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成语故事(最新3篇)

时间:2019-05-05 05:17:2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 篇一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蕴含了许多深刻的哲理和智慧。在《论语》中,不仅有着孔子的言行录,还蕴含着许多珍贵的成语故事。这些成语故事不仅传达了孔子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和道德观念。下面就来看看《论语》中的一些成语故事吧。

第一个成语故事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出自《论语》中的《卫灵公》一则。在这则故事中,孔子教导他的学生们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只有从小事做起,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情,才能取得成功。这句成语后来被引申为“任何伟大的事业都是从小事做起的”,成为了激励人们努力奋斗的经典格言。

第二个成语故事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出自《论语》中的《学而》一则。在这则故事中,孔子告诉他的学生们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只有不断地钻研和实践,才能获得乐趣。这句成语后来被引申为“学习应该持之以恒,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取得进步”,成为了激励人们勤奋学习的经典格言。

第三个成语故事是“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出自《论语》中的《公冶长》一则。在这则故事中,孔子告诫他的学生们要懂得尊重别人,不要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和感受。只有善待他人,尊重他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这句成语后来被引申为“要学会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成为了提醒人们待人要善良的经典格言。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不仅传达了孔子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这些成语故事,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成为了激励人们奋发向上,追求美好生活的经典之作。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 篇二

《论语》是中国古代一部具有深刻哲理的经典著作,其中蕴含着许多成语故事,这些成语故事不仅传承了孔子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道德观念。下面就来看看《论语》中的另外一些成语故事吧。

第一个成语故事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出自《论语》中的《颜渊》一则。在这则故事中,孔子告诉他的学生们要待人以诚,不做出自己不希望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这句成语后来被引申为“要善待他人,不要做出伤害他人的事情”,成为了提醒人们待人要宽容的经典格言。

第二个成语故事是“君子之交淡如水”。这句话出自《论语》中的《子贡》一则。在这则故事中,孔子告诉他的学生们要做人淡泊名利,不要因为名利之事而失去朋友之情。这句成语后来被引申为“朋友之间要淡泊名利,真挚相待”,成为了提醒人们友情要真诚的经典格言。

第三个成语故事是“言不须美,行不须华”。这句话出自《论语》中的《述而》一则。在这则故事中,孔子告诉他的学生们要做人实在,言行要一致。只有言行一致,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这句成语后来被引申为“要言行一致,不要虚伪做作”,成为了提醒人们做人要真实的经典格言。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不仅传达了孔子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这些成语故事,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成为了激励人们追求高尚品德,建设美好社会的经典之作。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 篇三

  《论语》是我国古代典籍中语录体著作的典范,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在政治、哲学、伦理、教育等各个方面的思想及言行,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

。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本书是必读的。《论语》的语言质朴无华、寓意深远,包含了很多宝贵的处世经验和人生智慧,后来逐步发展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对后世语言文字的影响很大。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论语》中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一天,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子路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事后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何不这样说,他这个人,一发愤学习就忘记吃饭,内心一快乐就忘记忧愁,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呢。”这个故事出自《论语•述而》,原文是: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rsqu

o;

  正是有了这种勤奋不倦的为学精神,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天道酬勤,一个人如果有了“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精神,再配合科学的工作、学习方法,一定会取得成功。

  君子成人之美

  “君子”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的一个词语,如“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等。在孔子心目中,“君子”是理想的人格标准,仅有两万余字的《论语》中,“君子”这个词就出现了一百多次。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君子”呢?孔子曾经说过:“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帮助别人做坏事,小人则与此相反。”这个典故出自《论语•颜渊》,原文是: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关于君子的标准,孔子还有一些名言。如,《论语•里仁》里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论语•宪问》里的“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意思是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不要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过犹不及

  子贡问老师说:“子张和子夏哪一个更贤德?”孔子说:“子张做事总是过头,而子夏总是做得还不够火候。”子贡说:“那么是子张要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与不够是一样的。”这段话出自《论语•先进》: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师”即子张,“商”指子夏,两个人都是孔子的学生。成语“过犹不及”就出自此处。在孔子看来,事情做得过了头和没有做到位效果都是不好的。“过犹不及”这个成语提醒我们,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把握好“度”。比如在人际交往上,过于冷漠不行,过于亲密也不行。保持一定的距离是对对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便在亲近的人中间也该保留。无论对待朋友还是对待亲人,都应该把握好分寸,适度最好。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孔子曾经教导他的弟子说:“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原文是: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在工作中并非总是事情做得越多越好,关键是要找准自己的定位,清楚地知道“我是谁”。只要把你应该做的做好就可以了,越俎代庖反而会把事情搞砸。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仲弓问孔子怎样做才称得上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

资料共享平台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要做到在诸侯统治的国家里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统治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这段话出自《论语•颜渊》,原文是: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论语•卫灵公》中也有这个成语,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呢?”孔子回答道:那不就是“恕”吗?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施加给别人。这段话的原文是: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的弟子中,子贡才华很高,不但生意做得好,在外交、政治方面的才能也都十分突出。孔子对子贡讲的这席话,很有针对性,是提醒子贡不要恃才傲物。与人交往时,我们要善于换位思考、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欲速则不达

  子夏要到鲁国的莒父当地方官,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孔子说:“不要一味求快,不要只顾眼前小利。如果一味求快,往往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反而使得大事不能成功。”这个故事出自《论语•子路》,原文是: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急功近利是成就一番事业的大忌,凡事要有长远眼光、长远打算,该慢的地方不要求快,该放弃的小利不要贪图,成功方可水到渠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子教导学生,喜欢用“设喻”的方法,利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奥的道理。子贡问推行仁政的方法,孔子说:“工匠想要顺利完成工作,必须先把工具磨锋利。居住在一个地方,必然选择这个地方有贤能的大夫为师,结交有仁德的士人为友。”这个故事出自《论语•卫灵公》,原文是: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孔子对子贡的教导,意思并不是说把贤德者作为工具来使用,而是说要充分吸取他们的优点,使自己的认识更加敏锐,策略更加明智。现在我们使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往往是说在做某项工作之前,需要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逝者如斯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是朱自清《匆匆》一诗里开头的几句。古往今来,对光阴易逝的感叹在文学作品中不胜枚举。南宋儒学家朱熹在《劝学》中也说:“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其实,这种感叹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论语》里就出现了。

  孔子在河边感叹说:“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息地奔流。”这话出自《论语•子罕》,原文是: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后人从中提炼出一个成语“逝者如斯”,用来比喻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

  见贤思齐

  人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从朋友身上往往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如果交到好的朋友,获益匪浅;但如果交友不慎的话,很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影响。我们遇到的人总有“贤”与“不贤”之分,那么在交友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

  孔子说:“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努力向他学习,做到和他一样;看见德行有亏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是否有同样的缺点。”这段话出自《论语•里仁》,原文是: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其实,“贤”与“不贤”这两种人,为我们朝不同的方向打开了两道门,而“思齐”和“自省”,则是我们自身不断进步的动力。唐太宗李世民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他知人善任,举用贤良,能够从贤者身上汲取优点。他有著名的“三镜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意思是说,以铜镜自照,可以整理好衣帽;以历史为镜子,可以从中看清楚朝代兴衰的缘由;把别人当成镜子,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优劣得失。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最新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