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教案设计 篇一
《老山界》是一部展现农村生活、家庭关系以及人性的纪实小说,适合作为中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小说中的主题与人物,设计了以下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小说《老山界》的背景与作者;
2. 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关系;
3. 分析小说中的主题与情节发展。
教学内容:
1. 介绍小说《老山界》的作者胡兰成及其代表作;
2.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阿婆、阿爷、大姐、大哥等;
3. 探讨小说中反映的社会现实与人性情感;
4. 分析小说的结构与情节发展。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小说封面、作者照片等引发学生对《老山界》的兴趣;
2. 教师讲解: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让学生了解小说的历史背景;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主要人物形象及其关系,分享自己的理解;
4. 分析主题:通过阅读选段或小说片段,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反映的主题;
5. 总结讨论:整合学生的讨论成果,总结小说的情节发展与人物关系。
评价与扩展:
1. 以小组形式进行小说情节改编,让学生展示对故事的理解与创造力;
2. 设计小说主题相关的写作任务,让学生通过写作来深入思考故事背后的含义;
3.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其他农村题材文学作品,扩展对农村生活的了解与感悟。
通过以上教案设计,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老山界》中所呈现的情感与人性,同时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分析与思考能力。
《老山界》教案设计 篇二
《老山界》是一部以农村生活为背景的文学作品,描绘了一个家庭在困境中的生存与挣扎。如何通过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与人物形象,以下是一份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小说《老山界》中的家庭关系与人物性格;
2. 分析小说中反映的社会现实与人性冲突;
3. 探讨小说的意义与价值。
教学内容:
1. 分析小说中的家庭关系,如阿婆与阿爷、大姐与大哥之间的亲情与矛盾;
2. 探讨小说中反映的农村社会现实,如土改运动对家庭的影响;
3. 分析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如阿婆的坚强、阿爷的顽固等。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农村生活场景,引发学生对《老山界》的思考;
2. 分组阅读:学生分组阅读小说片段,分析家庭关系与人物性格;
3. 小组讨论:学生展示分析成果,分享对小说的理解与感悟;
4. 角色扮演:学生可以选择扮演小说中的人物,通过角色对话展现人物性格;
5. 总结评价: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小说的主题与人物形象,评价作品的意义。
评价与扩展:
1. 设计小组演讲环节,让学生分享对小说的理解与感悟;
2. 引导学生撰写读后感或评论文章,展示对《老山界》的个人理解;
3.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农村题材文学作品,扩展对农村生活的认识与思考。
通过以上教案设计,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老山界》中所反映的农村生活与人性冲突,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与批判能力。
《老山界》教案设计 篇三
《老山界》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
3、学习和掌握按时间顺序、地点转移记叙事情的方法。
突破重难点
1、重点: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
2、难点:理解生动描写对表达中心的意思的作用。
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题,设疑自探(10—15分钟)
1、导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一年,震惊中外。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述吧。
2、放朗读录音,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讨论、明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3、检查预习,要求学生复述课文,要突出文中关键词语,做到语言简洁连贯,声音响亮,内容周全(常规要求)教师可边引导学生叙述,边课件出示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行踪图。
讨论明确:全文按时间顺序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点题,概括介绍老山界。
第二部分(2—32)叙述翻山的经过。
第三部分(33)指出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走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二、自学展示,解疑合探(5—10分钟)
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纲:
⑴《老山界》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故事,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请你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⑵老山界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难”体现在哪几方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回答。
⑶面对困难,红军战士以什么态度面对,是如何克服的,体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2、讨论明确
⑴时间顺序:“下午才动身——天色已晚了——天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直到宿营地”。
⑵“难”体现在。
①山路险峻,悬崖峭壁——走路难。
②要在一尺多宽的陡峭山路上睡觉——睡觉难。
③饥饿——吃饭难。
④伤病员多,敌人追击——处境难。
⑶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局部细品,质疑再探(5—10分钟)
1、研读首段:
⑴首段交代了些什么?
⑵交代高度起什么作用?
⑶文题为何用土名“老山界”?
通俗亲切:暗示红军是人民的军队。
2、仔细读第3、6段,一处写“照着习惯”,一处写“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各反映了什么现实?课文中写了:“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请你以一个红军宣传干部的身份向瑶民说明红军是什么。
3、学生勾画写红军翻山艰难的'语句,完成填表。
4、揣摩景物描写。
⑴找出最精彩的一段景物描写:半夜醒来观赏夜景(所见所闻)
“见”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以什么为序?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星星、山峰、山谷;自上而下;比喻、排比。
⑶所“见”景象给人什么感受?“闻”突出了什么特点?
庄严、奇伟。寂静
⑷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不矛盾。以动写静,角度巧,效果好。
⑸这些声音有何特点?采用什么方法写出?
远、近、大、细;比喻、拟人(山泉呜咽)
⑹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
5、研读尾段:抓住“第一座”、“小得很”细加体会。
6、学生议论:红军为何能战胜困难?
四、激励评价,学用延展(8—10分钟)
1、理解作者如何观察、反映生活,研读生动描写的段落。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读星夜登山和山腰露宿两段。
(1).星夜登山作者的立足点在哪里?选择了怎样的观察方法和观察角度?调动了什么感官进行观察?观察什么?怎样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红军战士的喊声笑声(听觉),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2).半夜山腰露宿。“半夜里……睡不着。”写挨冻的感觉,冻醒了,冻得怎样?勾画关键词:逼、刺入、更卷、蜷。这些词的使用使冷的程度具体化。“天上……几堆火没有熄”。观察方法:定点观察;写景顺序:由远及近,先写星星,次写山峰,再写四周的山。视线:仰视、平视、环视。形象描述:运用比喻。(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像巨人矗立;山谷像一口井)“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既是所见,也是所闻,由视觉到听觉,转入自然。“除此以外,……又
睡着了。”所闻:以声写静谧,用比喻描写不可捉摸的声响。这所见所闻既表现征途生活的艰苦,又有乐观情趣。前文写登山的热烈,这里写夜宿的静溢,使文势变化多姿,起伏跌宕。
2、总结全文,引导学生归纳中心意思:本文记叙了_______,通过对老山界____________的描写,对红军___________的描写,歌颂了红军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精神。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1)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生怕:很怕显眼:明显而容易被看到,以引人注目。起强调作用,表现了红军对瑶民利益的关切和保护。)
(2)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红军用嘲笑的口吻讽刺敌人,反映了他们对自己战斗能力的确信。)
(3)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4)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这“意志”指什么?指红军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这是红军长征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
(5)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反映了瑶民长期遭受军阀的欺压,每有军阀部队通过,就担心人丁被抓,财产被抢,因而不得不“躲起来”的严酷现实。)
4、背诵“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