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精选6篇】

时间:2012-01-05 08:45:4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熟练掌握七年级上册语文基础知识,包括词语解释、古诗词鉴赏等。

2. 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 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

1. 课文学习:通过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词语解释和句子结构。

2. 古诗词鉴赏:了解古诗词的背景和作者,学会欣赏和理解古诗词的意境。

3. 作文训练: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

1. 合作学习:设置小组讨论和合作项目,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3. 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生动有趣的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引入课文主题或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师生共同阅读课文,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词语解释和句子结构。

3. 拓展: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了解古诗词的背景和意境。

4.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 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激励学生继续努力。

五、教学评价

1. 考查方式:通过课堂表现、作业考查和小组项目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2. 评价标准:根据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制定评价标准,激励学生进步。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掌握七年级上册语文基础知识,包括词语解释、古文阅读等。

2. 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 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

1. 课文学习:通过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词语解释和句子结构。

2. 古文阅读:了解古文的背景和作者,学会理解和分析古文的意义。

3. 作文训练: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

1. 合作学习:设置小组讨论和合作项目,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2. 讨论引导: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讨论,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3. 实践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和探究项目,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引入课文主题或背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师生共同阅读课文,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词语解释和句子结构。

3. 拓展:引导学生阅读古文,了解古文的背景和意义,分析古文的内涵。

4.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 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激励学生进步。

五、教学评价

1. 考查方式:通过课堂表现、作业考查和实践项目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2. 评价标准:根据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制定评价标准,激励学生继续努力。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更多的启发和帮助。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白文、标点文朗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学生了解故事内容。

  2.通过脚本批注与演读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句子,把握人物形象。

  3.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难点:

  朗读时的白文断句以及演读中,通过语气变化把握人物情感。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演读法、脚本批注法等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是通过多种朗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以及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教会学生通过脚本批注的方法分析文中重要词句。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咏雪》认识了两孩子,感受到了他们的聪慧,领会到了语言的优美。今天我们再来通过《世说新语》中的《陈太丘与友期行》来认识另一个孩子──元方。看看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请一名学生上台书写课题,大家读题目,说说题目什么意思。

  教师利用课件,解读孩子会出现问题的“期”字:出示“期”字由金文、篆文、隶书的演变过程,给出这个字偏旁的演变和批注。学生总结“期”字的意思,得出题目正确的解释。

  教师进一步追问:请学生们根据题目猜一猜文章会写些什么?

  学生大胆想象,猜测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解题,为后文的学习做铺垫。

  (二)多方式朗读,感知内容

  带领学生多方式读文,理解内容,与最初对内容的猜测找异同点。

  1.教师向学生展示课件《陈太丘与友期行》的白文(竖版)。

  学生根据理解朗读断句,展示断句成果,读给大家听;小组讨论断句,各组展示断句成果,派代表朗读,各自阐明断句依据。

  2.教师展示《陈太丘与友期行》的标点版(竖版)课件给学生。学生自读,对照自己的断句,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根据词语的解释、句段内容,找出问题所在。学生集体朗读。之后挑战课文的繁体版进行朗读,男女生比赛读,各组比读。

  【设计意图】根据语感尝试断句,激起学生的挑战意识;通过竞争阅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概括故事。

  教师设题: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提示:人物和事件。)

  一句话: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出行,友人迟到责怪陈太丘,并对子骂父,元方据理反驳。

  4.明确题目作用。

  将概括的内容与猜想内容比较,明确这篇文章真正主要写的是元方。

  教师提问:题目和元方有什么关系呢?(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

  【设计意图】理清人物的主次关系,明确题目的作用。

  (三)分析人物语言、动作,理解“方正”,把握人物形象

  1.整体感知元方性格。

  《咏雪》中的孩子咏雪有智慧,善于表达,语言优美,所以被选入《世说新语》的《言语》门。那么,本文中的元方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你喜不喜欢元方?

  学生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元方的特点。(元方特点:讲信明礼的、聪明的、不卑不亢,敢于指出他人问题,敢于捍卫亲人尊严,有良好家教。)

  2.理解“方正”,把握人物形象。

  教师提问:元方也像《咏雪》中两个孩子一样机智聪明,也是善于说话,但作者为什么把这篇文编入《言语》呢?本文重点是在说元方的语言精彩吗?

  教师课件给出本文的出处《方正》,解释什么是“方正”。

  (1)读文章,提取表现人物方正的句子

  学生读文章,找出描写元方语言、动作中表现方正的语句,填表格中,进行分析表述。

  依据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的这句语言描写,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元方说出这样的话,可见他懂得交友以信的道理,父亲的言传身教,对他影响很大,他有良好的家教;对于有错在身,不但没有意识到自己错误,还怒骂别人的友人,年纪小小的元方据理抗辩,有理有据公正客观地批判别人,同时维护自己父亲的尊严,可见他的“方正”之气。

  依据元方语言中“家君”一词,作为谦辞的使用,体现元方的明礼。进而引导学生找出友人的一个用词“尊君”,结合课后习题理解古代汉语中大量的谦辞和敬辞的使用。

  【设计意图】了解古代汉语中的“敬辞”与“谦辞”。

  引导学生用表格中的两个字,概括元方方正的表现,学生能够提取“信”“礼”两个字,指明正是因为他讲信明礼,所以才将本文选入《方正》门。

  (2)运用朗读表演,表现方正。

  如何通过我们的朗读体现的元方的方正呢?请同学们用脚本批注的方法,从人物的表情、心理、语气、语速等方面,分析元方和友人的两次对话,之后学生个人展示,分角色小组展示,换角色演读展示,通过语气、节奏、重音等将人物的方正特点朗读出来。

  举例:父亲的友人理直气壮,觉得自己一点儿错没有,于是怒目圆瞪、声调高昂、义愤填膺指责别人不失信,傲慢无礼。对于自己不守时,避而不谈,把矛头都指向陈太丘,狂躁气愤地骂了陈太丘。

  举例:元方很气愤,心想这人太缺德了,但是它没有急躁,而是冷静机智的回击父亲的友人。

  【设计意图】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批注,最后,通过对话演读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

  (3)探究动作,评析元方是如何做到方正的。

  教师提问:既然元方为人很方正,那么对于“友人惭,下车引之”的举动,“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呢?

  这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学生能够言之有理的陈述自己的见解“失礼”“不失礼”均可。

  (四)把握主题,领会编者意图

  教师提出问题:《世说新语》中有众多篇目,编者为什么要选出自《言语》的《咏雪》和出自《方正》的《陈太丘与友期行》两篇,让我们学习呢?这两篇文让我们有什么收获启示?

  两篇文章的主人公都有年少聪明、智慧的孩子,有的孩子擅长优美的语言,有很好的文学修养;有的孩子正直、讲信明礼,有很好的道德修养。编者希望我们新一代少年聪明智慧,有良好的文学修养和道德修养。这是编者对我们的期待。

  教师送给同学们的话:与诚信为伴,做品行正直的人!同礼节为友,传祖国文明精髓!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文章

  2.搜集有关诚信的名言、成语。

  3.阅读《世说新语》中《乘船》《孔融让梨》《望梅止渴》等小故事。

  【设计意图】强化积累,拓展阅读量。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四

  【学习目标】

  1、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2、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

  3、背诵、抄写作者描写生动形象的句子,段落,并仿照课文写一篇介绍植物的文章。

  【教学重、难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时数】2-3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观察,采集实物,拍照,收集有关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举行“植物资源”共享会

  大自然是一个奇妙的世界,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真是色彩斑斓,奇妙无穷啊!下面我们举行一个“植物资源”共享会,请你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实物,图片,照片,介绍自己了解的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

  二、提示课题,范读课文

  1、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走近大作家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去了解爬山虎,欣赏爬山虎。

  2、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

  4、学生交流,教师归纳出本篇课文的两个探究点(多媒体显示):

  a、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

  b.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又是怎样爬的?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1、大家希望先探究什么?为什么?

  2、四人小组研究描写爬山虎脚的三、四、五自然段,要求(多媒体显示):

  a、作者是如何具体生动的描写的?

  b、一定的方式把自己探索到的知识向大家汇报、展示。

  3、学生自由学习。

  四、汇报交流

  1、一组学生竞赛读写“脚”样子的句子,并交流圈出认为重要的词。

  (反面、枝状六七根细丝、嫩红)

  可让学生明白作者是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三方面来观察、描写的。

  2、学生上台板画爬山虎的脚,并口述为什么这样画。可趁机让全班跟着他画,体会比喻句的妙处。

  3、三生依次上台(师给带上他自己画的爬山虎的头饰)作“自我介绍”,师鼓励灵活表述。

  4、同桌介绍。

  5、四生开火车读具体写脚怎么爬的句子,并交流“爬”有关的重要动词。(爬:触一巴+拉+贴)

  6、多媒体动画演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7、指导朗读。

  8、点击出示中心句: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质疑:“一脚一脚”能不能换成“一步一步”,为什么?

  9、从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呢?(落实人文性)

  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体会,例如:往上爬、蚊龙的爪子、相当牢固、休想拉下等。

  10、小组比赛朗读。

  11、一生扮演爬山虎的角色,演一演,说一说怎样爬。

  五、积累语言。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3.powerpoin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吟诵):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学习课文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出示小黑板)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吴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三、总结。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六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把握诗文情感基调,品味精美语言。

  2.初步感知印度文化和泰戈尔的诗歌特点。

  3.学习和借鉴本诗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法感知课文内容。

  2.用品析讨论法领会语句的深刻含义。

  3.用合作探究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童真童趣,感受人间至爱真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途径,感悟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 。

  教学难点:

  1.通过想象,鉴赏诗歌,学习和借鉴本诗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

  2.学习本文托物寄情的写法。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品析、讨论;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并配合多媒体课件,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本课设置了情境导入、感知学习、品读欣赏、想象练习、活动学习、布置作业等几个环节。

  2.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欣赏视频课件和反复朗读课文完成的。

  3.通过引导学生品赏语言,感受泰戈尔散文诗的魅力。

  4.利用本课特点,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入语:

  同学们,你们刚刚告别了童年,冰心有一句写童年的诗句:“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童年是如梦如幻的,童年是天真烂漫的,童年时期的孩子有无穷的想象力。伟大诗人泰戈尔笔下有这样一个印度孩子,他突发奇想,用纯真的童心和奇特的方法表现对母亲的依恋。让我们一起来品读《金色花》,认识这个天真烂漫的孩童形象。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感知学习

  播放情境课文窗前花影、情境课文庭院花香、情境课文牛棚惊喜,指导学生熟读课文并设计相关问题:

  1.文章共描绘了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给每幅画面加一个小标题。

  2.你能各找一个词形容文中孩子和母亲的特点吗?

  (答案见PPT批注)

  【设计意图】

  1.营造情境,引导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训练概括能力。

  2.引导学生感知人物特点。

  (三)品读欣赏

  1.教师出示设计好的问题,引导班级小组内讨论:

  (1)作者为什么要把孩子想象成金色花?

  (2)作者是如何表现孩子对母亲的依恋与爱的?画出相关的词语。

  (3)金色花是印度圣树上的花,它给本文蒙上了宗教色彩,烙上了印度文化的印记。找出课文中其他体现宗教色彩的地方,画出相关的词语。

  (问题分析总结见PPT批注)

  2.通过视频,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播放课文解析巧妙的抒情角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神奇的想象力;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引导学生走近伟大诗人泰戈尔。

  (四)表达练习

  1.教师引导:本文借助“金色花”的形象表达了纯真的母子之爱,这种通过想象,借助具体形象来抒情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同学们,你想借助什么表达对妈妈的爱呢?让我们也来借用这种方法比赛说说心里话。

  请以“妈妈,我想变成……,当你……的时候,我……”的句式说一句话。

  2.通过以下步骤组织训练:

  (1)学生仿写 。

  (2)小组交流 。

  (3)全班评议 。

  【设计意图】通过训练,既提高想象能力,又提高表达能力。

  (五)语文活动

  1.展开活动

  (1)教师:同学们,心动不如行动!用行动去爱自己的父母、亲人!爱周围的人乃至一切可爱之人吧!

  (2)组织《牛棚的故事》主题活动。

  2.参考金色花活动设计。(牛棚的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实现能力迁移和情感内化。

  (六)布置作业

  1.布置检测练习。

  参考金色花同步检测。

  2.课外活动安排 。

  ①读书活动:阅读《新月集》,做读书笔记。

  ②实践活动:回家做一件事让父母感受你对他们的爱。

  【设计意图】

  1.基础检测练习。

  2.引导走近伟大诗人泰戈尔。

  3.让学生感受亲情并用行动和语言表达情感。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精选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