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文化之管窥

时间:2016-04-02 05:32:4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龙山文化之管窥

摘 要:自1928年,山东章丘城子崖首先发现龙山文化起至今已有80余年了。80多年来,国内外学者们对龙山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龙山文化在我国历史学和考古学研究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既是在前辈们的研究基础上,为使更多的人们认识龙山文化、了解龙山文化,对龙山文化的发现、特征等做一简单的梳理。   关键词:龙山;黑陶;城址   一、龙山文化的发现与命名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在对山东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和首度发掘时,获得了一批以磨光石器和磨光黑陶为主要特征的实物遗存[1]。这一文化是继仰韶文化之后发现的又一重大考古学文化,其与仰韶彩陶有很大区别,故被确定为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此后,梁思永先生将这类遗存称为“龙山文化” [2]。山东龙山文化其分布以山东地区为主。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续是岳石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当公元前2500~前2000年。   1931年梁思永的安阳后岗发掘,发现了著名的“后岗三叠层”,即后岗文化堆积分三层:上层属小屯殷商文化遗存;中层是龙山的黑陶;下层是仰韶彩陶。这三层依次相叠的堆积,明确了仰韶文化早于龙山文化,龙山文化又早于商代的相对文化年代关系。在30年代,归属于龙山文化的遗址不仅有黄河中、下游的,还包括了杭州湾地区,当时根据地区差别,划分为山东沿海、豫北和杭州湾 3个区。又有人提出龙山文化是中国文明的史前期之一,并认为后冈的龙山文化是商文化的直接前驱。   解放后,在河南境内龙山文化遗存又有新的发现。1955年在陕西长安客省庄又发现一种既有河南龙山文化特征又有甘肃齐家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遗存,被定名为客省庄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陕西泾、渭流域。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约前2300~前2000年。1956年在陕县庙底沟遗址的发掘中,找到了仰韶文化发展为龙山文化的过渡期,称“庙底沟二期”。庙底沟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地区,由仰韶文化发展而来,属于中原地区早期阶段的龙山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约前2900~前2800年。1959年在洛阳王湾同样发现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过渡期和地层证据。这样便解决了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的先后继承关系。河南境内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和豫东一带。上承庙底沟二期文化或相当这个时期的遗存,发展为中原地区中国文明初期的青铜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约前2600~前2000年。一般还分为王湾三期、后冈二期和造律台3个类型。   由于在山东、河南和陕西境内发现的龙山文化遗存,文化面貌并不完全相同,因此,50年代后期,有人把龙山文化按地区加以区别,把山东、河南、陕西的龙山文化遗存,分别称为山东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和陕西龙山文化。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在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又发现了一种龙山期遗存,其文化面貌与山东、河南、陕西龙山文化都有所不同,被称作龙山文化的陶寺类型。其以新发现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晋西南地区。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约前2500~前1900年。   黄河中游、长江中下游等地区被命名为各种龙山文化的文化遗存,文化特征和文化系统各不相同,用龙山文化命名是不恰当的。目前这些文化暂多冠省名加以区别,今后通过深入对比研究,有条件的当以代表性的遗址地名单独定名。至于30年代所称的杭州湾区龙山文化,已经另行命名为良渚文化。由于“龙山文化”的名称已被滥用而混淆不清,有的学者将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遗存称为“山东龙山文化”或“典型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距今约5000年至4000年左右,已发现有少量铜器,所以它应是铜石并用时代的文化遗存。   二、龙山文化的分区与分期   龙山文化的分区与分期,由于研究者对该文化不同地区、不同时期遗存的特征把握不一致,他们所划分的地区类型和期别也不一样,有的将其分成前后两期,在此基础上再分为早期的杨家圈、两城、西吴寺和晚期的尹家城、城子崖共五个类型[3];有的划分方案虽与此相近,但把胶莱平原的遗存又细分成北边的姚官庄和南面的尧王城两个类型,并视豫东的造律台一类遗存为龙山文化的另一类型[4],或将鲁西南的青堌堆一类遗存与王油坊、造律台等遗存一并命名为龙山文化的“王油坊类型[5];还有的主张把这一文化分成两城、城子崖、西吴寺、杨家圈、青堌堆五个类型[6];有的甚至把这一文化的整个过程分成前后五期共十八个类型[7];苏秉琦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第二卷则主张分成两城、城子崖、杨家圈和尹家城四个类型。还有的把辽东半岛的同期遗存视为龙山文化的“郭家村类型”[8]。   在定义龙山文化的分期方面,除上述的两期说、五期说外,也有学者主张分为早、中、晚三期[9]。   三、龙山文化的基本特征   龙山文化的基本特征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此时的居民已开始使用了铜器。这一时期的不少遗址都发现了铜器、铜块或与冶铜有关的炼渣,如胶县三里河遗址先后出土的两枚铜锥;长岛县店子遗址龙山文化一灰坑里出土了一块铜片;诸城呈子遗址的龙山遗存中也发现了铜的残片;栖霞杨家圈与日照尧王城两遗址都曾有不少铜渣与龙山遗存并出。但是这个时期的铜器仍然代替不了石器,各种石质工具依然是当时居民大量使用的主要工具。   2陶器以轮制为主。大汶口文化晚期出现的快轮拉坯成型的制陶术在此时又有了发展。这时的陶器器壁厚薄均匀,器形圆整,黑陶和灰陶数量最多,白陶和

橙黄陶占有一定比例,陶色大都较纯净。器表以素面为主,且多打磨光亮,有纹饰的陶器中,常见弦纹、镂孔、压划纹和篮纹,但数量都不太多。主要器类有鸟首形和V字形足的盆形鼎和罐形鼎、袋足鬶、鬳瓦、豆、蛋壳陶杯、单把杯、盆、环足盘、罐、瓮等。   3龙山文化的城址已先后发现了寿光边线王、章丘城子崖、邹平丁公、临淄田旺等多处。这些城址大小不同,小者仅几万平方米,大者达二三十万平方米。城址的大小既与其在聚落群内的等级有关,也与它所属社群实力有关。对于较大的.城址如城子崖龙山城,研究者认为它们与其周边聚落群已具备了“酋帮”或“方国”的性质。   4龙山文化的房屋建筑迄今发现还不多,从现有的零星资料看,这时期房屋平面形状虽以方形和长方形的为主,但似有向多样化发展的趋势。   5龙山文化的居民已经学会了开凿水井。现已发现的水井或作口大底小的圆筒形或呈方口小底的深筒状。   6龙山文化的墓地依然存在着分片埋葬的现象。墓葬仍流行长方形的竖穴土坑,大都是单人的仰卧伸直葬。墓葬间反映出来的贫富分化及墓主社会地位的差别显著。多数墓葬墓坑小,大都仅有很少几件一般性的陶器和石器,甚至无任何随葬品。少数大墓的墓坑面积达20平方米以上,都有二层台结构,葬具有棺有椁,还有放随葬品的边箱,而且随葬品种类和数量都相当多,既有比较多的陶器,其中仅蛋壳陶杯就达五六件,又有精美的玉质礼器和装饰品。四、结语   从龙山文化的发现到现在已经整整八十余年了,八十年多来,一代代的考古工作者上下求索,对龙山文化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发掘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我们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严文明先生在谈到龙山文化的研究时满含深情的说到:“在伟大祖国的科学的春天里,龙山时代的考古研究必将开出美丽的花朵![10]”。今天当我们再次总结龙山文化的考古研究,展望新世纪的研究前景时,我们可以自信地说:“在伟大祖国的科学的春天里,龙山文化的考古研究必将结出美丽的硕果!”。   参考文献:   [1]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城子崖》。   [2]梁思永《龙山文化—中国文明的史前期之一》.《考古学报》第七期。   [3]赵辉《龙山文化的分期和地方类型》,《考古学文化论集》(3).文物出版社1993年版。   [4]栾丰实《海岱龙山文化的分期和类型》,《海岱地区考古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栾丰实《王油坊类型初论》、《青堌堆龙山文化遗存之分析》.均见《海岱地区考古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郑清森:《试论豫东地区的龙山文化及其源流》.《中原文物》1995年第3期。   [6]何德亮《山东龙山文化的类型与分期》,《考古》1996年第4期。   [7]李权生《山东龙山文化之编年与类型》,《史林》第75卷6号,1992年;《论山东龙山文化陶器的分期及地域性》,《考古学集刊》(9),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8]王青《试论山东龙山文化郭家村类型》,《考古》1995年1期。   [9]黎家芳等《典型龙山文化的来源、发展及社会性质初探》,《文物》1979年11期。   [10]严文明《龙山文化和龙山时代》,《文物》1981年6期。

龙山文化之管窥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