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礁 篇一
珊瑚礁是海洋生态系统中一种独特而美丽的生物群落,它们由珊瑚虫组成,是一种类似植物的生物,但其实属于动物界。珊瑚虫通过吸收阳光和浮游生物来生长,形成坚硬的钙质骨架,逐渐堆积形成珊瑚礁。珊瑚礁在海洋生态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是海洋生物的栖息地,还能保护海岸线免受海浪侵蚀,维持海洋生态平衡。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过度捕捞、水污染等原因,全球范围内的珊瑚礁正面临严重的威胁。气候变化导致海水温度升高和酸化,使得珊瑚虫无法正常生长,大量珊瑚礁因此受损甚至死亡。过度捕捞和水污染也使得珊瑚礁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生态系统遭受破坏,使得珊瑚礁的恢复变得更加困难。
为了保护珊瑚礁,全球各国都在采取行动。一方面,加强珊瑚礁的保护和管理,设立保护区、限制捕捞和污染等措施,以减缓珊瑚礁的破坏。另一方面,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寻找更有效的方法来恢复珊瑚礁的生态系统,例如人工种植珊瑚和改善海洋环境等方式,帮助珊瑚礁重新恢复生机。
珊瑚礁是海洋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保护珊瑚礁的重要性,共同努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让珊瑚礁继续繁荣生长,为我们提供清洁的海洋环境和丰富的海洋资源。
珊瑚礁 篇二
珊瑚礁是地球上最古老、最神秘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们自然形成的结构犹如一座神奇的海底城市,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惊奇和美妙。珊瑚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让人叹为观止,每一种珊瑚都有着独特的形状和颜色,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色彩斑斓的梦幻世界。
除了令人惊叹的美丽外,珊瑚礁还承载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海洋生物在珊瑚礁中繁衍生息,形成一个复杂而精致的生态系统。珊瑚礁为无数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来源,保持着海洋生态平衡的稳定。同时,珊瑚礁还是人类的重要资源之一,为旅游业和渔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然而,珊瑚礁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气候变化、过度捕捞和水污染等问题不断威胁着珊瑚礁的存活。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保护珊瑚礁的紧迫性,采取积极的行动来保护海洋环境,减少对珊瑚礁的破坏。只有让珊瑚礁得到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我们才能继续欣赏这一美丽而神秘的海洋生态系统,让珊瑚礁永远繁荣生长。
珊瑚礁 篇三
1935~1937年,中国地质学家马廷英利用珊瑚的生长纹与骨骼密度差关系,测得中国东沙群岛造礁珊瑚成长率每年为4~11毫米。50年代以来,美国H.S.莱德、K.O.埃默里和J.W.韦尔斯等人发现珊瑚礁主要分布在受赤道暖流明显影响的大洋西部。1957年,韦尔斯阐明了珊瑚礁发育主要受水温、盐度、水深和光照等因素控制。1968~1970年间,澳大利亚学者W.G.H.马克斯韦尔对昆士兰大堡礁作了详细研究,阐明了水文条件变化与礁体形态和发展的关系;他所提出的珊瑚礁分类,是对达尔文的分类的重要补充。20世纪40年代以来,在古代礁中发现了不少大型油气田。由此更促进了珊瑚礁研究工作的开展,并使现代礁与古代礁的研究结合起来。
形态特征
珊瑚虫是海洋中的一种腔肠动物在生长过程中能吸收海水中的钙和二氧化碳,然后分泌出石灰石,变为自己生存的外壳。每一个单体的珊瑚虫只有米粒那样大小,它们一群一群地聚居在一起,一代代地新陈代谢,生长繁衍,同时不断分泌出石灰石,并粘合在一起。这些石灰石经过以后的压实、石化,形成岛屿和礁石,也就是所谓的珊瑚礁。
珊瑚礁 篇四
在热带和亚热带浅海,由造礁珊瑚骨架和生物碎屑组成的具抗浪性能的海底隆起。造礁珊瑚具有分泌碳酸钙形成外骨骼的功能,它们世代交替增长,最终生长到低潮线。地质时期的礁,在中三叠世以前的各时代,造礁生物种类很多;中三叠世以后,才基本上以六射珊瑚为主,故统称为生物礁。地质时期的礁是与其同时代沉积层相比,垂向幅度较大的含有丰富造礁化石的碳酸盐岩体,也称古代礁。
珊瑚从古生代初期开始繁衍,一直延续至今,可作为划分地层、判断古气候、古地理的重要标志。珊瑚礁与地壳运动有关。正常情况下,珊瑚礁形成于低潮线以下50米浅的海域,高出海面者是地壳上升或海平面下降的反映;反之,则标志该处地壳下沉。
成礁环境
简要
造礁珊瑚对水温、盐度、水深和光照等条件都有比较严格的要求:
水温
珊瑚礁珊瑚生长的水温约为20~30°C。J.D.米利曼认为23~27°C是造礁珊瑚生长发育的最佳水温,韦尔斯认为最佳水温上限可达29°C。热带海区,这一最佳水温出现在冬季和春季,因而许多学者认为冬季珊瑚生长最快。海南岛和西沙群岛水温平均为25~27°C,属珊瑚生长最佳水温范围,但海南岛的季节变化大,水温不稳定,对珊瑚生长有抑制作用。海南岛和台湾岛的珊瑚礁被称为“高纬度珊瑚礁”。
盐度
造礁珊瑚生长在盐度为27~40‰的海水中,最佳盐度范围是34~36‰。南海盐度为34‰,属最佳盐度范围,海南岛沿岸有淡水注入,盐度略低,为32‰左右。
水深
一般认为造礁珊瑚生长的水深范围是 0~50米,最佳水深为20米以浅。许多学者认为这实际上是与造礁珊瑚共生的虫黄藻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深度。
光照
也是虫黄藻光合作用的需要,一般热带光照强,时间长,平均光照率在50%以上,有利于珊瑚礁的发育。
风和风浪
一般迎风浪一侧礁发育较好。新月形和马蹄形礁体的凸面是迎风迎浪的。如果风浪有季节性变化,礁的形状会出现双马蹄形。所以根据古代礁的形态可判断古风向。过强的风浪使珊瑚虫难以在基底上固着,不发育礁。
河流
河流入海处,海水盐度低,泥沙含量大,混浊度高,海水透明度低,会使珊瑚窒息而死,所以有大量泥沙入海的河口处一般不发育岸礁,如海南岛的岸礁在河口区缺失。
海平面变动
当海面稳定时,珊瑚礁平铺发展,但厚度不大;当海面上升或海底下沉时,形成的礁层厚度较大,礁体可发育成塔形、柱形,也有的礁体可深溺于海面以下成为溺礁。当海面下降或地壳上升时,形成的礁层厚度也不大,也有的礁体可高出海面成为隆起礁。这种影响因素对古代礁意义较大。
海底地形
无论在大洋或浅海区,珊瑚礁总是生长于海底的正地形上,如大洋中的平顶海山、海底火山、大陆架的边缘堤以及构造隆起上。由于在不同的海底地形上水动力作用不尽一致,因此地形特征有时对礁体发育有很大影响。如极浅的平缓海底往往形成离岸礁;而岸坡较陡,则礁体紧贴岸线发育。珊瑚在海底营固着生活,在坚硬的岩石基底上发育较好,部分属种也可在水下砂坎上发育,说明对底质有一定的选择。
藻类与物种
虫黄藻与造礁珊瑚共生,它吸收造礁珊瑚排出的二氧化碳,为珊瑚虫提供钙质,形成骨骼中甲壳质(几丁质)的有机成分,它们构成一个相互依存的生态系统。红藻中的珊瑚藻是完全钙化藻,可形成层状骨架,参与造礁。藻屑是珊瑚礁中常见的组分,一般占20~50%。藻类还可粘结礁骨架和生物屑,并有富镁作用,形成高镁方解石。但钻孔藻(Bringalgal)在珊瑚礁中起破坏作用。
基本种类
深水物种
珊瑚礁许多石珊瑚也可以在水温20°C以下成长和成礁。不像热带的珊瑚,它们不使用阳光作为首要能源,而是使用周围水里的营养。与热带的珊瑚礁相比这些珊瑚礁的生长非常缓慢。比如在欧洲的沿海从伊比利亚半岛直到北角有一圈这样的珊瑚礁围绕。形成这些珊瑚礁的主要物种是Lophelia pertusa和Madrepora oculata。
典型的珊瑚礁位于水深200~1000米之间,至今为止被发现的最深的深水珊瑚礁达3000米。40米以上还没有发现有属于这些属的珊瑚生存。
深水珊瑚礁尤其受到现代化的捕鱼技术的威胁。深水拖网可以在几分钟内破坏整个在数千年里缓慢成长起来的珊瑚礁。
热带物种
水温常年高于20°C的地区热带珊瑚礁的珊瑚只能在水温高于20°C的地区生存。这些石珊瑚与虫黄藻共生,因此它们需要充分的阳光,它们因此生活在水深50米以上的水中。因此热带珊瑚礁一般位于北纬30°至南纬30°之间。热带珊瑚礁的总面积约为60万平方公里,它们每年约堆积6.4亿吨的碳酸盐。
珊瑚礁 篇五
沿岸沉积形成的珊瑚礁位于大陆架的浅水中。由于淡水带来的营养物质这些珊瑚礁营养比较丰富。因此这些珊瑚礁中往往以软珊瑚和藻类植物为主。
火山岛形成的珊瑚礁远离大陆,它们位于由火山活动形成的岛屿的周围。比如夏威夷和塔希提周围的珊瑚礁。这些珊瑚礁的营养比较少,因此以石珊瑚为主。
基本分带
简要
珊瑚礁 篇六
礁前带
包括礁前塌积和礁前斜坡两个亚相。前者位于后者的下方,坡度和缓,塌积物主要来源于礁核,粗细混杂,大礁块直径达数米。细小的生物碎屑也不少,这些沉积物在重力作用下,以崩塌和滑移等方式运移并堆积。礁前斜坡亦称礁坪前坡,坡度达50°以上,其上限与珊瑚丛生带呈过渡渐变关系,平面上呈槽沟与礁脊相间排列的锯齿状槽沟-礁脊系,礁前斜坡一般为硬底质。
礁核带
包括珊瑚丛生带、砾堤(或藻脊)、礁坪和礁塘等 4个亚相。珊瑚丛生带的珊瑚不仅向海方增长,并以低潮线为上限向上繁衍,最终的结果是扩大礁坪。在波浪、潮流和风暴潮作用下,珊瑚丛生带为礁体其他相带提供了丰富的碳酸盐沉积物。砾堤(或藻脊)展布在礁坪前缘,一般高出礁坪1米以上,抗浪性强,砾堤由礁块或礁砾组成,物质来源于珊瑚丛生带,通常由波浪、风暴潮上掀堆积。大洋环礁的砾堤,常被孔石藻、石叶藻等包壳粘生,形成藻脊。礁坪亦称礁平台,是珊瑚礁的主体,主要由珊瑚礁岩构成。礁坪的发展上限为低潮线,表面因珊瑚群丛构成的圆桌状突起(黑圆石)和不规则延伸的溶沟切割而崎岖不平,有的还发育有珊瑚和贝壳碎屑组成的砂(或砾)斑堆积,礁坪上松散生物屑沉积物的粒径由海向内变细。礁塘界于礁坪与海滩之间,深几十厘米至数米,底质为砂质。
礁后带
包括海滩、砂坝(或灰砂岛)和澙湖3个亚相。海滩是向礁坪倾斜的潮间带,由珊瑚屑等生物砂组成,岸礁的海滩有少量陆源碎屑,海滩砂可被文石、高镁方解石等碳酸盐类矿物胶结形成海滩岩;砂坝(或灰砂岛)位于潮上带,由珊瑚等生物砂(砾)组成,岸礁区的砂坝可见陆源碎屑,一般高3~5米;澙湖是堡礁和环礁所特有的相,平均深度为45米,可分出澙湖斜坡、点礁和湖底3个微相,澙湖斜坡与点礁周边有分枝状珊瑚生长,湖底为灰泥(南海黄岩岛环礁)或珊瑚泥(太平洋比基尼环礁)沉积。
上述相带只有在堡礁和环礁才一应俱全;台礁无礁后带;岸礁的礁后带仅包括海滩和砂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