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优选6篇)

时间:2018-01-06 02:38:1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教学设计方案 篇一

标题:基于任务型教学的英语口语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流利地运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英语口语进行交流。

2. 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口语进行表达和交流。

二、教学内容

1. 日常生活用语的学习:问候、介绍、购物、订餐等。

2. 实用口语的学习:电话交流、面试、旅行等。

三、任务型教学设计

1. 任务一:购物对话练习

任务要求:学生分组进行模拟购物对话,包括询问商品价格、颜色、尺码等内容。

2. 任务二:电话预订餐厅练习

任务要求:学生分角色进行电话预订餐厅对话练习,包括预订时间、人数、菜品口味等内容。

3. 任务三:旅行情景对话练习

任务要求:学生分角色进行旅行情景对话练习,包括询问路线、购票、入住酒店等内容。

四、教学方法

1. 任务驱动的教学法:通过任务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2. 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3.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在各种情境下扮演不同角色,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五、评价方式

1. 口头表现评价:对学生在任务中的口语表达流利度、准确度进行评价。

2. 书面表现评价:对学生在任务中的书面表达能力进行评价。

六、教学流程

1. 激发兴趣: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入话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任务讲解:介绍任务要求和目标,分组让学生开始任务。

3. 任务实施:学生分组进行任务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辅导。

4. 任务展示:学生展示任务成果,进行口头和书面评价。

5. 总结反思:学生和教师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方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更加流利地运用英语口语进行交流。

教学设计方案 篇二

标题:跨学科整合的STEAM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了解STEAM教育的概念和意义。

2. 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STEAM教育的概念和特点。

2. 跨学科整合的实践活动设计。

三、教学设计

1. 活动一:设计纸飞机比赛

活动要求:学生分组设计纸飞机,通过调整结构和重量等参数,比赛飞行距离和准确度。

2. 活动二:制作太阳能小车

活动要求:学生利用太阳能电池制作小车,通过光照强弱的调节,控制小车前进、转向等功能。

3. 活动三:编程控制机器人

活动要求:学生学习编程知识,通过编程控制机器人完成各种任务,如绕障碍、拾取物品等。

四、教学方法

1. 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实践活动。

2. 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遇到问题时,通过思考和探索找到解决方法。

3. 反思评价法:让学生在完成活动后进行反思和评价,提高自我认知和学习效果。

五、评价方式

1. 实践表现评价:对学生在活动中的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进行评价。

2. 反思报告评价:对学生完成活动后的反思报告进行评价。

六、教学流程

1. STEAM教育介绍:讲解STEAM教育的概念和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活动设计:介绍本节课的实践活动设计,分组让学生开始活动。

3. 活动实施: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教师进行指导和辅导。

4. 活动展示:学生展示活动成果,进行实践表现评价和反思报告。

5. 总结反思:学生和教师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方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跨学科整合的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教学设计方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鉴赏美的良好习惯。

  2、 引导学生理解朴素美、人格美的内涵,争做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3、 体会景、情、理的完美结合。

  4、 令辉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体会景、情、理的完美结合。

  教学难点:“朴素”、“最美”的深刻内涵。

  教学设想:运用提问、讨论法,借助多媒体使学生更形象、更具体的理解作者所要表达情感。

  教学教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法、阅读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课文

  “美”是我们人类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关于“美”的诠释,历来都是众说纷纭,五彩缤纷,美的事物更是不胜枚举。我们也学过不少描写美的文章,如描写月下荷塘“朦胧美”的《荷塘月色》,写北平秋天的“清”、“净”、“悲凉”之美的《故都的秋》等,那么,如果美和坟墓联系在一起,你认为合适吗?

  今天我们共同讨论的就是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出示课题及作者)

  作者简介: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生于维也纳一个尤太工厂主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1904年后任报社编辑。他早期致力于诗歌创作与翻译。欧战爆发后,流亡瑞士,从事反战和平活动。战后埋头写作。曾出访过苏联,与高尔基相识。1933年法西斯上台,他再次流亡,加入英国国籍,后辗转流寓巴西,终因对欧洲前途的绝望偕妻自杀。他一生中著有多种名人传记,突出再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并用精湛的心理分析手法,在中短篇小说《狼子野心》上取得了独特的成就。其著名作品有刻画中产阶级妇女感情生活和不幸命运的《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及谴责法西斯迫害的《象棋的故事》等。他仅有的一部长篇小说《烦躁的心》。

  二、 出示图片:

  奢华浩大的秦始皇墓(兵马俑)、金碧辉煌的明十三陵、奇特神秘的古埃及法老墓金字塔、典雅华丽的印度泰姬陵、简陋寒碜的托尔斯泰墓。

  提问:你们认为哪座墓最美?

  答案不会统一,在这里,不要多做解释,给学生留下疑问,然后直接进入教学的下一个环节。

  三、 范读课文

  结合上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此为个人维托尔斯泰墓是“时间最美的坟墓”?

  四、 设疑

  问题1、文中最能概括坟墓特点的词语是什么?

  问题2、“朴素”的具体的外在表现在哪里?

  问题3、托尔斯泰为什么愿意埋葬在这样一个荒郊野外“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之中”呢?

  问题4、作者认为他获得安宁、幸福吗?

  问题5、人们参观此墓式的心情如何?

  问题6、人们为什么会这样庄重肃穆?

  问题7、人们如此敬仰他,是否仅仅因他的坟墓极为朴素?

  问题8、文中还提到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墓地的奢华,其作用是什么?

  问题9、文中还是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有什么作用?

  问题10、为什么说托尔斯泰墓是最美的?

  五、 学生自行朗读课文,解答上述问题。

  第二课时:

  六、 答疑;

  问题1:文中最能概括坟墓特点的词语是什么?(请同学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教师明确:朴素

  问题2、“朴素”的具体外在表现在哪里?(请同学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远离尘嚣的长方形土堆;(极为普通)

  2)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入土为安,不劳顿他人)

  3)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甚至连名字也没有(淡泊名声)

  问题3:托尔斯泰为什么愿意埋葬在这样一个荒郊野外“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之中呢?

  首先插入介绍一下托尔斯泰的一些情况,同时出示幻灯片。

  十九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它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琉森》等。

  评价: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列宁称他为“伟大的艺术家”

  教师明确:文中第一段“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很自然的去下文找寻答案)

  教师继续提问:

  1)“饱经忧患”在文中表现在哪句话?

  教师明确:“比谁都感到被自己声名所累的伟人。”

  2)“新的、美好的启示”是什么?

  “埋骨于那些亲手裁种的树木之下”就能获得幸福。托尔斯泰生前精神饱受痛苦,希望死后在这样朴素的坟墓中灵魂获得安宁、幸福。

  问题4、作者认为他获得安宁、幸福吗?

  教师明确:获得了。

  继续提问:从哪里体现的?

  墓地的宁静,写景部分即:“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再问:这段话在文艺工作者中起到什么作用?

  教师明确:1)用“风儿”、“俯临”、“嬉戏”、“温柔”等温情的词语,让人感到在这样的环境中,这位伟人安睡其中是何等幸福。

  2)选取“夏天”“冬天”两个季节中的景物来装饰托尔斯泰墓,表明时间在行进中,让人感到一颗伟大的灵魂永恒不变,永世长存。

  问题5、人们参观此墓式的心情如何?(用原文回答)

  教师明确:“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

  “没有一个人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

  问题6、人们为什么会这样庄重肃穆?

  教师明确:“因为人们尊敬、敬仰这位伟人。”

  问题7、人们如此敬仰他,是否仅仅因他的坟墓极为朴素?

  教师明确:不是,因为他生前具有伟大的成就、高尚的人格,即人格美(不重名声,淡泊名利,品格高尚,精神崇高)

  问题8、文中还提到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墓地的奢华,其作用是什么?

  教师明确:这里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反衬托尔斯泰墓逼人的朴素。伟人与伟人比,使人体会到这幽暗小土丘的“宏伟”,更能震撼人的心灵。

  问题9、文中还是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有什么作用?

  教师明确:无名墓冢与托尔斯泰伟大声名的对比,庄严肃穆的气氛与观赏闲情的对比,这些对比都形成极大的反差,无不使人感受到托尔斯泰墓的“逼人的朴素”和托翁的崇高精神境界,突出了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这一主题,表达了作者的崇敬之情。除此之外,文中还有一处正面对比,即托尔斯泰与“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的正衬,强化突出了托尔斯泰的平凡普通。

  问题10、为什么说托尔斯泰墓是最美的?

  教师明确:墓的外形:朴素美

  墓的实质:人格美

  七、 教学延伸: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领会到美的真正内涵,即朴素美有时比华贵之美更加感人。

  八、总结:尽管这是一个极普通,极朴素的墓地,但它和伟人高尚的心灵联结在一起,也可以说,正是墓地惊人的朴素与墓主人的伟大形成鲜明的对比,更感动了作者。作者又将自己被剧烈震撼的情感通过朴素的语言传达出来,多少情思、多少感慨,都包含在《世间最美的坟墓》平淡朴素的文字中,使文章的形式与内容、情感的表达与理性的思考都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作者深切的歌颂托尔斯泰不重名声、追求朴素自然的高贵品格。在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歌颂中,也体现了作者的价值判断――最朴素最动人。

  八、 板书设计:

  (对比)

  九、 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后练习。

  2、 结合自身感受,依据本课的写作特点写一篇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教学设计方案 篇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切实掌握文言基本知识,夯实文言基础。

  2.充分利用朗读与想象,培养文言语感,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品味写景的妙语佳句,掌握写景的方法与技巧,提高鉴赏与写作能力。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掌握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方法。教会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善于通过辨析、归纳等方法掌握文言字词;通过交流、合作、探究等进行品读赏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底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掌握文言字词,品味妙语佳句,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

  诵读法、归纳法、讨论质疑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一、在情境中,朗读再现

  1.导入

  展示富春江山水图片,配以悠扬的古筝曲《高山流水》,营造气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导语:同学们,这就是名闻天下的富春江,景色雄奇秀丽。早在1500多年前,就深深打动了旅程中的吴均,他在寥寥百余字的书信中,将这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今天,我们也来读读这封书信,跟随作者的笔触,饱览富春江的美景吧!

  板书课题:与朱元思书吴均

  2.朗读

  以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齐读、范读、听读等)来培养语感,初步感知内容。

  朗读中串联正音、节奏、重音等文言基本知识的疏通。可先由学生发现、质疑、讨论、总结,然后教师帮助归纳疏通。

  朗读提示:

  (1)读准字音黑板展示:

  缥(piǎo)碧急湍(tuān)轩(xuān)邈(miǎo)泠泠(líng)鸢(yuān)飞戾(lì)天经纶(lún)横柯(kē)

  (2)读出节奏

  这篇课文大部分是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但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还有“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注意重音

  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应重读“箭”和“奔”。

  (4)注意语速

  写景散文,应放慢语速,在舒缓的语调中,展开想象,体会意境。

  二、在合作中,归纳疏通

  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通过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掌握文言知识,并设置解答疑难和提交学习成果的环节进行归纳疏通,努力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分小组,由组长带领,参考课下注释及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

  2.划出疑难语句,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运用归纳法,小组共同完成重点词汇的整理,力求知新温故。

  4.各小组提出疑难问题,全班讨论解决或提交小组学习成果,全班共同分享。

  如:

  通假字:“转”通“啭”,鸟叫声;“反”通“返”,返回。

  一词多义:绝天下独绝:独一无二百叫无绝:停止以为妙绝:极

  重点词语:奔:飞奔的马;负:凭借;轩:往高处伸展;邈:往远处伸展;经纶:筹划……

  三、 在品读中,质疑赏析

  阅读中有所思考、善于发现才能学有所得,教学中应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这一环节注重品读,通过适当的点拨启发,引导学生去质疑、探究,品味写景的妙语佳句,探讨写景的方法与技巧,提高欣赏水平。

  赏析写景之妙:

  (1)巧用富有表现力的词汇,表现景物特征,语言美。如“共色”、“缥碧”、“寒树”、“轩邈”、“泠泠”、“嘤嘤”、“疏条交映”等等,都很具有画面感,能激发想象,让人如见其景。

  (2)多角度写景的方法。如:形、声、色等。

  (3)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如:对偶、比喻、拟人等。

  (4)情景交融,溶情于景。

  (5)整体布局巧妙,结构安排得当。采用“总分”的形式结构全篇,紧扣“奇山异水”这一特点,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描绘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图画。

  板书:

  与朱元思书

  四、在创作中,拓展提高

  学有所得,更要学以致用。利用掌握的方法进行创作,才能真正提高。利用品读中领会的写景方法与技巧,活学活用,创作现代版的“我心中的富春江”。

  设置一个小小的游戏:设想你是富春江的导游,要求你用最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述富春江如画景色,力求打动听众,吸引他们报名参加富春江之旅。支持人数最多者获胜。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 导游篇:“美丽的富春江”。

教学设计方案 篇五

  [分析教材]

  《丑小鸭》是人教版第四册的最后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丑小鸭》改编的,故事中的丑小鸭是一个面对艰难曲折的历程仍然一心一意追求美好理想的形象。故事写得十分感人,贴进儿童生活,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征。

  [分析学生]

  小学低年级学生对直观形象的图画比较感兴趣,生动活泼、形象新颖、色彩鲜艳的刺激物最容易成为他们注意的对象。好动爱玩、富于想象、善于模仿、表现欲强是我班学生另一显著特点。但他们虽然聪明活泼,却缺乏认真细致,读起书来往往留于形式,没有深入到课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的趣味性和直观性,指导学生感情地朗读,使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

  [教学理念]

  本课内容浅显,故事性强,情节引人入胜,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文中的字词极富表现力,词汇丰富,理解课文内容主要靠自己读书,自己意会。教学中我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朗读时间和吸收内化时间,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设计特色]

  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借教材的阶梯引导学生一步步往上攀登。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改编或续编故事,编排课本剧。

  4、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体会到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在发展变化的,只要坚持追求美好的理想,逆境是会改变的。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自读课文,贴图讲故事。

  1、各学习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

  课文,完成两项任务:

  1)自学生字词,读通课文。

  2)提出疑难问题,小组讨论解决。

  2、把课前画好的四幅插图按照自己的理解顺序贴在一张白纸上。

  这个教学环节就是过去教学中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但是这样的设计的意图在于给学生提供一个语言表达的机会,让他们把自己观察和理解的结果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就会遇到困难或产生许多难题,必

  3、按照贴图的顺序在小组内讲一讲这个故事。

  二、品词析句,感情朗读。

  1、再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故事比自己刚才讲得好的地方。

  2、汇报交流,教师随机指导朗读和对字词的理解。

  1)图文结合,指导朗读第一段。

  (1)观察第一幅插图,说说丑小鸭是什么样子的?

  (2)自由读第一段,画出具体描写丑小鸭怪模怪样的词句。

  (3)用这是一只()的丑小鸭进行练习说话。

  (4)说说怎样读才能突出丑小鸭又大又丑的样子。

  (5)小组比赛读后互相评议。

  2)丑小鸭感到非常孤单,就钻出篱笆离开了家。读这一句,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因为大家都欺负丑小鸭,他感

  定激起求知的欲望。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品质得到了培养。

  这一教学环节是使学生从自身的情感体验出发,去发现好词好句和好的表达方式。这个过程就是自渎自悟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老师告诉他们的好词好句及好的表达方式,而是经过自主探究才发现的。

  教师在学生研读过程中,恰当地引导,巧妙地点拨,及时地评价,不断地鼓励,通过读--议--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以悟促读,把语感的培养落到了实处。

  觉不到温暖,才觉得孤单,要读出丑小鸭的不幸与悲伤的心情。

  3)指导理解惊奇和羡慕。

  (1)播放多媒体课件:丑小鸭仰望着洁白美丽的天鹅从天上飞过。

  (2)说说丑小鸭惊奇时是什么表情?(呆呆的、嘴巴张得大大的、眼睛瞪得圆圆的)

  (3)这时丑小鸭会想什么呢?(天鹅真美啊!要是我也能变成白天鹅那该多好啊!要是我也有那么多好朋友该多好啊!)

  (4)正因为天鹅有的丑小鸭没有,但他又希望自己也要有,这就叫羡慕。

  (5)想一想,你们在什么情况下会羡慕别人呢?

  (6)请同学们怀着这种心情读一读这一段。(自由读,男女生赛读)

  (7)学生互评,评出各自的优缺点。

  4)指导朗读最后一段。

  (1)各小组讨论:要读好这个自然段,要通过观察丑小鸭的表情来理解惊奇的意思,不生硬又到位。

  先从概念上解释羡慕,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不失为妙法。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悟,而且每一次通过比赛读、互相评价,力求让学生感受到读有所得的喜悦。

  特别注意哪几句话?

  A.生汇报。

  ●美丽极了!要读出赞美的语气。

  ●啊,这难道是自己的影子吗?要读出不相信的语气。

  ●啊,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白天鹅呀!要读出惊喜的语气全班齐读这一自然段。

  B.师生赛读。

  C.师生互评。全班再齐读一遍。

  三、自主创新,改编、续编故事。

  1.如果现在你再来讲这个故事,有没有信心比课文讲得更好?

  1)在学习小组内讲。

  2)每组派代表上讲台来讲。

  3)学生互评。评出创意奖

  2、你还可以接着这个故事讲下去吗?

  1)学生自己续编故事。

  2)学生互评,评出异想天开奖。

  四、自编自演,深化理解。

  让学生自己在读中体会感情,不是老师让他们怎么读就怎么读,这就是自渎自悟的过程。

  师生赛读,更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师生互评,特别是学生评老师,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

  这一教学环节是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寻求进一步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学懂课文本身。由于教学过程中随着学生的探究和体验,所以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了很强的创造力。

  1、你喜欢这个故事吗?为什么喜欢?

  2、小组合作编排课本剧。

  3、每小组选一名同学扮演一个角色,合作表演课本剧。

  4、学生互评,评出最佳演员奖。

  经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教师点拨,学生理解丑小鸭在逆境中坚持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已经水到渠成。

  课本剧是语文实践的重要方式,学生在合作编排课本剧的过程中,自然就想到如何配上美妙的音乐、得体的动作,使语言更具魅力。这些都体现了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

  [自我点评]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和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以读为本,鼓励评价。引导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悟出感情,在读中品词析句,进行语言训练。并且让学生在评价中自悟自得,使学生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二)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用图,灵活用文,把图作为培养观察能力和语言文字训练的材料,把文作为提高朗读能力和品析词句的一个范例。教学中,教师更为关注的不是教材本身蕴含的知识目标,而是追求获取知识的过程,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得发展。

  (三)激发想象,鼓励创新。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较深理解的基础上,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课文进行加工,变成课本剧来表演。在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篇六

  一、指导思想:

  《观潮》(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十三课)是一篇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文章。本课的设计旨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观看录像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三、教学重点: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四、教学准备:自制课件、录像机、鹏博士教学软件、液晶投影仪、大屏幕、录像带、多媒体电子教室。

  五、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13课《观潮》。(齐读课题)教师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板书:钱塘江潮)

  教师介绍:钱塘江是浙江省最长的一条河流,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

  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解释“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有什么不同)。

  (二)汇报交流

  1.请同学们谈一谈通过预习对这“天下奇观”有何初步的了解?

  2.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课本,说说预习时你是怎样给课文分段的?能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吗?(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三)放录像(潮来时一段)。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1.过渡:钱塘江大潮气势非凡,那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让人惊心动魄。难怪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汇集了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外游客,他们争先恐后地早早赶到,盼望一度钱塘江大潮的风采。同学们,你们见过那种景象吗?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老师这里有一段录像,请同学们戴上耳机,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来初步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四)理解课文内容

  过渡:刚才我们在录像上看到的景象书上也有,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

  (学生通过看书找出是3、4自然段)

  1.学生自读3、4自然段。划出能写出潮来时气势的语句,把不明白的问题用问号标出,对特别喜欢的句子就努力读精彩些。

  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提问随即板书关键词语)

  (1)教师通过视听教学帮助学生解疑。

  课件出示:①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怎么会出现“一条白线”?看到白线人们怎样沸腾的,学学看,就这种场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来形容?

  c.齐读这句话,读出那种沸腾的场面。

  ②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a.怎么会形成“白色城墙”呢? 因为大潮由远而近,远看像白线的白浪越变越大,越涨越高,看上去就像一道白色城墙。)

  3.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根据学生的交流随即通过大屏幕展示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

  课件出示: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潮来时是什么样的声音?谁能学学看?

  b.就这种声音作者用什么词来形容的?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师:看到白线拉长变粗,潮水很快地占满江面,迅速向我们奔涌而来,那气势越来越雄伟,你的心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激动,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

  b.指读。 c.男女同学比赛读。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a.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如果这句话换成“浪潮越来越近,气势越来越雄伟,声音越来越大。”你觉得怎么样?

  b.如果换成原来的内容,又觉得怎样?怎样才能读出那种气势来?

  c.指读、师读、齐读

  4.教师小结: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正如预习提示中所说的,把大潮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观,使人如临其境。(板书:有声有色、雄伟壮观)

  5.学生将3、4自然段连起来,有感情得边读边想象,再次体会潮来时的雄伟气势。

  6.学生通过访问教师计算机,调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教师在网上查看学生练习情况)

  7.调一学生的练习作示范,投影到屏幕集体订正。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潮水变化的?(教师指屏幕启发学生说出由远而近)(板书:远 近)

  (2)师小结: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位置的变化,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潮水变化,使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听到声音越来越大,看到潮水越来越近,浪头越来越高,使我们感受到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非凡气势。我们为在祖国大地上有如此壮观的景象而自豪、而骄傲。

  (3)让学生带着无限赞叹之情大声朗读这段话(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段话)。

  (4)师生接读(教师说括号中的词,学生接读余下的内容)

  (5)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潮来时”一段,通过学习了解到钱塘江大潮来势凶猛,气势非凡,那么“潮来前”、“潮过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8.学生自学余下的几段。

  (五)学生质疑。

  (六)学生通过网上查阅,自己解疑。

  (七)学生通过网上访问教师计算机。调作鹏博士软件中《观潮》一课的练习,据自己情况自由选择,自我检测(教师网上查看,个别辅导)。

  (八)课堂总结。

  (九)放录像(让学生整体领略“天下奇观”的非凡气势)

  (十)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观 潮

  远 潮来前 雄伟壮观、

  (钱塘江潮) 潮来时

  近 潮过后 有声有色

教学设计方案(优选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