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推荐5篇】

时间:2011-07-07 01:24:3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黄颡鱼 篇一

黄颡鱼,又称为黄颡鱼、黄颡鳚、黄颡鱼、黄颡鱼、黄颡鱼等,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它们体侧稍扁,背部略凸,头部小而扁平,口大而斜,眼睛较大,具有明显的金黄色或橙黄色的颔部。黄颡鱼主要栖息在湖泊、河流、水库等淡水环境中,以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植物为食。

黄颡鱼的繁殖期一般在春季,雌鱼会选择适合产卵的水草丛中产卵,雄鱼则会在一旁守护。雄鱼会在鱼卵周围游动,防止其他鱼类捕食卵。孵化后的幼鱼会在水草丛中生长,直到能够独立觅食。

黄颡鱼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其肉质鲜美,富含蛋白质和微量元素,被广泛食用。此外,黄颡鱼也是一种优良的观赏鱼类,其独特的外形和鲜艳的颜色深受人们喜爱。许多人会在家中养殖黄颡鱼,观赏其游动的姿态,享受与自然的亲密接触。

总的来说,黄颡鱼是一种多功能的鱼类,不仅可以作为食物供人们食用,还可以作为观赏鱼养殖。它们在生态系统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保持着水域生态平衡。希望人们在享受黄颡鱼带来的乐趣的同时,也能够保护好这一珍贵的水生资源。

黄颡鱼 篇二

黄颡鱼,一种生活在淡水环境中的鱼类,是我国常见的一种淡水鱼。黄颡鱼的体型较小,一般体长在10-20厘米左右,体侧稍扁,背部略凸,头部小而扁平,口大而斜,眼睛较大,具有明显的金黄色或橙黄色的颔部。这种独特的外形使得黄颡鱼在水中游动时非常美丽动人。

黄颡鱼主要以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植物为食,喜欢栖息在水草丛中,是一种典型的草食性鱼类。在繁殖期间,雌鱼会选择适合产卵的水草丛中产卵,雄鱼则会在一旁守护,保护鱼卵不受捕食的威胁。孵化后的幼鱼会在水草丛中生长,直到能够独立觅食。

黄颡鱼的肉质鲜美,富含蛋白质和微量元素,是一种优质的食用鱼类。在我国的一些地区,黄颡鱼被广泛食用,深受人们喜爱。此外,黄颡鱼也是一种优良的观赏鱼类,其独特的外形和鲜艳的颜色深受人们喜爱,许多人会在家中养殖黄颡鱼,观赏其游动的姿态,享受与自然的亲密接触。

总的来说,黄颡鱼是一种多功能的鱼类,不仅可以作为食物供人们食用,还可以作为观赏鱼养殖。它们在生态系统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保持着水域生态平衡。希望人们能够珍惜这一珍贵的水生资源,共同保护好黄颡鱼的生存环境,让它们在自然界中继续繁衍生息。

黄颡鱼 篇三

黄颡鱼 篇四

黄颡鱼 篇五

形目,鲿科,黄颡鱼属。又名黄丫头、翁公鱼、钢针、戈艾、吱戈艾、黄刺公、疙阿、疙阿丁、黄腊丁、嘎牙子、昂刺鱼、黄鳍鱼、黄刺骨、黄牙鲠、王牙、黄嘎牙,刺疙疤鱼,刺黄股,广布于中国东部各太平洋水系。在静水或缓流的浅滩生活,昼伏夜出。体长123-143mm,杂食,主食底栖脊椎动物,食物多为小鱼、水生昆虫等小型水生动物。4-5月产卵,亲鱼有掘坑筑巢和保护后代的习性。在生殖时期,雄鱼有筑巢习性。

目录 外形特征习性分类分布范围收缩展开 外形特征 黄颡体长,腹面平,体后半部稍侧扁,头大且扁平。吻圆钝,口裂大,下位,上颌稍长于下颌,上下颌均具绒毛状细齿。眼小,侧位,眼间隔稍隆起。须4对,鼻须达眼后缘,上颌须最长,伸达胸鳍基部之后。颌须2对,外侧一对较内侧一对为长。体背部黑褐色,体侧黄色,并有3块断续的黑色条纹,腹部淡黄色,各鳍灰黑色。背鳍条6~7,臀鳍条19~23,鳃耙外侧14~16,脊椎骨36~38。背鳍不分支鳍条为硬刺,后缘有锯齿,背鳍起点至吻端较小于至尾鳍基部的距离。胸鳍硬刺较发达,且前后缘均有锯齿,前缘具30~45枚细锯齿,后缘具7~17枚粗锯齿。胸鳍较短,这也是和鲶鱼不同的一个地方。胸鳍略呈扇形,末端近腹鳍。脂鳍较臀鳍短,末端游离,起点约与臀鳍相对。进食较凶猛。公母颜色有很大差异,深黄色的黄颡鱼头上刺有微毒。

习性 黄颡鱼食性是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觅食活动一般在夜间进行,食物包括小鱼、虾、各种陆生和水生昆虫(特别是摇蚊幼虫)、小型软体动物和其它水生无脊椎动物。有时也捕食小型鱼类。其食性随环境和季节变化而有所差异。在春夏季节常吞食其它鱼的鱼卵,到了寒冷季节,食物中小鱼较多,而底栖动物渐渐减少。规格不同的黄颡鱼食性也有所不同,体长2~4cm,主要摄食桡足类和枝角类。体长5~8cm的'个体,主要摄食浮游动物以及水生昆虫;超过8cm以上个体,摄食软体动物(特别喜食蚯蚓)和小型鱼类等。 黄颡鱼多在静水或江河缓流中活动,营底栖生活。白天栖息于湖水底层,夜间则游到水上层觅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所以在不良环境条件下也能生活。幼鱼多在江湖的沿岸觅食。 该鱼属温水性鱼类。生存温度0~38℃。最佳生长温度25~28℃,pH值范围6.0~9.0,最适pH值为7.0~8.4。耐低氧能力一般。水中溶氧在3mg/L以上时生长正常,低于2mg/L时出现浮头,低于1mg/L时会窒息死亡。

分类 黄颡鱼的分类黄颡鱼的种类较多,有瓦氏黄颡鱼、岔尾黄颡鱼、盎塘黄颡鱼、中间黄颡鱼、细黄颡鱼、江黄颡鱼、光泽黄颡鱼等。 岔尾黄颡鱼 吻短,须4对;上颌须长,末端超过胸鳍中部。体无鳞。背鳍硬刺后缘具锯齿。胸鳍刺与背鳍刺等长,前、后缘均有锯齿。脂鳍短。臀鳍条21~23。尾鳍深分叉。鼻须全为黑色。”为江河、湖泊中常见鱼类,尤以中、下游湖泊为多。营底栖生活。食昆虫、小虾、螺蛳和小鱼等。个体不大,分布于长江水系。 江黄颡鱼 (硬角黄腊丁、江颡) 头顶覆盖薄皮。须4对,上颌须末端超过胸鳍基部。体无鳞。背鳍刺比胸鳍刺长,后缘具锯齿。胸鳍刺前缘光滑,后缘也有锯齿。腹鳍末端达臀鳍。脂鳍基部稍短于臀鳍基部。臀鳍条21~25。为底层鱼类。江河、湖泊中均能生活,尤以江河为多。主食昆虫幼虫及小虾。最大个体2市斤左右。分布于长江和珠江水系。 光泽黄颡鱼 (尖嘴黄颡、油黄姑) 吻短、稍尖。须4对,上颌须稍短,末端不达胸鳍基部。背鳍刺较胸鳍刺为长,后缘锯齿细弱,胸鳍刺前缘光滑,后缘带锯齿。腹鳍末端能达到臀鳍起点。脂鳍基部短于臀鳍基部,臀鳍条22~25。尾鳍深分叉。江湖中、下层生活。食水生昆虫和小虾。4~5月在近岸浅水区产卵。生殖时,雄鱼在水底掘成锅底形圆穴,上面覆盖水草,雌鱼产卵于穴中,雄鱼守候穴旁保护鱼卵发育。个体不大,常见体长为80~140毫米。分布于长江水系。 瓦氏黄颡鱼 (硬角黄腊丁、江颡、郎丝、肥坨黄颡鱼、牛尾子、齐口头、角角鱼、嘎呀子) 在分类学上属于鱼鲶形目,鲿科鱼类,在中国长江、珠江、黑龙江流域的江河、与长江相通的湖泊等水域中均有分布,均能形成自然种群,瓦氏黄颡鱼是中国江河流域水体中重要的野生经济型鱼类。瓦氏黄颡鱼喜栖息于江河缓流江段及江河相通湖泊水体,底栖生活,其肉质细嫩肉、味道鲜美、无肌间刺、营养丰富,极受消费者欢迎。瓦氏黄颡鱼比黄颡鱼大的多,最大个体可达1kg以上。

分布范围 分布长江、黄河、珠江及黑龙江等流域。

黄颡鱼【推荐5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