每一幅画面命名。

《山居秋暝》教案 篇五

  认知目标:

  熟读成诵。

  能力目标:

  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解山水田园诗和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贯彻两纲:

  品味文化之美,含蓄之美

  教学重点:

  理解并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解山水田园诗和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背诵复习

  《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介绍诗人及其作品,了解诗人的风格。

  学生交流,介绍王维生平。

  通过交流,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习古诗,感受情怀

  1、学习《山居秋暝》,指导朗读。

  诵读提示:诗的首联写的是傍晚时分小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应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末联均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范读、跟读、自由读、齐诵。

  2、掌握古诗的意思。

  加深理解。体会意境,感受画面美

  本诗共描绘几幅美丽画面?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雨后初晴图。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明月松林图。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明月清泉图。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浣洗晚归图。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月夜采莲图。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小结: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给出示例,余下学生填。

  (共五幅画面——雨后初晴图、明月松林图、清泉印月图、浣洗晚归图、月夜采莲图。)

  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分析课文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

  2、怎样理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的艺术画面?

  3、空、静的景色衬托出诗人怎么样的心情?

  4、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山居秋暝》这首五言律诗,一开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是空空的,很容易让人想到空旷、静谧。王维受其母的影响较深,佛教讲究“四大皆空”,在诗人的眼里,一切胜景浮名都不过是一“空”而已!傍晚十分,一切都迷蒙起来,淅淅沥沥的秋雨过后更是一片清冷的秋意!也是为全诗定下了恬淡、清新的感情基调。同时暗点了时间、地点。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

  有声有色、动静结合。

  以“喧”来反衬“静”,

  这种以动写静的写法,更衬出山林的“空”和“静”。

  清人王国维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有人说“一片自然景色,便是一个心灵的世界。”诗人笔下的景色如此清幽、明净、静寂。正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化。

  诗人的心境极为淡泊、宁静,不含任何杂念,所以一草一木,一泉一石,皆能打动诗人的心,所见的所闻的皆是美之所在,形诸于诗,则是空灵清净、平淡之境。

  诗人曾属“王孙”,来自官场、来自社会,而今别居辋川。从“误入尘网中”到“复得返自然”,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更显秋韵之图乃是对羁绊人性的官场社会的强烈反驳。“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正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诗人眼中就显得不足为怪了。

  诗的尾联,诗人大发感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春草就随它衰败吧!如此清幽、恬静、淡远的秋景,自可以留住王孙去静静地欣赏品味,其实这是诗人借《楚辞·招隐士》反其意而用之,意在表明自己的人生志趣和追求。

  布置作业

  抄写、默写古诗

  完成作业

  知识的积累与巩固。

《山居秋暝》教案 篇六

  重点 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难点 培养鉴赏能力课型 讲授课 教具 多媒体课件目的 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从意象入手,认真品味诗歌; 学习诗人精妙的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方法 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意蕴、风格及写作技巧; 诵读——讨论——质疑——答难——领悟。

  教学内容与教学进程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三百》到堪称百世之师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汉魏乐府,到多彩多姿的南北朝民歌,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一个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一批大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两河并流。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唐诗《山居秋暝》。

  二、介绍近体诗的常识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律诗”)是唐代产生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它跟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也就是说,唐代以前的诗歌都是古体诗,唐代以后才有格律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绝句共有四句话,分两联,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绝”“七绝”。二、四句要求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律诗共有八句话,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律”和“七律”。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

  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非常讲究平仄。

  三、赏析王维的《山居秋暝》

  1.简介王维

  王维,字摩诘,是唐代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他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来,由于政局的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首诗就反映了诗人过隐居生活的愿望。

  2.品读诗歌 (教师范读,学生齐声朗读)

  3.分析首联:

  第一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山”的“空”在这里不当空空荡荡、一无所有讲,而是由虚空的意思引申为深远和宁静。“来”,助词,无义。与“去来江口守空船”的“来”同义 。“新”,清新。词序应为秋晚空山雨后天气新。这两句是说,秋

天的傍晚,在一个寂静深远的山村里,刚下完雨,天已放晴,空气十分清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两句,概括地点明了“山居秋暝”这一诗题,又突出了新雨之后和晚来之时这样的意境,从而为第二、第三联的写景作了映衬。因此,这一开头的两句,读来似乎平淡,却很有兴味。

  4.分析颔联:

  第二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两句按照一般的说法应该是“明月照松间,清泉流石上”。现在,诗人先写出“明月松间”和“清泉石上”两组自然景象,最后才作力点出“照”字和“流”字,这样就突出了“照”的状态和“流”的动态。这两个动词用得非常好。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动词运用得好,往往能够起到画龙点睛得作用。还有,“明月松间照”的“松间”二字值得品味:这既显示了月光照在松林之上,又写出了月光透过松树间的空隙斑斑驳驳地洒落在地上。意境很美。

  5.分析颈联: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喧”的“喧”是指浣洗归来的妇女们在竹林中的喧笑声;仔细推敲起来,里面也包含着妇女们在竹林中穿来穿去的时候竹子晃动撞击发出的声音。“莲动下渔舟”是说水中的荷花摆动,原来是渔船摇过来了。这两句的写法是先写听到的“竹喧”声和看到的“莲动”景象,然后再写“竹喧”和“莲动”的原因,推出浣衣归来的妇女和沿流而下的渔船,从而构成一幅有层次、有节奏的电影镜头般的活动画面,显得意境深远,耐人寻味。这就比“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这样平铺直叙、和盘托出要好得多。

  6.翻译前三联诗句(找1~2位学生谈谈前三联的翻译)

  例:秋天的傍晚,在一个寂静深远的山村里,刚下完雨,天已放晴,空气十分清新。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密密的荷叶丛中,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

  7.分析尾联:

  诗的前三联着重写景,想象一下诗人给我们描绘地画面: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辉,石上清泉的响声,浣纱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花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它使诗人感到陶醉,所以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随意”,任凭、照例的意思,“王孙”本指贵族公子,这里指诗人自己。这两句原出于《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意思是说,王孙公子快回来吧,山中是不能久留的。在这里王维反用其意,说春天的景象虽然要照例地消失,我还是愿意留在山中,因为秋天山中的景物是美好的、值得留恋的;因为这里山村生活的图景是清新秀丽的,令人向往,使人陶醉。“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作者的感慨,一方面表露出诗人对山中秋色的喜爱,一方面也表达了诗人情愿隐居山林而不愿意做官的思想。

  8.鉴赏要点

  ⑴动静结合

  这首诗就是一幅极动人的山水画。笔下意向明月皎洁,泉水清澈。竹林喧闹,莲叶摇动,渔舟穿梭。竹喧、泉流、莲动是动态美,衬月静、山幽,动静结合。

  ⑵意境优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与“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一类的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的,然而境界却又是异常幽静的。

  9.小结

  王维的这首山水名篇,通过对山村雨后自然清新的景物和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和闲适的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10.布置作业

  ⑴背诵默写这首诗;

  ⑵这首诗你最喜欢的是哪句?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赏析说明理由。

《山居秋暝》教案(实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