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一
在当今社会,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系统的教学计划,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学习到如何做一个有品德的人,如何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如何尊重他人等等。
首先,品德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重要途径。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讲解故事、引导讨论、举例说明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到什么是正确的品德,如诚实、守信、宽容等。同时,通过品德教学,学生也可以学会如何面对困难、如何坚守原则,这对他们的成长和未来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社会教育计划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等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的运作机制,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承担责任。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
最后,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也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和人格塑造。通过品德教育,学生可以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学会自我反省和改正错误。而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和毅力,培养坚强的性格。这些都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系统的教学计划,学生可以在学校中学会如何做一个有品德的人,如何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从而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希望各学校能够加大对这方面的重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二
在当今社会,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不仅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塑造。那么,如何设计和实施一套科学有效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呢?
首先,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设计相应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例如,在小学阶段,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品德素养,如诚实、守信、友善等;在中学阶段,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领导能力;在大学阶段,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承担能力。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才能使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更具有效性。
其次,教育者应该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育的兴趣和热情。例如,可以通过讲故事、看纪录片、实地考察等方式,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品德与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同时,还可以通过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和社会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并实践所学知识,从而更好地掌握和应用。
最后,教育者还应该注重评估和反馈,及时调整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通过定期的评估和反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长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只有不断改进和完善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塑造。
综上所述,设计和实施一套科学有效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只有通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多样化教学方式、及时评估反馈等措施,才能使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更具有效性和实用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成长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希望各学校和教育机构能够重视品德与社会教育,共同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三
一、班级情况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由后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主要是有关邻里生活的教育;第二单元主要是学校生活的教育;第三单元主要是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关系的教育;第四单元主要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本课程根据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总目标: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四、教学重难点
“我的成长与他人”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他人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自我劳动体验出发,激发对劳动和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最后落实到对公共劳动成果的爱护上。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必备的知识,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要让班上所有学生都有参与教学过程的平等机会。学生的平等参与不仅是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理重要的是为使他们都感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对自己的期望。
4、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发展的资源。根据学生需要的差异考虑教学资源的分配,为所有孩子的发展提供他所需要的教育服务。
5、尊重学生的理性思考,特别是在涉及个人体验与判断的问题上,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把握“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不把既定结论强加于学生。
6、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日常观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7、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8、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四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一、本期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知道“人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另人,以人宽容”“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有羞耻感,爱惜自己的名誉。学习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2、通过学习“学校和班组等集体生活,理解公平、公正、民主、平等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培养现代民主意识”让学生了解建立民主平等的重要性。
3、本单元为地方特色教材。引导学生了解乡村的新面貌,了解经济、法制建设、文化活动、农村新形象。激发对祖国家乡的热爱
4、通过学生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差异,探究这些差异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
5、让学生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信心。
二、本期要重点解决的教学问题
由于教材综合性和情感性较强,考虑在引导学生学习品德和社会知识的同时,如何建立一种开放性。让教材的“话题引子”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尽可能让学生深入到社会,通过实地调查、参观、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加强课内外结合,强调学习活动的延续性和完整性,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让学习活动在时间、空间上得到开放。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运用读书、实践、讨论、探究的方法,激发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学习热情,创设合理的情境让学生适当体验,把品德知识的学习上升到一种情感的体验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三、教改措施
1、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备课,保质保量地上好每一节课。
2、课内课外相结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利用晨会、班队会等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针对本班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做好后进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使之端正学习态度,力所能及地接受各科知识。
4、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坚持不懈地把良好习惯的培养落到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落实到儿童学习活动的各个方面。
5、在其它各科中,有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五
一、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标,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观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共三个单元。第一单元“走进美丽的家乡”分10课完成,教学内容以家乡的地理环境为中心,从家乡的整体和地理位置入手,加深学生对于自己家乡的认识和了解。第二单元“家乡的故事”分14课完成,从家乡人生活的变化切入,帮助学生多层面、多角度地感受和理解家乡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巨大进步。第三单元“家乡,我为你骄傲”分14课完成。教学内容以家乡的文化、民俗为中心,引导学生从更深、更广的角度了解家乡历史和文化。
2.学生分析:四年级学生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与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些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比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学习中去。
三、教学重难点
1.学习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2.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但当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3.知道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4.知道世界历史发展一些的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能力
(1).能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合作,学习民主的参加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的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影响。
第一单元:走进美丽的家乡
单元目标:
1.态度:增进对于家乡的情感,并在原有水平上形成对于合作更为积极与自觉的态度。感祖国的博大,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
2.能力:进一步提高运用地图知识的能力,提高合作能力。能够理解不同的地理特征和气候与人们生活风俗习惯之间的关系。
3.知识:认识家乡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初步了解祖国领土的辽阔和风俗的多样。学习4个副方向,能够知道用8个方向更准确地描述地地理位置。
第二单元:家乡的故事
单元目标:
1.态度:深化尊重历史:珍惜今天享受的一切,以及热爱家乡的积极情感,提升可持续发展及环境的保护意识。
2.能力:能够对具体事物进行搜索。比较、分析,得出合乎事物发展逻辑的认识,能够与同学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愿意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能够较为客观和公正地认识过去,看待今天。
3.知识:知道家庭、学校和家乡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在历史上的真实面貌,了解家乡的一些文化特色。了解年表在表达历史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学会制作简单的年表。
第三单元课时:家乡,我为你骄傲
教学目标:
1.态度:通过认识和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进一步形成家乡的概念,体会到自己是家乡的一员,加深对家乡深层的了解,增进对家乡的情感和建设文明富裕的家乡的愿望,乐于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2.能力:能够科学地运用各种学习方法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对学习活动中获得的资料能够进行一定的整理、分类、比较。分析,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3.知识: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以及家乡人为家乡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知道乡音乡情,风俗乡俗的区域性特点,认清陋习对健康文明生活的危害。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六
学情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学习这一门课程,能积极投入到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目标要求:
1.通过“说说我自己”的学习,引导学生对自己能够有一个比较初步的正确的认识。正确对待自己的兴趣爱好,建立自己的信心,做事情能够持之以恒。
2.通过“我与家庭”的学习,主要让学生认识自己生活的家庭成员,引导他们尊重家长,与家庭成员搞好关系。要经常与家长沟通,要和邻里和睦相处,搞好关系,要注意保护自己,做一个聪明的、让人喜爱的孩子。
3.通过“我们的学校生活”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了解有关学校的常识与规则,使他们具有一定的集体观念、礼让精神、互助精神,引导学生尊敬师长、关心集体、爱护同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生活,适应社会,为他们逐步具备参与现代生活的能力,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2.通过学习、实践体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社会问题的基本方法,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生活的基本技能和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念,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进行创造的潜能。
3.将品德、行为规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主题学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社会性获得良好发展。
教学难点:
注意教材内容和多种教学活动的针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教学进度:
三个单元15课计划安排32课时。
第一单元 说说我自己
1.认识我自己 2课时
2.我的兴趣特长 2课时
3.爱爱护自己的名誉 2课时
4.我在进步 2课时
第二单元 我与家庭
1.家庭的亲情 2课时
2.我是家庭的一员 2课时
3.与家人说说心里话 2课时
4.我和邻居 2课时
5.居家的安全与保护 2课时
6.“护蛋”行动 2课时
第三单元 我们的学校生活
1.我和同学 2课时
2.我们敬爱的老师 2课时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课时
4.我们的班集体 2课时
5.我爱我校 2课时
复习整理 2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