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教学反思(推荐6篇)

时间:2017-07-02 09:37:2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教学反思 篇一

在教授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这一知识点时,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在进行反思后,我认为主要问题在于教学方法的选择和示范不够清晰。

首先,我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我更多地侧重于讲解概念和原理,而较少进行具体的示范操作。学生们对于如何进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导致他们很难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因此,我意识到在未来的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示范,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从而加深他们对于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其次,我也发现在课堂上,我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没有给予足够重视。有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虽然看似简单,但却是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体现。因此,我意识到在未来的教学中,应该更加耐心地倾听学生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解答和指导,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再感到困惑。

最后,我也认为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时,应该更加全面地考虑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有时候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可能并不困难,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会出现各种问题。因此,我在未来的教学中,会结合课堂表现和作业表现,更加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更好地指导他们的学习。

通过对于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教学反思,我意识到自己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希望在未来的教学中,能够更加注重示范操作,耐心倾听学生问题,并全面评价学生学习情况,从而更好地帮助他们掌握这一知识点。

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教学反思 篇二

在教授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这一知识点时,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有所提升,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在进行反思后,我认为主要问题在于学生缺乏对于基本概念的深入理解和应用能力。

首先,我发现学生对于比例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模糊。在进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时,他们往往只是简单地按照要求进行操作,而缺乏对于比例关系的深入理解。因此,我认为在未来的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对于比例概念的讲解和拓展,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如何发生的。

其次,我也发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对于尺规的使用还不够熟练。有时候他们会出现尺规使用不当或者测量不准确的情况,导致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结果出现偏差。因此,我认为在未来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对于尺规的使用技巧的训练,让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尺规进行测量和绘制,从而更准确地进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操作。

最后,我也认为在巩固知识点的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除了简单的图形放大和缩小操作,我会设计更多的实际案例和问题,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通过对于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教学反思,我意识到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点的理解还有待提升。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比例概念的讲解,加强尺规的使用技巧训练,并设计更多的实际应用题目,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知识。希望通过这些努力,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更加熟练地进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从而提升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

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教学反思 篇三

在教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的《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这一内容时,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比例时存在一些困难。他们很容易混淆比例的概念,导致在计算放大和缩小比例时出现错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例的概念,我采用了一些互动教学的方法。

首先,我设计了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比例的概念,比如让学生比较不同大小的照片或图形的比例关系。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更容易理解比例的概念,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其次,我还设计了一些小组活动和游戏来帮助学生练习比例的计算。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们可以相互讨论、合作,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比例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反思中,我认识到比例是《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这一内容的核心,学生掌握比例的能力将直接影响他们对于放大和缩小的理解。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注重比例概念的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同时,我也会不断探索更多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成绩。

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教学反思 篇四

  与老教材比,这是“比例”内容中新增设的内容,目的是架起比例与生活的练习:小学里的数学知识都能在生活中找到问题的原型。我认为这堂课的内容较为浅显,预计半个小时就能结束战斗,实际完成教学用了35分钟。

  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这堂课的价值是孕伏比例,为引出比例,即把任一个平面图形放大或缩小,变化后的边长与原图中对应边长的比是一定的(不变的)。所以,这堂课我抓住重点展开教学。例1解决对放大的比或缩小的比的认识和理解——前项表示现在图形的尺寸,后项表示原来图形的尺寸,前项大于后项则是放大的比,前项小于后项,则表示缩小的比。初步理解平面图形在缩放的过程中,每一条边缩放的比是一样的,初步感知缩放的过程中,形状不变,大小发生变化。例2的任务是学会根据一个比来画出一个放大或缩小的图形。通过“你发现了什么?”这个问题的讨论,进一步理解如下数学事实。某个图形按照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则所有的边长都按照这个比放大或缩小,进一步强调大小变化,形状不变。

  课堂拾贝:例2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完成了长方形的扩大或缩小的画图。我让学生观察上面的3个图形,并想有什么发现?学生的回答有,长方形按3:1放大后,所得的长方形的所有的边与原来对应边的比都是3:1。林燕说:扩大后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长方形面积的比是9:1,缩小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的面积比是1:4。我在肯定林燕的发现后,强调图形的放大或缩小特指构成图形的边长的放大或缩小。特别提出学生对题目的意思会产生误解——即在画第二个缩小的长方形时,去把扩大后的长方形缩小——所以,我建议教师可在例题2“再按1:2的比画出长方形缩小后的图形”中的长方形之前加上“原来”两个字。

  “试一试”完成后,重点得出两点:按2:1的比放大这个直角三角形,只需先画出两条直角边就行了——即两条直角边决定了直角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学生量出斜边长度后,发现他们的比也是2:1。再次强调:图形的放大就是按照一定的比把所有的边放大,实际操作时只需画出几条关键的边就可以了——如长方形只需画出一条长和一条宽,正方形只需画出一条边长。

  练习九第一题中的第一个问题,学生虽然都知道5号图形是1号图形放大后的图形,但是按照():()的比放大的,一部分学生不会写了——原因是思维定势,前面遇到的所有比都有一个项是1。结果学生的答案出来两种:3:2,1.5:1。在这道题目的比的书写上,我是这样指导的:既然你认为5号是1号的放大后的图,那么什么比应该是一样的?学生说出现图与原图长的比是9:6,宽的比是3:2,化简比后得到都是3:2,所以写3:2。我补充“写1.5:1”也是可以的。

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教学反思 篇五

  前段时间,我讲了一节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反思如下:

  一、注重数学术语表述的准确性

  教学中让学生体会、理解“变大”与“放大”含义的上不同时,我把图片先进行“变大”后再“放大”,让学生有直观的体验,再直观体验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放大的含义,学生因为是第一次接触,不能准确地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述清楚,这里我就用标准的数学术语指出:“现在的图片形状与原来的相同,只是图片的尺寸变大了,这样改变图片的大小,我们数学上称为把图片放大”,学生有了明确的术语指出“放大”的含义,就会从直观的体验升华到理性的认识,便于学生在思维中建立好“放大”的概念。

  二、注重教学磨到细微变化处本文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在练习“试一试”教学中,学生在练习把三角形按2:1放大后,我细心观察学生所画情况,虽然有部分学生在画前,有了对三角形特征地提示后知道三角形按2:1放大后,不仅底和高会按2:1放大,第三条斜边也会按2:1放大,但大部分学生没有直观的进行验证,只有空谈的概念是没有办法在头脑中形成强烈的直观意识的,所以对与放大和缩小是把条边的放大和缩小体验不深刻,不利于对放大和缩小含义的理解,不利于对比例含义建立。

  三、注重教学随机变化

  在教学中当图片原来的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放大2倍后的图片长是16厘米,宽是10厘米。当时我第一次把图片的长放和宽放大相应的倍数时,没有放大到2倍,当时可以作为让学生初步感知,提到那如果再进行放大呢?放大到2倍时,观察一下现在的长、宽与原来长、宽的变化,适当地调整教案灵活的处理,第一次让学生初步体验,第二次放大学生有了第一次的体验,第二次就更易感知了,教学也就顺理成章了。

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教学反思 篇六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比的实际应用,是在比和比例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并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的图形放大或缩小。

  成功之处:

  明确放大与缩小的区别。在教学时首先通过生活中的一些放大和缩小的现象,初步认识放大与缩小的特点是把原图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放大与缩小,所以和图像的变形有着本质的区别。然后通过教学进一步研究放大与缩小的`特点,让学生思考2:1表示什么意义,怎样放大图形呢?自己尝试画图并比较所画的图形是原图形的2倍,就是放大,并且知道要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只要把原图形的各边按一定的比放大,图形的'大小变了,形状没变。接着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放大后的三个图形按1:3的比缩小,得出图形变小了,但是形状没变。最后通过出示几个比让学生判定哪个比是放大,哪个比是缩小,例如:5:11:42:11:34:11:2使学生明确比的前项是后项的几倍是放大,比的前项是后项的几分之一是缩小。

  不足之处:

  教学中只出现了长方形、正方形和直角三角形这几种简单而又特殊的图形,对于这样的图形放大与缩小学生都不难理解,但是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这几种图形不仅仅是把各边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还要与它们的高、角度都有联系。

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教学反思(推荐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