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
    久客得无泪,放妻难及晨。
    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

    译文及注释


    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蟋蟀的叫声十分微细,那哀婉的声音多么动人!
    (cù)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促织:又叫蟋蟀,今甘肃天水一带俗称“黑羊”。哀音:哀婉的声音。
    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
    它在寒冷的野外草丛间叫得不畅,移到床下来叫,仿佛与我的心情相同。
    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
    稳:安。亲:近。
    久客得无泪,放妻难及晨。
    唉,久客他乡的我怎能不闻声而泪下?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也在半夜里难以稳睡到天明。
    久客得无泪,放妻难及晨。
    得:能够。放妻: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
    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
    想那哀切的丝乐和激昂的管乐,也不如这天真的声音如此感人。
    悲丝与急管,感激(jī)异天真。
    丝:弦乐器。管:管乐器。感激:感动,激发。天真:这里指促织没有受礼俗影响自然真切的呜声。


    赏析

      人们常常把呜叫声当作动物的语言,所以听到反复不断的声音,就自然想象到那是在不断地诉说着什么,或要求着什么,把它想象成无休止的倾诉。杜甫在秦州的几个月,正是促织活动的时候。傍晚,清晨,特别是不眠之夜,大约都是在促织的鸣叫声中度过的。诗人久客在外,心情本来就很凄凉,被促织声一激,往往不禁泪下。这首诗,就是诗人当时忧伤感情的真实写照。

      起句正面点明促织,以“甚细微”与第二句的“何动人”构成对比,衬托哀音的不同寻常。

      三、四句和五、六句,在修辞上构成两对‘‘互文”。就是说:促织在野外草根里、在屋内床底下,总是鸣声不断;而不论在什么地方呜叫,总和不得意的诗人心情是互相接近的。听到它的叫声,长期客居外乡的人不得不流泪,再也无法安睡到天明;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也在半夜里被哀鸣之声惊醒,陪着促织洒下泪水。这种“互文”格式的使用,用表面上的两层意思抒写了交互着的四层意思,能收到言简意缘的效果,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最后两句以“悲丝”、“急管”同促织的啼叫相比较,而以促织叫声“天真”、不受礼俗影响作结,把促织的哀音放在任何乐器的演奏无法达到的效果之上,把“哀音何动人”写到了极点,更加烘托出诗人的思乡愁苦之情。

    参考资料: 1、韩成武 张志民.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285-286 2、李济阻 王德全 刘秉臣.杜甫陇右诗注析: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03月第1版:17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