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高二语文教案设计(优质3篇)

时间:2018-03-08 05:47:3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窦娥冤》高二语文教案设计 篇一

教学内容:《窦娥冤》概述及分析

教学目标:

1. 了解《窦娥冤》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及主题思想。

3.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了解《窦娥冤》的故事情节及主要人物形象。

2. 难点:分析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和意义。

教学过程:

1. 导入:师生共同回顾《窦娥冤》的故事情节,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学习《窦娥冤》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小说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

3.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让学生理解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故事的发展逻辑。

4. 探讨《窦娥冤》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解读小说中蕴含的思想和意义。

5. 练习: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的相关章节,并撰写读后感或心得体会。

6. 总结:师生共同讨论学习成果,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澄清学生的疑惑。

教学资源:

1. 《窦娥冤》原著文本

2. 课件或教案

3. 阅读材料和相关资料

评价方式:

1. 课堂表现评价:包括学生的参与度、表现和发言质量。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的阅读作业和书面表达,评价其对《窦娥冤》的理解和把握。

扩展延伸:

1. 鼓励学生自行探索《窦娥冤》的后续研究和相关文学作品。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文学赏析活动,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

《窦娥冤》高二语文教案设计 篇二

教学内容:《窦娥冤》文学创作手法分析

教学目标:

1. 了解《窦娥冤》中的文学创作手法和艺术特点。

2. 分析小说中的叙事结构、人物塑造及语言表达。

3.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分析《窦娥冤》中的叙事结构和人物形象。

2. 难点:解读小说中的语言表达和意义。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引言或小组讨论,让学生回顾《窦娥冤》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学习小说的叙事结构和叙述手法,让学生了解作者如何构建故事的发展逻辑和情节安排。

3.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角色塑造,让学生理解作者对人物性格特点和情感表达的处理方式。

4. 解读《窦娥冤》中的语言表达和意义,让学生通过文字的细节理解作者的深意和主题思想。

5. 练习:布置分析任务,让学生选择一段文本进行解读和评论,并展示自己的见解。

6. 总结: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成果,讨论小说的艺术特点和文学价值。

教学资源:

1. 《窦娥冤》原著文本

2. 教案或课件

3. 分析材料和相关研究资料

评价方式:

1. 课堂表现评价:包括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的分析作业和书面表达,评价其对小说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扩展延伸:

1. 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或评论写作,锻炼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和表达能力。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文学研究活动,促进学生的文学交流和思想碰撞。

《窦娥冤》高二语文教案设计 篇三

关于《窦娥冤》高二语文教案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以及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体会戏曲的语言特点,理解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

  3.情感目标:通过窦娥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以及人们的反抗精神

  二、重点难点

  1.品味戏曲的语言

  2.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的运用与理解

  三、预习点拨

  1.熟读课文,初步了解文意

  2.查阅工具书或电子网络了解作家作品及戏曲有关常识并解决重点字词

  第一课时

  写作背景:

  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一、知识储备

  1.关汉卿,号 , 戏曲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代表作品有 、 、 、 等。《窦娥冤》全名 ,共 ,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关汉卿的 和王实甫的 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

  2.元曲四大家为“关”“马”“郑”“白”。其代表作是关汉卿的 ,马致远的

  ,白朴的 ,郑光祖的 。

  3.元杂剧:元代形成的一种把 、 、 等有机结合起来的戏剧形式。剧本结构一般分为 ,有的还加一个 ,剧本由 、 、 三部分组成。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演唱,全用北方曲调,由 或 一人独唱至终。

  4.正音

  刽子手( )、亲眷( )、嗟怨( )、杳无音信( )、前合后偃( )、

  尸骸( )、冤枉( )、荒阡( )、亢旱( )、鲍老儿( )、瀽( )、

  5.课文出现 个曲牌,都属于 宫调。

  二、理清结构(本折戏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三、问题探究

  研读第一层

  1.【端正好】曲子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2.在【滚绣球】曲中,窦娥质问了什么?痛陈了什么?否定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3.【滚绣球】这支曲子又表达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研读第二层

  1.课文在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同时,又反映了她性格的另一面,是什么?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的?

  2.试分析窦娥与婆婆的一段对白,体会关剧的语言艺术。

  3.讨论: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不替婆婆认罪,冤案还会不会发生?

  课外延伸:把讨论内容写成一段小文字,阐明自己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研读第三层

  1.窦娥临刑时发出了哪三桩誓愿?为什么要发这三桩誓愿?

  2.这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什么性格?

  3.作者设计三桩誓愿,并写两桩誓愿当场应验,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起到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二、拓展延伸

  思考讨论:除了《窦娥冤》,文学史上还有很多作品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比如《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和焦仲卿双双殉情,化为双飞鸟;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游记》这些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可能的,但是为什么文学作品中会这样安排呢?(提示:可从作家、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社会现实等角度考虑)

  三.趣味探究

  窦娥与哈姆雷特

  关汉卿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家之一,是中国戏曲的奠基人,在世界文学史中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因此关、莎二人的戏剧作品常被用于比较研究。窦娥与哈姆雷特,这两个著名的悲剧形象分别诞生于13世纪的中国和17世纪初的欧洲,在反封建的斗争精神方面存在着一些共性,但二者又有很大不同。

  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发下三大奇愿,要感天动地来显示冤情。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他的叔父克劳迪斯毒死了他的父亲,篡夺了王位。老国王的鬼魂显现,把自己被害的经过,告诉儿子哈姆雷特,要他报仇。他弄清真相后,决心杀死奸王,但又顾虑重重。就在下决心动手时,不幸错杀了恋人的父亲。奸王把他送往英国,在去英国途中他逃回丹麦,在一场由克劳迪斯安排的比剑中死去。他在临死前总算刺死了克劳迪斯,但他改变现实的重大理想并未实现。

  哈姆雷特的主要对手是克劳迪斯,克劳迪斯身上集中了封建、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恶德。从这一点看,窦娥与哈姆雷特悲剧的根源都在社会。

  但窦娥的命运从一开始就不能选择,哈姆雷特则不同。他是个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因苦苦思考“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而迟迟不能采取积极行动,最后只能凭一时冲动,抱着宿命论观点行动起来,以至于最终和所爱的、

所恨的人同归于尽。他的悲剧不仅仅在社会,还在人性本身。

《窦娥冤》高二语文教案设计(优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