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文化 篇一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史前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代表,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7000年。位于今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因此得名。这一文化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史前文化和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河姆渡文化的遗址发现于20世纪初,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揭示了当时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等工具和器物,显示出当时人类已具有较高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水平。此外,还发现了大量的人类骨骼和墓葬,可以推断出当时人类的社会组织形式和宗教信仰。
河姆渡文化的陶器制作技术尤为突出,其精美的陶器在中国史前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些陶器多为灰陶或黑陶,器形多样,装饰精美,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此外,河姆渡文化还有发达的农业和渔猎技术,人们在当时已经开始了定居生活,实现了对自然的初步征服。
总的来说,河姆渡文化代表了中国史前文化的一种典型形态,展示了古代人类在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的丰富经验和创造力。对于了解中国史前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河姆渡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河姆渡文化 篇二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史前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和发展轨迹引人注目。在当今社会,人们对河姆渡文化的研究兴趣愈发浓厚,试图从中挖掘出更多有关古代社会和人类发展的线索。
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古代社会的窗口。通过对遗址中出土的工具、器物、人类骨骼等的考察,我们可以勾勒出当时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河姆渡文化的陶器制作技术尤为出色,显示出当时人类已经有了相当高的生产水平和文化品味。这些发现让我们更加了解古代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河姆渡文化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古代社会发展演变的案例。从狩猎采集时代向农业定居时代的转变,展示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河姆渡文化中的人类骨骼和墓葬也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生死的思考和宗教信仰。这些都为我们解读古代社会的面貌和人类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综上所述,河姆渡文化是中国史前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和历史价值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河姆渡文化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发展轨迹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演变,为我们认识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根基提供了有益启示。
河姆渡文化 篇三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第一次发现于(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经科学的方法进行测定,它的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它是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氏族村落遗址,反映了约7000年前长江下游流域氏族的情况。
目录 简介特征现存遗址文化遗产收缩展开 简介 该文化最早在1973年被发现,在1973-74和1977-78年两次对河姆渡遗址作发掘并有资料。黑陶是河姆渡陶器的一大特色。在建筑方面,遗址中发现大量干阑式建筑的遗迹。 河姆渡文化的骨器制作比较进步,有耜、鱼镖、镞、哨、匕、锥、锯形器等器物,精心磨制而成,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花纹或双头连体鸟纹图案,就像是精美绝伦的实用工艺品。在众多的出土文物中,最重要的是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稻作文
化遗址。它的发现,不但改变了中国栽培水稻从印度引进的传统传说,许多考古学者还依此认为河姆渡可能是中国乃至世界稻作文化的最早发源地。
特征 河姆渡文化的农具,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大量使用耒耜。河姆渡文化的建筑形式主要是栽桩架板高于地 面的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是中国长江以南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重要 建筑形式之一,目前河姆渡发现是为最早。它与北方地区同时期的半地穴房屋有着明显差别,成为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因此,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同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渊薮。它是代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趋势的另一条主线,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并不相同。 贯穿中华大地六千公里的亚洲第一大河“长江”,尽管总长超过了黄河,但长江流域诞生的古代文明以前并不为人所知,这是因为人们一直认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归根到底还是黄河流域,只有黄河文明才是历史的主流,但是在长江下游一带却不断出现令人振奋的发现。首先,是和半坡遗址处于同一时代的河姆渡遗址的发现。稻穗纹陶盆上印有稻穗的图案,弯弯的稻穗图案使人想象到,河姆渡时期的人们已经开始了水稻的栽培。1987年的发掘中从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稻壳,据发掘报告说总量达到150吨之多,在已经碳化的'稻壳中可以看到稻米,分析的结果确认这是七千前的稻米。水稻的栽培,使社会上大量的余粮屯积成为可能,随之而来的是贫富差别的出现。文化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河姆渡文化的社会经济是以稻作农业为主,兼营畜牧、采集和渔猎。在遗址中普遍发现有稻谷、谷壳、稻杆、稻叶等遗存。 遗址中还出土有许多动植物遗存,如:橡子、菱角、桃子、酸枣、葫芦、薏仁米和菌米与藻类植物遗存。 河姆渡文化时期人们的居住地已形成大小各异的村落。在村落遗址中有许多房屋建筑基址。但由于该地是属于河岸沼泽区,所以房屋的建筑形式和结构与中原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发现的史前房屋有着明显的不同。 生活用器,以陶器为主,并有少量木器。河姆渡文化是长江下游以南的一种较早的新石器时代。
现存遗址 河姆渡遗址鲻山遗址 鲞架山遗址 慈湖遗址 小东门遗址 傅家山遗址 名山后遗址 塔山遗址 田螺山遗址 白泉遗址 灵山遗址 河姆渡文化是分布于中国浙江杭州湾南岸平原地区至舟山群岛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其年代大约在西元前4000年到5000年之前,因以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遗址发掘最早,故称作河姆渡文化。 在建筑方面,遗址中发现大量干栏式建筑的遗迹,牲畜。 在人工制品上,石器数量较少,主要是斧等打猎工具,亦有较也有装饰品。多的是木器和骨器,其中发现中国最早的木制饰品“木雕鱼”,其他包括木柄骨制的耕田用具耜、和刀铲等切割器具,亦有大量纺织工具。在河姆渡并出土了中国境内所发现最早的漆器,其陶器制作有一定的水平,估计最高烧成温度达1000摄氏度。
文化遗产 河姆渡文化的陶器,以夹炭黑陶为主,少量夹砂、泥质灰陶,均为手制,烧成温度800-930℃。器型有釜、罐、杯、盘、钵、盆、缸、盂、灶、器盖、支座等。器表常有绳纹、刻划纹。有一些彩绘陶,绘以咖啡色、黑褐色的变体植物纹。 河姆渡文化是分布在长江流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因遗址首先于1976年在浙江省余姚县的河姆渡被发现而得命名。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前3300年。河姆渡文化分早、晚期。早期为约公元前5000~前4000年。晚期为约公元前4000~前3300年。河姆渡文化发展的时间介於裴李冈、磁山文化及半坡文化之间,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波(绍兴)平原,并越海东达舟山岛,分布以长江流域为主,环境与华北不同,所以观察河姆渡遗址立体造景,可发现自然景观与裴李岗、磁山及半坡文化有相当大的差异。
自然环境
河姆渡遗址位於长江下游地区,河湖泥沙沉积土壤肥沃,为原始农业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遗址附近水源丰富,适合需要水的稻作生长,普遍都发现稻谷、稻壳、稻杆、稻叶的遗存,是中国水稻栽培起源的最佳例证,也是目前世界稻作史上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稻记录。当地降水多,气温高,应属常绿阔叶林和亚热带落叶阔叶林,森林有水鹿、野猪、牛等动物。河姆渡出土的大量野生动物遗骸,以鹿科动物最多,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农具“骨耜”即采用鹿、水牛的肩胛骨加工制成。密布如织的沼泽,又为水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也为发展渔猎、饲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遗址中所发现的柄叶连体木桨,证明已有舟楫之便,除用于交通外,可能也在渔猎活动中乘用。杆栏式的房屋也反映出为适应南方高温潮湿的生活环境。自然环境的不同,使河姆渡文化与华北黄河流域文化有所差别。河姆渡文化遗址周边山水
住屋特质
据地理勘测,河姆渡建筑遗址附近有一座小山,东北面当时是一片湖泊,这样的地理位置
最适合干阑式建筑型式。干阑式住屋有许多特色,使居民能临水而居。地板在地面上通风凉快,可防潮防溼,也可防止大雨过后的氾滥,及不卫生的蒸气和低飞的昆虫聚集。残馀弃物可从地板空隙掷出,随水漂流;在陆上的杆栏建筑掷出物可成犬猪的饲料,地面上又可燃起熏出浓烟的火以防蚊虫。如建筑在地形崎岖之地,还可减免填土、挖掘;又因居高临下,也可防敌人袭击。 河姆渡遗址出土许多桩柱、立柱、梁、板等建筑木构件,构件上有加工成的榫、卯(孔)、企口、销钉等,显示当时木作技术的杰出。柱子两端凸出的小方形称为榫、柱上凿出可将榫插入的孔为卯。遗址中所发现的两种木构衔接法,令人惊叹不已,至今仍为木工工艺所沿用。一是企口板,企口可将两块木板拼接在一起而不露缝隙,遗址中发现的企口板两侧各有一道企口,可与另一块侧边削薄的木板相接,如今我们的木质地板还是用这方法拼接。另一是销钉孔,带销钉孔的榫和梁柱的卯垂直相交,用销钉栓住,榫头就不会从卯口脱出了。河姆渡遗址的建筑技术,可说已为中国木结构建筑打下了基础。
编结纺织
河姆渡出土的纺轮、两端削有缺口的卷布棍、梭形器和机刀等,据推测这些可能属於原始织布机附件,显示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由手工编织发明了原始的机械。
原始音乐
河姆渡出土相当多的骨哨,是一种乐器,也是一种狩猎时模拟动物声音的狩猎工具。浙江杭州市还能看见一种用小竹管做成,发出鸟鸣声的竹哨,显然是河姆渡骨哨的遗存。陶埙也是河姆渡的出土遗物,埙身呈鸭蛋形、中空,一端有一小吹孔,也是中国一种古老的乐器,市面上观光区兜售的陶笛与此相似,只是河姆渡的陶埙只有吹孔而无音孔,可见它的原始。河姆渡遗址充分显示出南方长江流域在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发展不亚於华北的文化,这可证明中国文化其实是多元发展,各有特色的!
经济和宗教生活
酒器的出现显示农业收获较前丰富,才有馀粮酿酒。河南龙山文化中,还流行以猪、牛、羊、鹿的肩胛骨为材料制成卜骨,将卜骨加以烧灼,观察兆文以解释吉凶。占卜显示此时已有某种程度的信仰。另外在龙山的两座窖穴里还发现了炼铜用的坩锅残片,说明当时已能铸造铜器。一般认为河南龙山文化处於原始农业社会解体阶段,最终发展为中国文明初期的青铜文化。
刘军所著图书
河姆渡文化 篇四
目录 简介内容简介目录: 前言 简介 书名:《河姆渡文化》 定价: ¥28.00元 金桥价:¥26.60元 节省:¥1.40元 出版/发行时间: 2006-07-01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丛书名: 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作者: 刘军 ISBN: 7-5010-1920-7 开本: 32开 页数: 192
内容简介 随着耜耕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发展,河姆渡先民的生活状况得到了改变。但是,尽管耜耕农业和家畜业为河姆渡先民增加了产品,仍然还要靠渔猎和采集作为经济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 河姆渡遗址出土动物遗骸数量巨大,其中仅能鉴别属、种者达六十一个门类,还有许多骨骸是不知其名的。如果把这些已知的和未知的加在一起,其数量肯定居国内外已发掘的同时期新石器时代遗址之首。这表明河姆渡先民渔猎活动是非常频繁的。 河姆渡遗址北面有广阔的水域,沼泽湖泊为河姆渡先民提供了充足的水生动物资源。南面有深山密林、灌木丛林和茵茵绿草,也为河姆渡先民提供了丰富的陆生动物资源。总之,优越的自然环境为河姆渡先民提供了充足的自然资源。 《尸子?广泽》记载:“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庖栖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渔猎是原始社会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从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有关遗物推测,河姆渡先民利用弹弓发射陶弹丸击落飞鸟,也有的用弓发射骨镞击落飞鸟。河姆渡第一期文化有一种C型Ⅱ式骨镞。圆柱形长锋,锋尖多圆钝。一些研究民族学的学者告知,在一些少数民族中有这样一种习惯,为了猎取有美丽羽毛的鸟,怕伤它的身子,就用类似河姆渡这种箭镞。强弓可以发射箭镞击倒野兽。河姆渡出土了各式各样的箭镞一 千七百件之多,这与河姆渡先民广泛使用弓箭狩猎有密切关系。像鹿一类的动物抵抗力弱且数量多,喜成群结队外出觅食游闲,容易成为河姆渡先民的首选目标。这可以从河姆渡遗址出土大量的鹿类标本中可得到证实。而且鹿类的下颌骨大都十分残缺破损,意味着确实曾被食用。从出土的动物标本来分析,犀、象、虎、熊一类大型动物骨骼标本数量很少,说明这些动物的确凶悍无比,不易捕杀。 ……
目录: 前言 一河姆渡遗址的考古发现 (一)河姆渡遗址的发现 (二)河姆渡文化的确立 (三)江南史前考古的重大突破 二河姆渡文化的初步研究 (一)河姆渡遗址的保存条件 (二)河姆渡遗址的文化内涵 1.丰富的遗迹 2.独具特色的文化遗物 (三)河姆渡遗址大量的动植物遗存 1.动物群 2.植物群 三河姆渡先民的生存环境 四河姆渡先民的经济生活 (一)河姆渡先民发达的耜耕农业 1.栽培稻谷的大量发现 2.农业生产工具 (二)河姆渡先民的家畜饲养业 (三)河姆渡先民的渔猎与采集活动 (四)河姆渡先民的生活习俗 1.生活用具 2.生活情况 (五)河姆渡遗址的建筑 1.建筑遗迹 2.木构建筑技术 3.干栏式建筑的复原推测 (六)河姆渡文化的原始艺术 1.雕刻 2.陶塑 3.彩陶 五河姆渡先民对人类文化的杰出贡献 (一)中国最早的干栏式建筑 (二)中国最早的织机 (三)中国最早的象牙雕刻 (四)中国最早的漆器 (五)中国最早的木构水井 六河姆渡文化研究的发展 (一)河姆渡文化考古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1.考古调查 2.考古发掘 3.分期与年代 4.与周邻原始文化的关系 5.河姆渡后续文化 (二)河姆渡文化的多学科研究 1.考古学文化研究 2.环境考古研究 3.稻作农业研究 4.原始艺术研究 5.原始织机研究 6.干栏式建筑研究 7.其他方面研究 七河姆渡文化前瞻 (一)开展聚落形态研究 (二)加强以稻作农业为主的多学科研究 (三)关注“环太平洋文化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