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小故事 篇一
在很久以前的中国,有一位善良的老人名叫张光。他家境贫寒,但是他却总是乐于助人,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有一天,一位神仙化身成一个老人来到了张光的家中,对他说:“你是一个真正的好人,我愿意赐给你一个愿望。”张光想了想,说道:“我希望我的村子里的人们都能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神仙听后点了点头,说:“好吧,我会让你的村子里的每一个人都变得富有,但是你必须遵守一个条件。”张光连忙问:“请问是什么条件?”神仙笑着说:“你必须在一年之内不可以和任何人提起这个秘密,否则一切都会破灭。”张光郑重地答应了。
果然,从那天开始,村子里的人们一个接一个地变得富有起来,他们家里生活富足,生意兴隆。村子里的人们都感激不已,纷纷来到张光家中谢恩。但是张光却始终守口如瓶,没有透露半点秘密。
就在距离一年期限结束的前一天晚上,张光实在忍不住了,他觉得自己需要告诉儿子这个秘密,以便他将来能够继续照顾好村子里的人们。于是,他将整个事情告诉了儿子。
第二天一大早,村子里的人们都惊讶地发现,自己的财富竟然全部消失了,变得一无所有。他们纷纷找到张光,问他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张光无奈地说:“是我违背了自己的承诺,泄露了秘密,导致了这一切。”村子里的人们感到非常失望和愤怒,他们都离开了张光,不再相信他。
张光独自一人留在了空荡荡的村子里,他后悔莫及。从此以后,他过着孤独的生活,再也没有人来找他。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守信用是非常重要的,一旦失信于人,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小故事 篇二
在古代中国,有一位名叫孔融的读书人。他年轻时就有着深厚的学问和仁德之心,备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有一天,孔融在路上遇到一个老人,老人神色慌张,样子很可怜。孔融立刻上前询问,老人告诉他说,他的家里着火了,家人都被困在了火中,请求孔融前去救援。
孔融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立刻赶往老人家中,见到了一幕惨状:房屋已经被大火吞噬,老人家人正在呼救。孔融二话不说,冲进了火海,将老人家里的人一一救出。虽然自己也被烧伤,但他毫不在意,只想着尽快将老人家里的人救出来。
最终,孔融成功地将老人家里的人都救出了火场,虽然自己也受伤了很多,但他却毫无怨言。老人感激地抱住了孔融,痛哭流涕。从此以后,孔融的名声更加响亮,人们对他的尊敬更是如潮水般涌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善良和仁爱是最宝贵的品质。孔融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仁爱之心,他的善行感动了众人,也为后人树立了一个崇高的榜样。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应该学习孔融的精神,多做善事,多关爱他人,让世界充满爱与温暖。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小故事 篇三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小故事
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下面为大家带来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小故事,欢迎大家参考!
水滴石穿
从前有个叫张乖崖的人,在钱阳担任县令。当时,社会上还存友军卒将帅、小吏侵犯长官的风气。张乖崖想找个机会严惩这种行为。
一天,他在衙门周围巡行,忽然看见一个小吏慌慌张张地从府库中溜出来。张乖崖喊住小吏,发现他鬓旁头巾上藏着一枚钱。经过追问盘查,小吏搪塞不过,承认是从府库中偷来的。
张乖崖将小吏押回大堂,下令拷打。小吏不服,怒气冲冲地说:“一个钱有什么了不起,你就这样拷打我?你也只能打我,难道还能杀我!”。
张乖崖见小吏敢这样顶撞他,就毫不犹豫地拿起朱笔判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一日偷一钱,千日偷千钱,时间长了,绳子能锯断木头,水能滴穿石头)。”
判决完毕,张乖崖把笔一扔,手提宝剑,亲自斩了小吏。
铁杵磨针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毛遂自荐
战国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想挑选20个文武全才一起去。他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最后还缺一个人。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我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盟约,约定与门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我凑足人数出发吧!”平原君说:“先生来到我门下到现在有几年了?”毛遂说:“到现在有三年了。”平原君说:“贤能的士人处在世界上,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现在,处在我赵胜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的话,我也没有听到这样的赞语,这是因为你没有什么才能的缘故。先生不能一道前往,先生请留下!”毛遂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如果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我就会象禾穗的尖芒那样,整个锋芒都会挺露出来,不单单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平原君终于与毛遂一道前往楚国。那十九个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却都没有说出来。
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平原君一个人。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毛遂大步跨上台阶,远远地大声叫起来:“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楚王喝道:“赶快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几个台阶。他手按宝剑,说:“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
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毛遂就把出捕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撤退了。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他很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陈蕃立志
东汉时有一个少年名叫陈蕃,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自己住的屋子又乱又脏,却从来不收拾。他父亲的朋友薛勤见状批评他:“你怎么不打扫一下房间,客人来了看到这么脏乱多不好啊!”陈蕃回答:“我是做大事的人,怎么能做这个呢?”薛勤当即反问:“你连一间屋子都收拾不好,你能做出什么大事呢?”陈蕃顿时不知道如何回答了。
【故事启迪】小是大的'基础,大是小的积累,一切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大业。这就启示年轻人要注重细节的积累,今天的一点变化,明天的一点努力,后天的一点学习,这样不断地日积月累,到了一定的程度,达到一个临界点,你的质量就会发生变化,就会与其他的人拉开差距,这种差距,就是你经过努力达到一个临界点所取得的成果。当细节积累到一定的临界点,就发生了突变,突变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这个不知不觉就是量的积累。
其实,无论是学习还是以后的事业,我们都应该从小事去做起,从“扫一屋”开始,将来才能有机会“扫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