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优质6篇)

时间:2015-06-02 01:14:3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篇一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词的问题。而《芙蓉楼送辛渐》这首唐代名篇,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素材。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和风采,还可以引导他们思考人生、友情等更深层次的主题。接下来,我将分享一份针对《芙蓉楼送辛渐》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唐代文学的背景和特点。

2. 帮助学生理解《芙蓉楼送辛渐》的意境和情感。

3.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思考人生和友情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

1. 学生朗读《芙蓉楼送辛渐》,感知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3. 探讨诗歌中关于友情和人生的主题,引导学生思考。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音乐等方式营造唐代的氛围,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生朗读:让学生轮流朗读《芙蓉楼送辛渐》,感受诗歌的美感。

3. 分析讨论:指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意图。

4. 情感体验:通过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方式,让学生体验诗歌中的情感。

5.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关于友情和人生的主题,展开讨论。

四、教学评价

1. 情感表达:观察学生对诗歌的情感反应,评价其表达的深度和真实性。

2. 思维拓展:评价学生对友情和人生主题的思考,看是否能有新的见解和观点。

3. 表现形式:评价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表现出的诗歌理解和情感体验。

通过这样一份教学设计,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芙蓉楼送辛渐》,同时也促进他们对友情和人生等更深层次主题的思考和领悟。让诗歌在教学中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充满生命力和情感的文学艺术品。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篇二

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不断探索如何更好地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芙蓉楼送辛渐》这首唐代名篇,既有着优美的音韵和意境,又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是一首很好的教学素材。接下来,我将分享一份针对《芙蓉楼送辛渐》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教师们更好地教授这首诗歌。

一、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了解唐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 引导学生欣赏《芙蓉楼送辛渐》的音韵美和意境。

3. 培养学生对友情和人生等主题的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学生朗读《芙蓉楼送辛渐》,感知诗歌的美感和情感。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 探讨诗歌中关于友情和人生的主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唐代音乐、影视作品等方式引入《芙蓉楼送辛渐》,激发学生兴趣。

2. 学生朗读:让学生轮流朗读诗歌,感受其音韵美和意境。

3. 分析讨论:指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

4. 情感体验:通过音乐、表演等方式让学生体验诗歌中的情感。

5.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关于友情和人生的主题,开展讨论和分享。

四、教学评价

1. 情感表达:评价学生对诗歌的情感反应,看是否能够深刻理解和表达。

2. 思维拓展:评价学生对友情和人生主题的思考能力,是否有新的见解和观点。

3. 表现形式:评价学生通过音乐、表演等方式表现出的诗歌理解和情感体验。

通过这份教学设计,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芙蓉楼送辛渐》,同时也引导他们思考人生、友情等更深层次的主题。让这首古代名篇在教学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考能力。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 认识生字,书读背诵古诗。

  2、了解诗句的大体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熟读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体内容。

  一、激趣导入。

  1、我们在过去三年里,同学们在

  老师的带领下积累了不少古诗词,在不断的积累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每一首诗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感或深刻的道理。大家还记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请同学背诵,说说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个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体会一下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板书课题,请同学朗读。

  二、创设情境,了解古诗。

  1、 简介作者及书写古诗的时代背景。

  2、教师范读古诗。

  3、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同位互读,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5、用卡片检查生字认读:

  吴 孤 洛壶

  6、检查指导朗读读古诗,边读边想:诗句中哪一句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

  三.指导自学

  过渡:这些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的了解诗句。

  1.请同学们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板书:读(划停顿,熟读)

  解字词(借助注释、查工具书) 解诗句(串词串句)

  解全诗(串句连诗)

  朗读(体会感情,有语气朗读)

  2.小组学习。

  3.学习汇报。(按学法汇报)

  “寒雨连江夜入吴, ”一场冷雨连着一江秋水的寒意在夜间悄悄地来到吴地。

  “平明送客楚山孤 ”,清晨送别友人,只留下楚山的孤影,我的心也像楚山那样孤寂。

  “洛阳亲友如相问,”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问起我的景况,就请转告他们。

  “一片冰心在玉壶。”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玉壶里的冰一样晶莹透亮,没有受到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四.深入学习,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渡: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诗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感情,我们还需要了解诗的作者及背景,这是我们这节课增加的学法之一。

  1. 介绍作者王昌龄及背景。

  2. 了解作者、背景,与诗歌相结合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了解了背景,理解了诗句,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1)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背一二句写友情的句子)

  (2)体会诗人表达他和辛渐之间的深厚感情的。

  3. 深入体会感情,指导朗读。

  你能把作者与友人深深的离别之情读出来吗?(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不仅理解了诗句,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后我们可以多积累一些古诗词。

  [注释]

  1.芙容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辛渐:作者的一位朋友。

  2.寒雨连江:润州在长江边。这句是说,夜里长江上下了寒雨。吴:春秋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3.平明:清晨。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楚山。

  4.洛阳:今河南洛阳,是辛渐所去的地方。

  5.冰心:比喻心的纯洁。玉壶:冰在玉壶之中,进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赏析]

  “寒雨连江夜入吴 ”,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第二句“平明送客楚山孤 ”,点出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理环境。雨后的清晨,天气初晴,青山滴翠,孤山兀立。一个“孤”字,也形象地传达了诗人此时的心境。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二句,写的是诗人对辛渐的叮咛和托付之语。意思是说:你到达洛阳后,假如有亲戚朋友询问我遭贬后的近况,你可以告诉他们,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这两句诗并不仅仅是诗人的自我表白,更是诗人以凛然的姿态对小人诽谤所进行的驳击,表现出诗人不肯屈从于恶势力的顽强斗争精神。

  作者简介:王昌龄(约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唐代诗人。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抓住“冰心”“玉壶”感悟诗人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教学难点:

  抓住“冰心”“玉壶”感悟诗人高尚品格。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对诗游戏。(送别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导入课题

  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步入古诗的殿堂,跟随着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来欣赏他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3、理解诗题。

  4、背景介绍。

  二、整体诵读,品评朗读。

  1、初读古诗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诗,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1)指读正音。

  (2)指导读出节奏美;指读、男女生共读。

  师:我们知道,古诗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大家试着能不能读出节奏来。指名读一读《芙蓉楼送辛渐》,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在读时是怎么停顿的,有没有读出节奏与韵律。

  2、师范读,读出韵脚音调。

  3、生试读,指读。

  4、齐读古诗。

  三、感悟诗歌内容。

  1、自读自悟。学生结合注释仔细地读一读,和同桌交流哪些字眼让你看到了送别时的情景。

  2、同桌交流。

  3、课堂交流。

  (1)“寒雨”看出送别时的天气下着雨。

  (2)“夜”“平明”可以看出送别的时间。

  (3)“楚山孤”可以看出诗人送别好友时的孤寂心情。

  四、走进诗人感悟品格。

  1、教学三、四两句,感受诗人高洁的情怀。

  (1)师:芙蓉楼一别之后,辛渐即将回到洛阳,见到家乡的亲友,猜想一下,王昌龄的家乡可能会有哪些亲友?(年迈的双亲、结发妻子、兄弟姐妹、友人)这些亲友见到辛渐后可能会问些什么?(他为什么不回来?是否吃饱穿暖?他究竟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屡遭贬谪?)

  师:这些王昌龄都想到了,但是他只让辛渐告诉家人“一片冰心在玉壶。”这究竟是为什么?

  (2)播放动画

  通过了解了诗人的经历,请再读读这一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字词体会到的?(板书冰心、玉壶)“冰心”是什么意思?诗人想用它说明什么?“玉壶”是什么样子的呢?(里里外外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由此可见,诗人以冰心玉壶自喻就是要表明自己的信念。

  师:多么正直的人,多么高洁的心啊!(板书:高洁)

  (3)补充“玉壶”典故诗句。

  3、归纳主题。

  师:《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通过一孤一寒,烘托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凄寒孤寂之情,用“一片冰心在玉壶”表明了诗人高洁的操守。同时“一片冰心在玉壶”也成为了全诗的主旨所在,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句。

  4、熟读成诵。

  师:当我们理解了诗人与朋友离别的伤感,理解了诗人那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之后,让我们再一次跟随着这悠扬的乐曲吟诵这首诗,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播放古诗新唱)

  五、拓展延伸,对比阅读。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六、作业布置。

  1、默写古诗。

  2、搜集送别诗。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篇五

  一、解题导入,读题质疑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板书“芙蓉楼送辛渐”,生齐读)

  “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送”是送别的意思。“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古诗,适时正音辨音“洛(luò)”,认识生字“壶”。

  2、朗读检查。(正确、节奏、速度)

  【设计意图】诗歌教学,读好诗句是前提。从正确朗读、读好每一个字做起,引导学生读出节奏,把握好速度。

  三、诗文理解,自主交流

  1、这首诗写了些什么?你能不能读得懂?请你一行一行地读,一行一行地想。(生自学)

  2、同桌之间交流,听听你的同桌对这首诗是怎么理解的。

  3、认为自己读得懂的请举手,说说这首诗大致讲了什么意思。(生答,师结合注释讲解字词意思)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从字词入手,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弄清诗歌表达的主题。学生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说诗意,考查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解能力。

  四、诗文品读,赏析感悟

  1、请大家默读前两句,作者到底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的依据在哪里?如果你能说出来,说明你真的弄懂了。

  “连”“入”两个动词写出了“寒雨”的绵绵不断和无声无息,渲染出离别时的黯淡气氛。“楚山孤”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表达诗人离开朋友时强烈的凄冷孤寂感)(板书“凄冷”“孤寂感”)

  【设计意图】诗歌是用来表达诗人内心情志的,在理解诗歌大意之后,还需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仔细品读,一字一词推敲,从而由意象深入理解意境。

  2、前两句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王昌龄送别辛渐一共写了两首诗,这首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时所作,另外一首描绘的是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景。

  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相对而坐,饮酒道别,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凄凉、忧愁)这种情感凝聚在诗中的哪个字中?(孤)王昌龄才华横溢,官至县尉,后来因事被贬谪至岭南。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其间又遭人诋毁,再次被贬为龙标县尉。他一生壮志未酬,与好友分别,心中怎能不孤单、苦闷呢?带着这种感觉,再读前两句。(生读)

  【设计意图】古诗词教学要注重让学生感受音韵之美、汉语之美,在反复吟诵中感受古诗的魅力、诗歌的意境。

  3、读一读后两句诗,说说你的感受。(诗人还在写自己的离愁别恨吗?诗人笔锋一转,从凄冷孤寂中振作起来,表明自己的信念)

  诗人没有再过多地抒发离愁别绪,而是借辛渐向远在洛阳的亲友表明自己的信念。那么,诗人是想表明什么?(不因两次被贬而改变自己高洁清廉的品质)哪些字词告诉了你诗人的信念?

  “冰心”的字面意思是什么?诗人想用它说明什么?

  “玉壶”是什么样子的?(里里外外晶莹剔透、洁白无瑕)

  “玉壶冰”首次见于南朝鲍照《代白头吟》中的“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至唐代成为一个久写不衰的意象,多次出现在诗词作品里。(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玉壶冰”是理解这首诗的关键,也是理解诗人精神品质的难点,知人论诗,因此补充“玉壶冰”的历来寄托就有了依据。

  4、想象:诗人会向辛渐说什么呢?

  5、归纳主题:全诗句句是景,句句是情。即景生情,寓情于景,通过送别友人的表白,不仅烘托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表明诗人永葆高洁清廉品质的崇高气节。

  6、指导背诵。

  送别诗我们学了很多,有的借劝酒表达对友人的情谊、离别的不舍,同时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友情,托物寓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有的以水深比情深,形象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有的把离别这件事看得很超脱,唱出了豪迈的歌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还有像今天我们所学的,借送别来表达胸中的积愤或表明自己的心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设计意图】拓展处安排群诗阅读,既对送别诗做一个小结,又指向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从人物语言、动作中感受人物品质”,围绕书后习题展开学习,群诗阅读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主题性阅读,這样的学习,更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探究精神。

  古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其节奏感、音韵感、画面感、意蕴感都需要反复诵读。朗读,是有方法的,需要字字入目读,教学生读准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这是基础;入口入心读,让学生能够读懂诗句的意思;入情入境读,引导学生联系创作背景,体会诗情。读之有层次,在朗读中充分感受古诗的张力与魅力。

  古诗文字简练,但内涵丰富,意味无穷,所谓“诗言志,歌咏言”。对照注释理解诗句,抓住关键词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感悟,和作者来场穿越千年的对话,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意。

  古诗教学最终指向“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指向学生核心素养,而这个过程中必须要有思维的参与。拓展阅读,引导学生走进经典,将学生的视野引向课外,让美感流淌在学生心中,把文化的种子种在学生心中。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篇六

  一、本诗进入课堂的一些想法:

  1、对于唐人的送别文化已有一定的了解;本诗在送别诗中属于比较特别的一首,可以说虽名为送别,实际上却是以表达个人的情操为着力点。可以说,与已学的送别有同有异。学习本诗,有助于学生对唐人送别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2、本诗为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进入课堂,可作为教材诗歌的延伸。

  3、本诗具备“以写促读”的若干要素,将写挤进课堂,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有助于个性化地理解本诗。

  二、学习目标初定:

  1、读通本诗,并在对本诗的背景有所了解的情况下理解“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含义;

  2、把本诗改写成一则日记,在以写促读中达成对诗人内心的理解,并能将个人的想像体验融入到写作活动中;

  3、背诵本诗并适当阅读与本诗有关的一些诗句。

  三、有关资料:

  唐天宝七年(748年),“诗家天子”王昌龄因“不矜细行,谤议沸腾”,被贬为龙标尉。诗人谪贬龙标,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如《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龙标野宴》:“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清山明山不曾空”。充分表达诗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怀。诗人担任龙标尉时,由于为治以宽,政善民安,被誉为“仙尉”,乡民慕名来访者终日不绝。至今尚有“苗女听歌”、“遮道乞诗”、“佳句退兵”、“王昌龄补靴”等动人传说广为流传。诗人横遭谪贬,他的好友--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与了“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朗西”的著名诗篇表示深切的怀念。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乱起,王昌龄为避战乱,回归乡里,道出毫州(今安徽毫县)时,被刺史阊邱晓所杀。

  四、学习过程:

  学习活动一:整理已有的关于送别诗的学习经验。

  1、背诵已学过的送别诗两首;

  2、思考一般情况下送别诗会有哪些东西作者一定写?(时间、地点、人物、环境、难舍之情)

  (学习成果呈现:背诵的熟练情况、教师板书)

  学习活动二:运用经验先自学本诗。

  1、自由读本诗,运用经验学习,教师作适当的反馈;

  2、梳理在自学本诗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如:诗中有两个时间,三个地点名等等)

  (学习成果呈现:问题标注于课文)

  学习活动三:将本诗改写成一则日记。

  1、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送别的时间、地点与人物;

  2、第一次写作日记并交流。

  3、估计的争议(1):前面两句诗均为描写环境,在日记中应从哪一个环境入手?达成共识的途径为引导学生想像:晚上王昌龄在想些什么?

  4、第二次写日记。

  补充诗歌阅读:“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以达成对王昌龄昨日晚上内心世界的了解。

  5、对第二次所写的日记进行补充修改并交流。

  6、想像:分别在即,作为好朋友,王昌龄会有哪些话对辛渐说?

  7、第三次写日记并作交流。

  8、适当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点明王昌龄一生的坚守,第四次写作日记。

  (学习成果呈现:学生写成的日记。)

  学习活动四:感动与拓展性阅读。

  1、配乐阅读《王昌龄日记》。

  2、略读李白诗: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朗西。

  (学习成果呈现:学生在感情地朗读。)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优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