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 教案【精选3篇】

时间:2012-03-01 09:15:3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再别康桥 教案 篇一

标题:再别康桥 教学设计

引言:

《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深受广大读者喜爱。通过学习这首诗歌,学生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离别的深情和不舍,同时也可以领略到诗歌的美感和表现力。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再别康桥》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学素养。

教学内容:

1.诗歌背景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及《再别康桥》创作背景。

2.诗歌分析:主题、情感表达、修辞手法等。

3.诗歌欣赏:朗读、赏析及讨论。

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图片、音乐等方式引入《再别康桥》的主题。

2.学习:教师讲解诗歌背景及分析诗歌内容。

3.欣赏:学生朗读诗歌,讨论诗歌内涵和情感表达。

4.思考: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自己的启示和感悟。

5.总结:对诗歌的主题、修辞手法进行总结,并展开讨论。

教学效果评价:

1.学生能够理解《再别康桥》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

3.学生能够欣赏诗歌的美感,培养审美意识和文学素养。

结语:

通过《再别康桥》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的魅力,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培养审美意识,让诗歌之美永远留在心中。

再别康桥 教案 篇二

标题:《再别康桥》教学实施方案

引言:

《再别康桥》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珍贵遗产,不仅具有深刻的情感表达,更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实施的任务。

教学目标:

1.理解《再别康桥》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熟练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学素养。

教学内容:

1.诗歌背景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及《再别康桥》创作背景。

2.诗歌分析:主题、情感表达、修辞手法等。

3.诗歌欣赏:朗读、赏析及讨论。

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音乐、影像等方式引入《再别康桥》的主题。

2.学习:学生阅读诗歌原文,教师讲解诗歌背景和分析诗歌内容。

3.欣赏:学生朗读诗歌,讨论诗歌内涵和情感表达。

4.体验: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5.总结:对诗歌的主题、修辞手法进行总结,并展开讨论。

教学效果评价:

1.学生能够理解《再别康桥》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学生熟练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

3.学生能够欣赏诗歌的美感,培养审美意识和文学素养。

结语:

通过《再别康桥》的教学实施,希期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的美感和魅力,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培养审美意识,让诗歌之美永远留在心中。

再别康桥 教案 篇三

教学目的

1, 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 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3、 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4、 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播放黄磊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 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墨客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徐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

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学生读,指名个别读)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出示幻灯)(意象)。

(一),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1、 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诗人写潭底彩虹似的梦、夜空斑斓的星辉和自己放歌的狂态,营造了一幅镜花水月、朦胧迷离、似梦非梦的图画,营造了让诗人魂牵梦萦、心迷神醉的意境。

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二)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后回答)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

1,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 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 回环反复。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 “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它是尾声,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

4、学生指名用一段话来描绘:你的面前浮现出怎么样的一幅图画?

师述: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六、小结本文。

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七、学生再读诗歌,感受诗的内容和形式的美。(放女声录音,学生跟着读)

[再别康桥 教案]

再别康桥 教案【精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