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教学设计

时间:2013-03-02 01:32:3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鸿门宴》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鸿门宴》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鸿门宴》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

  2、了解刘邦、项羽楚汉相争的基本史实

  3、尝试评析刘邦、项羽等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

  1、文言基础知识

  2、历史人物评价

  【教学安排】

  三课时(或四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教师课前板书刘邦《大风歌》:

  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2、教师作简要讲析,并指导背诵。

  二、学生自读课文,不少于五遍。时间不足时,可在课后挤时间

  1、读通句子,初识文意。

  2、标注重要的实词虚词。

  3、对疑难问题作上记号。

  第二课时

  一、齐背《大风歌》进入本课

  二、强调本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强化理解课文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

  方法:教师在范读过程中提醒学生注释、标记,并作必要的解析。

  1、通假字:

  距──拒

  内──纳

  倍──背

  蚤──早

  坐──座

  不者──否则

  郤──隙

  2、重要实词:

  军霸上 飨士卒 妇女无所幸 素善留侯张良 私见张良 具告以事 欲呼张良与俱去 亡去不义 料大王足以当项王乎 固不如也 臣活之 故幸来告良 孰与君少长 吾得兄事之 籍吏民,封府库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不如因善遇之 然不自意 能先入关破秦 范增数目项王 君王为人不忍 若入前为寿 若属皆且为所虏 常以身翼蔽沛公 加彘肩上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而听细说 沛公起如厕大 王来何操 会其怒 道芷阳间行 度我至军中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3、重要虚词:

  于;之;为;乃;以;因。

  4、句式:

  使人言于项羽曰

  具告以事

  大王来何操?

  因击沛公于坐

  第三课时

  一、引入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由生活中人们常用“鸿门宴”一词来称呼某类宴会导入。

  二、根据问题串讲文意

  1、曹无伤为什么会派人向项羽告密?这说明什么?(在当时的情形下,你会这么做吗?)

  参考结论:

  项强刘弱,刘邦理所当然应该居于项羽之下。刘邦违背这条规则,我不告密,将来又怎样保全自己?

  通常情况下,面对如此复杂的政治局势,告密应在情理之中。

  2、项羽得到密报后,第一反应时什么?这能看出项羽当时是怎样一种心理状态?

  参考结论:大怒,“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注:适当关注范增的进谏,顺便谈及范增的政治敏锐性)

  3、关键时刻,项伯向张良泄漏了项羽的机密。我们应该怎样评价项伯其人?

  参考结论:多江湖义气,少政治眼光。(与范增不同)

  4、面对危急,刘邦采取了哪几项应对措施?

  ⑴ 要项伯,以兄事之。

  ⑵ 约为婚姻。

  ⑶ 慷慨激昂说假话。

  ⑷ 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

  ⑸ 叙旧,示弱,说假话,归咎小人之言

  提醒学生注意:项羽设“鸿门宴”,一开始并无恶意(因留项王与饮),是范增使鸿门宴的性质发生了改变(两个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⑹ 三十六计走为上:如厕;间至军中(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⑺ 令张良留谢,巧言献礼

  ⑻ 立诛杀曹无伤

  第四课时

  一、让学生尝试评析刘邦、项羽为人

  (教师可先简评项伯、范增、张良等人。项伯、范增一带而过,张良其人颇为传奇,可引入“张良拾履”故事以激趣)。

  1、学生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教师归总,简单总结

  二、问题

  对刘邦、项羽二人,你更欣赏、肯定谁?

  1、学生发言,各抒己见。

  2、教师引入李清照诗: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结合史实,重点解析“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两句。

  相关史料:①“破釜沉舟”的典故(对联:鹿野舟沉王业兆;鸿门斗碎霸图空)②楚河汉界(教师可带一张棋盘作教具)③乘胜追击(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④乌江自刎(无颜见江东父老)

  3、引入唐代杜牧的《题乌江亭》诗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包羞忍耻:可联系韩信受“胯下之辱”、勾践“卧薪尝胆”两件史事。

  三、教师结合史料评价刘邦的善于用人

  1、刘邦论得天下原因: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2、刘邦与韩信:

  ⑴ 萧何月下追韩信。

  ⑵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⑶ 假王真王。

  ⑷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3、《垓下歌》:

  四、作业

  1、课后练习三。

  2、课外阅读:《高祖还乡》。

  《鸿门宴》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掌握相关文言常识;

  2.了解鸿门宴过程;

  3.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4.科学评价相关人物。

  【教学重点】目标1、3

  【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象棋的楚河汉界引出楚汉争霸,从而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

  1.介绍司马迁及《史记》。

  (师生共同回忆。)

  2.相关背景。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当时刘弱项强,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3.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心中的项羽、刘邦形象。

  4.学生听课文录音朗读,正音正字。

  5.学生看《鸿门宴》录像片断,引起兴趣,初步感受人物形象。

  6.学生朗读课文,疏通字词。

  7.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初知文意。

  8.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进行的长达五年的楚汉斗争的开端,本篇课文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包括会前斗争和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刘邦和项羽在残酷的政治军事斗争中所表现出的截然不同的人生性格及运筹谋略,使楚汉之争的结局初露端倪。

  第一部分(第1、2段)宴前。写宴会前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

  第二部分(第3、4段)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情节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5、6、7段)宴后。写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与刘邦诛杀内奸。这是情节的结束与尾声。

  三、合作探究

  1.鸿门宴的斗争具有怎样的深层背景?

  明确:刘邦、项羽都有南面称孤的野心。当年刘邦看见秦始皇,曾十分羡慕地说: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也曾自负地说:彼可取而代之!秦王朝覆灭后,刘、项矛盾日趋激化,对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则拼死相争。

  2.鸿门宴上双方的形势关系是如何转换的?

  明确:宴前(非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两告两定。曹无伤告密是导火线,战云密布;项伯夜告却是一个转折点,缓和气氛。项羽攻刘的决定是一时之气,不久风正云散;刘邦见项羽的决定却是深思熟虑之举,次日即成行。

  宴中(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三起三落。范增数目举玦,一起;召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二起;樊哙闯帐,项羽按剑而跽,三起。真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似乎一场血肉横飞的争斗不可避免。但樊哙受赐、慷慨陈词竟让项羽不忍之心陡起,英雄相惜之念生,刘邦的借故逃席更是将危险消弥于无形。

  宴后(非正面交锋)刘主动项被动,两毁两受。借故离席毕竟是权宜之计,毁约逃席脱身回营则彻底扭转了被动局面。项羽受璧既预示了情节的彻底缓和,也更强烈地体现了项羽的悲剧性格。至于张良受托,是其忠心之举,范增毁玉,则为愤怒之为。

  3.感受人物形象。

  (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1)项羽

  明确: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骄矜自负,不听人言,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优柔寡断,沽名钓誉,缺乏深谋远虑。

  (2)刘邦

  明确:出身农家,不务正业,贪财好色,一心称王。

  有胆量有气魄,而又卑躬屈节。

  善听人言,有心计,处事果断。

  (3)范增

  明确:根据刘邦入关前后的变化,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提出了策略;说明范增对项羽的思想还不甚了解。有远见卓识,老谋深算,但处事浮躁,不该把矛盾暴露给敌方,其后果是被刘邦利用。

  (4)张良

  明确:对刘邦忠诚,运筹帷幄,沉着冷静,深谋远虑,能够提出正确的策略。

  (5)项伯

  明确:讲哥们义气,为救友不顾失节。

  (6)曹无伤

  明确:项强刘弱,密报项王,暗中投托,欲以求封。投机未成丢了小命。

  (7)项庄

  明确:没有头脑,剑术不佳,刺杀刘邦未成,笨拙无能。

  (8)樊哙

  明确:忠诚,勇猛。

  4.司马迁是怎样描写人物的?

  明确:(1)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2)另一方面,善用对比烘托刻画人物。

  5.鸿门宴上的座次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说明了什么?

  明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増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按古代礼仪,宴会中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北向,西向为侍坐。可见在鸿门宴中,项王、项伯是首席,范増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是侍坐。

  宴设于项羽帐中,刘邦虽为宾客,却得不到尊位,可见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也可见双方力量对比的悬殊,刘邦处境堪虞,但刘邦却能泰然处之,可见起能屈能伸。而项氏集团内部,谋士范増的地位还不及告密的项伯,君臣隔膜,事不可谋,已初见端倪。

  6.课文中刘邦对张良、项羽称谓的变化体现了说话人怎样的心理动态?体现了人物间怎样的关系?

  明确:在古代,一般士大夫除姓名外,还有字、号、斋名等等,还由于不同的关系和场合,另有不同的称谓。通过某些称谓,我们就可以窥探说话人的心理状态,看出人物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

  文中刘邦对张良称呼了五次,三次在宴会前,两次在宴会后。

  宴前,项羽即将大军压境,三次称张良为君。君是对对方尊敬的称呼,且常常用于平辈之间。而刘邦是主,张良是仆。很显然,这里的称呼是极尽屈身拉拢之能事,降低身价,进一步密切双方关系,以求得张良献计为目的。

  宴后,经历了鸿门宴上的惊心动魄,心有余悸,但还未脱离虎口,想借故逃脱。若不留下张良搪塞,恐难如愿以偿,而留下张良,张良可能要冒杀头危险的,不好好相求,谁愿留在这是非之地?故而刘邦改换以前称谓,两呼张良为公。公也是尊敬称呼,且往往用于尊长者,很明显,再降身价,语气近乎哀求,是为了活命要紧。

  再看刘邦对项羽的称谓,本来两人同为反秦大将,地位本无大的差异;再者,怀王曾与诸将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今刘邦先入关,即便王关中也无可厚非。可如今,项羽兵四十万,而己十万,即使想王关中,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忍气吞声方为上策。

  在文中,称项羽,一连几次将军,称自己,口口声声臣下,甜言蜜语,一副小人嘴脸。

  对张良,用尊称,是为了问计,是为了活命;对项羽,用尊称,贬自己,是抓住项羽沽名钓誉的心理,摧垮其思想防线。不同的人,不同的称谓,可谓八面玲珑,圆滑之极。

  7.讨论:你如何看项羽和刘邦这两个人?

  (教师引导:人物性格、品质、身份地位等。)

  四、梳理积累

  1.一词多义。

  (1)如

  杀人如不能举 (好像)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比得上)

  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到去)

  (2)举

  杀人如不能举 (全、尽)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举起)

  举大计亦死 (发动)

  (3)谢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感谢)

  旦日不可不早自来谢项王 (道歉)

  乃令张良留谢 (兼道歉和告辞义)

  使君谢罗敷 (告诉)

  (4)意

  其意常在沛公也 (意图)

  然不自意先入关破秦 (料想)

  目似瞑,意暇甚 (神情、神态)

  (5)为

  使子婴为相 (动词:做)

  为击破沛公军 (介词:替、给)

  约为婚姻 (动词:成为)

  窃为大王不取也 (动词:认为)

  客何为者? (动词:干、做)

  人为刀俎 (动词:是)

  何辞为? (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

  吾属今为之虏矣 (介词:表被动)

  (6)以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介词:把)

  军中无以为乐 (介词:用来)

  樊哙侧其盾以撞 (连词:而)

  以待大王来 (动词:来)

  (7)因

  因击沛公于坐 (介词:趁机)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副词:于是、就)

  2.通假字。

  成五采(采同彩,是彩色的意思)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具通俱,都)

  不者(不通否)

  沛公奉卮酒为寿(奉通捧)

  3.古今异义。

  沛公居山东时(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

  约为婚姻(婚姻 古义:结为儿女亲家 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 古义:不同一般的事 今义:副词,很、非常)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南,河北 古义:黄河以南,黄河以北 今义:河南省,河北省)

  4.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沛公军霸上(驻军)

  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

  吾得兄事之(侍奉)

  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若入前为寿(上前)

  刑人如恐不胜(用刀割刺)

  道芷阳间行(取道)

  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2)名词用状语

  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

  吾得兄事之(象对待兄长那样)

  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样)

  头发上指(向上)

  道芷阳间行(从小路)

  (3)动词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从百余骑(使跟从)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使进来)

  拔剑撞而破之(使破)

  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使回去)

  樊哙侧其盾以撞(使侧过来)

  (4)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秋豪不敢有所近(接近)

  (5)形容词用作名词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急事)

  君安与项伯有故(老交情)

  5.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用也表示判断

  此天子气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②用者,也表示判断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③用也表示判断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④无标记表示判断

  此亡秦之续耳

  (2)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

  今日之事何如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客何为者

  籍何以至此

  ②介词结构后置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贪于财货

  具告以事

  长于臣

  因击沛公于坐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得复见将军于此

  (3)被动句

  ①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矣

  ②无标记

  珍宝尽有之

  (4)省略句

  为击(省介词宾语之) 破沛公军

  加彘肩(省略状语于盾) 上

  (5)固定结构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

  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五、作业

  1.熟读课文,掌握相关文言知识;

  2.课后了解楚汉争霸,从中汲取古人智慧。

  《鸿门宴》教学设计3

  教学要点:

  进一步分析人物形象,着重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精读课文,要求读透。

  教学过程:

  一、进一步分析人物形象:

  张良和范增:(双方谋士,智囊团,事件演变的关键人物)

  3、范增:

  根据刘邦入关前后的变化,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提出了策略,“急击勿失”。鸿门宴上,数次目示、举玦击杀刘邦,项王不应。出召项庄,说“君王为人不忍”,说明范增对项羽的思想还不甚了解。刘邦跑后,范增指桑骂槐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尔后的历史证实了这一点。可见范增有远见卓识,老谋深算。但处事浮躁,不该把矛盾暴露给敌方,其后果被刘邦利用。他不能准确把握项羽的思想动态,一味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一方面由于他年龄地位,一方面由于他对时事观察和对项羽的忠心。

  老谋深算:夺天下者必沛公也!

  洞察敏锐:力促击刘、举佩示意、出召项王

  骄横浮躁:拔剑击斗、斥骂项羽

  4、张良:

  对刘邦忠诚,“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鲰生之计,刘邦没有告诉张良,大事当前,张良不计。紧急关头,张良运筹帷幄,沉着冷静,深谋远虑,能够提出正确的策略。张良的话语行为并不多,但刘邦集团的一切活动,实际上都是张良导演的。

  多谋善断:言沛公不敢倍项王也、出招樊哙。

  处事不惊:亡去不义、君臣商议、军门见哙。

  沉稳机智:张良留谢

  处事有方:大王来何操?

  曹无伤和项伯:(叛徒)

  5、项伯:

  讲哥们义气,为救友不顾失节。禁不住刘邦的拉拢,竟然做了刘邦的内奸。“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这有什么不敢的'呢,简直是长刘邦的志气,灭项羽的威风,这完全是替刘邦说话。“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更是对刘邦歌功颂德,对项羽进行指责。难怪在项庄舞剑的时候,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庄不得击”。

  周密,谋略:夜访张良、极力劝羽、翼蔽沛公 、宴上东向坐

  6、曹无伤:

  项强刘弱,密报项王,暗中投托,“欲以求封”。投机未成丢了小命。

  鲁莽、草率:使人告密、激化矛盾、宴后被诛

  7、项庄:

  没有头脑,剑术不佳,刺杀刘邦未成,笨拙无能。

  有勇无谋,被动。

  8、樊哙:

  忠诚。知道今日之事甚急,立即表示“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勇武。“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目真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一个威风凛凛的武士。难怪项王都得“按剑而跽”,惊呼:“壮士!”大斗饮酒,大块吃肉,粗犷,真乃英雄本色。能言善辩,慷慨陈词,痛责项王,说来头头是道。有勇有智。骂得项羽,“未有以应”,只好赐坐。

  有勇有谋,粗中有细,主动请战。

  二、艺术特色:

  1、人物性格:典型性格,各有个性。(见人物形象分析)

  2、人物结构:两峰并峙,双水分流。

  项羽集团 项羽 范增 项伯 项庄

  刘邦集团 刘邦 张良 曹无伤 樊哙

  对比照应,互相辉映,相得益彰,孰是孰非,孰胜孰负,不问自明。

  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缺乏远虑,用人唯亲,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轻敌麻痹,养奸贻患,内部不团结;刘邦则与之相反,虽处劣势,但能忍辱负重,虚心下问,善于机变,知人善任,使谋臣尽施其谋,将士尽效其力,并瓦解敌方为自己效劳,及时清除内奸。刘、项在斗争中地位发生的变化,刘胜项负自成定局。

  3、故事情节:一张一弛,波澜起伏。

  开端:无伤密告,项王发怒,范增浇油。战争一触即发。(一张)

  发展:项伯穿梭斡旋。刘邦张良对策,项王许诺。(一弛)

  高潮:项庄舞剑,樊哙闯宴,剑拔弩张。(二张)

  项王赐樊哙坐,“樊哙从良坐”。(二弛)

  结局:刘邦逃跑,张良留谢。无可奈何花流去!

  尾声:刘邦至军,立诛曹无伤。

  4、场面组接:转换发展,推动情节,塑造人物。

  场面是情节发展的基本单位。《鸿门宴》是由下列一系列的场面组接而成:

  无伤密告,项王发怒,范增浇油。项伯为救友夜访张良。张良、刘邦密商对策。刘邦会见项伯,并进行拉拢。项伯回报项王。刘邦鸿门谢罪。项王留沛公与饮,范增数目项王。范增出召项庄,项庄入席舞剑。樊哙闯宴。刘邦逃遁。张良留谢。沛公至军,立诛无伤。

  作者抓住每一个场面的特征,采取白描的手法,不加渲染,形象生动,情境逼真。随着场面的转换发展,情节不断推进,在矛盾斗争中逐步展现人物的性格。

  5、语言特点:语言精炼,富有个性。

  如项羽接到曹无伤的密报,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此话只能出自击杀几十万秦军,拥有四十万兵力,“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之口。

  范增说项羽的一段话:“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说明范增洞察深邃,观察天相虽属迷信,但极有煽动性。“急击勿失”,看中了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听就是一个老谋深算,有远见卓识的谋士。

  张良把项伯的话转告刘邦,刘邦说“为之奈何”,“且为之奈何”,活画出刘邦如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的窘态。张良一出主意,刘邦马上心领神会,让张良“君为我呼入,吾得见事之”。刘邦和项伯的一段谈话,把刘邦的睿智、狡诈、圆滑、机巧表现得淋浸漓尽致。刘邦谢罪时的一席话,豁达大度,卑躬屈节,瞒天过海。项王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真是英雄的憨态。

  张良话语不多,但一句重千金,“沛公不敢背项王也”,确定了重大的方针政策。沉着冷静,有智谋。

  樊哙怒斥项羽的一席话,和刘邦对项伯说的,和刘邦鸿门谢罪时说的,何其相似乃尔,但风格不同,显示的性不同。

  6、动作描写:无声的语言,有形的思想。

  如“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诸三,项王默然不应”。一个“数目”、“举玦”;一个“默然不应”。说明一个抓住时机,急切下手;一个沉默不语,犹豫不决:各有各的认识,各有各考虑。

  再如项王赐酒,樊哙“立而饮之“,项王赐彘肩,樊哙“拔剑切而啖之”。这一饮,一啖,一个英雄的粗犷、豪壮,跃然纸上。

  再如张良献璧,“项王则爱璧,置之坐上”;张良献玉斗,“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一收一破,深刻说明二人的不同思想,不同态度,不同性格。

  “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作者未写刘邦的任何话语,但刘邦的果断是何等的利落。

  7、刻画人物:在典型环境中显示,在矛盾斗争中展现。

  陈胜、吴广起义失败了,诸侯并起,项羽、刘邦率军抗秦。当时主要矛盾是起义军与秦王朝的矛盾。灭秦以后,由谁来称王。按楚怀王与诸将之约“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刘邦先入,理应由刘邦王之;项羽与秦军苦战击溃秦军主力,论功,应由项羽王之。谁来称王,就成为矛盾斗争的焦点。主要矛盾就转化为楚汉相争的矛盾。“鸿门宴”恰好是矛盾斗争的转折点,项、刘相争的焦点和导火线。

  作者刻画项、刘两个集团的诸多人物时,正好是把他们放在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放在这一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表现出来。历史的真实性和表现的艺术性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三、互动探讨:

  1、“鸿门宴”上的座次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说明了什么?探究学习:“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増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按古代礼仪,宴会中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北向,西向为侍坐。可见在鸿门宴中,项王、项伯是首席,范増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是侍坐。宴设于项羽帐中,刘邦虽为宾客,却的不到尊位,可见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也可见双方力量对比的悬殊,刘邦处境堪虞,但刘邦却能泰然处之,可见起能屈能伸。而项氏集团内部,谋士范増的地位还不及告密的项伯,君臣隔膜,事不可谋,已初见端倪。

  2、“鸿门宴”事件发生时,项羽为诸侯上将军,刘邦因起兵于沛,人称沛公,都还未称王,但《史记》却超前称王,试分析司马迁的用意。探究学习:处于矛盾冲突顶峰时,人物之间的称谓,往往能体现人物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文中,张良三次称刘邦为“大王”,前两次只有他自己在场,后一次只添了几个自己人,称“大王”正表露他们君臣同心协力,决心与项羽抗衡,战而胜之的雄心壮志。项伯、范増、项庄都是项羽的部下,他们称项羽为“项王”、“君王”,显然是出于自恃强大,不可一世,称王称霸是理所当然的心理状态。而张良、樊哙虽是刘邦的部下,由于力量对比悬殊,出于表面上的曲意奉迎,自然也称项羽为王。刘邦毕竟身份不同,用语不能过于阿谀,所以在项伯、项羽面前六次称项羽为将军,只有最后一次与张良谈话时,称项羽为“项王”,一方面他明知项羽称王是迟早的事,另一方面,是在他自己部下面前,无失身份之虞。由这些称谓来看,刘邦集团处处恭恭敬敬,低声下气,以臣下的身份尽力满足项羽的自尊自大的心理。

  3、有人说,项羽因为放走刘邦而导致最终失败,你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研究提示:项羽失败的原因很多,宜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进行考察研究。其中,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项羽灭秦之后,逆历史潮流而行,袭周制“分裂天下而封诸侯”,使社会再次回到秦统一以前的分裂、动乱的状态。

  四、作业:以小论文的形式写“我眼中的刘邦(或项羽)”。

  《鸿门宴》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

  (2)积累文言字词句,重点掌握多义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了解文言虚词用法及辨别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标:

  (1)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重点训练翻译能力。

  (2)培养初步评价文章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性格在政治军事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地分析、理解,做出对文中人物的适当评判。允许不同观点存在,鼓励多元价值观念。

  [教学设想]

  《鸿门宴》相对浅显,且故事性强,因此可以学生自学为主。具体方案是设计成三课时,第一课时重在作家、作品的介绍,重在课文情节的梳理,第二课时归纳整理文言知识,重在让学生掌握常见文言现象,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第三课时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表达技巧,重点是讨论评价项羽这一人物形象,课后还可写成一篇短文。

  第一课时

  本课时教学目标:

  (1)掌握《史记》的体例,了解后人的评价。

  (2)梳理课文脉络,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本课时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句名言:“立志读尽天下书”,可人类有史以来,书籍浩如烟海,人穷尽有生之年是无论如何也读不尽的。怎么办?最好的办法是读书籍中的精品,举一反三,受益无穷。从这点出发,《史记》就很值得一读。为什么这么说呢?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二、了解《史记》的地位

  鲁迅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我们可从“绝唱”与“离骚”入手,明确《史记》在历史学上和文学上的崇高地位。

  绝唱:①指具有最高水平的诗文作品,②生前最后的歌唱;

  离骚:①屈原作品,②浪漫主义的开山之作,③与“国风”并称,泛指文学作品。

  三、介绍作者司马迁,了解《史记》的成书过程。

  从《史记》的英文译名(Records of the Historian)入手介绍《史记》原名为“太史公书”,“史记”并不是“历史的记录”,而是“史官的记述”。由此引出对司马迁的介绍及《史记》的成书过程。

  整合课文《报任安书》(课前预要有所布置)。

  古者富贵而名磨来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劂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也可结合古人写司马迁的对联来关照:

  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四、掌握《史记》的体例

  整合课文《报任安书》。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明确:

  ①起始年代——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三千多年的历史。

  ②文章篇数——130篇,共计五十二万余字。

  ③史书体例——书(8),表(10),本纪(12),世家(30),列传(70)。

  ④体例释疑——重点明确“本纪”“列传”“世家”的记述对象。

  五、快速通读全文,扫除字词障碍

  课文中的难读字:

  飨(xiǎng) 说(shuì) 美姬(jī) 鲰(zōu)生 卮(zhī)酒 有郤(xì)

  玉玦(jue) 瞋(chēn)目 目眦(zì) 跽(jì)曰 参乘(shèng) 彘(zhì)肩

  不胜(shēng) 刀俎(zǔ)

  六、梳理情节脉络,整体感知课文

  抽取《鸿门宴》连环画九幅,打乱顺序,学生根据画中人物的神态表情、衣着服饰判断人物身份,然后结合课文阅读与理解重新排序。

  七、学生结合画面概述课文内容(一人主讲,其他人补充),然后梳理成图

  序幕--曹无伤告密

  开端--范增献计

  发展--项伯夜访、刘项约婚、刘邦谢罪

  高潮--范增举玉、项庄舞剑、项伯翼蔽、樊哙闯帐

  结局--刘邦脱逃、张良留谢

  尾声--刘邦诛曹

  八、布置课后作业:

  整理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由各学习小组合作完成,作成课件,课上展示。

  第二课时

  本课时教学目标:

  疏通文句,归纳整理本文文言现象,进行文句、文段翻译训练。

  本课时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参考:荀子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谈的是积累的重要性。学习文言文更应如此。因时间关系,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语意及语法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归纳整理,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二、小组派出代表展示集体研究成果,教师视情况纠正点拨

  参考内容:

  一词多义:辞、幸、因、谢、安、举

  古今异义:山东、婚姻、所以、非常、细说、河南

  通假字:采、距、内、倍、要、蚤、豪、郤、参、坐等

  词类活用:(略)

  特殊句式:(略)

  文中成语:鸿门宴/秋毫无犯/劳苦功高/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教师点拨不必面面俱到,但要指明易误之处,如“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中的“当”就不是通假字,同时要注意规律的总结。

  三、重点语句及语段翻译

  ①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任相,珍宝尽有之。”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特殊句式及关键词语)

  ②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省略句)。

  ③距关,毋内诸候,秦地可尽王也(通假字)。

  ④“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词类活用、固定短语、特殊句式、通假字)

  ⑤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羽默然不应。(词类活用及句式)

  ⑥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特殊句式)

  ⑦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关键词语)

  ⑧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词类活用、偏义副词、特殊句式)

  ⑨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关键词语)

  ⑩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特殊句式)

  四、课后作业布置

  思考:

  课文是如何塑造刘邦、项羽等人物形象的?

  如何认识与评价这两个历史人物,尤其是项羽,请谈谈你的看法。

  第三课时

  本课时教学目标:

  赏析人物形象的塑造,评价历史人物的得失(重点是项羽)

  本课时教学过程:

  一、讨论刘邦、项羽人物形象

  刘邦:深通人情世故,遇事多谋善断。多谋机诈,很讲策略。见风使舵、能屈能伸、善于玩弄手腕。虚伪、善于推诿。果断。

  项羽:缺乏政治远见,沽名钓誉,为人不忍,刚愎自用,不畏强x暴,不用阴谋。答案不是惟一的,允许同学有不同认识,只要有理有据即可。

  项羽的“自高自大”可结合鸿门宴的座次来谈。

  二、赏析评价人物形象

  第一步:作者是如何刻划人物形象的?

  要点:(1)在矛盾斗争中刻划人物。

  提示:作者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围绕着是否对刘邦发动进攻,是否在席间杀死刘邦,对樊哙的越礼行为采取什么态度,对刘邦逃席又采取什么 态度展开。

  (2)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

  提示:刘邦和项羽的矛盾是鸿门宴中最尖锐的矛盾,因此作者将这两个人物放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如刘邦的虚伪狡诈,项羽的直率粗犷。这一步应在分析项羽形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点明四组人物的对照关系)

  第二步:如何认识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提示:可作背景介绍,以突出项羽性格的悲剧性。

  第三步:作者对项羽的评价如何?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峰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将遂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项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已,难矣。自矜功伐,奋起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史记项羽本纪

  提示:作者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描写的,他有英雄的气魄及行为,但更重要的是,他的“自矜功伐”、自高自大导致了他的悲剧。

  第四步:对手(刘邦)对项羽的评价如何?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

  提示:刘邦善于用人,所以他成功了。而项羽正是在这一点上做得不够,所以他失败了。可见能否善用人才对一个领袖人物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

  第五步:项羽本人又是怎样认识的呢?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 ,虞兮,奈若何?

  ——项羽《垓下歌》

  第六步:后人对项羽的评价又是怎样?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明确:

  杜 牧:男儿应当能屈能伸,不轻言失败。应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分析入手。

  王安石:军民离心,败势难回。由“壮士哀“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分析入手。

  李清照:气势豪壮,令人敬仰。结合李清照身世简要点拨。

  第七步:小结。

  三、布置作业

  结合《鸿门宴》的学习,联系古今人物对项羽的理解,将自已对这一人物的认识写一篇人物评论。

《鸿门宴》教学设计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