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孔子的小故事【实用6篇】

时间:2014-03-09 05:38:5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儒家孔子的小故事 篇一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称为“大成至圣”、“至圣先师”。他的故事流传千古,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智慧和启示。

据传,孔子小时候非常聪明好学,对于学习和修身养德非常认真。有一次,孔子在山中游玩时,发现一只被困在陷阱中的老虎。他心怀仁慈,决定放老虎出来。然而,正当他走近陷阱时,老虎突然挣脱出来,向他扑来。孔子并没有害怕,而是静静地站在原地,用柔和的目光注视着老虎。就这样,老虎慢慢地停下了攻击,最终默默离开了。孔子的仁爱和智慧感动了老虎,也展现了他对生命的尊重和包容。

除了对动物的仁爱,孔子对人的关怀更是无微不至。有一次,孔子在路上遇到一个乞丐,他并没有给他钱财,而是主动和他交谈,询问他的生活和困难。通过交谈,孔子发现这个乞丐实际上很有才华,只是缺乏机会展现自己。于是,孔子邀请他跟随自己学习,不仅帮助他改变命运,也启发了他对人生的理解和追求。

孔子的小故事告诉我们,仁爱、智慧和关怀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他倡导的“仁者爱人,智者爱人”,弘扬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理念。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从孔子的故事中汲取智慧,学会尊重生命、关爱他人,让世界充满爱与温暖。

儒家孔子的小故事 篇二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故事传颂千古,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智慧和启示。

据传,孔子曾经在鲁国担任过官职,但由于受到当时政治腐败的影响,他最终选择离开官场,开始了漫长的求学之路。在他的求学过程中,孔子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断学习和修身养德。他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学习和人际关系的重视,他认为只有不断学习和了解他人,才能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除了对学习的执着,孔子对待人的态度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据传,有一次孔子在路上遇到了一个吵架的夫妻,他没有插手争吵,而是耐心地听取双方的诉说,最终化解了矛盾。这件事情展现了孔子的智慧和仁爱,他用自己的智慧化解了争端,让人们看到了和平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孔子的小故事告诉我们,学习、修身和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从孔子的故事中汲取智慧,学会坚持信念、尊重他人,让世界充满智慧和爱。愿我们永远怀着敬畏之心,传承儒家思想,让孔子的智慧之光照耀世界。

儒家孔子的小故事 篇三

  孔子行礼

  传说,孔子年少而好礼,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这时,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神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又穿着单薄的衣服,不时地搓着手。坐在一旁的母亲心痛地说:“孩子,歇一会儿吧!”“好啊!”孔子答应着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当时行礼用的器具),不声不响地出了屋门。

  母亲忙说:“孩子,外面风大,天又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

  孔丘一脸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亲,我这是在祭祀神灵,行大礼呢!”“你行大礼干什么呢?”母亲问他。“如果我现在不学好礼仪,长大就不知道怎么做人了。”

  母亲听了孔丘的话,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儒家孔子的小故事 篇四

  评赎奴隶

  当时在春秋时代,鲁国有个规定,凡是到国外旅行去,看到有鲁国人在外国被卖为奴隶的,可以花钱把他赎出来,回到鲁国后,到国库去报帐,国库照付。孔子有一个学生,真的在国外看到有鲁国人被卖为奴隶了,就把他赎出来。赎出来以后,他没到国库去报帐,别人都说这个人品格高尚。

  孔子知道之后,大骂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错了。别人奇怪了,做好事嘛,又赎了人,又不去报帐,这不是好事吗?不是品格高尚吗?孔子说看问题不能这样看,他这个做法,实际上妨碍了更多的奴隶被赎出来。这个人回来后没有去报帐,将来别人看见做奴隶的鲁国人,本想赎他出来,又想,我赎了以后,如果去报帐,别人就要议论:以前某某人不报帐,你去报帐,你的品格不如他。

  这样,这个人就可能装作没看见,不去赎人了。所以,这个做法就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人家赎买出来,是有害的。

儒家孔子的小故事 篇五

  落水救人

  有一个人掉到水里去了,孔子的一个学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来了,家属感谢他,给他一头牛,他就收了。别人就议论了:下水救人还要钱?孔子知道了,表扬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得对,这会使更多的落水人被救。因为救了人之后,人家给钱,是可以收的,于是再有人落水,就有人愿意去救。所以要看客观的效果。

  儒家孔子的`小故事 篇4

  孔子学琴

  孔子在学习这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子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于是,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他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师襄子,直到现在,孔子的名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仍是我们的座右铭。

儒家孔子的小故事 篇六

  辍学回家的小牧童

  其实,孔子何尝不知道放牛、当吹鼓手之类的事情与自己的身份不符呢?家庭的熏陶、乡学的教育、社会的习染,早已在他心灵深处形成了贵族阶级的等级观念。然而,面对积劳成疾的母亲,面对无米下锅的生活困境,他不这样做,又有什么办法呢?孔子知道,要想说服母亲不去上学是不可能的,只好用善意的谎言暂且瞒过母亲。

  从此,孔子真的到叔孙氏家放牛去了,而且他与人家讲定条件:他为叔孙氏家放牛,叔孙氏家中藏书任他借阅。

  这可是一个奇怪的“条件”,孔子就是在这种“条件”之下,一方面在天地间饱览壮美河山,感受大自然所赐予的妙趣横生的景致,一方面又不间断地读书学习,让自己的理想不断地向前迈进。

  牧童们都愿与孔子结伴放牧,一则因为他身材高大,被誉为“长人”,力大无穷,和他在一起,便没有人受欺侮;二则他天文地理,无所不知,特别是他腹中装着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和他在一起,胜似上学读书,因此,孔子所到之处,便有牧童尾随,牛羊成群。

儒家孔子的小故事【实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