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教案(优秀3篇)

时间:2011-08-05 01:18:1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初二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 掌握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传播的规律;

3. 能够解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差异。

教学重点:

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 声音传播的速度和规律。

教学难点:

1. 解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差异。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 实验器材:弹簧测压计、电子秒表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播放不同音频,让学生聆听不同声音,并讨论声音的来源和产生原理。

二、讲解

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物体振动时,周围的空气也会振动,这种振动就是声音。

2. 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例如空气、固体或液体。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也不同,空气中的声音速度约为340m/s。

3. 声音的传播规律:声音传播的距离与时间成正比,即声音传播的速度是一定的。

三、实验

通过实验测量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器材,加深对声音传播规律的理解。

四、总结

总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以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特点,让学生掌握声音的基本知识。

五、作业

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声音在水中和固体中传播的速度,并写出比较分析。

初二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 掌握声音的特性和传播规律;

2. 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原理;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声音的特性和传播规律;

2.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原理。

教学难点:

1.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弹簧测压计、声音源等;

2. 实验报告模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播放不同频率的声音,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特点,并讨论声音的传播规律。

二、讲解

1. 声音的特性:声音具有频率、振幅和波长等特性,不同频率的声音对人的感知也不同。

2. 声音的传播规律: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性质有关,固体中的声音传播速度最快,液体次之,空气最慢。

3.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原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取决于介质的密度和弹性系数。

三、实验

让学生利用弹簧测压计测量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并记录实验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四、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声音传播的应用,如声纳、超声波等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声音传播原理的理解。

五、总结

总结声音的特性和传播规律,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作业

布置作业:让学生设计一个声音传播实验,并编写实验报告,展示对声音传播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初二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教案 篇三

关于初二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教案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本课设计中,力求体现用身边常见器材进行物理实验的思想。这节知识跟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好章节,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

  2.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科学探究是初二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探究学习方法,让学生知道解决物理问题常采用这种方法,即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实验、检验,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条件。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有是如何产生的?如何传播的?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的引导、组织和学生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参与、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器材】

  1.录音机、磁带、外接喇叭、大米数粒。

  2.直尺。

  3.杯子、勺子、适量水(学生自带)。

  4.小铃铛、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

  【教学过程】

  一、提高授课艺术

,创设最佳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提出问题

  1.重视课堂授课艺术,富有魅力的语言,对吸引和保持学生注意力起重要作用。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章首图,教师用抑扬顿挫、有声有色的语言朗诵配文,给学生美的享受。教师巧妙设疑,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是自然界普遍存在且非常直观的现象。根据图文,你们有哪些困惑的问题?激励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如大象靠什么进行交流?

  2.教师组织学生观察:课本图1.1-1四幅图,让学生模拟它们发声,激活课堂气氛。学生交流讨论:发生体发声时,有没有共同特征?

  二、探究活动:声是怎样产生的

  1.教师简介:物理学中研究、解决问题常采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探究。即: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实验检验→得出结论。

  2.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发声体发声时有共同特征吗?

  3.探究前的交流与合作:同学们对上述问题,各自有哪些猜想与假设?写在草稿本上,然后四人一组交流、讨论。如何验证你的猜想与假设?

  4.设计一个简单易做,又富有音乐美的实验。大米也能"跳舞":用一部录音机外接一只八寸嗽叭,大米数粒。当学生看到这些器材,顿时高兴起来,有的就叫起来,能听音乐了。将大米放入嗽叭"纸盆"上,让某一个学生触摸一下纸盆,然后放一段音乐。教师引导:眼看到什么?耳听到什么?此时,让某一个学生再触摸一下"纸盆",让学生把两次触摸"纸盆"的感觉写下来,教师组织学生第二次交流、讨论:

  (1)你对喇叭发声时和没有发声时的感觉各是什么?

  (2)大米为什么会"跳舞"?

  (3)发声体发声时的特征是什么?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教师起到引导、组织作用,学生除了"动眼""动耳""动脑"外,还要动手参与,这种富有音乐享受的实验,学生的好奇心容易被激发起来,从而产生探究欲望,有利于思维的活跃。

  三、重视学生身边器材,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面向全体学生做实验,进一步探究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1.直尺能发声吗?

  2.怎样才能使直尺发声。

  3.发声时特征是什么?学生思维进一步活跃,让直尺发声的方法较多。

  四、简单介绍物理在我们身边,物理是有用的,进一步增强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

  科学家运用科学技术可以记录、保存声音,重现声音。如唱片、磁带、光盘等。

  五、不完全探究活动

  1.声音传播需要载体──介质,课本第14页,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探究结论:固体能传声。此探究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将生活与物理联系起来,进一步理解探究活动思路。

  2.演示:课本第14页图1.1-4,证明:真空不能传声,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每个学生将适量水倒入自己的杯子中,用勺子敲击杯子上部。边敲边触摸杯子,再一次体验发声体的振动,耳听声、眼观察回缸中的水面。不仅听到声音,而且看到水波,将声波与水波类比,学生更容易理解声波,从而知道声也是一种波,把它叫做声波。

  六、初步介绍数据、声速、回声概念。强调声速的读法和写法

  七、课堂教学小结与延展

  1.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本节课各自有哪些收获?

  2.本节课的探究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耳""动眼""动脑"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简单设计实验的能力,初步理解了科学探究活动的主要环节(主要环节让学生总结)。

  3.课文中的三个"想想议议"放到课外完成,学生查阅资料,可独立或互相交流合作完成。这样做,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创新。

  今天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初二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教案(优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