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厘米和米的教学设计 篇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认识长度单位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其中,厘米和米是最基础的长度单位之一。通过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掌握厘米和米的概念,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首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长度单位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可以让学生测量课桌、操场等物体的长度,然后用厘米和米进行表示。通过实际测量和比较,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同时也能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其次,可以设计一些互动性强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巩固对厘米和米的认识。例如,可以设计一些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用厘米和米表示。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另外,在教学设计中还可以引入一些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视频等,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通过视听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能力。
最后,在教学设计中,还可以设计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例如,可以设计一些涉及厘米和米的计算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掌握厘米和米的概念,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挑战。
认识厘米和米的教学设计 篇二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认识长度单位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其中,厘米和米是最基础的长度单位之一。通过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掌握厘米和米的概念,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首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长度单位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可以让学生参观学校周围的建筑,通过测量建筑物的长度,引导学生认识厘米和米的概念。通过实地测量和观察,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厘米和米的含义和用途。
其次,可以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教学案例,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例如,可以设计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长度单位换算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和比较来认识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些案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提高他们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
另外,在教学设计中还可以引入一些探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来认识厘米和米的特点。例如,可以设计一些实验,让学生通过测量和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找出厘米和米之间的规律。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最后,在教学设计中还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例如,可以设计一些关于长度单位的探究性问题,让学生通过研究和讨论来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可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掌握厘米和米的概念,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挑战。
认识厘米和米的教学设计 篇三
认识厘米和米的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认识厘米和米的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认识直线和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材说明
本单元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起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学习用刻度尺量线段(限整厘米)。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厘米和米不多,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缺乏明确的认识。不过学生一般都有一根20厘米长的小尺子,从尺上可以看到厘米。所以教材先从厘米讲起,然后再讲米,以及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直线的概念对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教材采用描述的方法,让学生直观认识直线和线段的特征,并利用实例让学生辨别直线和线段,学习量线段的长度。
教材注意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1厘米、1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教材还根据需要安排了一定的实际作业,给学生较多的实践机会。
教材说明
1.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单位的名称和单位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教材先说明尺的用处以后,让学生看着自己的小尺子,认识1厘米、2厘米……的长度。例1是用尺量图钉的长度,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以帮助学生看到1厘米的大致长度。教材还安排了让学生量一段线和量自己手指宽度的实际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清楚1厘米到底有多长,以加深学生对厘米的认识。
例3,是量纸条的长度,使学生知道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通过例题和“做一做”的练习,以及练习三的练习,使学生初步学会量物体的长度。由于学生年龄小,初次学习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所以不可能量得很精确,有1~2毫米的误差是难免的。
2.认识米 用米量
这一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教材先说明要用米做单位度量长度的理由,安排了一幅米尺图,使学生对测量工具有一些感性认识。例4,是让学生把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帮助学生建立1米长的表象。例5,通过数一数折尺上厘米的刻度,知道1米=100厘米。为了加深学生对1米实际长度的认识,教材安排例6是实习作业,让学生用卷尺量教室的长度。这部分内容的“做一做”和练习三中的练习基本上是让学生实际量物体长度的题目。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用2课时进行教学。教学教科书上的例1~例6,完成练习三中的第1~8题。
2.教学认识厘米时,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拿出他们自己的小尺子,说明尺子的.用途,然后帮助他们认识尺上的刻度及其实际长度。
3.1厘米到底有多长,要让每个学生都清楚,这对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很重要的。教学例1时,先让学生认识尺上1厘米、2厘米……的长度,再用尺量一量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再教学例2,让学生量量自己手指的宽度,看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1厘米。通过这些实际量的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
4.例3,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1厘米的长度观念以后,让学生量纸条的长度。在量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量的方法。量时,要把纸条左端对准尺上标有“0”的刻度线,然后再看纸条的另一端所对着的尺子的刻度是几厘米,这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为了让学生看得更清楚,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进行示范。在学生自己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巡视,加强个别指导,纠正不正确的量法。要把量得的结果写在括号里。
5.教科书第10页“做一做”的第1题,是用尺量实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看铅笔的左端对着尺子的什么地方?右端对着哪里?看铅笔的右端所指的刻度,就可以读出长度来。但是,量削过的铅笔时,铅笔尖靠近不了米尺的刻度,可以借助三角板来量。如下页图。
第2题,是让每个学生量一量自己手掌的宽度和一的长度。量的结果不可能很精确,只要大约是几厘米就可以了。教学时要注意每个学生量的方法是否正确,及时纠正不正确的量法。
6.教学米的认识之前每个学生要准备一把1米长的尺子(或用竹竿、木棍等制成)。
7.教学时,要先说明量比较长的东西或距离,通常要用米做单位。为了使学生印象比较深刻,分别用米尺和学生用的小尺子量讲台的长度,并说明用米尺量比较方便。
8.教学例4时,教师指着手中的米尺,告诉学生这把尺的长度是1米,再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尺子看一看,并相互比较一下,使学生初步认识1米的长度。接着让学生两臂伸平相互量一量、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使学生借助于自己的身体,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科书第11页的“做一做”,要让每个学生都量一量绳子,能了解1米、2米、3米等有多长。
9.例5,是通过看一看、数一数厘米的刻度,通过实际观察得出1米=100厘米的结论。
10.例6,是实际度量的练习。在进行实际量长度时,要告诉学生一定要从物体的端点开始,一直量到另一个端点,尺子要放平拉直,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量的实物,要注意多选一些学生经常接触到的,如黑板、课桌、铅笔、课本……等。使学生通过量实物,初步学会量长度的方法,并加深对长度单位米、厘米的认识。
11.关于练习三中一些习题的教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