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业指导师资之痛

时间:2014-08-03 09:38:4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高校就业指导师资之痛

最近,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发布了2013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南京大学调查了“学校对学生求职的不利影响因素”,这是一个多选题,50.5%的同学选择“实习经历不够”,其次是“校友资源利用不足”(48.6%),排在第三位的就是“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不够”(45.8%)。此外,超过四分之一的同学认为“就业指导课不够”。

2013年10月对全国366所高校和1287家用人单位的调查显示,8个省份的岗位需求同比下降,23个省份岗位需求持平或略有增加。受产业结构调整影响,钢铁、煤炭、航运、矿业、冶金等行业需求下降。国有企业岗位需求增幅较小,民营企业需求增幅较大。

指导就业的辅导员总在流动

在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背景下,许多高校加大了对就业工作的投入,尤其是对就业指导教师专业性建设的投入。

在许多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分为两个层级:一是校级就业指导中心的专职人员,二是学院一级的就业指导教师。前者人数较少,后者一般由学生辅导员群体构成,是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教师中的主干,就业工作只是他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比较而言,就业中心是“铁打的”,学生和辅导员则是“流水的”。一位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对记者说:“谁负责毕业班工作,谁就是就业工作干部。”

南开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胡军目前很头疼的一个问题是缺人——由于辅导员总在流动,转换岗位。

一位长年从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教师说,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已经从计划分配转向市场双向选择,过去“毕分办”的两个工作人员就可以负责全校毕业生分配工作,“谁来干都可以”。现在则不同,就业指导中心不只提供供需信息,在学生的`职业生涯指导中,还涉及许多知识,比如心理学、教育学等。

作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主体,辅导员面临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许多辅导员留校工作,缺乏社会上的职场经历,如天津大学在就业质量报告中就提到,“学校就业指导教师往往缺乏对用人单位的具体了解,无法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

南京大学的调查从另外一个方向为这个论点提供了佐证。在被问及“谁最适合为你上就业指导课”时,64.6%的受访者选择了“已经就业的师兄师姐”,24.5%选择“学校专门的职业指导老师”,只有3.4%选择“辅导员”。

加大就业指导师专业化培养

为了弥补这块短板,从2009年开始,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推出了“全国万名就业指导教师培训计划”,加强就业指导教师的培训,提高高校就业指导水平。许多学校都加大对这支队伍专业化培养力度。

南开大学是最早开展职业生涯辅导师资培训的高校之一,2006年就制定了方案,聘请专家对全体辅导员进行集中培训,其中不少人获得了高、中级职业指导师资格,以及不同机构颁发的各类资质证书。

去年南开大学还斥资16万元,请一家公司培训了45位职业生涯教练。今年起,这支“职业生涯教练团”开始每周接受学生的预约,对有需求的学生提供比较规范的、职业发展方面的咨询。国内只有少数几所学校做了这样的尝试。

在南京理工大学,通常是一个辅导员带一个年级,一直带到大四毕业。为了维持稳定性,该校辅导员需要签署协议,4年不能流动转岗。每年学生处出资对辅导员队伍开展就业指导师等方面的培训,让他们走职业化、专业化的道路,对大学生在4年学习期间也会有不同的培训内容。

国外高校就业中心地位突出

然而,在不少高校,对就业师资专业性的认识并没有统一,许多就业指导教师被当作一般的行政人员对待,在轮岗中会更换,甚至有的高校还保留着过去的思维定式,遵循着“从后勤处调到就业中心”的思维。此外,就业指导教师在职称晋升方面也会遭遇天花板。一所高校有一年辅导员岗位轮换,一次走了8到10人。

与之相比,国外一些高校的情况迥然不同。以发达国家的高校为例,许多高校拥有完善的就业中心,越是好大学,就业中心的地位越是突出,成员普遍接受过相应的专业培养,且队伍稳定,有的咨询师甚至工作了20多年。

比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就业指导中心有40多名工作人员,其中咨询顾问有25人,市场发展部有5人,网络服务4人,行政、营销和文职有13人,还有1人负责募款。所有人员都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并有从事相关专业的学习和工作经历。许多指导人员都参加了美国一些协会的职业指导师认证,具有职业指导上岗的资格证书。而专职就业指导人员的流动,一般也是从一个大学的就业中心到另一个大学的就业中心。

让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尽早觉醒

很多高校都在就业质量报告中,提到了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作用。

南开大学化学学院2014届硕士毕业生张海霞是该校“学生职业发展协会”的前任主席,这个学生社团通过举办各类求职讲座、举办模拟招聘会等活动,帮助同学们了解市场,提升求职能力。她说,许多同学整天做实验,对外界需求的认知严重不足。一部分同学对找工作缺乏自信,也缺少个人规划,在迷茫中选择了继续深造,躲来躲去,待业人数越来越多。她当初加入这个社团,就是希望有机会跟用人单位沟通,学习招聘人员的视角和思维方式,从而发现自身的欠缺。

南开的“学生职业发展协会

”有个传统,学生在加入之后,参加社团活动时必须着正装。以至于在他们举办的许多招聘类活动中,有同学误认为他们是用人单位的招聘负责人。张海霞说,着正装是一种心理暗示:“你从进入这个协会,不管能力怎么样,从心理上让你觉得踏入职场了,尽量以一个职场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她说,同学们的职业规划是不断变化的,其中蕴含着很大的变数。但是不管怎么变化,让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尽早觉醒,对自己的道路特别重要。

胡军说,南开就业指导中心曾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就业中心做过学生助管的同学,无论所学专业是冷门还是热门,找的工作都相对理想。他认为,这是由于这些学生在做助管的过程中,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变得更强,对用人单位了解更多,也学会了有的放矢地去做准备。“我们要做的是让全校学生能像他们这样接触就业信息,了解企业需求和用人标准。”

高校就业指导师资之痛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