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大学生返乡务农 “知识青年”回乡,行吗?

时间:2018-02-01 07:34:2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200大学生返乡务农 “知识青年”回乡,行吗?

  放弃省城工作,带领乡亲们搞起了苗木种植——这是29岁的大学毕业生王杰的选择。

  在距离石家庄15公里的河北正定县,回村务农的大学生已达200多人。正定县委书记毛全球介绍,为留住人才,正定县专门出台文件,为农村人才建立档案,跟踪培养,并推荐优秀人才参选县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让返乡创业的大学生经济上有收入、政治上有待遇。同时通过贴息贷款、设立创业基金等方式,为大学生返乡创业提供资金支持。

  一个农村娃,十年寒窗跳出“农门”,从此留在城市,成了农村发展的局外人……这一幕,近30年来一直在上演。

  然而,在河北正定,有200来名80后、90后大学生,毕业后却回到农村,重新拿起锄头。与父辈不同,他们弄完秧苗,还要再弄电脑,奔忙在市场两端。

  这些有知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从在外求学、务工、经商的“中间群体”,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能弥补农村青壮年流失留下的空白吗?他们能不能在农村找到自己的事业,同时给农村发展带来机遇?

  只有好的政策,才能吸引更多的力量加入。在年轻人最富激情、最渴望创业的时候,谁来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正定县做出了有意义的探索。

  ——编者

  大学生返乡,能干什么?

  种粮种菜、销售农资、广告策划,业务干得风生水起

  上个月的一天,石家庄遭遇强风袭击。

  南楼乡南楼村,浑身是土的王永波站在地头,看着被卷走塑料膜的8个大棚,眉头紧锁,几万元就这么没了。妻子王小英安慰他,“没事,抓紧补种,损失没多大。”

  这一天,南牛乡东贾村,魏晓宾也来到碧玉蔬菜基地高台上察看蔬菜大棚,幸好只有几个损坏。去年的雾霾天气导致西红柿绝收,他损失惨重。

  同一天,北早现乡小客村,王杰骑着自行车,急急忙忙赶到村西的复耕沙地,看到离土10厘米的美国竹柳冒出了小芽,20亩地一派生机盎然,心里一块石头才落了地。

  ……

  这几个农民,有一个特殊的身份:返乡创业大学生。他们家在农村,都曾到大城市求学、工作和生活。如今,他们不单自己回乡奋斗,还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

  这拨人中,王永波的名头很响:西南农业大学毕业,“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校友。2003年一毕业,王永波跑到山东寿光学了一年种蔬菜,后回家创业,从一个日光温室蔬菜大棚干起,到今年,种植面积260亩,他计划再增加100亩。

  魏晓宾是名80后,自嘲是河北农业大学的“定向培育生”,家里有个农业大企业,肥料生产、农产品种植、加工和销售等几个环节都有。他接下父亲最看好的“希星农庄”,有1000多亩。两年下来,农庄的绿色有机蔬菜摆进了石家庄等地大超市,尤其是香菜,专为广东、香港订单生产。

  “与其在城里漂着,不如在村里扎着。”29岁的王杰毕业于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原本在一家药品销售公司干得不错,但始终有一种无法融入大都市的`隔阂。他回家第一年就挣了3万元,去年是5万多元,预计今年收入最少10万元。

  徐晓静本来是老师,后来辞职,拜师学艺,租地种花。去年挣了10多万元,明年计划增加新品种。

  “土地不是问题。这些大学生先在自家土地起步,然后通过土地流转,做大规模。”南牛乡代乡长贾建中说,除了返乡创业外,全乡还有近50名大学生返乡就业。比如,在海特无公害蔬菜种植合作社,负责肥料配置、农机具管理、劳动力安排等岗位的“中层干部”,都是大学生;在碧玉蔬菜生产基地,从田间生产到销售,再到广告文案策划,也是大学生负责。

  正定县委组织部青干科科长徐巍介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县有200来名大学生在从事农业生产。

  书读得不赖,种地行吗?

  奔忙于市场两端,弄完秧苗还要弄电脑

  “书你读得不赖,那种粮、种菜,行吗?”王永波刚开始搞大棚种植,村里人打量这个“不务正业”的大学生,满腹狐疑。

  王永波决定证明给乡亲们看。他用5年时间,不断改造日光温室大棚,最终做成了适合本地气候特性的简易大棚。

  “寿光靠海边,日照充足,咱这儿冬天日照少,照搬他们的日光大棚,效益并不理想。搞现代农业要因地制宜。”王永波告诉大家,简易大棚成本低,回收快,它适合农村,更适合底子薄的创业者。

  头两年干得不错,乡亲们开始主动找他,希望一起搭伙。2007年8月,王永波在村委会的支持下,联合22户农户,成立了正定县鑫农粮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承包了600亩地,用100亩搞设施蔬菜,500亩开展适度规模种地。

  等王永波弄完了马铃薯地,记者跟着他去合作社办公室,听到有人唤他,“永波呀,啥时候把村里的地都种了呀?”原来,听说王永波计划搞千亩玉米示范方,村民们热情很高。

  在规模化经营上,魏晓宾走得也很扎实。稚气未脱的他领着14个大学生一起创业,“我们碧玉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有120亩的20个蔬菜温室大棚,150亩的48个冷棚。”

  他们毕业于全国各地,学啥专业的都有,还有的家在外地。“刚入伙的人,可不是来了就坐办公室,要到地里先干一年,练成侍弄秧苗的高手,承包一个责任棚,再到市场搞推销去!”这里的大学生农民,奔忙于市场两端。

  魏晓宾把办公室设在县城,在黄金位置的写字楼里。刚刚抚弄完秧苗的手,熟练地摆弄着电脑,200多平方米的办公区里,10多个年轻人在忙碌。

  和王永波、魏晓宾不同,南牛乡塔屯村的陈冬冬2007年大学毕业后,在北京找了份工作,工资待遇不错,在公司里做到项目组长,家人也觉得很体面。2012年他提出要回乡养猪。老总劝他,“你疯了?想加工资,给你。别回去了,你考虑下?”他考虑了一天,还是决定回乡。

  “这是我的‘创业团队’”,陈冬冬用草棍扒拉着他的创业“伙伴”——3头猪,8只羊。看着以前西装革履的照片,再看看眼前这个抱着饲料盆的小伙子,判若两人。

  “回家风吹日晒,后悔不?”记者问他。

  “在家创业,人不再漂着,接地气,舒坦。”

  为了扶持他建一个畜牧养殖小区,乡党委帮他申请了10万元贴息贷款。他信心满满地邀请记者:“明年再来,牛羊满圈!”

  全方位扶持,能留住人吗?

  给政策资金、给政治待遇,返乡的舞台很大

  “统筹城乡,农村是短板;发展农村,人才是短板。农村青年人才是短板中的短板。”正定县委书记毛全球说。

  2011年的统计数据可当佐证:正定全县979名农村“两委”干部,平均年龄51岁,最大的70多岁,80后、90后几乎没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17%。

  一方面是大量青年离开农村,村级干部青黄不接,另一方面是出身农村的年轻人渴望有所作为。这时候,需要政府从中搭桥。毛全球说:“要给这些返乡知识青年搭建一个平台,给政策、给资金、给技术、给待遇。”

  为此,2011年正定启动“农村好青年”评选,年龄限制在18岁到40岁,一旦当选,任期3年,每人每月800元补贴,如有农业项目和创业设想,全方位扶持。应者云集,吸引了3122人报名,不少人被父母亲友从外地叫回来。经过激烈竞争,172人当选“农村好青年”,150人当选“农村先进青年”。

  正定县依托这项评选,既帮助这些返乡大学生选择合适的创业项目,又充实了农村两委力量。这些年轻人依托知识优势,自己挣到了钱,也赢得了乡亲们的认可。2012年,有17名“农村好青年”当选县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有86名“农村好青年”当选乡级党代表、人大代表。

  王永波被评为“农村好青年”后,同年6月,他的大棚蔬菜基地被县团委命名为“农村好青年创业基地”。事业做大了,岳父岳母也从湖南老家过来帮忙。

  徐晓静种植的花卉一开始没什么销路,当选“农村好青年”后,乡里帮她联系园林部门,发现她的花质量好,于是采购一空。去年,全县绿化摆花有1/3用了她的花,如今,花都卖到了北京。

  今年“五一”节刚过,她兴奋地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仅一个品种就卖出1万多盆花,纯赚8万多元;不久前举办的正定博览会,

有4万盆花都来自徐晓静。

  “一个村,地儿不大,但舞台很大,只要有扎根之心,就能舞出精彩。”北早现乡党委书记高敏说,这些年轻人很有才,会发财,给家乡带来了生机,给基层带来了活力。

  “俺选你,是因为你有技术,会挣钱,人品好。”在村级“两委”换届选举中,130名“农村好青年”积极参选,109人进入村“两委”,其中8人当选村党支部副书记,14人当选支委委员,87人当选村委委员。同年举行的村级团组织换届选举中,127名“农村好青年”当选团支部书记。

  如今,正定县新一届村“两委”干部平均年龄下降到46岁,比选举前降低5岁;其中80后、90后118人,大专以上学历173人,本科学历20人。

  正定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曹计奎介绍说,县里还通过举办青年论坛、成立行业协会、列席县乡会议、结对帮带等措施,帮助这些年轻人成长。

200大学生返乡务农 “知识青年”回乡,行吗?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