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出口商品BEC分类结构的国际比较分析(推荐3篇)

时间:2011-06-06 06:34:3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中国进出口商品BEC分类结构的国际比较分析 篇一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之一,其进出口商品的分类结构对于了解国际贸易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中国进出口商品BEC分类结构进行国际比较分析,探讨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影响。

首先,中国进出口商品BEC分类结构与其他主要贸易国家相比存在一定的特点。中国的出口商品主要集中在电子产品、纺织品、机械设备等领域,而进口商品则以原材料和能源类产品为主。这与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和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密切相关,也反映了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角色。

其次,中国进出口商品BEC分类结构在国际比较中展现出一定的竞争优势。中国的制造业规模庞大,生产成本相对较低,这使得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拥有一定的价格竞争力。同时,中国在一些领域拥有先进的技术和研发能力,能够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这也为中国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一席之地提供了有力支撑。

再次,中国进出口商品BEC分类结构的国际比较也凸显出一些问题和挑战。中国的出口商品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存在着一定的产业结构单一性和依赖性,这使得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同时,中国的进口商品主要集中在原材料和能源领域,对外部资源供给的依赖较大,也面临着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冲击。

综上所述,中国进出口商品BEC分类结构的国际比较分析既展现了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和竞争力,也揭示了中国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的挑战和困境。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和国际贸易环境的不断演变,中国需要不断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以应对国际市场的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

中国进出口商品BEC分类结构的国际比较分析 篇二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进出口商品BEC分类结构在国际比较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国际市场需求、国际竞争格局和国际贸易政策等方面对中国进出口商品BEC分类结构进行分析,探讨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影响。

首先,中国进出口商品BEC分类结构在国际市场需求方面展现出一定的优势。中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庞大的市场规模,这使得中国在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消费升级,中国对高附加值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为中国进口商品BEC分类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其次,中国进出口商品BEC分类结构在国际竞争格局中展现出一定的特点。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之一,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着来自各国竞争对手的竞争压力。中国需要通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加强品牌建设等措施,提升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实现持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再次,中国进出口商品BEC分类结构在国际贸易政策方面也面临一些挑战。随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贸易摩擦加剧,中国在国际贸易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贸易壁垒和挑战。中国需要通过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制定、加强与各国的经贸合作等方式,推动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维护自身的贸易权益和利益。

综上所述,中国进出口商品BEC分类结构的国际比较分析既揭示了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和竞争力,也凸显了中国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的挑战和困境。中国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产业结构和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应对国际贸易的挑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发展。

中国进出口商品BEC分类结构的国际比较分析 篇三

中国进出口商品BEC分类结构的国际比较分析

中国宏观经济和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是国内外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国内金融领域考虑,利率政策和人民币汇率政策在多方面均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中国的经济总量指标在整体上都有较好的表现,但是随着中国入世时间越长,“入世红利”时期将逐步成为过去。因此,为了对未来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各项指标有清晰的认知与把握,有必要对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进行分析,以挖掘其在发展中积累的问题。

一、进出口商品BEC分类国际比较的必要性

针对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分析,一般多从生产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出口产品或进口产品的附加值。通过对初级产品、加工制成品等所占比重的变化,分析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的发展路径。本文通过利用联合国按经济大类(BEC)分类数据,从需求角度探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藉以结合中国的经济结构,分析中国经济未来发展中在需求方面的瓶颈现象。

根据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中国2011年制成品出口占比为94.7%,而欧盟27国仅为85.2%,韩国为87.8%,日本为96%,印度为67.9%,美国为77.4%。很显然,中国的出口产业出现过度工业化现象。日本比重高于中国,但其国内土地资源以及矿产、农产品资源等比较稀缺,从而导致其大力发展制造业,因此日本96%的制成品出口比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中国紧随其后的94.7%则显示了中国工业发展所表现出的经济结构失衡。

中国经济当前和未来发展的核心问题不在于供给,而在于需求。根据联合国按经济大类(BEC)分类,中国在进出口商品结构方面失衡严重。BEC分类方法可以将按标准国际贸易分类编纂的数据转换为按国民核算体系框架中重要最终用途类型分类的数据。BEC分类数据基本符合国民核算体系的三大基本货物类别:资本货物、中间货物和消费品。

二、出口结构对比

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而言,中国的消费品出口比重仍处于高位,尽管2011年相比2001年有大幅下降,但基本仍处于世界主要贸易国家中的最高水平(表1)。

中国的中间物品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以及主要国家,2011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将近14个百分点,世界主要贸易国家基本都在50%以上;中国的资本品水平明显处于高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将近14个百分点,世界主要贸易国家基本都在25%以内(表2),这表明中国贸易行业的主要优势在于制成品,既可满足工业的最终应用,也可满足消费者个人的需求。这样的特征也正是中国加工贸易发达的明显反映,即中国主要作为加工贸易产品的下游组装基地,完成最终成品的出口,依靠仍是以劳动力密集型的简单加工组装业务。这也体现出中国在中间产品生产上的劣势,缺乏尖端中间产品生产和研发的基础能力,不利于提高中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三、进口结构对比

在BEC三类货物进口方面,中国的表现仍然有鹤立鸡群之感,与普遍经验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多年来,中国进口的消费品比重一直在3.5%左右徘徊(表3),即使考虑第51和321两类中所包含的消费品,消费品综合比重仍然在6%左右,远低于世界年均17%的水平,在主要贸易国家中,仅比印度略高。在中间货物进口方面,中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约20个百分点,与部分发展中贸易大国有相似之处。在资本品进口方面,中国与世界平均水平

接近。

进口消费品比例严重偏低,可从三方面来解释:其一,这与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品出口国相对应,即中国作为世界上消费品最大的出口国,其自身的生产能力亦满足了中国近乎全部的消费品需求;其二,中国在生产资本、劳动力密集型商品方面具有极强的生产优势,同时中国中低端消费品市场广阔,中国某些进口消费品被在华外资生产的消费品所替代;其三,中国国内消费者购买力较低,也是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一种反映,国外较高质量水平的消费品无法为国内较大范围的消费者所购买。

从中国消费品进口来源地看,主要为欧洲五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荷兰),美国,日本和韩国,其占比分别为18.57%,11.00%,8.58%和5.78%,合计43.95%,同时欧洲五国,美国和日本亦是中国消费品出口最大的三个目的地,其占比分别为15.24%,22.47%和10.76%。很显然,中国与三地区之间开展的消费品产业内贸易,其产品必然存在着质量上和价格上的差异。因此从目前来看,中国只有极少消费者能从进口消费品中获得福利的改善,而绝大部分的消费者尚无消费能力,因此从该结构中可以看到中国采取提高劳动力工资水平和社会福利等措施的迫切性。

四、在华外资企业与贸易结构失衡的分析

从上述中国BEC分类对比数据中可以看到中国作为世界消费品供应大国的角色,也可以发现中国作为世界中间品深加工工厂的地位。从中国进出口贸易经营主体来看,外资企业在其中扮演着异常重要的角色。自中国入世以来,整体上外资企业参与的进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最高值将近中国进出口总额的60%,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之后外资企业参与贸易比重有较大幅度下降,但仍在54%左右(表7)。这表明中国在出口中所表现出的产业竞争优势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外资优势与中国本土优势的`合力,而非中国本土固有的国际产业竞争优势。

2010年和2011年两年,中国外资制造业企业的出口交货值分别占当年外资制造业总产值的29.92%和30.04%,若考虑在华外资企业作为出口企业的中间产品供应企业,则与出口生产有关的外资企业生产比重会更大。江苏、广东、浙江、山东、福建以及上海等五省一市是我国外商直接投资最集中的地区,2011年六省市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的82.37%,外资工业企业总产值占全国的71.35%。六省市的外商直接投资整体上进入制造业的比例为5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7个百分点,而全国95.27%的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进入六省市,承担着全国40%左右的出口额。

由此可见,中国制造业外企投资主要在六省市,且具有极高的出口倾向,因此可以简单得出这样一个推论:出口导向型外资与市场导向型外资企业在中国并没有一个较为清晰的分界线,在六省市中有较高比例的外资制造业企业同时兼顾海内外两个市场,只有相对较小比例的企业完全专注于国内市场。这反映出中国经济发展对国外需求的严重依赖,以及国内消费发展存在较强的滞后色彩。   五、应对结构失衡的建议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年度外资流入金额自1991年以来一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2012年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居世界首位,进口额以及经济总量均居世界第二位,国际经济影响力日益彰显。但从上述国民经济结构以及外资流向产业结构来看,中国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完全偏离了世界平均水平应有的合理性结构,也体现出中国内在经济发展路径脱离世界平行经验的约束,在本质上体现出不可复制的经济发展模式。

一般而言,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来自于中国的人口数量;其一体现为庞大的消费规模;其二体现为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供给。从外向型经济发展要素来看,人口因素的两种特征均成为中国国际比较优势的重要来源。消费规模庞大,对于引进外资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劳动力市场的繁荣,对于国际生产基地的建设必不可缺。但是,自入世以来,中国经济更多的依赖于人口作为劳动力因素的特征,而人口作为消费者的重要特征被忽略,这不仅仅体现在GDP结构中,在对外贸易结构中,独特的进出口贸易结构体现出中国作为世界榜样但难以学习的尴尬之境。面对中国经济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必须从四个方面来解决或应对。

(一)从国内物价与人民币汇率的逆反走势考虑

金融危机爆发四年以来,中国以及世界的经济发展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国内货币M2供给量增长迅速,加剧了国内物价水平的不断攀升,工人名义工资收入改善,受汇率机制传导,以美元衡量的中国工资水平出现更大幅度的上调,事实上以国内购买力衡量的工资水平出现下降,这扼杀了中国国内的消费能力,不仅不能享受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进口商品降价收益,甚至还因出口涨价降低了工厂的国际竞争能力,增加了失业风险。人民币国内购买力下降,与其国际购买力上升并存的现象形成了对普通收入群体的福利剥夺,对高收入群体的福利补偿,这种“劫贫济富”的货币与汇率政策机制不利于中国中产阶层的发展,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未来必须稳定中国的货币政策,保持国内物价水平稳定。

(二)从中国“入世红利”耗尽角度考虑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经十一年,目前中国对外资企业在华发展的政策,以及对外贸易政策等基本均以2001年中国入世之时的承诺为基础。尽管中国在部分领域存在着自主性自由化,但整体上,中国对外资、外贸的政策相对于入世时的承诺并没有更大程度的开放。由于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以来的第一轮多边回合“多哈发展议程”久拖未决,已经严重影响了世界贸易和投资领域的进一步自由化,作为世界上的开放大国和经济大国,为了使得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能够在新的开放环境中解决,无论在“多哈回合”框架之中或在其外,中国必须采取更加自由开放的对外经济政策,将更多的领域尤其是服务业对外资开放,激活国内服务业,并将更多的级差关税水平降低,提高国内消费者的商品福利水平,用新的“开放红利”代替已经褪色的“入世红利”。

(三)从国际竞争角度考虑。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吸引外资,鼓励本国海外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回国投资发展。这种国家间的政策竞争,需要中国积极考虑并应对,因而政府应改善企业发展的环境,减少对企业经营的审批权和干预权;在税收上,应逐步进行税收体制改革,设定合理税制结构,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实现税收收入整体增长的政企双赢局面。根据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一个国家的国家竞争优势由该国企业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来体现。因此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应以鼓励企业自由竞争为出发点,通过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放开企业经营的不必要限制,提升本国企业的国内竞争力,进而提升其国际竞争力。

(四)从国家经济安全角度来考虑

中国入世以来多项经济指标表现优异,但内在的严重失衡预示了未来的风险。中国的指标与世界各种类型的国家相比均表现除了极大的差异性,无法借鉴其他国家的发展规律,这样的发展模式是否可持续,是否会危及未来国家的经济安全,这样的问题必须得到回答。国家经济安全在短期内指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在长期内应体现为经济发展的国民福利增长性。很显然,中国过去以及当前的经济与外贸发展路径只是在短期内保持了稳定性,但如何实现长期的国民福利增长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未来的政策制定中,必须加强对工人权益的保障,提高政府的社会福利投入,并从城市到农村不断扩大社会福利覆盖范围。

注释:

① 统计年鉴中的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以及水电气的生产;而UNCTAD世界投资报告以及WTO有关规定均将建筑业和水电气的生产和供应作为服务业统计归类。鉴于中国作为WTO成员方,其在相关产业开放中严格按照WTO的相关规定执行其承诺,因此本文为了规范统计口径,采用UNCTAD和WTO规定,即将国民经济部门区分为初级产业(Primary ),采矿业归入其中,其次为制造业(Manufacturing),第三为服务业(Services),建筑业以及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归入其中。

中国进出口商品BEC分类结构的国际比较分析(推荐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