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心经]亲子教育系列好文(优选3篇)

时间:2013-07-02 02:41:1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育儿心经]亲子教育系列好文 篇一

标题: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五大方法

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素质之一。在亲子教育中,家长们应该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学会自立自强。以下是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五大方法:

第一,给孩子适当的自主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适当的给予他们自主权,让他们学会做出决策和承担责任。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做一些小决定,比如选择自己的衣服、安排自己的玩具等,慢慢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

第二,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孩子的成长需要不断地挑战和尝试新事物。家长可以给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让他们去探索和尝试,培养他们的勇气和冒险精神。比如,带孩子去参加一些新的活动或者学习一门新的技能,让他们学会面对挑战和困难。

第三,教导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独立自主的孩子往往具备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包括时间管理、情绪管理和金钱管理等。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教导孩子如何制定计划、处理情绪和理财,培养他们良好的自我管理习惯。

第四,给孩子适当的责任。责任是培养孩子独立自主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能力给予他们适当的责任,让他们学会承担责任和照顾自己。比如,让孩子自己整理书包、收拾玩具或者照顾小宠物,慢慢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自理能力。

第五,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和鼓励。在培养孩子独立自主能力的过程中,家长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鼓励。无论是面对困难还是取得进步,家长都应该及时给予孩子支持和肯定,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激发他们更多的自信和勇气。

通过以上五大方法,家长们可以有效地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帮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健康快乐地成长。让我们共同努力,打造一个和谐温馨的亲子关系,让孩子在家庭的爱和关怀中茁壮成长。

[育儿心经]亲子教育系列好文 篇二

标题:建立亲子沟通的默契技巧

亲子沟通是维系家庭关系、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在亲子教育中,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默契是至关重要的。以下是几项建立亲子沟通默契的技巧:

第一,倾听孩子的心声。家长应该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感受。在孩子有话说的时候,家长可以停下手中的事情,认真聆听孩子的心声,不要轻易打断或者质疑,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被理解。

第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除了倾听孩子的心声,家长也应该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家长可以和孩子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让孩子了解家长的感受和思考,建立起互相理解和尊重的亲子关系。

第三,保持开放心态。在亲子沟通中,家长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不要轻易发火或者批评孩子。无论是孩子的表现还是言行举止,家长都应该冷静对待,和孩子进行理性的交流和沟通,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和成长。

第四,建立良好的沟通氛围。亲子沟通的效果往往取决于沟通氛围的好坏。家长可以在家庭中营造一个开放和包容的氛围,让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促进亲子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第五,定期进行亲子沟通。为了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默契,家长可以定期和孩子进行亲子沟通,分享彼此的心声和想法。可以选择一个固定的时间和地点,让亲子之间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沟通,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通过以上几项技巧,家长们可以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默契,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稳定,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让我们共同努力,打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让亲子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和有效。

[育儿心经]亲子教育系列好文 篇三

[育儿心经]亲子教育系列好文

和孩子平等地争辩    为人父母的你是不是经常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这可能不是一种明智的做法。德国心理学家安格利卡·法斯博士认为:隔代人之间的争辩,对于下一代来说,是走上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挑战父母,这将大大刺激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在争辩过程,孩子必须运用学到的语汇和表达方式,试图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欲望;孩子在与父母争辩后发现,父母并非总是正确的,无疑使孩子获得一种成就感,能帮助孩子变得自信和独立。-psytopic.com  心理学家经过科学调查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反抗期中,能够同父母进行真正争辩的孩子,将来会比较自信,也富有创造力。  能与父母争辩的孩子,在成长历程中至少能得到以下两点益处:  刺激孩子智力的发展  孩子和父母争辩的直接成因是他们语言能力的进步和参与意识的觉醒。在争论时,孩子必须根据自己对环境的观察分析,选择并运用学到的语汇和表达方式,试图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欲望,挑战父母,这将大大刺激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此外,通过争辩,孩子可以学到争论、辩论的逻辑技巧,这对孩子日后思维的发展是有利的。  帮助孩子形成个人意志  心理学家认为,争执能帮助孩子变得自信和独立。在对抗中的孩子会感觉到自己受到重视,知道应该怎样表达才能实现自己的意志。争执也表明孩子自我意识的觉悟,正在尝试着走自己的路。  法斯博士说,孩子在与父母争辩后发现,父母并非总是正确的。辩论的胜利,无疑使孩子获得一种快感和成就感,既让孩子有了估量自己能力的机会,也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力。  因此,明智的父母通常不把自己的意志简单地强加在孩子身上,为孩子的争辩创造了一种宽松、平等的氛围。在争辩的过程中,父母应循循善诱,以理服人,而不是简单地把孩子的争辩看做是对长辈的不敬。  还孩子玩耍的时间    许多家长让他们孩子的时间表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提高课程,那些自发的玩耍,不管是去追赶蝴蝶、搭积、玩洋娃娃,还是同爸爸妈妈在地板上玩耍,都已经牺牲在这混乱的时间表中。你是否担心,如果我不给我的孩子做这些事情,他是否会落后于其它的孩子?现代环境中,许多父母都有成为超级父母的压力,但是美国儿科医学会告诉您:孩子健康成长真正需要的是更多更好的老式娱乐时间。-psytopic.com  (芝加哥)对那些被压垮的父母和日程过多的孩子,现在可以得到一些安慰了。美国儿科医学会称:孩子健康成长真正需要的是更多更好的老式的娱乐时间。  许多家长让他们孩子的时间表充满着让孩子变聪明的录像,让孩子更充实的活动,以及让孩子更优秀的各种各样的课程。这样的努力往往在婴儿时期就已经开始了。  根据一个新的学术报告称,现在自发的、自由的玩耍,不管是去追赶蝴蝶、搭积、玩洋娃娃,还是同爸爸妈妈在地板上玩耍,都已经牺牲在这混乱的时间表中了。  Jennifer Gervasio有一个5岁的儿子和一个3岁的女儿,他们每周三天要上幼儿园,一天要学习T-ball和芭蕾。比起他朋友的孩子,这已经是一个很轻松的时间表了。Gervasio说她的孩子实际上已经很难能够找到单纯玩耍的同伴了。  “如果你有资源,你就会有许多要为孩子们做的事情。而且你感觉不得不这样做。”Gervasio说。“我有一个担心,如果我不给我的孩子做这些事情,他是否会落后于其它的孩子?”  她说,眼下,她已经给孩子减压了,她让他们的孩子可以尽情的在沙滩上疯狂玩耍,做其它他们想做的游戏。  “我完全相信,如果他们能够做他们自己想做的事情,境况会更好。”Gervasio说。  许多研究都已经揭示,那些无组织的玩耍是有很多好处的。它可以帮助孩子发展创造力,发现他们自己的兴趣,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协调与他人的关系,适合学校的节奏。  “也许以上所有的玩耍是童年时期最值得珍爱的天真的娱乐,” 星期一、两个学会在亚特兰大举办的年会上发布报告称。  缺乏自发玩耍的时间会给孩子和父母都带来压力。因为年幼的孩子在“聪明录像”前坠落,年长一些的孩子失去了他们的课余时间,这还会增加肥胖的风险。这甚至是许多孩子抑郁的罪魁祸首。  报告称,社会压力和市场要创造“超级儿童”的定位让许多家庭失去了娱乐时间。住在低收入,暴力街区的孩子同样缺乏娱乐。  丰富有玩具,有组织的活动是有好处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够忽略孩子创造成功的需求。报告称,首要的是在娱乐时间方面要平衡。  报告的首席作者,费城儿童医院儿科医生,Kenneth Ginsburg博士说:“现代环境中,许多父母都有成为超级父母的压力,我相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  著名儿科医生、作家、T.Berry Brazelton博士非常称赞这份学术报告。  “我希望这会有些效果。”Brazelton说。  结构化的活动填满了孩子的时间表,这让他们失去了做梦、幻想、在他们自己的世界做他们想做的事情的机会,这些在我们孩提时代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Brazelton说。  父母如何与孩子沟通    父母如何与孩子沟通?作为中国的父母,也许存在这些不宜的习惯:你是否给孩子申辩的机会,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批评孩子的时候,你是否用手指指着孩子;当孩子与自己的想法不一样时,你是否火冒三丈;最后谈话结束,你会给孩子一个拥抱吗?以下是来自哥斯达黎加的心理学家介绍与孩子交流的技巧,相信对中国父母同样适用。-psytopic.com  如何与孩子沟通?每位家长都得面对这个问题。哥斯达黎加心理学家基罗斯近日在哥《今日报》上撰文,介绍了和孩子交流时应掌握的几点技巧。  基罗斯建议说,父母和孩子交流时应平心静气,不要因为孩子与自己的想法不一样而火冒三丈,要给孩子申辩的机会,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如果双方分歧确实很大,父母不妨放弃争论,再找合适的机会和子女沟通。  基罗斯说,父母在批评孩子时,切忌用手指指着孩子,这样做只能适得其反,让孩子产生更强烈的逆反心理;同时不可忽视目光的交流,真诚的目光会让孩子有充分的安全感,这有助于双方的沟通取得好效果。  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进行交流也很重要。基罗斯建议家长选择一个安静的房间以免被打扰。如果在谈话中就某些问题达成一致,就让孩子写在纸上,并放在一个显眼的位置,以约束双方共同遵守。  基罗斯特别强调说,每次谈话结束后,家长都应该给孩子一个拥抱,这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对化解矛盾也有特殊效果。为什么青少年会冷漠无情    如果你发现你的孩子总是对你的情感置之不理,那很可能是因为他们还不能那样做。思维方式会随着年龄而变化,尽管青少年和成年人对同样的问题都能做出了相近的反应,但是他们的大脑活跃性却完全不同;成年人却总是能够更快的计算出他们的行为将会如何的影响他们自身以及他们周围的一些人,而青少年在这方面比较欠缺。-psytopic.com  如果你发现你的孩子总是对你的感觉置之不理,那很可能是因为他们还不能那样做。  最新研究表示,大脑同高级思维、同情心、罪恶感相关的区域在青少年时期还未被完全的开发。当涉及到行为时,位于大脑前方的额页皮质,青少年不如成年人的活跃。  “思考策略随着年龄变化”,伦敦大学认知神经研究中心的Sarah-Jayne Blakemore说,”当你长大后对行为做决定时,你的大脑链接和青少年做同样决定时或多或少有相同的地方,但是最重要的不一样就是大脑的分管区域由后部(当你还是年轻人的时候)转移到了前部(当你是成年人的时候)。  青少年的思维  在研究中,青少年和成年人被问及他们将如何对这些特定的情景做出反应,并同时对他们的大脑进行成像记录。  结果发现,尽管青少年和成年人对同样的问题都做出了相近的反应,但是他们的大脑活跃性却完全不同,成年人的大脑额页中部皮质比青少年更加的活跃。青少年在同通过上一行为预测将来行为相关的颞上回回间沟活跃性却要更高一些。成年人却总是能够更快的计算出他们的行为将会如何的影响他们自身以及他们周围的一些人。  “我们总是通过类似于:我应该怎么做?这样简单的问题来判断青少年在特定情景中的行为。”Blakemore说:”另一方面,成年人却问:”我应该怎么做?这样做的结果会给我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带给我身边的人什么样的感受?”  敏感性的发展  孩子从5岁左右起就开始考虑其它人的感受,但是最新的研究表明,这个能力的发展要远远超过这个年龄。  同时,敏感性除了同大脑相关区域的发展结果有关外,成年人在社会交往中所获得的经验也伴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管原因是什么,可以很清楚的是,青少年的处理方式不仅仅是同荷尔蒙技术的变化相关,同时也和神经中枢的变化相关。”Blakemore说:”这些变化并不是在0-18岁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稳定的变化的,他们像喷泉一般突然袭来,青春期是最具有戏剧性的一个发展阶段。  要不要给孩子物质奖励    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会一个本领,或者安心把一件事做完,我们做父母的常常是软硬兼施,最拿手的一招就是许诺:“做完给你买玩具!”或者“给你吃巧克力!”等等。这一招容易在短期内见效,但是从长久发展来看,会挫伤小孩子学习的兴趣;因为他只是为了礼物,为了食品而在“工作”。奖品固然可以强化某种良性行为,但它又有使人只对所获奖品感兴趣而对被奖行为本身失去兴趣的危险。-psytopic.com  望子成龙的爸爸妈妈,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会一个本领,或者安心把一件事做完,比如学弹一首曲子,画完一副图画,把积木搭完等等,常常是软硬兼施,最拿手的一招就是许诺:“给你买个玩具!”或者“给你吃巧克力!”等等。  这一招常常见效。但孩子学习的效果却并不如人意,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得到奖赏。以后再碰到类似的情况,孩子并没有自发自愿地去做,然后家长只好再次扛起“许诺的大旗”。久而久之,甚至会挫伤小孩子学习的兴趣,因为他只是为了礼物,为了食品而在“工作”。  因许诺而发展起来的这种行为常常不会是主动的,而是被动的。这种被动行为不易巩固,更谈不上发展。如果需要让它维持和发展下去,只有新的,更高级的许愿才行,否则孩子的积极性或兴趣就会立即大打折扣。  其实,这种情况,心理学上早就有过这样一个著名的实验。一位心理学家挑选了一些喜欢绘画的孩子,将他们分为了两组。A组的孩子们得到了一个许诺,即 “画得好,就给奖品”,而B组的孩子们则只是被告之“想看看你们的画”。两个组的孩子都高兴地画了自己喜爱的画。A组的孩子们得到了奖品,B组的孩子们只是得到了几句平常的赞语。  三个星期以后,这位心理学家发现,A组的孩子们大多不主动去绘画,他们绘画的兴趣明显地降低了,而B组的孩子们则仍和以前一样愉快地绘画。这个实验,曾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兴趣组里进行过,实验结果得到了反复的验证。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奖品固然可以强化某种良性行为,但它又有使人只对所获奖品感兴趣而对被奖行为本身失去兴趣的危险。  从这件事上我们不难联想到孩子在幼儿园为什么对老师的话那么重视。如果哪天孩子在幼儿园里得到老师的表扬,哪怕只是“今天吃饭很快!”或者“圈圈画得很圆!”他也会兴奋很久,回到家忙不迭告诉爸妈,然后第二天就可能早早盼着去幼儿园。这就是精神奖励的作用。老师当着小朋友的面这样表扬他,说明他很能干, 做得好,其他小朋友都要向他学习呢!  所以,请小心你的许诺,说不定许诺会让你的孩子丧失“工作”的兴趣,阻碍兴趣的发展。国外家庭教育点滴     美国“给孩子制定一个家务劳动计划。”;英国“给孩子失败的机会。”;加拿大“让孩子学会玩。”;德国“让孩子与大人争辩。”。国外家庭教育,这里主要指西方家庭教育,他们的着眼点是培养孩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培养和自身锻炼。一个良好的习惯,往往会让孩子受益一生。你是否经常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比较?也许我们一些父母正在不知不觉中,扼杀了孩子天性和才能。以下文章适合正在寻觅家庭教育方法的父母阅读。-psytopic.com  英国:“给孩子失败的机会。”孩子做某件事失败了,英国人的观念不是索性不让孩子去做或家长干脆包办了,而是再提供一次机会。比如孩子洗碗将衣服浸湿了,就指导孩子再来一次,教会他避免失败的方法。   美国:“给孩子制定一个家务劳动计划。”美国父母教孩子做家务,每周一次贴出要干的家务劳动内容。将某一特定任务指定某一孩子去干,确定完成任务的期限;轮流干某些活儿,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去做没有兴趣或最容易干的工作;检查孩子的完成情况,使孩子因自己的劳动而产生一种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加拿大:“让孩子学会玩。”在家里孩子们很少有家庭作业,没有父母关于学习的喋喋不休,他们注重的是让孩子能整天轻轻松松,做游戏、玩玩具,在玩中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德国:“让孩子与大人争辩。”德国人以为两代之间的争辩,对于下一代来说,是走向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因此,他们鼓励孩子就某件事与父母争辩,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  扩展阅读:  美国学者戴维.刘易斯总结的教育孩子四十条,集中反映了西方的家教思维,可作为中国父母的家庭教育参考。   1、对孩子提出的所有问题,都耐心、老实地回答。   2、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正经问题和看法。   3、竖一个陈列架,让孩子在上面充分展示自己的作品。   4、不因孩子房间里或者桌上很乱而责骂他,只要这与他的创作活动有关。   5、给孩子一个房间或房间的一部份,主要供孩子玩耍。   6、向孩子说明,他本身已经很可爱,用不着再表现自己。   7、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8、帮孩子制定他的个人计划和完成计划的方法。   9、带孩子到他感兴趣的地方去玩。   10、帮助孩子修改他的作业。   11、帮助孩子与来自不同社会文化阶层的孩子正常交往。   12、家长养成合理的 行为习惯并留心使孩子学着去做。   13、从来不对孩子说,他比别的孩子差。   14、允许孩子参加计划家务和外出旅行的事情。   15、向孩子提供书籍和材料,让孩子干自己喜爱的事情。   16、教孩子与各种成年人自由交往。   17、定期为孩子读点东西。   18、让孩子从小养成读书的习惯。   19、鼓励孩子编故事,去幻想。   20、认真对待孩子的个人要求。   21、每天都抽出时间和孩子单独在一起。   22、不用辱骂来惩治孩子。   23、不能因为孩子犯错误而戏弄他。   24、表扬孩子会背诗、讲故事和唱歌曲。   25、让孩子独立去思考问题。   26、详细制定实验计划,帮助孩子了解更多事情。   27、允许孩子玩各种废弃物。   28、 鼓励孩子发现问题,随后解决这些问题。   29、 在孩子干的事情中,不断寻找值得赞许的地方。   30、不要空洞地和不真诚的表扬孩子。   31、诚实的评价自己对孩子的感情。   32、不存在家长完全不能与孩子讨论的话题。   33、让孩子有机会真正做决定。   34、帮助孩子成为有个性的人。   35、帮助孩子寻找值得注意的电视节目。   36、发挥孩子积极认识自己才干的能力。   37、不对孩子的失败表示瞧不起,并对孩子说:“我也不会干这个。”   38、鼓励孩子尽量不依靠成年人。   39、相信孩子的理智并信任他。   40、让孩子独立完成他所从事的工作的基本部分,哪怕不会有积极的结果。   在欧美国家中流传着一首很有哲理的《育儿歌》,现将歌词抄录如下,供参考:   挑剔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苛刻;   敌意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争斗;   讥笑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羞怯;   羞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疚;   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忍让;   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   称赞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欣赏;   公平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正直;   支持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信任;   赞成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爱;   友受中成长的孩子能感受到关怀。  为孩子包扎心灵的伤口     人们在身体受伤之后,第一反应首先是包扎伤口,这是生活常识。同样,当心灵受到伤害时,包扎伤口也是必不可少的首要步骤。孩子的心理尚未成熟,不具备自我疗伤的能力,一些伤害和打击给孩子造成的影响要比大人感受到的更严重、更长久,治疗的责任就落在了家长身上。包扎伤口的首要动作就是接纳情绪,然后是疏导情绪。通过给予孩子足够的爱,接纳犯错误的孩子,在接纳之后再做问题梳理,使孩子明白自己也有错,并且愿意改正错误。-psytopic.com  人们在身体受伤之后,第一个动作就是包扎伤口,这是生活常识。同样,当心灵受到伤害时,包扎伤口也是必不可少的首要步骤。孩子的心灵是稚嫩柔弱的,一些伤害和打击给孩子造成的影响要比大人感受到的更严重、更长久,而且孩子的心理尚未成熟,不具备自我疗伤的能力,因此,这个治疗的责任就落在了家长身上。如果家长不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将使伤痕一直留在孩子的心中,甚至有可能成为孩子一生都摆脱不掉的阴影。  那么,究竟如何为孩子包扎心灵的伤口呢?我们先看一位学员在参加完我的《有效亲子沟通》培训后分享的一个小故事:  晚上去学校接儿子,发现他满脸不高兴,耷拉着头,我弯下腰轻轻地问:“儿子,妈妈感觉你好像不高兴,对吗?”儿子点点头。我说:“那我们先不回家,到街心花园玩一会儿好吗?”儿子马上眼睛一亮,说:“好啊!”  我们在街心公园玩了一会儿滑梯和跷跷板。儿子在玩的时候忘记了不快乐,欢笑起来。这时,我才问他为什么不开心。原来是他数学题没做对,10道题错了两道,被老师批评了。  我拿出纸和笔画了一座小山,然后在半山腰上画了一条线,在线的上方写:10-5=5;然后在7/10处又画了一条线写:10-3=7;然后又稍稍往上写:10-2=8。接着,我对儿子说:“你看,两个月前,你曾经做10道题错了5道,前几天做10道错了3道,今天你只错了2道。”儿子接过我的话,说: “我明白了!”然后抢过我手中的笔,在山尖处画了一条线,写下:10-0=10。  我抱起儿子亲了一口,俩人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看了这段文字后,你有什么感悟吗?这位妈妈没有在发现孩子不高兴时立刻着急询问孩子“怎么啦?”“出什么事了?”更没有批评指责孩子,而是先解决他的情绪问题,然后才问情况,这样做的效果非常好。如果反过来,妈妈在看到孩子心情沮丧时,只是一味地问孩子:“出什么事了?快说啊……肯定是又犯了什么错误被 老师批评了吧……”如果孩子再一着急哭起来,妈妈又来一句“哭什么哭,不许哭!”这就等于在孩子的伤口上撒盐。  正确的包扎伤口的方法应该是怎样的呢?  包扎伤口的首要动作就是接纳情绪,然后是疏导情绪。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采用理解、同感、真诚、爱等能够让孩子感到被理解、有温暖以及得到支持的方法。  心理学里有个实验:两组孩子分别做无意义的音节记忆训练,其中一组孩子老是得到表扬,另一组孩子老是得到批评。结果在做新的记忆实验时,老挨批评的那组效果非常差。为什么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总是受批评使孩子丧失了自信心,以为自己根本就记不住。  在很多家庭中,常常充斥着批评孩子的声音,家长抱怨孩子,同一件事说了多少遍还记不住,老是重复犯错。他们不知道,记忆效果的最佳状态是在愉悦、快乐、兴奋、自信、有兴趣的情况下,而不是在被骂得一点心情都没有的时候。  心理学中还有个实验:房间里有4扇门,3个是锁着的,一个是能开的,让被试者尽快找到能打开的门出去。这看上去没什么难的,关键在这个实验中增加了一些条件:当被试者进入房间以后,实验者会用冷水、电击、强光、大声呵斥等方式吓唬他们。结果被试者被吓得到处乱跑,不断重复去试已经试过的门……在慌乱的环境下居然迟迟找不到能出去的门。  再来想想我们的孩子,在家里写作业的时候有没有出现被父母呵斥得懵头懵脑的现象?如果是这样,孩子还能够学明白吗?  下面也是我的一个参加完培训的学员与孩子在放学路上的一段对话:  儿子:我做了一个很漂亮的飞机,被数学老师撕了。  妈妈:那你心里一定很难过!  儿子:嗯。  妈妈:等回家再跟妈妈好好说说,好吗?(这时路上遇到孩子的两个女同学,抢着对孩子的妈妈说:“阿姨,阿姨,他今天被老师批评了,老师把他的书包给扔了,还说告诉你妈妈,别上学了。他都哭了。”)  儿子:我哭得不太厉害。(儿子玩了一会儿,和妈妈回家了。)  妈妈:(把儿子搂在怀里)你现在心里还是很难受吗?  儿子:好一点了,可还是不高兴,飞机飞不高了,我高兴不起来。(拿出破损的飞机,飞了一下没飞起来,放在一边了。)  妈妈:那飞机到底是怎么坏的,和妈妈说说好吗?  儿子:科学课做了一个飞机,老是飞得不好,我就一直想哪里出了问题,还拿着飞机看。数学老师问问题,我答错了,老师就生气地把飞机撕成两半。  妈妈:那后来呢?  儿子:后来上语文课,我还是忍不住拿出飞机,语文老师特别生气,就把我的书包扔到地上了。  妈妈:接着你怎么样呢?  儿子:我哭了,我都想自杀了。(眼里又有了泪,但没有流出来。)  妈妈:这么难过呀?(很轻的声音)  儿子:想砸坏她的黑板,砸坏她的东西。  妈妈:那天天有没有错呢?(天天是孩子的小名)  儿子:(停顿一会儿)有,不听老师讲课,老是想着飞机的事情。  妈妈:爱动脑筋是大优点,可上课不专心也不好啊。  儿子:(小声)是。  妈妈:我有个小建议,从明天开始,天天上课注意听讲,如果做到了,回家告诉妈妈,就能得到一个小印章,你看好不好?  儿子:那我可以撒谎啊,我说我做得好,可你一问老师,就会知道我做得不好。  妈妈:哈哈——原来你想撒谎啊!  儿子:不想,不想,嘻嘻。  妈妈:妈妈相信你,你告诉我就行了。  在这个过程中,面对受到伤害的孩子,这位妈妈马上想到的就是:接纳情绪,包扎伤口。结果母子俩的谈话在欢笑中结束了。这位妈妈的成功之处在于,通过给予孩子足够的爱,接纳犯错误的孩子,在接纳之后再做问题梳理,使孩子明白自己也有错,并且愿意改正错误。  那么在伤口包扎完后,家长是不是就没事了呢?不是的!还有进一步的梳理工作,帮助孩子理清受伤的原因,以及如何做才能避免再次受伤等等。  在一些令人不安或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时,你有没有心慌意乱过?是不是手足无措?这些就是孩子在出现问题时的感受。这时如果家长急于去解决问题,追问、斥责、命令孩子,只会让孩子更加茫然、不知所措,心情更加烦乱,不知道该从何说起,如何去做。如果家长先接纳孩子的情绪,把伤口包扎好,再一步步帮孩子把问题梳理清楚,结果就会完全不同。  梳理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先提出开放式问题获得信息,然后根据问题的症结,运用各种提问方式,引发孩子思考,使他自身对问题有个清醒的认识,最后再通过提问让孩子自己寻找解决的方法。在寻找方法的时候,最好是采用积极正确的问话启发孩子,也可以用脑力激荡法让大家一起找。  要做到成功梳理,前提是家长要理清自己的思绪,也就是先自我梳理。这时,平和的心态非常重要。即使事情看起来像团乱麻,也总有头绪,如果家长过于急切,就不能公正、客观地看待问题,不能设身处地地体会孩子的感觉,容易对问题形成错误的认识,促使其恶化。  另外,在梳理的过程中,家长还应具有开放的心态。即使已经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找到了最恰当的处理方法,也不等于就是最终的结果。孩子不会被动地接受你的观点,他们有可能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想法或颇具创意的建议,有可能对你的方法有所补充,甚至比你更高明。对此,家长应以开放的心态及时接受,加以肯定。梳理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孩子责任感、创造力、思考能力和独立意识的过程,是一个让孩子学会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重要的不是某一个具体事件的处理,而是使孩子从中学会梳理问题的方法,这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今天你和家人一起晚餐了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家庭晚餐也逐渐变得“奢侈”起来。人类学家福克斯说,当做饭被看成重复单调的工作时,家庭晚餐宝贵的一方面就丢失了。一顿饭意味着共同分享。有分享就有让步。家庭中的成员不是每个晚上都能得到一份最合自己胃口的菜单。孩子们处于青春期的时候,这种每天的“投资”方式能够获得最大的收益。“做饭是一件神圣的事情,这绝对占据中心位置。因为一个人每天总是要吃3顿饭。”-psytopic.com  美国最近的统计数据很明白地告诉人们:和家人围坐在同一张桌子边上吃饭的孩子会更加健康和快乐,他们的学习成绩也会更加出色。不过很多家庭还不能正确地对待家庭晚餐。  尽管如此,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样一个传统正在美国慢慢复兴。  家庭晚餐是“疫苗”  闭上你的眼睛,想象一个家庭晚餐的场景:妈妈穿着围裙,戴着珍珠首饰,爸爸身穿毛线衫,系着领带。餐巾用亚麻布做成,孩子们也被擦得干干净净的。厨房里升起煮豆子的蒸气,甚至家里的宠物都好像在注意家庭成员之间的谈话。在这里,一家人交流心得、表示期望、原谅对方和重振士气。  家庭晚餐在大多数的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因此当专家们说起家庭晚餐的价值时,他们可能根本不会把反对的意见考虑在内。但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并不意味着他们吃得正确:美国的一家比萨饼外卖店平均每天要卖掉一百万份比萨。一家人坐在一起也并不意味着他们有共同的话题:孩子们可能会互相斗嘴、坐立不安和坐着发呆,父母要为收拾饭后的残局而烦恼。那些最有意义的谈话经常是在其他时间发生的:在汽车里,在傍晚回家的路上,或者其它光线比较暗,而且不用面对面的时候。  尽管如此,家庭晚餐还是能带给一家人一些东西———它不一定是那种丰盛的节日大餐,也并非一年难得几次,而是经常性的那种。这样的家庭晚餐也许很快就能吃完,也许吃饭时的谈话让人丧气,也许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更想去吃饭的地方。可是在这样的晚上,家庭成员都有合适的心情。你会和家人一起讨论一个主意或者观点,在这期间没有人会是愚蠢的、害羞的或者感觉蒙羞。如果一个家庭有这个习惯,你就有可能从中获得一线力量。有社会学家声称,这种家庭成员共同行为的效果好比疫苗,它能保护孩子远离各种危害。  一顿饭可以教化孩子  事实上,一些研究未成年人成长的专家对家庭晚餐的价值也来越重视。因为正是在孩子们处于青春期的时候,这种每天的“投资”方式能够获得最大的收益。也有研究表明,家庭成员一起进餐的频率越高,家中孩子抽烟、酗酒、吸毒、抑郁、进食紊乱和自杀的可能性越小。  此外,孩子们更有可能在学校认真学习,推迟第一次性行为,不厌食蔬菜而且知道怎样在餐桌上表现得体。“如果只是为了填饱肚子,我们可以把食物用管子灌进孩子们的嘴里,”美国新泽西Rutgers大学的人类学家罗宾·福克斯说。他解释说,家庭晚餐通过一种奇妙的方式塑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一顿饭让孩子接受教育,教他们成为我们文化的一个成员。”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国家毒瘾和药物滥用研究中心(CASA)去年发表了一份关于家庭饮食类型的研究报告。这份报告收集了几乎10年间的数据。研究者们有了实

质性发现,家庭晚餐经过练习渐入佳境;家庭成员一起进餐的次数越少,家庭晚餐越是糟糕,食物对健康的贡献越小,家庭成员之间的谈话也更枯燥。  调查发现,每星期和家庭成员一起吃饭少于或等于3次的人中,有45%承认会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在所有接受调查的人中,只有37%的人是这样);几乎有三分之一的人说,他们吃饭的时候不会怎么说话。那些不经常和父母一起吃饭的孩子也会比其他孩子更有可能说,家庭成员在一起吃饭时,他们间的气氛非常紧张;他们也不大会说,父母会为他们而骄傲。  孩子长大后仍旧重晚餐  除了给孩子一个更加平衡和多样化的膳食结构,家庭晚餐还能够传递家庭内部的观点。在这个时候,一个家庭建立起自己的认同感和文化。家族的故事从一代传给下一代,最终家庭的价值观念也会被用来审视外面的世界。除此之外,年幼的儿童学会父母的词汇,还能知道怎么样进行交谈。他们听到怎么去解决一个问题,学习倾听他人的担忧,尊重别人的口味。多尔蒂说:“一顿饭意味着共同分享。有分享就有让步。家庭中的成员不是每个晚上都能得到一份最合自己胃口的菜单。”  当父母说,他们的孩子大了,要么太忙,要么再也不肯像7岁的时候那样和家人一起吃饭时,研究者们找到与此相反的情况。CASA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的未成年人希望能更经常和家人吃饭,虽然他们每周只有3次或不到3次这样做。父母有时候甚至有点太希望被自己未成年的儿子和女儿拒绝。美国作家米瑞安· 温斯坦说:“我们说服自己,未成年人明显不喜欢他们的父母,他们只和自己的同龄人在一起。但是我们太过极端,好像子女不需要自己的家庭一样。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她责备一些父母,因为他们把家庭晚餐的减少怪罪于未成年孩子,其实他们自己也是共谋者。她还说,父母也许贬低了自己才得出这样的结论:把孩子送去参加课外活动要比在餐桌边花一小时和孩子聊天更值。  现代家庭晚餐成“奢侈”  孩子们的年龄越大,他们需要家庭晚餐的时候就越多,但是实际情况让他们不大可能做到这一点。在CASA的研究中,12岁的孩子中的大多数说,他们每周能保证和妈妈或爸爸一起吃7顿晚餐,可是17岁的孩子中,只有四分之一能做到这样。研究者们还考虑了教育的因素。教育程度最低的父母,他们家一起吃饭的时间最多;高中文化程度的父母比拥有大学学位的父母花更多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吃饭。  从孩子一方面来看,和父母一起吃饭次数最多的孩子和那些每周只和父母吃2次或不足2次晚饭的孩子比,报告自己在学校得到好成绩的可能性要高出40%。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家庭晚餐也逐渐变得“奢侈”起来。人类学家福克斯就说,当做饭被看成重复单调的工作时,家庭晚餐宝贵的一方面就丢失了。“做饭是一件神圣的事情,”他说,“这绝对占据中心位置。因为一个人每天总是要吃3顿饭。”  福克斯说,现在,食物对我们来说唾手可得,我们已经体会不到它的重要性了。  “就像印第安人。当他们猎杀一头鹿以后,会为这头鹿祈祷,”福克斯说,“这也是一种文明。这是一种对待食物的毕恭毕敬。现在它已经被快餐杀死’了。我们把吃饭简化成一个人坐下来,然后把东西往嘴里送的过程。在这中间没有仪式。”  走过场的晚餐是纵容  上世纪八十年代有研究者分析指出,分享晚餐有助于孩子的成功和健康。他们猜测,或许和家人一起吃饭次数多的孩子一直被父母看护,因此这些孩子不大可能惹麻烦。那些重视家庭晚餐的家庭也容易关心孩子的成长和家庭作业。包括家庭晚餐在内的一系列价值观和习惯可能共同产生作用,培养出好孩子。  2005年的研究发现,1998年以来,大多数时候会和自己的家人一起吃饭的美国青少年增加了23%。这一增长也反映了对公众进行教育的结果,让他们相信,为了一顿全家晚餐,某些不便和让步是值得的。  可是人总是懒惰和纵容。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家庭社会科学教授威廉·多尔蒂说:“我们谈论的是当前为人父母者的类型,他们对孩子真是太过放纵了。”多尔蒂还说:“这样的父母把孩子当作顾客,认为必须满足这些顾客’。”他的意思是,现在的父母愿意让家庭晚餐走过场———没有固定的方式,电视机可以开着,每个人吃自己想要的东西,孩子可以把盘子带进自己房间,以便不错过和朋友网上聊天。  美国《家庭医学》杂志表明,更多的家庭晚餐往往意味着更少的垃圾食品,更多的蔬菜和水果。   透视儿童心理的涂鸦画     摘要:  没耳朵的卡通小人、黑色的太阳、画满横线的蟑螂、形象凶恶的妈妈……各式各样的奇怪图案跃然纸上。在2006上海书展上一场解读“儿童涂鸦画心理”活动的咨询现场,不少孩子跃跃欲试,也让家长发现了孩子内心世界的“秘密”。儿童心理专家表示,孩子的涂鸦往往能折射出他们的内心世界,比如:性格、气质、情绪和心理等,家长需要学会观察、分析。对于孩子的信手涂鸦,最忌讳的就是家长上前阻止。有些家长看到孩子随手乱画就大声呵斥,还强调孩子要画得和现实生活一样,他们感到,只有画得真实、画得像,才是画得好;这会扼杀了孩子的想像力,还失去了透视儿童心理的机会。- psytopic.com  笔下人物没耳朵 内心抗拒情绪多  昨天,周女士带着7岁女儿圆圆(化名)早早来到活动现场,当主持人要求孩子们当场上台随意涂鸦时,她第一个把圆圆推上了前台。  “女儿在家不愿和我多说话,即使我对她说话,一遍两遍她都没反应。她就喜欢自己在书桌上画画,我们又看不懂她画的是什么。”周女士无奈地说。在现场,圆圆画了一个背向太阳的卡通人物,线条、颜色都非常正常,但她画的所有人物都是没耳朵的。与此同时,周女士还特地随身携带了圆圆日常涂鸦作品,仔细一看,果然上面的人物都是没耳朵的。  “所有的人物都没耳朵,说明她心理上有些抗拒家长命令式的话语。而人物又是侧面像,一定程度上还表明孩子不够自信。”林紫心理咨询中心儿童分部主任安秋霖一眼便看出问题所在。  太阳涂成黑色 内心有压抑情绪  短短两小时的咨询现场,将近200名家长带着孩子前来,请心理专家解读儿童内心世界,而专家当场一一进行了解答。  一位6岁小男孩画了一个黑色太阳;另一位小男孩的涂鸦只有单调的黑色和红色两种,图纸上的所有物体都是黑色的,惟独画中央的一只玩具是红色的。对此,安秋霖主任表示:一般太阳都是红色的,而这个孩子却画成黑色的,说明他心理上有一定的压抑情绪。此外,画中下笔都比较粗,而且还有来回反复涂抹的痕迹。也许男孩喜欢看枪战片,这其实反映了孩子有一定暴力、好斗倾向。同样,黑色画面中的惟一红色玩具,也有类似心理情绪。  随手涂鸦 更能表达心理情绪  “涂鸦和画画的性质是有区别的!”林紫心理咨询中心儿童分部副主任庞美云解释道:“游戏性的涂鸦是儿童自己的创意,表现的是儿童真实的内心世界;而凡是以成人意志为主导的简笔画、卡通画和临摹画等,都不能流露出儿童内心世界的秘密,对分析儿童心理也没有意义。”  此外,她还补充道:“涂鸦是孩子的天性,在临床上,更是家长或心理师收集孩子内心信息的一种较好的方法。由于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是很发达,相对来说,随手涂鸦能更准确地展示出孩子的内心世界。当然,前提是家长要能看得懂。”  《从涂鸦看孩子内心世界》一书责任编辑、上海画报出版社编辑戴欣倍则表示:“对于孩子的信手涂鸦,最忌讳的就是家长上前阻止。有些家长看到孩子随手乱画就大声呵斥,还强调孩子要画得和现实生活一样,他们感到,只有画得真实、画得像,才是画得好。其实,这是错误的,不仅扼杀了孩子的想像力,还失去了透视儿童心理的机会。”
[育儿心经]亲子教育系列好文(优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