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曲王昌龄阅读答案 翻译 赏析 篇一
《采莲曲》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诗歌,描述了一个女子在池塘边采莲的场景。整首诗以清新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展现了女子的娇美和灵动。下面我们来一起解读这首诗歌。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翻译:
吴丝莲叶清无色,客气蓬头绿不綠。
裹头犹得半船莲,水面初风雁先去。
这首诗的意境非常清新,描绘了池塘清澈的水面上飘浮着一叶叶洁白的莲叶,清晰地映照在水中。诗人通过“吴丝莲叶清无色”这句话,表现了莲叶的纤细洁白,清澈见底的池水与莲叶相映成趣,呈现出一种雅致的美感。
接着,诗中提到了一个“客气蓬头绿不綠”的女子,描写了她的童颜和娇美。她头上盘着绿色的蓬松发髻,显得清新脱俗,让人感受到一种清新的风景画面。
而“裹头犹得半船莲,水面初风雁先去”则展现了女子在池塘中采莲的情景。她的头发如同半船莲叶在水中飘荡,而池塘中的风儿吹拂起来,引起了一群鸿雁的惊飞。整个画面优美而动人,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和美好。
总的来说,王昌龄的《采莲曲》是一首描写自然美景和女子娇美的优美诗篇,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优美的语言,展现了一个优美而清新的画面,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对美的独特感悟。
采莲曲王昌龄阅读答案 翻译 赏析 篇二
《采莲曲》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代表作之一,以清新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女子在池塘采莲的情景。这首诗歌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美景,还展现了诗人对美的独特感悟,下面我们来一起欣赏这首诗歌。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翻译:
吴丝莲叶清无色,客气蓬头绿不綠。
裹头犹得半船莲,水面初风雁先去。
这首诗以清新的语言描绘了池塘清澈的水面上飘浮着一片片洁白的莲叶,清晰地映照在水中。诗人通过“吴丝莲叶清无色”这句话,表现了莲叶的纤细洁白,清澈见底的池水与莲叶相映成趣,展现了一种优美的意象。
而“客气蓬头绿不綠”的女子则展现了她的童颜和娇美。她头上盘着绿色的蓬松发髻,显得清新脱俗,给人一种清新的美感。而“裹头犹得半船莲,水面初风雁先去”则描绘了女子在池塘中采莲的情景,头发如同半船莲叶在水中飘荡,而池塘中的风儿吹拂起来,引起了一群鸿雁的惊飞。整个画面优美而动人,让人沉浸其中。
总的来说,王昌龄的《采莲曲》是一首富有诗意的优美佳作,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优美的语言,展现了一个优美而清新的画面,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对美的独特感悟。这首诗歌不仅展现了自然美景,还展现了诗人对美的独特理解,让人感受到了一种美的力量和魅力。
采莲曲王昌龄阅读答案 翻译 赏析 篇三
,这是唐代注明诗人王昌龄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了江南水乡秀丽的风光、采莲女的纯洁活泼。 原文: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字词解释:
①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②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③芙蓉:指荷花。
④乱入:杂入、混入。
⑤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⑥闻歌:听到歌声。
⑦始觉:才知道。
采莲曲翻译:
采莲姑娘,绿裙飘飘,色如荷叶,难分彼此。朵朵荷花,迎风盛开,姑娘脸庞,相映成辉。池塘荷叶茂密,一片天然美景,采莲姑娘,隐藏不见。听到歌声,才知她们正在忙着采莲。
采莲曲阅读答案:
试题:
(1)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3分)
(2)从修辞角度,赏析“芙蓉向脸两边开”一句的妙处。
答案:
(1)从“采莲”看出勤劳,从“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看出美丽,从“乱入池中”“闻歌”看出活泼。
(2)用衬托的手法,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描绘出一群采莲女拨开满池荷花划船前行的情景。
采莲曲创作背景:
采莲曲,古曲名。王琦注:“《采莲曲》起梁武帝父子,后人多拟之。”这首诗是王昌龄被贬龙标时所做。
在唐天宝七年夏天,王昌龄任龙标尉已经有了一段时间,初次与阿朵见面,却是别有一番情趣。那时候,王昌龄独自一人行走在龙标城外,在东溪的荷池,看见了一幅绝美的画面,那就是看见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 ,遂作采莲曲。
采莲曲赏析: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诗歌在开始就展现出一幅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丽画面采莲女的罗裙和荷叶的颜色一样青翠欲滴。比喻虽不新奇,但用在此处却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既描绘了田田的荷叶,又写了采莲女美丽的衣裳,两者相互映衬,恍若一体。尤其是“裁”字,用得极其巧妙,罗裙是裁出的,可是此处也用在荷叶上,似从贺知章《咏柳》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句中得到了灵感,让人感到荷叶与罗裙不仅颜色相同,似乎也是同一双巧手以同一种材料制成的。由此又让人不禁联想到屈原《离骚》中“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感受到这些女子如荷花般的心灵。娇艳的芙蓉花似乎都朝着采莲女美丽的脸庞开放,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采莲女的美丽,不是闭月羞花式的'惊艳,而是如阳光般健康温暖,似乎能催开满池的荷花。这两句诗本自梁元帝《碧玉诗》“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王昌龄的这篇较之则更胜一筹,意义更为隽永。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诗的第三句“ 乱入池中看不见” 是对前两句的补充和深入。它有两重含义:一是突出荷田的稠密, 使人荷莫辨更真实可信;二是突出了观望者的感受和心理活动。其中“ 乱” 字用得十分微妙。末句“ 闻歌始觉有人来” 除了从另一面说明少女被荷田遮蔽与消融,难以被观望者发现以外,又写出一种声音的美,增添了诗的活泼情趣“。乱”字既指采莲女纷纷入池嬉笑欢闹的场面,也可指人与花同样娇嫩难以辨别,眼前一乱的感觉而“看不见”呼应上文,也更显荷叶罗裙,芙蓉人面之想像了,同时也虚写了荷塘中花叶繁茂,人在其中若隐若现之景,并引出下句:“闻歌始觉有人来。”这一句描写细腻
入微,仿佛让读者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真实的感受。“始觉”与上句“看不见”呼应,共同创造出了一种“莲花过人头”的意境。“闻歌”也与“乱”字呼应,悠扬动听的歌声表现出她们活泼开朗的天性,同时也为整个采莲的场景添上了动人的一笔。
这首诗句与句联系紧密,意蕴深远,精雕细琢却给人带来清丽自然之感,可以看出王昌龄炼字炼意的高超技艺,对中晚唐的诗歌有着重要的影响。
个人资料: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相关推荐:
少年行二首 王昌龄
听弹风入松阕赠杨补阙王昌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