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城》教学反思(通用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泉城》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泉城》教学反思1
如何指导朗读——听《泉城》后的一点思考
今天听了张丹君老师的《泉城》一课,想法颇多。张老师能根据教材特点,注重朗读训练,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感受泉城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语感,但在朗读指导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控制,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充分的发挥。
1.恰当发挥范读的作用。小学生模仿力很强,教师的范读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十分有效。范读时机的选择也要恰当,不是学生初次接触文本就范读,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在什么时候范读依具体情况而定,可在学生遇到困难不能解决时范读,在学生要求范读时再范读,教师要做到语言准确,富有激情,表情到位,感情到位,真正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范读的内容:依具体情况而定,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内容可范读全文,为解决难点可范读一些重点句段,范读那些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语言鲜明生动的段落。范读时可以由教师范读,也可以找领悟快、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范读。
2.朗读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热情。朗读作为阅读教学的一部分,不是少数学生的表演、展示,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除了要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朗读以外,教师一定要当好朗读活动的组织者、调控员,多抓学生闪光点,多鼓励学生,让每个学生的朗读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3.朗读要与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有机结合起来。叶圣陶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也就是说,学习语言的方法不是靠理性分析,而是靠对语言直接感受积累。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读的多了,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等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转化成了自己的语言,古人所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
4、要处理好朗读与理解、感悟课文内容的关系。朗读与理解、感悟课文内容都属于阅读教学的范畴,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感悟课文内容,而理解了课文内容才能进行感情朗读,它们不能孤立地进行,也无法孤立地进行。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充分地读”,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已经悟出了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我们还能说学生对课文不理解吗?没有自己的感悟吗?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朗读,学生一定能理解、感悟课文内容。
总之,朗读是一种最常见的学习活动,教师要多一些思考,精心设计,使朗读成为培养语感,学习语言,陶冶情操的艺术创造,艺术享受,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琅琅的读书声。
《泉城》教学反思2
因为直到上课前,还有五名学生8、9两课,还没会背,国庆节就布置了,怕背书呀。这一节课上得非常流畅,一课时基本结束,第二课时就可以完成课堂作业,拓展阅读。主要的原因是预习得很充分,学生基本都能达到熟读成诵,所以在读准读通方面基本不需要花什么时间。这节课,前面第一段如果再紧凑一些,节奏快一点,后面正好可以留点时间进行写字,那就完整了。
课间在办公室,谈到学生预习背书,有老师认为没讲之前背书,学生背起来很难,因为完全不懂,就靠死记硬背。这也是实情,可能等我儿子上学了,我会有更切身的感受。从理论上分析,小学阶段是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让他们背一篇文章,应该是不费力的,我记得自己上师范时,为了应付考试,明天考生物,今天晚上能把整本书基本背下来,只要定下心来,专心去背,一段一段地背,再连起来,反复几次,背书并不难,但是那些不专心的学生就难了,因为他分神呀,像我班这五个学生,其中有三个可以说头脑非常好,但就是定不住神,真正让他们捺下性子,一定能背好。
如果说因为没有学,背起来很难,那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一遍当然难,生字还没扫除,多读就好了,学习了之后背,那也是多读的结果呀,而且在教师讲之前自己多读,反而自己思考的东西多一些,受教师限制得少一些。一开始这样做可能难,不适应,习惯了,语感会越来越好了,背书也会越来越快,脑子就跟刀一样越磨越快。之前背书困难的,之后背书也不会比别人顺畅吧,讲完课文了,连读准字音、读能句子都做不到的也不少呀。
《泉城》教学反思3
《泉城》一课是一篇语言非常优美,结构非常清析,层次非常分明的文章,学生学习起来比校容易,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深情朗读能力,但一节下来,好像我的目标并不没有达到。经过同事们评课,我的自评,我觉得倒致这节课不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我没有真正明确了教学目标,没有真正做放手教学,没有真正做到“学生知道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能解决的问题不讲,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解决了的问题不讲,学生通过查资料能解决了的问题不讲。”总而言之,我还是没有真正解读了教材,没有真正明确了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是这样的: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提出问题。
二、自读自解,理解课文,解决问题。
三、汇报交流,加深理解,讨论问题。
四、观看视频,感受文本,培养感情。
五、朗读课文,走进文本,表达感情。
六、课外延伸,激发兴趣,拓展视野。
七、总结全文,交流感受,学有所获。
纵观整个教学环节,问问题出在第三个上面,我总是不放心学生自学理解不了文本,总是一味地把学生往自己的思路上引,总是设好了圈子让学生往里钻,难怪教学环节在这儿出了问题呢。如果重新设计这一堂课的话,我想这样是不是更好点?第一步还是温故知新,引出课题,进而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第二步,学生自由学习,这儿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既可以自学,也可以同桌共学,还可以小组讨论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就知道孩子们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没解决,从而引出第三步,学生提出没有解决的问题,教师引导全班学共同讨论学。如果学生自己学习的效果就很好,第三步则可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让学生在亲身观看了视频以后,说出感受,既而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来表达对泉城的喜爱之情,学生可以用各种方式朗读,从而使课堂创造高潮。第四步则可以让学生当小导游把泉城介绍出来,之后就是课外延伸,总结全文了。这样既有了朗读的时间,也有了说话的空间,课堂气氛也不致于那么压抑了。
“字词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学会运用,朗读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代替作者讲话。”今天我又学到了一个新理,我确实找到了自己的差距,自己工作的问题,在指导学生朗读上,我还得花费一番功夫,四年级,现在做起还为时不晚。
《泉城》教学反思4
《泉城》这篇课文的结构很清楚,按照“总—分—总”的顺序来介绍、描写济南的名泉: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和趵突泉。四大名泉的写作方法基本相同,怎样把课上活,把自主权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让学生在自由中获得成功,那才是教学的理想境界。因此对于这篇课文我想到了应该让同学们分工合作,共同探讨。
在教师读第一段,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我设想把学生分成四组,每一组专门攻一个名泉,但同时也必须对其他三个名泉有所了解,以便能回答别的同学所提出的问题。同学们可以用各种方法吃透本段内容,朗读、提问、讲解等等。同时教师可提供样表,泉的名称、位置、特点,以便学生理解,给学生一个头绪,也可以不按照老师提供的,只要能领会都可。然后让每组学生派一个代表当小老师,以各种形式呈现其成果,包括本组的其他同学都可参与补充,并向其他三组提问。而四组同学展开竞争,看哪组同学讲得最好,合作得最好。举例:如学习珍珠泉时,这组同学可以先朗读,大家分工合作,分任务朗读这一段,看朗读得好不好。再讲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哪些地方写得比较好?为什么?可以先对外提问,如不能很好作答,再由本组同学回答。如果能难倒对方那更好。
如果在课前能做好准备那更好,可以用各种途径去搜集资料,包括济南泉城的有关资料、图片等等,到时也可以一一呈现,这样这组的得分会相对上升很多。同学们在找资料,自学课文,分配任务,分工合作的过程中,相信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能力,而这篇课文老师不讲也自通了,在自己着手学习的基础上,相信比任何老师讲都要来得有效,来得记忆深刻。
《泉城》教学反思5
《泉城》也是一篇写景状物的课文,介绍了泉城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观。用词准确,描写细腻,以总—分—总的结构介绍、描写了济南名泉的奇丽景色。无疑这片课文以读为主,读中想象,积累语言。
因为重点段落构段方式相同,都是先介绍泉的位置,然后再描述泉的特点。于是我采用大组合作的方法,即让四小队每队选一个最喜欢的泉,通过读书交流归纳出各自泉的特色,最后有感情地朗读。同时我又规定:每个小组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有理都给予加分,比一比,哪个小队合作最好,最勇于表达,哪队就胜出!学生们立即来了劲头,有四个一组,有六个一组,热烈地讨论起来。
交流开始了,没想到第一组异口同声都推选刑星洲做全权代表,这可违了我的初衷,于是我马上调整策略补充一条“得分由发言的人数决定。如果所有的问题都由一个人答只能得一分,当然,同组同学回答得不完整或另有见解可以补充,但如果由其他组的成员来回答,那么分数只能加给其他组。不过,前提是该组的确想不出。”这一招果然灵验!使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更激烈的,不仅调动了每个小组成员的积极性,让他们由被动的听众变成主动参者,而且让主发言的小组更有了危机感。一时间课堂里小手如林,争先恐后发言。当动机变得如此强烈,他们的潜力就激发出来了,备课时预设的重点难点都被点到并且理解得相当到位。比如在交流黑虎泉的特点时,罗园朗声答道:“首先黑虎泉泉水是从三个老虎口中出来的,设计很新颖,第二是它的水声很大,还有一点是水量很大。”紧跟着有人帮他补充说:“喧腾就是喧闹沸腾,从中看出水声音响。”“从喷吐一词也可以看出水流很急。”另外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像徐宇超、刘泽善、张高闯这些平时在课堂中不是东张西望就是麻木不仁的“局外人”,今天也来了灵感,跃跃欲试。
看来要使小组学习有效,除了指导学生把书读熟读透,留给他们独立思考的空间,在组织小组合作时,不要把小组分得过细,否则一个老师很难控制,还有一个是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及竞争意识,教师在组织全班交流时应该留意尽量让那些不善发言的人来表达,及时鼓励,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与口头表达能力。
不足之处是学生情绪过分高涨,纪律容易失控,可能产生鱼龙混杂的现象,让一些南郭先生滥竽充数。
《泉城》教学反思6
《泉城》一课,位于苏教版语文教材第五册的第二单元。课文以“总——分——总”的构段方式,介绍了泉城济南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并以优美的笔调,赞美了济南泉水的奇丽。 本文介绍的是第一课时中对第一段的教学思考,教例如下:
说起济南,自然会想起济南的七十二泉。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象银花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象明珠散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和趵突泉了。
该段共三句,第一句点明泉多,第二句用“有的……有的……”句式,从形态,声音等不同角度,反映济南名泉的全貌,第三句点明其中的四大泉水是七十二泉中最负盛名的。 在读过教材后,我落笔写教案,却发现久难下笔,心中一直缠绕着这么几个问题:
1、语文课我们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仅仅是领着学生在课文内容上纠缠不清吗?实验部接受课程改革后,每周仅安排8节语文课。去掉一节写字课,一节作文课后,阅读课也就所剩无几了。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得到有效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恐怕在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需作新的取舍。
2、“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话说得没错。但是,没有足够思维活动的读,是否有效?读的外显形式仅仅是照文出声地朗读吗?是否应该增加说、演、画等读的其它外显形式?
3、综观《泉城》一课,语言美则美矣,但是,那是以成年人的体验与眼光抒发的美,三年级的孩子有足够的生活体验去感受这份美吗?我们怎样把课文语言转化得更为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呢?
4、新一轮课程改革方案要求我们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校“生活教育理念”也一贯强调: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师生之间要建立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但是细看语文课堂教学,尤其是一些公开课、展示课,或许是为了追求过程的流畅,形式的完美,能尊
重学生思维方式,允许学生当堂提出问题的,微乎其微!我们怎样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呢?
鉴于以上考虑,根据教材特点,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读中有思,引导提问,读懂感悟第一自然段。模仿第一段构段方式,观察课外活动场面,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练习说话、写话。
在实施该目标时,我作如下教学操作:
1、读中仿句,帮助积累句式。
在读过第一句后,我出示如下句式让学生仿说:
说起无锡,自然会。
说起北京,自然会。
说起杭州,自然会。
说起,自然会。
这不仅帮助学生积累句式、扩充知识,还对活跃课堂气氛有一定帮助。
2、读中有思,培养质疑解疑能力。
古人说得好:“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疑问是思维的契机,创新质疑则是创新的先导。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因此,在读准第二句后,我鼓励学生:“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此时,往往是课堂上最活跃的时候,学生在提问与解疑的过程中,尽享学习乐趣:他们提出:“白浪翻滚”一词不懂,我引导学生联系“银花盛开”配上动作,加以想象感悟;又提出“晶莹剔透”一词不懂,我以实物演示;还有同学提出“虎啸狮吼”“秋雨潇潇”不明白,我领着学生在拟音中感悟。在理解之后,学生再进行感情朗读,学生便显得劲头十足。
3、读中有悟,发现句式特征。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只要理解词义,能感情朗读,便大功告成了。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必定僵化。这一次,我让学生再仔细读这一句,找一找是否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一般能找出:⑴有四个“有的……”。⑵前两个“有的……”是讲泉的形态,后两个“有的……”
是描述泉的声音。⑶每一个“有的……”都是先讲看到或听到的情景,再讲作者的想象。
4、读中仿说,完成迁移练习。
帮助学生悟透句式特征之后,我引导学生“将目光转移到欢腾的操场上”,仔细看看同学们开展了哪些活动,是怎么开展的?又采用先扶后放的方式,引导学生先说说第一个“有的……”。有了前一段教学的铺垫,学生还是很愿意说的,请听:“同学们有的正在踢足球,一位同学凌空一脚,那球像长了翅膀一样,直向球门飞去,守门员来个?猛虎扑食?,把球牢牢抱住。”此时,我又引导学生拓展思路——————-既能对运动器材展开想象,又能对运动时的动作展开想象,观察其它运动项目,用四个“有的……”说话、写话。
这样的教学活动,也许过程不够完美。但是,学生确实乐意投身其间,读、思、说、写合一,在这一过程中提高了语文能力。
《泉城》教学反思7
教学完泉城一文之后,感慨良深。这一课,我采用了抓“位置”、“得名”和“特点”的方式来教学。在教学方面的时候,我用扶放结合的方式来实施教学。扶:在教学“珍珠泉”的时候,我自己先带着孩子来学习,帮助孩子一起在课文中寻找珍珠泉的“位置”、“得名”和“特点”的句子,然后指导孩子朗读相关句子。这样一“扶”孩子们就明白了原来就这样,可以找到作者的写作方式和方法。放:给孩子足够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文中寻找、“五龙潭”、“黑虎泉”、“趵突泉”的“位置”、“得名”和“特点”。孩子经过思考,得出结论。接着抓住其中的重点词语进行教学,“汇注”、“喷吐”和“冒”三个动词是写泉水特点的词,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三个词,让学生体会三种泉水的特点,孩子经过思考明白,五龙潭是许多泉水聚集而成的,而黑虎泉的泉水量多而流势猛,趵突泉的泉水多而缓的特点。
写作手法:作者重点介绍了四眼泉,在这四眼泉中,用力最多的是趵突泉。可是作者为什么要把趵突泉放在文章的结尾呢?第一、重点内容不能平均用力,要学会取舍。第二、重点内容放在文章结尾有压轴的感觉,如果放在文章的开头,后面的内容再写就显得头重脚轻。
《泉城》教学反思8
《泉城》一文是四年级上册的第九课。课文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文本很优美,很生动。所以我在教学中充分抓住关键词句,再结合优美的图片、视频,从而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到泉城的美丽神奇。
针对这样一篇需要学生积累背诵的美文,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感悟和品读两个方面,所以我决定在导学案设计上突出以下几个亮点:
1、四年级是个比较特殊的年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比三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为了突出四年级语文教学的特点,我努力做到目标的整合。比如在导学案设计时我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弄清课文结构,接着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总的描写济南众多泉水形态各异、声音各不相同的句子,再由句子串起对四个名泉的整体感知,在这种整体感知中也感知了课文的结构。
2、这篇文章是很典型的总分总构的课文。而且各段的布局和写法也很相似。介绍四大名泉,都是先介绍泉的位置,再抓住各自特点重点描绘。所以我把重点放在珍珠泉和趵突泉上。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泉水的特点。在趵突泉的处理上,我让学生再次品读文章的语言文字,抓住“大、清、美”的特点,让学生想象体会趵突泉的美丽和神奇,再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五龙潭和黑虎泉这两段比较简单,我设计了一张表格,让学生通过自读填表来体会泉的位置,名字由来和特点。
上完这节课后,我觉得其中有几处细节,还需要好好反思和改进。第一,上课时我比较紧张,这就让我上如此美的散文底气不是很足。第二,在学生展示完第一自然段总的描写济南众多泉水形态各异、声音各不相同的句子后,本来我要对这个排比、比喻句再说明一下,但由于紧张忘了给学生分析说明。第三,学生感悟的不够多,没有真正的从文本中感悟到美,就更不能内化成朗读了,学生的感情没有得到升华。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识到了教师在上课之前挖掘文本的重要性。所以需要我们首先以科学的态度正确认识教材这一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其次要充满智慧地深度开发教材的教育资源,“用好”、“用活”、“活用”文本资源,最后在具体的教学中动态生成最适应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内容。
《泉城》教学反思9
由于这一课是新课文,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还没有多大的把握。因此,我把这一课放在了这一单元的最后来讲的。《下雪的声音》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心思的细腻,语言的精妙,让人读来回味无穷的散文。作者以独特的生活视角,用第二人称的写法,描写了自然界中少有人关注的“下雪的声音”。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雪的赞美,对春的向往,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如何用心感受下雪的声音,体会作者笔下所描绘的情境,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是本堂课展开教学的重点。首先,我借助录音机播放了一些常听到的声音,提出“你们听到过下雪的声音吗”引出课题,学生说“下雪没有声音呀,我没有听到过下雪的声音”。“是呀,都说落雪无声,有一个叫金波的,他写了一篇散文叫《下雪的声音》,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描绘的情境,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从下雪的声音里听出了什么?”学生们迫不及待地大声读起课文来,边读边划出有关的词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朗读,让学生在字里行间去体会雪声、雪景、雪情当中。学生在《秋日私语》的轻音乐中读得更入境了。当我问道“你从下雪的声音里听到了什么?”一个学生说“我听到了雪花小声唱歌的声音。”
“我听到了雪花在我的耳边说着悄悄话。”……这是不是学生有心感受到的。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朗读自然也就入情入境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告诉我们:阅读不是单的朗读训练,也不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机械化地读,更不是浏览式地看。阅读是一种用心的思考,个性的发挥,情感的体验。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惟有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聆听”作者的倾吐,领略作者笔下的人、物、情、景,感受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体验语言文字在特定语言情境中所展现的生命力。
《泉城》教学反思10
《泉城》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介绍了泉城济南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文章是很典型的总分总结构的课文而且各段的布局及写法也很相似。2-5节分别介绍了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和趵突泉这四大名泉,都是先介绍泉的位置,再介绍名称的由来,然后抓住各自特点重点勾勒和描绘。
听吴金富老师执教《泉城》,老师能抓住本文的中心句,即最后一段展开教学,先引导学习第一节,整体感受七十二泉美与神奇,再让学习二至五节,体会四大名泉的各自特点,最后再回到最后一节,让学生对泉城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教学中,老师能运用课件,利用图片形象生动地把学生带到各大名泉前,做到了文景的统一,使学生能更直接地体会到泉之美。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能渗透一些方法的训练,如分号的用法、比喻句等。结合语境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如喷吐等。
听完课后,我一直在想,《泉城》是一篇优美的写景状物的文章,这类文章有其共同点,即景美、语言美,而语文课就是语言文字的训练课,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并在听说读写中体会景之美。我觉得在有些地方还需要更深入地落实这方面的训练。如朗读的训练,这篇课文许多句子都比较适宜朗读,要通过朗读来引导学生感悟体会泉水之美,并在朗读的指导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其次,要重视词句的训练,如课文后专门有一个练习,抓住“汇注”、“喷吐”、“冒”、“涌”等词语来体会泉水的特点,感受泉水那独特、神奇的美,要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渗透;四个“有的”说话训练要体现层次递进性;通过“白浪翻滚”“银花盛开”“晶莹剔透”“虎啸狮吼”“秋雨潇潇”等词语的理解朗读来体会泉水的美,达到丰富想象的目的。最后,本文2-5节层次分明,也可抓住展开训练。
《泉城》教学反思11
词语作为文章的基本单位,对词语的学习、理解与运用,应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而课文的重点词,往往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抓住重点词,既能统领全文的理解感悟,又使语文的阅读训练有了落脚点。
在欣赏四大名泉时,抓住理解 “涌”、“汇注”、“喷吐”、“冒”这几个动词,体会珍珠泉的“神奇”、五龙潭的“泉多”、黑虎泉的“水声喧腾”、趵突泉的“大、清、美”。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图文对照等方式,进一步体会泉城的泉水多、泉水美,感受泉城的魅力。尤其是在处理“涌”上更下功夫,学生在比较了“涌”和“冒”的不同后,我出现填空题:泉水从地下往上xx地涌。学生在反复玩味中,领悟了涌的内涵。
苏教版的教材解读中强调:“学生语文课上的语言学习是一个
有指导的读书活动为主线的规范语言的内化过程。”朗读、理解、复述、背诵、运用,是进行语言训练的根本手段。
我们仍要以教材为范本,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迁移。但仿写的对象,从过去的单纯运用词语,提高到对段式编排,布局谋篇等文章结构的学习。
课文中有许多美好的词句,让学生读读背背,有助于他们进行知识的积累。在教学四大名泉后,让学生再次欣赏《泉城》的美丽和神奇,要求学生用现有的词语说说看到的泉水的特点正体现了这一要求。
《泉城》教学反思12
本课围绕“泉城”这一关键词,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济南名泉的绮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作者采用“总—分—总”的顺序,先总写济南泉不仅多而美:接着分别介绍了珍珠泉的“神奇”,五龙潭的泉多,黑虎泉的“水生喧腾”和趵突泉的“大、清、美”。在教学本课时,光用语言的描述是远远不够的,孩子们是无法想象泉城的'样子的。在教学第二课时时我采用了多媒体,让孩子们看边欣赏图片边来体会文字。对于农村孩子来说,用课件上课事件幸福的事。
在上课的伊始他们是兴奋是惊叹,看着那一幅幅美丽的景致,他们沉醉于其中。在视觉的欣赏后,我把重点放在了文字上,让孩子们分别赏读四大名泉的来历及各自的特点。最后把视线停留在描写四大名泉泉水流动的词语,分别体会。
有了前面文字精读和画面补充做基础,孩子们非常踊跃的交流自己的理解,让我惊喜的是他们的理解还是很到位的。看来只要教师认真的做好基础引导,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可以落到实处的。
《泉城》教学反思13
《泉城》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介绍了泉城济南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济南泉水多如繁星,然而却各具风采。珍珠泉,平地涌泉,形如珍珠,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古人曾以百尺珠帘水面铺的诗句赞美珍珠泉。 趵突泉,泉水清澈,三股比吊桶还粗的清泉,水花四溅,喷射数尺,壮如白雪三堆。真是平地喷出三尺雪。作者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描写了济南名泉的奇丽景色,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文章是很典型的总分总结构的课文。而且各段的布局及写法也很相似。2—5段分别介绍了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和趵突泉这四大名泉,都是先介绍泉的位置,再抓住各自特点重点勾勒和描绘。原来我还设想用小导游的形式,让学生分别介绍四大泉,后来考虑到文章的重难点,我还是设计分成三块。把重点放在珍珠泉和趵突泉上。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泉水的特点。在珍珠泉的处理上,由于我没有找到合适的课件,因此我让学生去细细地品读文章的语言文字,抓住“涌”“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拎”等关键词,让学生想象体会珍珠泉的美丽和神奇,再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五龙潭和黑虎泉这两段比较简单,我设计了一张表格,让学生通过自读填表来体会泉的地点,名字由来和特点,特点学生可能抓不住,因此我让学生比较描写泉水流动的词语不同,由于已经给学生看了五龙潭和黑虎泉的图片,体会到了这两个泉的特点,因此,学生在说“汇注”和“喷吐”词语的用法时说得比较到位。趵突泉是七十二泉之首,因此它的特点也是比较鲜明的,我先让学生看图说,然后去体会趵突泉的趵字的意思,最后学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为什么趵突泉名列七十二泉之首。
其中有几处细节,我觉得还需要好好反思和改进。第一,今天上课时我比较紧张,很多地方说错话。对于学生的评价也有点词不达意。第二,我出示第二自然段后,要求学生仔细反复读每句话,用笔圈圈点点,找出珍珠泉有哪些特点,这个问题一提,我就觉得不好,比较生硬,破坏了文章的美感和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在交流时我马上改口说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珍珠泉的哪些情况?说明我准备的还不够充分,在试上的时候徐老师也给我提过意见,我忘了记下来。第三,学生体味文本不到位的时候,我有些急躁,“泉池正中有三股比吊桶还粗的清泉,‘咕嘟咕嘟’地从泉底往上冒,如同三堆白雪。”冒学生体会不出,我就急于说看出泉水多,泉水急。第四,文章的总分总的结构清晰,结尾时我应该适时作好总结。让学生学会这种写法,写作时可以学会应用。
《泉城》教学反思14
《泉城》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介绍了泉城济南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济南泉水多如繁星,然而却各具风采。珍珠泉,平地涌泉,形如珍珠,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古人曾以"百尺珠帘水面铺"的诗句赞美珍珠泉。趵突泉,泉水清澈,三股比吊桶还粗的清泉,水花四溅,喷射数尺,壮如白雪三堆,真是平地喷出三尺雪。作者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描写了济南名泉的奇丽景色,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文章是很典型的总分总结构的课文。而且各段的布局及写法也很相似。2-5段分别介绍了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和趵突泉这四大名泉,都是先介绍泉的位置,再抓住各自特点重点勾勒和描绘。原来我还设想用小导游的形式,让学生分别介绍四大泉,后来考虑到文章的重难点,我还是设计分成三块。把重点放在珍珠泉和趵突泉上。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泉水的特点。在珍珠泉的处理上,我让学生去细细地品读文章的语言文字,抓住“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拎”“神奇”等关键词,让学生想象体会珍珠泉的美丽和神奇,再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五龙潭和黑虎泉这两段比较简单,我设计了一张表格,让学生通过自读填表来体会泉的地点,名字由来和特点。趵突泉是七十二泉之首,因此它的特点也是比较鲜明的,我先让学生看图说,然后去体会趵突泉的趵字的意思,最后学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为什么趵突泉名列七十二泉之首。
上完课,其中有几处细节,我觉得还需要好好反思和改进。
第一,上课时我比较紧张,很多地方说错话,尤其是我的语言并是很美,这就让我上如此美的散文很没有底气。很多地方提问和对于学生的评价也有点词不达意。
第二,我出示第二自然段后,要求学生先自渎第二小节找出珍珠泉的特点,这问题并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太理想化。而后让学生找出神奇美丽的地方,再仔细反复读每句话,用笔圈圈点点,找出写珍珠泉的神奇美丽,这个问题一提,我就觉得不好,比较生硬,破坏了文章的美感和学生的阅读兴趣。说明我当时准备不够充分。反思时我想可以说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珍珠泉的哪些情况?
第三,在讲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我让学生上黑板画的时候,由于老师预设的不够,学生体味不到“泉水百尺珠帘水面铺”的情景,预期的效果也没有达到。
第四,学生感悟的太少,没有真正的从文本中感悟到美,就更不能内化成朗读了,学生的感情没有得到升华。
第五,五龙潭和黑虎泉的教学中使用了表格,这就纯粹的在分析课文,而不是在品析、欣赏课文,使课文失去了它的美感,学生在读地时候也就干巴巴的了。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识到了教师在上课之前挖掘文本的重要性。老师悟到多少也就意味着能交给学生多少,所以需要我们首先以科学的态度正确认识教材这一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其次要充满智慧地深度开发教材的教育资源,“用好”、“用活”、“活用”文本资源,最后在具体的教学中动态生成最适应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内容。
《泉城》教学反思15
本课作者用极富诗情画意的语言写出了济南神奇而美丽的泉水,重点写了做著名的四处泉水珍珠泉、黑虎泉、五龙潭、趵突泉。如何引导学生感受泉水的美而神奇是教学本课的重要任务。
我本次执教的是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是第二课时的重要铺垫,所以我也是紧扣本课的“美”字展开教学的。我主要通过以下几点展开教学的。
1、调动生活体验,感受美。
在检查词语的朗读时,我不仅出示了生字词,还花了大量时间去美读感悟文中的四字词语。为了能激发学生的词语的情感朗读,我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想象画面,你曾经在哪看过词语多描绘的画面?有些离学生生活较远的词语我就通过画面,或播放声频来促进感悟。如此学生眼中看到画面,心中便有了感情,口中便能读出感觉了。我之所以花时间去读词,是因为文中泉水的美我们的作者就是通过大量的四字词语来描绘的。这些词语理解了为有感情朗读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创设情境,激发美。
为了让学生能身临其境,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我播放济南泉城的风光片并配以动情描述,在学生被美景陶醉后,其心中对泉的美丽神奇之感不言而喻。他们不仅体会到了作者的体会而且还有自己的收获,在表达观后感时,学生激情满怀赞美之词溢于言表。有感情的朗读第一自然段水到渠成。
3、串词成诗升华美。
文中大量的四字词语,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赋予泉城以诗情画意。我巧妙编辑把四字词语创作成一首赞美泉城的诗,这样让泉城诗韵更浓,学生在读中感受泉城的诗情画意。
总之这节课,我基本做到让学生饱含深情地朗读。课后反思还有一些环节做得不够实,以后继续强练教学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