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琵鹭 篇一
白琵鹭,是一种生活在湿地环境中的水鸟,它们身材修长,羽毛洁白,嘴呈长而尖的形状。白琵鹭是一种优雅的鸟类,常常在水边或沼泽地带觅食,捕食小鱼、虾和昆虫等小动物。
白琵鹭的栖息地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欧洲等地区,它们喜欢栖息在靠近水域的地方,如湖泊、河流、水塘等,这些地方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也有利于白琵鹭的繁殖和生存。
白琵鹭的繁殖期通常在春季,它们会选择一个隐蔽而安全的地方筑巢,雌鸟会产下几枚蛋,然后与雄鸟一起孵化。白琵鹭的繁殖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能量和时间,但它们对于自己的后代却是非常细心和呵护的。
在人类的活动中,白琵鹭往往会受到一定的干扰和威胁,比如湿地的开发、水污染等问题都会对白琵鹭的生存造成影响。因此,保护白琵鹭的栖息地和生态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只有给予它们足够的生存空间和保护,才能确保这种珍贵的水鸟得以延续生存。
总的来说,白琵鹭是一种与水息息相关的鸟类,它们的存在丰富了湿地生态系统,也为人类带来了观赏和美的享受。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保护好这些可爱的白琵鹭,让它们在自己的家园中自由自在地生活和繁衍。
白琵鹭 篇二
白琵鹭,是一种生活在水域附近的水鸟,它们以其优雅的姿态和洁白的羽毛而闻名。白琵鹭通常栖息在湖泊、河流、水塘等地方,喜欢在水中觅食,捕食小鱼、虾和昆虫等食物。
白琵鹭的外貌特征是长而细的腿、修长的颈和尖细的嘴,这些特点使它们在水中捕食时更加得心应手。白琵鹭的飞行速度较快,能够灵活地在水面上飞行和滑行,给人一种优雅而轻盈的感觉。
白琵鹭在繁殖期时会选择一个安静隐蔽的地方筑巢,雌鸟会产下几枚蛋,然后与雄鸟一起孵化。白琵鹭对于自己的后代非常细心和呵护,会不惜一切代价保护自己的孩子,直到它们能够独立生存为止。
然而,由于人类的活动和环境的破坏,白琵鹭的生存环境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湿地的开发、水污染等问题都会影响到白琵鹭的生存和繁殖,使得它们的数量逐渐减少。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这些可爱的水鸟,为它们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和宜居的生存环境。
总的来说,白琵鹭是一种珍贵的水鸟,它们以其优雅的姿态和洁白的羽毛而受到人们的喜爱。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保护好这些可爱的白琵鹭,让它们在自己的家园中自由自在地生活和繁衍。愿我们的努力能够让白琵鹭的数量不断增加,让它们永远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白琵鹭 篇三
白琵鹭
白琵鹭是大型涉禽。白琵鹭体长为70~95cm,体重2kg左右。黑色的嘴长直而上下扁平,前端为黄色,并且扩大形成铲状或匙状,很像一把琵琶,十分有趣。虹膜为暗黄色。黑色的脚也比较长。夏季全身的羽毛均为白色,后枕部具有长的橙黄色发丝状冠羽,颜色为澄黄色,前颈下部具橙黄色颈环,额部和上喉部裸露无羽,颜色为橙黄色。冬季的羽毛和夏羽相似,全身也是白色,但后枕部没有羽冠,前颈部也没有橙黄色的颈环。
目录 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分布地区繁衍后代种群现状通常食物名字来源白琵鹭 - 分布现状收缩展开 外形特征特有的琵琶型的大嘴是琵鹭类鸟类共有的特征,长得很像可能混群的 黑脸琵鹭 ,与黑脸琵鹭比较,白琵鹭显得体型稍大一点,而且脸部黑色少,琵琶型的嘴末端黄色,面部裸露的皮肤黄色,由眼先到眼睛有一条幼细的黑纹。繁殖期的白琵鹭有明显的冠羽,冠羽和胸前的'羽毛沾黄色
生活习性白琵鹭栖息于开阔平原和山地丘陵地区的河流、湖泊、水库岸边及其浅水处;也栖息于水淹 平原、芦苇沼泽湿地、沿海沼泽、海岸红树林、河谷冲积地和河口三角洲等各类生境,很少出现在河底多石头的水域和植物茂密的湿地。常成群活动。偶尔亦见有单只活动的。休息时常在水边成一字形散开。长时间站立不动,受惊后则飞往他处。性机警畏人,飞翔时两翅鼓动较快,平均每分钟鼓动达186次左右。飞翔时常排成稀疏的单行,或成波浪式的斜列飞行。既能鼓翼飞翔,也能利用热气流进行滑翔,而且常常是鼓翼和滑翔结合进行,在一阵鼓翼飞翔之后接着是滑翔。飞行时两脚伸向后方,头颈向前伸直。主要以虾、蟹、水生昆虫、昆虫幼虫、蠕虫、甲壳类、软体动物、蛙、蝌蚪、蜥蜴、小鱼等小型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为食,偶尔也吃少量植物性食物。觅食主要在早晨和黄昏,也常在晚上觅食。还结成小群,偶尔也见有单独觅食的。多在不深于30cm的水边浅水处觅食, 在海边常在潮间带和河入海口处觅食。繁殖季节有时飞到离营巢地10~20km的地方觅食,甚至有的到离营巢地35~40km远的地方去觅食。觅食不是通过眼睛直接捕食可见食物,而是一边在水边浅水处行走,一边将嘴张开,伸入水中左右来回扫动,就像一把半圆形的镰刀从一边到另一边来回割草一样。嘴通常张开5cm,嘴尖直接触到水底,当碰到猎获物时;即可捉住。有时甚至将嘴放到一边,拖着嘴迅速奔跑觅食。
分布地区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一般不常见。夏季或许繁殖于新疆西北部天山至东北各省。冬季南迁经中国中部至云南、东南沿海省份、台湾及澎湖列岛。冬季有过千只成群于鄱阳湖(江西)越冬的记录。
白琵鹭在国外,繁殖于 欧洲 、印度、斯里兰卡和非洲北部海岸;越冬于马里、苏丹、波斯湾、印度、斯里兰卡,日本南部等地。全世界共分化为3个亚种,我国仅有指名亚种,分布于 北京 、天津、河北、 山西 、内蒙古、辽宁、 吉林 、黑龙江、 江苏 、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台湾、山东、河南、湖北、广东、香港、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甘肃、宁夏、新疆等地。其中繁殖于新疆、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甘肃、西藏等北部地区;越冬于长江下游、江西、广东、福建和台湾等东南沿海及其邻近岛屿。
繁衍后代在我国北方繁殖的种群均为夏候鸟,春季于4月初至4月末从南方越冬地迁到北方繁殖地,秋季于9月末至10月末南迁。迁徙时常呈40~50只的小群,排成一纵列或呈波浪式的斜行队列飞行。通常鼓翼飞翔,偶尔也 滑翔。多在白天迁飞,傍晚停落觅食。在我国南方繁殖的种群主要为留鸟,不迁徒。繁殖期为5~7月,此时常发出象小猪“哼哼”一样的叫声,以及兴奋时用长嘴上下敲击所发出的“嗒嗒”声。成群营巢,由几只
到近百只组成。有时也与鹭类、琵鹭类和其他水禽组成混合群体营巢。通常营巢在有厚密芦苇、蒲草等挺水植物和附近有灌丛或树木的水域及其附近地区。营巢于干旱的芦苇丛中或树上和灌丛上,有时也置巢于地上。多在低海拔的平原地区营巢,但在亚美尼亚也发现有在近2000m的高原湖泊营巢。营巢位置和觅食地之间的距离通常不远于10~20km。巢彼此挨得很近,一般1~2m,有时甚至彼此紧挨在一起。巢较简陋而庞大。通常用芦苇和芦苇叶构成,有时也用部分枯的树枝,内放草茎和草叶。营巢位置可多年使用。雌雄亲鸟共同参与营巢。每窝产卵通常3~4枚,偶尔有少至2枚和多至5~6枚的。 卵呈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颜色为白色,具有细小的红褐色斑点。通常间隔2~3天产一枚卵。产出第一枚卵后即开始孵卵,但直到卵产齐为止,通常都仅晚上孵卵。孵卵由雄鸟和雌鸟共同承担,孵化期为24~25天。雏鸟为晚成性,孵出后由亲鸟共同抚育,喂食时雏鸟将嘴伸入亲鸟嘴中取食。45~54天左右雏鸟即可飞翔,但此时并不离开亲鸟,而是在亲鸟带领下逐渐开始自己觅食,亲鸟在开始时也喂食,但以后逐渐减少,直至停止喂食。种群现状
目前世界上 白琵鹭 的种群数量约有三万一千到三万四千五只,但各地的种群数量普遍不高,多数国家都只有很少几百对繁殖种群,并且呈逐年下降趋势。在一些国家,如罗马尼亚,则已经完全消失。据1990年和1992年冬天在亚洲的调查,1990年冬季种群数量为8005只,其中我国有763只,1992年冬季种群数量为一万零三百六十六只,其中我国为892只。
通常食物滩涂湿地各种细小生物,琵琶型的嘴有如探雷器,帮助他们发现食物,相比于 鸻鹬类 细长的 喙 琵鹭的嘴更适合发掘浅层的食物。
名字来源是荷兰的 国鸟 。嘴极象琵琶,故得名。分布在 欧洲 南部到 亚洲 ,少数分布于 非洲 。但在欧洲的繁殖地,仅限于荷兰和西班牙。
白琵鹭 - 分布现状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一般不常见。夏季或许繁殖于 新疆 西北部 天山 至 东北 各省。冬季南迁经中国中部至云南、东南沿海省份、 台湾 及 澎湖列岛 。 冬季 有过千只成群于鄱阳湖(江西)越冬的记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