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简介【精彩5篇】

时间:2012-02-06 02:30:4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曹禺简介 篇一

曹禺(1910年9月26日-1996年12月13日),原名曹家骅,字禺谟,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现代戏剧家、小说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也是国际知名作家。曹禺的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被誉为中国现代话剧之父。

曹禺早年就读于上海的圣约翰大学,后转学至中央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大公报》担任记者。他在上海文化界积极参与并贡献了自己的才华,在文学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的代表作品《雷雨》堪称中国现代话剧的杰作,被誉为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这部作品以描写一个家庭内部矛盾和爱情纠葛为主线,深刻展现了民国时期上海社会的矛盾和人性的复杂。

除了《雷雨》,曹禺的另一部重要作品是《日出》,同样以描写家庭矛盾和爱情纠葛为主题,但在形式和内容上又与《雷雨》有所不同,更加强调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情感冲突。这部作品也被视为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对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曹禺的文学作品不仅仅局限于话剧领域,他还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小说和散文,如《幸福》,《流亡记》等,展现了他多样化的文学才华。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之一。

总的来说,曹禺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和认可,而且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曹禺简介 篇二

曹禺(1910年9月26日-1996年12月13日),原名曹家骅,字禺谟,浙江绍兴人。曹禺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他被誉为中国现代话剧之父,代表作品有《雷雨》、《日出》等。

曹禺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性的思索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他善于将家庭矛盾和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展现了丰富的文学才华。他不仅在话剧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还在小说、散文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创作。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曹禺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好评,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被广泛传播和研究。

曹禺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现代社会的变革和人性的复杂。他的文学才华和对人性的洞察力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巨匠,他的作品将继续为后人所传颂和研究。

曹禺简介 篇三

曹禺(1910年9月12日-1996年3月17日),现代中国著名剧作家、小说家、文艺理论家,其作品以对现实生活的深刻观察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而著称。曹禺出生于浙江绍兴,自幼酷爱文学,曾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和斯坦福大学。

曹禺的代表作品之一是话剧《雷雨》,该剧以上海滩上一个富贵世家的衰落为背景,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困境。该剧通过对家庭、爱情和道德问题的深刻探讨,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残酷性,被誉为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另一部著名的话剧作品是《日出》,该剧通过对人性的探讨和对生命的思考,展现了人类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未来的希望。

除了话剧,曹禺的小说作品也颇具成就。他的小说《全家福》以家庭为背景,通过对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家庭内部矛盾的描绘,展现了家庭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残酷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曹禺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也体现在他对文学艺术的探讨和研究中。他提出的“戏剧的艺术性”、“文学的人道主义”等理论,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文学理论和文艺批评为中国文学界的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总的来说,曹禺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他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具有思想深度和社会意义。他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然被广泛传播和赞誉。他的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曹禺简介 篇四

曹禺简介 篇五

  曹禺原名万家宝,字小石,汉族,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他一生共写过8部剧

本,号称“中国的莎士比亚”。下面是关于曹禺简介的一些内容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曹禺,祖籍湖北潜江,清宣统二年八月二十一日(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于1996年12月逝世。本名万家宝,字小石,小名添甲,是中国现代剧作家以及戏剧教育家,他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曹禺这个笔名是取自他本姓繁体“万”字,拆为“草字头”和“禺”,草字头换为曹,“万”就成了“曹禺”。 曹禺是中国话剧史上继往开来的作家,他继承了先驱者们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精神,同时广泛借鉴和吸收了中国古典戏曲和欧洲近代戏剧的表现方法,把中国的话剧艺术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主要经历

  “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翼剧动影响下的剧作家”(孔庆升:《曹禺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这句话大致概括了他的戏剧人生。 曹禺在天津南开中学学习期间参加戏剧活动,曾担任易卜生《玩偶之家》等剧的主角。据万昭与万黛回忆,“爸爸在挪威现实主义剧作家易卜生的名剧《娜拉》(《玩偶之家》)中扮演女主角娜拉。剧中娜拉背着丈夫准备离家出走,爸爸演这段戏,一个人在台上又说,又歌唱,又跳舞,把她在丈夫面前慌乱、复杂的心情,演得精彩极了;爸爸还扮演根据法国古典主义剧作家莫里哀名剧《悭吝人》改编的《财狂》主角,在韩伯康发现丢钱的那场戏中,他一人又是哭,又是闹,最后‘蹦蹬’一下晕倒在台上,把韩伯康这个守财奴表现得活灵活现,入木三分,受到当时报刊的高度评价。” 曹禺1929年入读南开大学政治系,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广泛钻研从古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戏剧及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的剧作。 1933年大学即将毕业前夕,曹禺创作了四幕话剧《雷雨》,于次年公开发表,很快引起强烈反响,它不仅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1936年和1937年,曹禺分别出版了他的重要剧作《日出》和《原野》。曹禺抗战期间的重要剧作是《北京人》。新中国成立后,曹禺创作的剧本主要有《胆剑篇》《王昭君》等。 《雷雨》在一天时间(从上午到半夜)、两个场景(周家和鲁家)里,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显示了作品严谨而精湛的戏剧结构技巧。该剧反复写蝉鸣、蛙噪,写雷雨到来前后的闷热,其用意不仅是渲染苦夏的"郁热"氛围,而且还在于暗示人物的情绪、心理、性格。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清华大学的学生们组织起抗日宣传队,开展抗日宣传,曹禺担任了宣传队长。10月12日一大早,他和宣传队的同学们坐火车到保定去宣传,在火车上遇到了一位姓赵的魁梧大汉,是长辛店铁厂的工人。他对学生们的抗日行动赞不绝口,说:日本人霸占咱东三省,就像在咱国家身上割了一块肉。娘疼儿心酸,谁割咱娘的肉,咱就跟他拼!曹禺从心里钦佩这位工人大哥的爱国之心,他想起自己正在构思的话剧《雷雨》,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渐渐在他心里清晰起来。曹禺率清华大学抗日宣传队在保定育德中学进行抗日宣传,演出了《月亮上升》等话剧。这部描写东北松花江群众掩护抗日武装队员过江的话剧,受到师生的热烈欢迎。育德中学附近有个铁厂,曹禺与工厂的工人们座谈,工人们纯朴的形象,生动的语言,和曹禺在车上遇到的那位姓赵的工人融合成了《雷雨》中的鲁大海。多少个日日夜夜,在清华大学图书馆西文阅览室,在清华园的小河边,曹禺为创作《雷雨》简直到了神魂颠倒的地步。几经揣摩构思,又用了6个月全神贯注地写作,曹禺终于完成了《雷雨》的最初创作。此剧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这时是1933年8月,曹禺即将从清华大学毕业,并受聘赴保定育德中学任教。 在育德中学期间,他将此剧本进行了最后的完善。育德中学是同盟会员陈幼云1907年11月在原直隶讷公祠公立高等小学堂基础上创建的一所完全中学,1917年增设留法勤工俭学等工艺预备班,1931年又增设高级普通科,全校高初中合计有20个班左右,学生1000多人。学校要求理科教师要用英语授课,让学生毕业时达到大学预科程度,这样,英文课就颇为重要。曹禺被育德中学聘为英文教员,为学生讲授林语堂开明英语读本,英文经典,英文论说文范等课程。他在到育德中学任教之前,将《雷雨》的剧本送到了《文学季刊》。一部《雷雨》让他苦苦构思了近5年,苦心写作半年,五易其稿。写成后将剧本交给了他在南开中学的同窗好友靳以。靳以与巴金共同负责《文学季刊》的组稿工作,《文学季刊》的主编是郑振铎。靳以人很正直,他觉得曹禺是他的好朋友,就没好意思将《雷雨》剧本向主编推荐,稿子一直放在他办公桌的抽屉里。这期间,曹禺一直在育德中学尽心教学,但他始终放不下心爱的戏剧创作,于是,半年后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继续深造。直到他离开育德中学,他的《雷雨》还是石沉大海。 曹禺的父亲万德尊在清朝末年曾留学日本东京士官学校,与阎锡山同学,1909年初回国,辛亥革命前(1916)任黎元洪秘书,中华民国成立后,获中将军衔,曾任宣化府镇守使、察哈尔都统等职。母亲薛氏出生于商人家庭,生下家宝后三天因患产褥热病逝。曹禺曾说:“我从小失去了自己的母亲,心灵上是十分孤单而寂寞的。”薛氏胞妹薛泳南成为家宝继母,始终把家宝看作是自己的亲生骨肉,并终身未生育。曹禺的继母喜欢看戏,他从小就跟着继母看了很多京戏、地方戏和文明戏。 曹禺是爱美剧的业余演员,但他作为业余演员的历史,则早在“爱美剧”出现之前就开始了。1915年,5岁的曹禺由表兄刘其珂作家庭教师,读诗背经,并开始与小同学演戏编戏,但没有上过正规的小学。1920年结束私塾学习,进入天津银号“汉英译学馆”学习英语,并开始接触莎士比亚等外国作家的作品。“爱美剧”作为一个运动,出现在1921年以后。 1922年进入南开中学二年级学习,与靳以(章方叙)同学,并成为终身好友。1923年开始热衷于新文学作品,尤其是鲁迅的《呐喊》和郭沫若的《女神》,但他承认,“《狂人日记》当时没读懂”,而《女神》却使他的血“沸腾”起来。1925年,15岁的曹禺正式加入南开中学文学会和南开新剧团(这是我国话剧界较早的剧团之一,由南开学校创始人严范孙、张伯苓创建于1909年,周恩来曾是其中的活跃分子)的活动,开始了他的演剧生涯。 1926年开始在天津《庸报》副刊《玄背》上连载小说《今宵酒醒何处》,第一次使用笔名“曹禺”。后陆续在《南开周刊》《国闻周报》等报刊上发表诗歌、杂文,以及莫泊桑的翻译小说等多篇。其诗作《四月梢,我送别一个美丽的行人》和《南风曲》有着郭沫若《女神》的影响。1927年他还参加了丁西林、田汉和易卜生剧作的排演。 曹禺作为左翼戏剧运动影响下的作家,虽然是1934年以后的事,但在1928年,曹禺担任《南开双周》的戏剧编辑后,就开始了《雷雨》的构思。他父亲希望他成为一名医生,但两次投考协和医学院都未被录取。同年夏天,曹禺以优异成绩从南开中学毕业后,免试升入南开大学政治系,但他对政治经济学课程不感兴趣,1930年暑假专程去北京报考清华大学。9月,曹禺与八位同学一起转入清华大学,插入西洋文学系二年级就读,广泛涉猎西方文学特别是戏剧文学,课余还常常与巴金、靳以去看京剧。年底,与钱锺书等人一起成为《清华周刊》编辑。1933年,23岁的曹禺开始写作构思了长达五年的剧本《雷雨》和毕业论文《论易卜生》。曹禺参加清华大学留美考试,未被录取。毕业后去保定明德中学任英语教师。年底生病回京,病愈后回清华研究院,专事戏剧研究。1934年1月,由郑振铎主编,巴金、靳以编辑的《文学季刊》创刊,巴金在靳以那里看到《雷雨》后,主张立即发表,7月,《雷雨》发表于《文学季刊》第一卷第三期。当时并没有引起国人的注意,而引起了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的好评。1935年,由东京帝国商科大学的中国学生邢振铎译为日文,由留日学生剧团中华话剧同好会于4月27日在东京神田一桥讲堂首演,郭沫若看后立即撰文《关于曹禺的〈雷雨〉》,大加赞赏。8月17日,在天津市立师范学校孤松剧团作国内的首次公演(也是该剧第三次公演),立即引起轰动,著名京派戏剧家兼评论家刘西渭(李健吾)发表《〈雷雨〉》一文称:这是“一出动人的戏,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 1934年9月,应邀去天津在河北女子师范学院任教。1936年5月,在巴金等到人的鼓励和催促下,开始创作《日出》,白天为女师学生上课,晚上埋头写作,6月至9月开始在《文季月刊》第1-4期上连载。1936年,在曹禺尚未写出第二部作品《日出》时,《雷雨》即作为《曹禺戏剧集》(第一种)由巴金主持的`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因此,《日出》不仅是巴金的期待,也引起了文坛的广泛关注。《日出》发表后,由萧乾主持,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邀请了当时文坛上各种派别的几乎所有大家,包括茅盾、巴金、叶圣陶、沈从文、靳以、李广田、朱光潜、杨刚、荒煤和燕京大学西洋文学系主任“中国通”谢迪克等,进行了两次集体讨论,盛况空前。为一个剧本,整个评论界如此迅速、如此兴师动众,在中国话剧史乃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1936年8月,应国立戏剧学校校长余上沅邀请,赴南京任教,讲授“剧作”、“西洋戏剧”和“现代戏剧与戏剧批评”等课程。11月,在南京导演话剧《镀金》。1937年4月至8月,《原野》在靳以主编的《文丛》第一卷第2-5期上连载。 1938年初,随剧校迁往重庆。10月,与宋之的合作改编《全民总动员》(原剧为宋之的、陈荒煤、罗烽、舒群集体创作的《总动员》),当月公演,轰动重庆。1939年春,随校迁往江安。暑假期间,创作《蜕变》。夏末去昆明导演《原野》和《黑字二十八》(即《全民总动员》)。初冬率剧校师生赴重庆演出《蜕变》,蒋介石看后下令禁演。1940年秋开始创作《北京人》,翌年公演。1942年初辞去剧校教职,夏,到重庆唐家沱,创作改编巴金的《家》。1943年8月,为创作历史剧《李白与杜甫》作准备,与友人赴西北旅行,回重庆后以此行的感想创作表现大后方民族资本家与官僚资本家矛盾的《桥》。1946年,与老舍同时接到美国国务院邀请,经上海赴美讲学,并两次会见德国著名剧作家布莱希特。1947年返回上海,后进入上海文华影业公司任编导,写成电影剧本《艳阳天》,自导演。1948年底,到香港。1949年初经中共地下党安排经烟台到北平。1949年7月参加第一次文代会。1950年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1951年自编《曹禺选集》,对《雷雨》《日出》《北京人》作大量修...

  主要创作

  1926年曹禺的处女作《今宵酒醒何处》问世。1934年写就《雷雨》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它被公认为是中国现代话剧真正成熟的标志。之后,1936年曹禺发表《日出》、1937年发表《原野》,1938年发表《黑字二十八》(又名《全民总动员》,与宋之的合作),1939年发表独幕剧《正在想》,1940年发表《蜕变》,直至1941年《北京人》完成。 短短几年时间,曹禺的创作水准不论从思想上还是从艺术上看,都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的境界。尤其是被誉为“四大名剧”的《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其艺术功力所达到的境界,迄今为止,尚无人能超越,而彼时他仅有31岁。 1942年曹禺将巴金的小说《家》改编为话剧,风格与《北京人》颇有相通处。 此后,他所写的独幕剧《镀金》,《桥》(未完成),以及解放后写的《明朗的天》(1954)、《胆剑篇》(1961,与梅阡、于是之合作,曹禺执笔)和《王昭君》(1978)等剧。

  作品目录

  著作书目 雷雨(剧本)1933,文生 日出(剧本)1936,文生 原野(剧本)1937,文生 编剧术(理论)1940,正中 黑字二十八(剧本)与宋之的合著,1940,正中 蜕变(剧本)1940,商务 正在想(剧本)1940,文生 北京人(剧本)1941,文生 家(剧本)1942,文生 艳阳天(电影剧本)1948,文生 曹禺剧本选1949,文生 明朗的天(剧本)1956,人文 迎春集(散文)1958,北京 胆剑篇(剧本)与梅阡、于是之合作,曹禺执笔,1962,戏剧 王昭君(剧本)1979,四川人民 屈原(剧本)1982,四川人民 论戏剧1985,四川文艺 曹禺论创作(理论集)1986,上海文艺 翻译书目 罗密欧与朱丽叶(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1944,文生 [研究资料书目] 曹禺论(肖赛)1943,成都燕风出版社 曹禺研究资料汇编 1960,山东师院中文系编版 曹禺剧作论(田本相)1981,戏剧 曹禺的戏剧艺术(辛宪锡)1984,上海文艺 曹禺论(孙庆升)1986,北大 论曹禺的戏剧创作(朱栋霖)1987,人文 曹禺传(田本相)1988,十月 曹禺剧作艺术探索(华忱之)1988,四川文艺

曹禺简介【精彩5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