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教学设计【实用6篇】

时间:2011-03-02 08:23:18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春望教学设计 篇一

《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春天盛景和描述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失望和忧虑。针对这首诗的教学设计,可以结合诗歌的语言特点、意境表达和与时代背景的关联展开教学,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春望》的诗歌背景和作者杜甫的生平事迹;

2.理解《春望》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3.分析《春望》中的社会现实和思想内涵;

4.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

1.导入:通过唐代社会背景的介绍和杜甫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进入《春望》的诗歌世界;

2.诗歌赏析:逐句解读《春望》的诗句,分析其意境和表达手法;

3.文本分析:深入剖析《春望》中描绘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思想情感;

4.诗歌鉴赏:让学生欣赏《春望》的美感和艺术价值,体会古典诗歌的魅力。

三、教学方法

1.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老师讲解《春望》的背景和意义,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2.课外阅读:推荐相关文学作品和研究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诗歌内容和表达手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4.课堂展示:鼓励学生展示自己对《春望》的理解和感悟,提升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通过学生的课堂讨论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作业考核:布置相关阅读和写作任务,评价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3.课后调研:进行课后问卷调查或小组讨论,了解学生对《春望》教学效果的反馈。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春望》这首杰作,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春望教学设计 篇二

《春望》是唐代杰出诗人杜甫的一首代表作,通过描绘春天景色和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无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蕴和审美价值,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和创造力。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春望》的创作背景和杜甫的文学成就;

2.理解《春望》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3.分析《春望》中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4.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创作潜力。

二、教学内容

1.导入:介绍《春望》的诗歌背景和杜甫的文学地位,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诗歌解读:逐句赏析《春望》的诗句,探讨其意义和艺术手法;

3.文本分析:深入分析《春望》中描绘的景物和抒发的情感,探索诗歌的内涵;

4.创作实践:鼓励学生模仿《春望》的写作风格,进行诗歌创作和表演。

三、教学方法

1.讲授与实践相结合:老师讲解诗歌背景和解读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2.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诗歌内容和创作想法,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3.创作展示: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诗歌作品,提升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4.现场演讲: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和表演,展示学生的文学才华和个性魅力。

四、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通过学生的课堂讨论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表达能力;

2.作品评选:评选优秀的诗歌作品,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

3.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春望》教学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和欣赏《春望》这首杰作,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和创作潜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春望教学设计 篇三

  课时目标

  1、理解诗意,理解诗人形象

  2、领悟诗人忧国念家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

  理解诗人形象,领悟诗人忧国念家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杜甫相关的信息,猜出诗人杜甫。由杜甫《望岳》中的诗人形象转到分析《春望》中诗人的形象。

  二、初步感知诗人形象——苍老忧愁

  全班朗读诗一遍,找到诗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分析诗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生齐读

  生读诗句一遍,回答诗意:头发早已白了,抓一抓顿觉稀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

  生找词语并分析,其他学生补充,师提点

  “白头”——苍老忧愁(板书)

  “搔”——抓的动作,欲解愁而愁更愁

  “更短”——白发更少,内心痛苦哀怨

  三、分析诗人情感——忧国念家

  1、提问:是什么让不到45岁的诗人如此苍老忧愁呢?朗读诗一遍在诗中找两个原词作答。

  感时(国)恨别(家)——板书

  2、分析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生齐读

  生读诗句一遍,回答诗意:感伤国事,伤心离别,看到美丽的花不禁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也害怕。(互文的译法)

  生分析“花溅泪”“鸟惊心”

  师提问:花鸟都是美景,为何诗人看到后一点也不开心呢?

  生答:以美景衬哀情,作用是突出诗人忧国念家之情。

  3、国与家发生了何事,让诗人如此忧心呢?

  先分析国——“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生齐读

  生读诗句一遍,回答诗意:国都沦陷,城池破败不堪,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城内草木茂盛。

  “破”——战乱破败之景;“深”——战后杂草丛生荒凉之景

  师:战争毁了昔日繁华的一座城,使百姓颠沛流离。战争使国家衰落,战火让民不聊生。诗人因忧国忧民愁白了头。(板书“忧”字)

  后分析家——“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生齐读

  生读诗句一遍,回答诗意:战火延续到眼下三月,一封家信值万两黄金。

  “连三月”写出了什么?生答——战争延续时间之长

  “抵万金”写出了什么?生答——夸张,出家书的珍贵

  师:因长时间的战争,好久无妻儿的音信,亲人生死未卜,多么思念他们啊,多希望得到家书,知道他们的消息啊!诗人因思亲念家愁白了头。(板书“念”字)

  4、指名读诗,读出忧国念家的感情

  5、明确第二联的作用——承上启下

  四、小结

  1、诗的前四句重写景,景中有情,开篇绘国都萧索之景,写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后四句重抒情,借事抒情,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至家里音讯全无,再写到自己的白发衰老。全篇层层递进,由远及近描绘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2、生尝试齐背诗一遍。

  五、总结

  用自己的话立体的写出诗人形象

  (提示:诗人看到什么景?触发了哪些感情?诗人怎样了?)

  生交流,师总结

  本诗塑造了一位面对春城败象,心念国家兴衰,思家恋亲,老泪纵横,白发萧疏,忧心如焚的诗人形象;是感时恨别的形象,是忧国念亲的形象。

  板书

  感时(忧国)

  春望——烽火之景;苍老忧愁

  伤别(念家)

春望教学设计 篇四

  课文分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约45岁的时候写的,杜甫刚经历安史之乱,空有满怀爱国情怀,却眼睁睁看国家支离破碎。这首诗正是抒发他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但是却不是直抒胸臆,而是把个人的愁情寄托于书写世情上,这种博大兼济的情怀,是人性中最为美好的部分,也是杜甫诗歌最为感人的地方。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领悟能力中等,自主学习能力不强,但是很富于联想和想象。他们对于诗歌的鉴赏方法还是很陌生,技能上也很薄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生字词,理解诗歌内容,提高鉴赏名句能力。

  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品析诗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

  品味并鉴赏诗句。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教师准备PPT辅助教学

  教法学法:

  教法:引导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甫的《望岳》,被诗人积极乐观上进的豪情壮志所感染,那时的杜甫是一位奋发向上的青年。我们在上首诗了解了青年时期的杜甫,那么中年的他是否还会有着当年的壮志呢?让我们一起通过《春望》来了解。

  二、作者及创作背景简介

  1、请学生介绍杜甫,教师补充。(课件显示)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李白“诗仙”),著有《杜工部集》。我们曾学过他的《登高》(学生回忆),“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学生借助参考资料,说说创作背景,教师补充。(课件显示)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史叛军攻下当时的都城长安。作者带着报国之心投奔唐肃宗,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军所俘,最终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长安。此诗就是杜甫在长安时所作,诗人目睹祖国如此破碎衰败的景象,黯然神伤,这首诗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三、生字词

  学生自主展示预习生字词

  溅(jiàn)搔(sāo)浑(hún)胜(shēng)簪(zān)

  四、范读与朗读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齐读、朗读、品读(融入与第五部分的品析)

  五、诗句的理解与品析

  学生自主翻译、评价、补充

  译诗参考:

  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学生自选诗句、词品析,教师引导。

  首联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这是一种什么写法?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这是一种拟人的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一个“感”字,“恨”字把作者的感慨时政,国都残破,与亲人离别之恨的内心痛苦表露无遗。这是看到景物触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属于哪种写法呢?答:触景生情

  颈联是对感时恨别的进一步发挥:自安史叛乱以来,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连”:说明战争时间长,百姓生活痛苦不堪。

  尾联总写了忧国思家的感情,诗人经过战乱的煎熬,半年多的陷身长安,由国想到家,再由家想到自身,白发越搔越少,简直连簪子也簪不住了。“白发”为愁所致,“搔”为解忧,结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

  六、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问题答疑: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小组合作探究解决。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忧国思亲的感情。

  2、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

  明确:寓情于景、触景生情。

  3、通过这篇课文,杜甫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明确:爱国主义思想

  七、学生小结、盼望新课

  小结通过这篇文章学到了什么?

  八、朗读并试背全诗

  九、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

春望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1.诗人的爱国情怀。

  2.体会诗歌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通过景物与情感的结合,从“炼”字角度赏读诗歌,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环节:

  一、导入:

  “谁怜爱国千行泪”,“一寸山河一寸金”,本单元我们通过《枣核》,倾听到了一个风烛残年海外游子的心声,《最后一课》,让我们体会被剥夺使用母语权利的亡国者的痛楚,那么面对破碎山河的仁人志士又是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春望》和《泊秦淮》。

  二、预习展示

  我们今天所说的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关于近体诗,你又了解多少呢?

  (学生展示收集的成果。)

  大屏幕展示律诗有关内容,并简介。

  补充解释课件内容:那么对应一下今天要学习的《春望》属于五言律诗,《泊秦淮》是七言绝句。试读节奏七言和五言的各一句,对应一下各个联的名称。

  三、学习《春望》

  (一)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春望》,(依据刚讲的五律节奏的方法)(幻灯片:注意读音和节奏)

  齐读一遍,找一下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诗句,并思考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板书《春望》)

  明确:“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先解释句子意思,然后分析表达了什么情感)

  (这句话的意思是?)两种理解:

  1、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亲人思家之苦,即便站在花前也无心欣赏,反而对花落泪;即便听到悦耳的鸟声,也无心倾听,反而会因鸟鸣而惊心,可以说是触景生情。

  2、运用拟人修辞手法,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移情于物。

  不管哪种理解,表达的情感都是相同的,哪个字最能表现作者当时的感受呢?

  哪个字把这种情感表现到极致呢?(溅惊,表达了亡国之悲,离恨之痛)

  (板书:感时,恨别)

  (二)是什么促使作者产生了如此的情绪呢?

  请同学们同桌互读一遍,结合具体字词,分析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忧愁呢?

  明确:(直接原因)感伤皆因,“破”“深”写出了国都被攻破,本该繁华的国都中却是草木丛生,促景生情,借景抒情,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感时溅泪,感的是国破河山之时,溅的是怎样一种泪?(板书:忧国之泪)

  (根本原因)思家源自于,“连”说明战争时间长,“抵”表明极言家书的难得。恨别惊心,恨的是家书抵万金之别,惊的又是怎样的心呢?(板书:思家之心)

  归结为一点,可以说是战争导致的国破家亡。

  (三)让我齐读一遍这首诗,体会晚唐间战争带给像诗人一样普通人的这种无尽痛苦。

  (四)最后一句哪个字用的最好?为什么?

  “搔”挠的意思,体现了面对国破,家散的一种无奈和忧愁。

  (指导朗读重读和情感,自由练几遍,找同学朗读,师读)

  (幻灯片)补充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避难北上安家于鄜州。756年诗人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后,不顾安危投奔而去,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

  一个“搔”字,蕴含了太多的情感,有作者想挽救时局的满腔热忱,也有当下战乱不乱的现状的无可奈何,这种忧愁时刻萦绕在作者心头,使年仅40出头的杜甫,已是满头白发。

  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体会一下作者这种忧国、思家的浓浓的忧愁,挠也挠不去的无奈与愤慨。

  (五)让我们再次回顾这首诗,题目《春望》,我们“望”到了什么?(景、情、人)(四人小组讨论,写一写,展示)

  望京城长安破败之景。

  望能收到家人来信报平安。

  望到能酬报国之志的诗人。

  一位面对春城败象,心念国家兴衰,思家恋亲,

  老泪纵横,白发萧疏,忧心如焚的诗人形象;

  是感时恨别的形象,是忧国思亲的形象。

  总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以“望”为题眼,借国破河山之景,来表达忧国思亲,却无可奈何,充满愤慨的爱国诗人。(板书:借景抒情)

  (六)、拓展练习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

  惊喜万分,归心似箭。

  2、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忧国忧民,眷念亲人。

  七、作业

  学习促景生情,借景抒情的方法,人选一个身边的事物为景,写一段话来抒发一种情感。字数100字左右。

  八、板书

春望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了解《春望》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2.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事与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意境。

  一、导入

  七年级我们所学的《登岳阳楼》的写作背景和抒发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1.关于作者。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

  2.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冬,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六月攻破潼关,玄宗奔蜀,长安陷落。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八月,杜甫从鄜(fu)州家中到灵武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捉住,带到长安。本诗写于肃宗至德二年(757)三月。

  三、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抵搔浑溅簪

  师补充律诗的押韵问题。

  四、听朗诵录音,感受诗歌的节奏和语调。

  师提示:五言律诗的节奏一般是221式和212式。

  五、学生个别朗诵、全班集体朗诵。

  六、理解诗意

  经过反复的朗读,你读懂诗歌的内容了吗?小组交流,参照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

  1.学生小组交流。

  2.说出下列字词的意思。

  国破感时恨别抵搔

  3.小组推举代表说出各句话的意思。

  七、再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内容。

  1.本文题目为“春望”,作者在春天看到了哪些景物?

  如:国破山河城春草木花鸟

  2.看到这样的景色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用原诗或自我归纳的语句回答。

  如:恨感搔更短不胜簪家书

  3.作者通过春望这首诗抒发了什么的思想感情?

  如:感时恨别忧国思家

  八、赏析诗歌

  参考角度:1.诗歌中精彩的字词句;2.写作手法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首联对比反衬寓情于景颔联触景生情承上启下

  颈联思家迫切引起共鸣尾联细节描写忧思之深

  九、探究质疑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一般认为: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伤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对这两种说法,你怎样看?

  (触景生情/移情于物)

  十、拓展比较

  诗人在本诗中反映了安史之乱带来的灾难,也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当七年之后诗人听到官兵胜利的消息后又会是怎么的呢?试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比较。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学生讨论并说出诗歌的大意。

  2.思考下列问题: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两首诗表达的感情一悲一喜,然而却有着相同点,相同之处是什么?

春望教学设计【实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