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最新3篇)

时间:2017-01-05 09:16:2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 认识和掌握百以内的数,能够正确读写百以内的数;

2. 能够比较百以内的数的大小,能够正确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等数学符号;

3. 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百以内的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认识和掌握百以内的数,包括读写和比较大小;

2. 能够正确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等数学符号进行比较;

3. 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教学准备:

1. 课件:包括百以内的数的图片、比较大小的例题等;

2. 教具:计数棒、计数器、小学生活用品等;

3. 实际问题:准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教学步骤:

1. 导入新知识(10分钟):通过展示图片和实物,让学生认识百以内的数,能够正确读写;

2. 讲解比较大小(15分钟):通过比较大小的游戏和例题,引导学生掌握“大于”、“小于”、“等于”等数学符号的用法;

3. 练习与巩固(20分钟):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包括比较大小、填空等练习;

4. 拓展实际问题(15分钟):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5. 总结与评价(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和掌握百以内的数,培养他们比较大小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积极,但在实际问题的运用中还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相关训练。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 掌握百以内的数,能够正确读写和比较大小;

2. 能够正确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等数学符号;

3. 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掌握百以内的数的读写和比较大小;

2. 正确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等数学符号;

3. 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教学准备:

1. 课件:包括百以内的数的图片、比较大小的例题等;

2. 教具:计数棒、计数器、小学生活用品等;

3. 实际问题:准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教学步骤:

1. 导入新知识(10分钟):通过展示图片和实物,让学生认识百以内的数,能够正确读写;

2. 讲解比较大小(15分钟):通过比较大小的游戏和例题,引导学生掌握“大于”、“小于”、“等于”等数学符号的用法;

3. 练习与巩固(20分钟):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包括比较大小、填空等练习;

4. 拓展实际问题(15分钟):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5. 总结与评价(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和掌握百以内的数,培养他们比较大小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积极,但在实际问题的运用中还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相关训续。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篇三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页例2、及课堂活动,练习十八第1~4题。

  【教学目标】

  1.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学习统计方法。

  2.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3.能正确地填写统计表,渗透统计思想及方法,培养学生动脑的习惯,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教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即将来临,为了庆祝这个节日的到来,我们二年级(1)班要在这一天举行联欢会,大家准备什么节目来庆祝呢?

  学生答:唱歌、跳舞……

  教师:参加哪个节目的人数最多?

  学生可能说,参加唱歌的人数最多,也可能说参加跳舞的人数最多……

  教师:谁说得对呢?(学生无法回答)怎样才能比较准确地知道我们班上参加哪个节目的同学人数最多?参加哪个节目的同学人数最少呢?

  引导学生说出统计,从而板书课题:统计。

  二、自主探索,经历统计过程

  1.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

  教师:我们班的同学参加了哪些节目?

  (学生说,教师板书:唱歌、跳舞、讲故事、弹琴)

  教师:用什么办法统计参加每个节目的人数呢?

  学生1:用画“?”的方法。

  学生2:用画“正”字的方法。

  学生3:我们班的人数比较多,用画“正”字的方法更方便些。

  学生一一报自己参加的节目,4名同学在黑板上分别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

  2.填表、分析

  教师:现在(指黑板)对班上同学参加节目的人数了解清楚了吗?

  学生可能会说不太清楚,因为从这上面只能看出“正”字多少

,还应算出参加每个节目的同学具体有多少人。接下来让学生算一算,并填在书上的表格里。学生自主填表,然后交流。

  教师:从统计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还想到了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1:我们班上参加唱歌的人数最多,弹琴的人数最少。

  学生2:参加跳舞的同学比参加唱歌的同学少几人?

  教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解决。

  教师:对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1:画“正”字能较清楚地收集、整理数据。

  学生2:我觉得数据较多时更简便些。

  教师:对,在统计过程中,画“正”字法是基本的方法,今后会经常用到。

  三、尝试运用,深化对统计的理解

  教师:刚才我们统计了班上参加庆祝六一儿童节节目的人数,大家表现得真棒!现在,森林里的.兔妈妈想了解它的孩子们谁采集的蘑菇的朵数最多,同学们能帮兔妈妈解决这个问题吗?(多媒体出示例3的信息)

  教师:要知道它们1天分别采了多少应怎么办?

  学生:把上午采的和下午采的蘑菇数加起来。

  教师:好!你们根据图上的信息,算出3只小兔1天各采了多少朵蘑菇。

  学生独立计算并填写统计表。学生填完后交流,重点说一说是怎样算的,着重强调统计表中的“合计”是什么意思。

  四、独立运用,发展统计能力

  组织学生完成122页课堂活动。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1~4题,做后交流。

  五、反思小结,自我评价

  教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想法?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最新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