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企“出走”是蔡当局伤了台商的“心” 篇一
近年来,台湾的政治风云变幻莫测,特别是蔡英文当局上台以来,对待大陆的政策态度一再强硬。这种针对大陆的敌意态度不仅伤害了两岸关系,也让众多台商感到不安和无奈。可以说,台企“出走”正是蔡当局伤了台商的“心”的缩影。
自从蔡英文上台后,她一直秉持着所谓“维护台湾主权”的理念,采取一系列针对大陆的政策措施。这种政策导致了两岸关系的恶化,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台商的经营环境。许多台企纷纷选择“出走”到大陆等地,寻找更加稳定和有利的发展机会。
台企“出走”不仅是为了规避蔡当局的政策风险,更是出于对未来的担忧和困惑。在大陆,台商可以享受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和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有更多的机会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相比之下,蔡当局的政策往往让台商感到束手无策,甚至无法为自己的企业找到一个稳定的营销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台企“出走”也是蔡当局治理不善的体现。蔡英文政府在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方面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许多政策措施都缺乏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导致了台商的流失和投资热情的下降。如果蔡当局不能及时调整政策,改善台商的发展环境,台企“出走”的现象只会愈演愈烈。
综上所述,台企“出走”是蔡当局伤了台商的“心”的明证。蔡英文政府应该认真反思自身的政策,重新审视两岸关系,为台商创造更加稳定和有利的经营环境,让台商在两岸关系的大潮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
台企“出走”是蔡当局伤了台商的“心” 篇二
随着蔡英文当局上台以来对大陆政策的强硬态度,越来越多的台企选择“出走”,寻找更加宽松和有利的经营环境。这种现象不仅说明了蔡当局对台商的伤害,也凸显了台商对未来的担忧和迫切需要改变的态度。
台企“出走”背后,是蔡英文当局对两岸关系的误判和不当处理。蔡当局一直倡导所谓的“维护台湾主权”,在一些重大的国际活动中排斥大陆,这种做法不仅加剧了两岸紧张局势,也让台商在大陆的发展受到了限制。相比之下,大陆政府一直奉行的“两岸一家亲”政策,为台商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优惠政策,吸引了不少台企“出走”。
此外,台企“出走”也是对蔡当局经济政策的不满。蔡英文政府在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方面的表现并不尽人意,一些政策措施缺乏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让台商感到无法在台湾找到一个稳定和有利的经营环境。相比之下,大陆的市场规模和政策环境更加广阔和优越,让台商找到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综上所述,台企“出走”是蔡当局伤了台商的“心”的缩影。蔡英文政府应该反思自身的政策,重新审视两岸关系,为台商提供更加宽松和有利的经营环境,让台商在两岸关系的大潮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只有如此,台商才能真正感受到蔡当局的诚意和关怀,为台湾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台企“出走”是蔡当局伤了台商的“心” 篇三
台企“出走”是蔡当局伤了台商的“心”
据台媒报道,分析台商大陆投资统计数据可以发现,两岸经贸关系出现结构性变化。台湾《旺报》今日发表社论指出,台商赴陆投资趋势的转变,对照大陆近年促进消费、提振内需、拉高服务业比重政策取向,非常合理。以消费及服务业为主的内需市场趋势与商机,正快速吸引资金投入,当然包括台商族群在内。推进经济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大陆经济改革政策重中之重,面对整个产业生态的转变,台商也正积极因应并寻求自身在大陆的定位。社论摘编如下:分析台商大陆投资统计数据可以发现,两岸经贸关系出现结构性变化。今年前5个月,台商赴大陆投资件数激增,年增率达120%,金额却大幅下降,减少比重接近25%。就产业别而言,制造业件数成长43%、金额衰退22%,服务业最大宗的批发零售业,件数成长273%、金额也成长108%。统计数据反映了两个现实,一是大企业投资减少、中小企业或个人投资增加,尤其小规模服务业大幅增加;二是台湾流向大陆资金减少,人力资源可能增加。台商赴陆投资趋势的转变,对照大陆近年促进消费、提振内需、拉高服务业比重政策取向,非常合理。以消费及服务业为主的内需市场趋势与商机,正快速吸引资金投入,当然包括台商族群在内。日前台湾阿里研究院与BCG集团联合发布《中国消费新趋势报告》就指出,大陆消费市场在上层中产及富裕阶层消费者、新时代消费者及网络购物等3大新兴力量拉动下,5年后将扩大至6.1兆美元,是稳居全球消费第2大市场日本的两倍之多。推进经济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大陆经济改革政策重中之重,面对整个产业生态的转变,台商也正积极因应并寻求自身在大陆的定位。相对财团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及个人经营其实更需要政府的援助,但两岸官方关系陷入急冻,台当局无力给予台商支持。台当局不但无力协助台商,不久前“双城论坛”炒得火热,陆委会还出来灭火,指责大陆剥夺台湾国际生存空间,“两岸一家亲”背离两岸现状,似乎有意借由升高两岸紧张,来抑制民间与大陆热络的交流与活动。这种在背后泼冷水、扯后腿的行为,看在台商眼里,还会觉得这是自己的台当局吗?台当局存在的意义,是为了创造民众的幸福,应该协助企业发展,而不是打压企业。可惜,在现今两岸政策上,我们完全看不到这样的善意,到大陆求发展的台湾人,只能自求多福。大陆经济转型可能存在若干隐忧,但内需市场正在加速起飞。自2012年开始迈入“新常态”经济以来,5年的平均经济成长率虽滑落至7.3%,但代表消费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却始终维持两位数成长,更不用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升,2016年甚至来到64.6%,创下近15年来的新高。台商已看到这样的趋势,加紧投入与卡位,台当局却故意视而不见,宁愿加大力道推动“新南向”,也不愿思考如何解决两岸当前僵局,让为数众多的台商(尤其是服务业)获得援助。只能说,对台湾主政者而言,政治凌驾经济之上。这样的执政心态,其实也暴露出一个严重的隐忧。当企业对执政者开始投下不信任票,出走就是必然的结果。近来鸿海与台塑选择前进美国设厂投资,就是鲜明例证。台面上看来好像是受到特朗普“美国优先”政策威逼利诱,实际上还是台湾投资环境恶化,主政者意识形态作祟,不愿协助企业解决岛内投资纷争,才会选择出走风波。郭台铭甚至说出重话,未来没有必要,将不再回台湾投资。试问,当以服务业为主的小企业选择投入大陆怀抱,而高获利的大企业选择美国市场,台湾还剩下什么?20多年前台资企业纷纷西进大陆,是依靠半导体及石化产业积极扩厂,弥补了流失的生产线力与工作机会,舒缓了产业空洞化危机,经济才能维持一定的繁荣。如今这两大支柱产业也选择出走,台当局极力扶植新创与创新企业,却仍处于嗷嗷待哺状态,能够撑起另一片天吗?值得主政者深思。何谓商人本质?利之所趋、势之所趋。对于商机与市场趋势,民间的嗅觉往往比台当局来得敏锐。自1980年代末期两岸关系开始解禁之后,伴随大陆经济飞快成长,台商也大举前赴大陆投资,即使历经戒急用忍与积极管理、有效开放的冷和时期,趋势从未改变,2011年达到131亿美元的历史高峰。台商赴大陆投资出于商人本能,考虑的是市场趋势与商机,政治因素并不是关键的主导因素。这段经验对照今天中小企业与个人营商也纷纷西进,蔡当局还看不出对台湾可能的长期冲击,不去寻求对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