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孩子的教育

时间:2017-03-02 08:21:3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论孩子的教育(通用7篇)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论孩子的教育,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论孩子的教育 篇1

  孩子的出生,意味着父母将面临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考验。对每一位家长来讲,看着自己的孩子一天天长大,是非常骄傲与自豪的,每个孩子都是聪明、优秀的,每个家长也都有自己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可以侧重以下几方面:

  一、不可忽视的早期教育

  如果说孩子的教育非得要等到入学后才开始,实际上已经错过最佳教育时期。因为感觉器官是人类感知外部世界的生理基础,充分刺激孩子的感觉器官,能够促使大脑各部分机能积极活动。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在1-3岁时期我们都是由着她“不怕脏,不怕累,不知危险”的天性任她发展,充分地刺激孩子的大脑,婴幼儿时期跳皮的表现其实是大脑飞速发育的信号,我们不能因为脏或是看似危险的行为而强行干预。

  二、打好性格基础,努力提高情商

  重视教育的父母们都知道“情商才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良好的道德情操,乐观幽默的品性,面对并克服困难的勇气,自我激励、持之以恒的韧性,关心他人等能力是孩子将来进入社会后最终是创建辉煌人生,还是成为一个平庸的人的法宝。总之,养成教育可以使孩子修养更高,行为更规范,成为一个有教养的文明人,它为孩子成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习惯决定性格,习惯主宰人生。每一个习惯在开始形成的几天特别重要,因此,我教育孩子每做一个决定之前先想好该不该做,一开头就要坚持做下来,不能半途而费。

  为了强化自制力,我经常带孩子逛超市,但前提是不允许买东西,不管如何哭闹都是不能破坏规定的,做到不轻易地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孩子总有自己喜欢的东西是不愿与小朋友分享的,我告诉她不要在小朋友面前眩耀,不然就和小朋友一同分享,独吞是不正常的,不要让小孩养成浪费金钱、追求虚荣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

  在她小学三年级时,我因工作上的不顺利,心里十分委屈。她当时不知道我为什么难过,而且又不理睬她,于是她出门上学时塞给我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妈妈,是不是上班出了什么事?没关系的,无论发生什么事,我们都要勇敢地去面对事实,笑一笑吧。妈妈,不要难过了,坏事不一定就是坏事,它会转变,别难过了,把事情说出来,俗话说“有难同当”说出来就没事了。”小小年纪就能用这样思维考虑问题,正确处理问题,还能激励别人,已初具体贴他人、乐观的品性了。这张纸条至今都完好地保存着。

  三、培养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靠自己,学习要独立,家长只能是起到提醒的作用。

  尊重学习时间

  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意地培养一种“学习时间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学习一开始必须专心,不允许做任何杂事,如喝茶,说话,下位,上厕所等,大人有事也不能打搅孩子。

  作业必须独立完成

  学习是自己的事必须由她自觉地把学习搞好,我们只用抽查的办法来监督,这种办法有利于培养她学习的自觉性。

  克服惰性

  先看书,再写作业,遇到不懂的自己先思考,后尽量查阅权威工具书,避免养成不懂就依赖别人给答案的惰性。每天有计划地安排预习、复习各门功课,不要等到要考试了才临时抱佛脚,事倍功半。

  进入初中,初中生活和小学生活完全不同。功课的紧张,生理的变化,一时间她很不适应,手忙脚乱,成绩看着走向滑坡。为了不让她在初中阶段走弯路,我们一次次地把失败摆在桌面上找原因,找短板。一次次地安慰、鼓励,剔除小学的学习方法,制定适应初中的学习方法,也许是小时候奠定的那种不服输,克服困难的勇气,让她很快成绩开始有新的起色。

  其实,在学习上严格要求孩子以外,还要对孩子的失败与进步多给予鼓励,克服孩子的自卑心理,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四、青春期教育

  初中阶段,青春期逆反心理不经意地就会表现出来,随着现代社会信息等的发展,影响孩子的因素就更多元化了,孩子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少受到外界不好行为影响的机率就大,这个时候家长应多用心沟通交流。孩子一天的时间大部分都在学校度过,晚上回到家又忙着写不完的作业。所以我们无论多忙,都应该抽时间更多地和孩子在一起,了解孩子的点滴变化,做到心中有数,让孩子正确、轻松地度过青春期。针对青春期的心理特点我们还应主动地调整和孩子沟通的方式方法。

  讲平等

  由于青春期逆反的抗拒心理,家长命令式的态度已经过时,对孩子不单单只是要语言上的平等,而是行动上、内心深处的平等。

  做朋友

  用对待朋友的方式和孩子谈话,这样和她相处时就不会无所顾忌而是会讲究谈话的时机和长短了。大大减少了发生争执的机会,谈话变得更有效,也更愉快。

  有限的满足,抓大放小,尽量放权

  青春期孩子追求独立,对这种心理我们要把孩子有把握做好的事都交给她自己去管,出现原则问题时家长既要讲原则,又要讲方法,往往方法比原则更重要,因为方法不对,伤了感情,原则再正确也卖不出去了。但也不能维护感情,在重要原则上让步。

  五、不做书呆子

  过高的期望值使当今的孩子无形中背负着沉重的压力,无情扼杀了孩子们自由轻松快乐活跃的天性,做为家长,要及时地舒缓孩子的压力,在假期尽量安排孩子出外游玩,放松之余又能淘冶情操,锻炼身体,还能学到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社会实践知识。

  父母是孩子的教科书,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的言行举止都会随着周围环境与父母的言行潜移默化。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仅仅端正认识,提高素质,营造良好学习生活环境是远远不够的,孩子教育还需要与学校,与老师相互配合,沟通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做为家长,我们愿意与学校积极配合,尽到子女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与孩子们一起成长。

  论孩子的教育 篇2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在推崇素质教育的今天,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作为一名音乐教育者,我由哀地感到一种光荣和自豪感,通过教学,让音乐溶入孩子的心田,为纯真的孩子播下音乐的种子,培养孩子的优良品格,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一、与学生共唱1、2、3

  唱歌教学需要用音乐形象感染和教育学生,这就需要提高学生的音乐趣。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说:“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这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给他们的必要条件。”尤其在小学教育中,各年龄段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理解力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

  为此,在音乐课上,对低年级学生,我找简洁、形象的带词练声曲,指导学生练、唱,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愿望和热情。在教学中采用音乐、游戏、唱游的动感形式来感染小学生。如“猫捉老鼠”的音乐游戏中,力图用琴声表现小猫屏息凝视着老鼠洞口,老鼠四散逃窜的情景。使孩子们感受到音乐中表现小猫的形象是英勇威猛的声音较多,而表现老鼠的音乐是较杂乱,节奏较快的,当学生学到了唱名1、2、3后,我就编“猫捉老鼠”的练声曲,让学生唱2/4。

  学生边唱边表演,再欢乐的气氛中体会1、2、3三个唱名加上节拍编成练声曲的趣味。通过歌曲的艺术形象来感染学生的目的。

  二、音乐声中的生日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弛神往。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的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用音乐渲染情境,从而陶冶人的情感,进行美感教育。如第三册教材《生日》一课,我请小朋友在音乐课上过生日。漂亮的蛋糕带着闪闪的烛光,小朋友们尤其的开心,于是我弹奏起钢琴,行云流水般的琴声随即容入孩子们甜甜的歌声,那认真的样子,投入的神情,是二年级学生难得一见的。

  一位学生的生日得到全班同学的祝福歌声,心中会产生一股股暖流,体会到同学之间的友爱之情,激发学生关心、团结集体的情感,培养了学生的美感。凡是有利于培养学生优良品格的歌曲,我就有意识的创设情境让他们体会歌曲表达的意境。

  三、美与乐的旋律

  音乐有着久远的历史,他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情感表达。而情感是体验美感的最基本的特征,他贯穿与美感心理的全过程。客观事物存在的差异,各种事物美的内容和形式的差别,产生了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

  音乐教学要时时闪烁诱人的魅力,使儿童感到“美”,感到“乐”,才能动于情,感而奋,进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儿童对故事,对童话特别喜欢。所以在教育和教学中运用音乐故事,音乐童话常能取得说教所不能取得的效果。如在欣赏音乐童话《龟兔赛跑》和《彼得与狼》时,孩子们喜形于色,欣喜若狂,他们被亲切的解说吸引着,被优美音响、生动的节奏、丰满的配器、柔和的音色深深的感动着,听的是那么的投入。一篇优美的音乐童话故事,犹如涓涓细流注入儿童的心田,把他们带进美好的音乐王国。又如欣赏《国歌》、〈欢乐颂〉和教唱〈我们多么幸福〉时,向学生介绍作曲家聂耳、贝多芬、郑律成的生平事迹和他们的故事。当孩子们听了音乐家的事迹及故事时,被音乐家的事迹像一首首优秀的革命歌曲,焕发孩子们的爱国热情,激励他们以前辈为榜样,献生音乐艺术的信心和决心,在孩子们幼小心灵里播下了理想的种子。

  论孩子的教育 篇3

  爱是幼儿心里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爱使孩子感到安全和满足。实践证明,一个充分享受到成人的正确而有理智的爱的孩子,总是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但由于近年来,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父母都把自己的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小皇帝”、“金太阳”,不知如何才能疼得够,总是“拿在手上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无时无刻不在紧紧地呵护着。可到最后,父母费尽心血,却使自己的孩子变得弱不禁风,自私自利,没有责任心,没有同情心,为所欲为。

  我们在幼儿园常常目睹这样的一些事实:一个尿急的孩子要拉尿却不懂得要把裤子拉下来;一个喜欢吃鸡蛋的孩子却不知道鸡蛋有壳;一个想睡觉的孩子没有大人的抚摸却不能入睡……等等。报纸上也曾报道: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近日收治的一名患儿,已经3岁仍然不会咀嚼食物。这位小朋友被家长送到幼儿园后,只会喝稀饭、豆浆等流质食物,干饭和蔬菜却不会咀嚼。一个月下来,他的体重下降了2.5公斤。他的父母说,因为老怕孩子噎着,所以总是给孩子喂牛奶等流质食物,即使是水果、蔬菜和肉类,也用粉碎机打成汁后用奶瓶喂。

  这时父母们都会说:“我们那都是爱孩子呀,怎么却反而害了他呢?”难道父母爱孩子是一种错误吗?不是的,爱子之心人皆有之,父母爱孩子,天经地义,错的是那些父母爱孩子的方式过于盲目,让那盲目的爱绊倒了孩子。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去做、去爱,才是给予孩子最真正的爱、健康的爱呢?

  一、爱而不娇宠,松而不放任。

  有句著名的话说:“爱子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意思是说,如果不以正确的道德准则爱儿女,那恰恰在此时是害了他们。

  我国的革命前辈吴玉章也曾说:“正确教育子女的方法,我认为最主要的应该是爱和严相结合。在生活上既要给子女适当的父母之爱,在政治上又要严格要求他,特别是要舍得让他们到艰苦环境中去锻炼,在风雨中成长。这才是真正的爱。”在日本,不少家长把孩子送去“赤身锻炼”和“赤脚锻炼”。孩子一年四季大部分的时间几乎赤裸着身体——只穿一条短裤在室内外活动或者是光着双脚在操场上行走或跑步。隆冬季节,仍赤身在户外站队活动,家长认为:为了使下一代有强健的体魄,坚强的意志和不怕艰难困苦的精神,必须让他们从小经受磨练。就像古人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由此可鉴,爱孩子,但不必时时、处处满足孩子的一切欲望,无需给孩子过分的呵护,而要有意识地为孩子提供动手的机会,让孩子独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或引导孩子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使他们通过劳动锻炼,学会自己照顾自己。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无规则不成游戏。”孩子缺乏自我控制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加上模仿性强,容易染上一些不良习惯。因此在信任、尊重的基础上要给孩子立点规矩,让他懂得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许做,使他的行为有个准则,从小在心中放上一把尺子,养成守规矩、讲文明的良好习惯。

  二、爱得理智,爱得适度。

  爱是教育的必须手段,它是一把开启孩子心灵的钥匙。爱孩子乃是人的天性。可是如果爱的过分的话,反而会招致恶劣的结果。苏霍姆林斯基说:“生活证明,如果孩子只会享受爱,他的心就可能变冷漠无情,对一切都无动于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家长总怕自己的孩子受欺负,阻止孩子寻找同伴,不准孩子出去玩;怕孩子吃亏,事事替孩子做主,孩子穿什么、吃什么、读什么、想什么、玩什么,均由父母包办,孩子毫无自己选择的余地;怕孩子受累,为孩子承担著一切,总是包办代替,孩子说:“我自己来”,父母却说:“你不行”,总是不让孩子动手,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究竟怎样才能掌握好爱的“尺度”呢?有位优秀的家长曾在《藏起一半的爱》一文中写道:“我说对孩子要藏起一半的爱,不是说只给孩子一半的爱,不是说要减少对孩子的爱,而是说家长应理智地爱孩子,赋予爱更广博,更深刻的内涵。” 我觉得作为一名家长,在幼儿时期最重要的不是给予孩子多少爱,而是应该教会他如何去爱,这才是家长对孩子最真正的爱,最理智的爱。

  三、以身作则,做好表率。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例如:当孩子看到父母细心照顾生病的奶奶时,他也从中学会如何关爱长辈;当孩子看到父母帮助别人时,他也从中学会帮助他人……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你们怎么做,孩子就怎么学。因此,父母必须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以身作则,做好表率。通过对孩子进行爱的熏陶,从而让孩子学会如何去关心人、同情人和帮助人。

  四、家园共育,形成爱的合力。

  如果把孩子比作一辆车,那么家庭和幼儿园就犹如一辆车的两个轮子,只有同向同速的转动,才能让车子跑得平稳快捷。我们经常发现许多孩子在幼儿里有礼貌、尊重老师、关心同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喜欢帮助别人,可到了家里却对父母发脾气,蛮不讲理,吃饭非要大人喂等。因此,父母必须与教师密切配合,家园达成共识,协调教育方法,统一教育要求,这才是培养、巩固孩子爱的情感的重要保证。

  爱是人类最重要的情感,也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父母对子女的爱更是深切而真挚。然而你不注意爱的方式,只是一味盲目地去爱,那“爱”将会是孩子成长路上的绊脚石,把孩子绊倒在路上,那是害了孩子,同样是父母的失职。只有爱而不娇,爱得理智,爱得适度,爱得深沉,爱而不露,才是爱的真谛。

  论孩子的教育 篇4

  在当今经济、科学发展迅速的时代,要求学校、幼儿园培养出的学生是综合素质好,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有责任感,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赏识孩子——教育成功的良方。如何使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之材,关键在于教师和父母是否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在教育的过程中,学会用赏识的眼光、手段、方法去挖掘、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去促进其好的方面得到巩固,继续发扬,纠正其不良的行为习惯,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记得有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这样说过:“一个舍不得赞美孩子的父母,往往会使孩子变得令他们无法赞美”。这句话时刻提醒着我。因为我面对的是一个个天真无邪、身心尚未发育成熟,知识贫乏但又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幼儿,但他们也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个体。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才能把这些具有强烈好奇心和强烈求知欲的孩子乐意接受?并能使我们教师和父母走进孩子的心灵,让孩子快乐成长的教育呢?——那就是赏识教育。

  赏识孩子,实质上就是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孩子的发展潜力很大,可塑性很强,而自我评价能力却比较低。赏识孩子,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使孩子获得成功感,促使他努力进取,争当好孩子。我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学会了赏识孩子,体会到赏识孩子是成功教育的“秘诀”。比如:前两年,我们幼儿园有个叫宝宝的孩子,他原来在小班就读,因为他的性格上有点偏激,爱打人、抓人,有时会突然怪叫,而且自理能力差,不会自己吃饭,不会自己上厕所大小便,有很多不良的坏习惯,上课、睡觉总是吵闹不安,班上很多小朋友被他抓破了脸,家长投诉,被他抓过的孩子不愿上幼儿园。所以他班的老师就动员其家长退学,园领导跟我说了这件事,(当时我是带中班的孩子)我就想到用赏识的方法去尝试教育,就一口答应他转到我班来就读。刚来我班时,他确实是这样,有很多不良的行为和坏习惯。我通过家访知道了宝宝是个不足月的早产儿,又是个男孩,在家庭成员的宠爱、溺爱之下,养成了任性、偏激的性格,但我观察了他,知道他爱听歌,爱唱歌,我用了赏识的方法、手段去接近他,感化他,换句话说:我是师长,又是母亲,也是同伴,更是家长的好朋友,我与其家长齐心合力,释疑解惑,塑造行为;亲切周到,悉心关怀,不厌烦;同时我又把自己看作是他的伙伴,以自己的儿童心、儿童情、儿童趣与他相伴相随,取得了他的信赖和依恋,建立起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幼教之友《赏识孩子——教育成功的良方》。我赞美他的歌声,还特意买回几张幼儿歌曲的VCD碟,带他到家里来玩,听歌、唱歌,告诉他不听话老师和小朋友都不喜欢,也不得到老师家听歌。他自己经常自言自语说:“不听话不得到老师家唱歌”,他在集体活动中,突然激动怪叫时,我就做一个动作暗示他,他马上领会而不再大叫大喊了,叫他给同伴唱歌,多给他掌声,我经常竖起大拇指,发自内心地告诉他:“你做得很好,你唱的歌老师和小朋友都很喜欢听,要是你不打人、不抓人,就更好了”,还经常亲亲他,抚摸他的头,给他自信心,经过一段时间的共同努力,宝宝再也不是那种吵闹不安、打人、抓人、性格偏激的孩子,他已变成了一个跟同伴一样,人见人爱,活泼可爱,爱唱歌的好孩子了。

  又例如:有一个读小班的孩子,名叫陈俊杰,他在班上是一个很调皮,很好动的孩子,甚至经常咬人,同班的小朋友很多都被他咬过,家长很气愤,小朋友也很怕他。后来园长把他安排到我班(当时我是教大班的),我也是用赏识的方法去引导他。我知道,要赏识孩子,我们必须接受孩子的全部,接受孩子的全部自然包括他的优点和缺点。我们要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有其长处,应去寻找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积极为他们创造条件,使其闪光点充分燃烧。陈俊杰调皮好动,爱咬人,可他爱动脑筋,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我就从这两点作为切入点,给他鼓励和表扬,和他做朋友,激励他去攀登,去改掉咬人的坏习惯,一有进步,马上在班上表扬,让他去体验成功的欢乐。再与家长沟通,积极配合,他咬人的原因是身体的原因和习惯性的动作。我介绍了药物给家长试用。经过我们赏识的方法、手段,加上药物的治理,不出一个月,小俊杰把咬人的坏习惯改掉了,变成一个活泼、聪明的小朋友,终于又能回到了本班同年龄的伙伴中去游戏和学习了。这就是赏识教育的鼓励与赞扬,使他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得到了老师的重视和关注,所达到的效果。所以说:赏识所产生的激励作用是巨大的。反之,假如老师和父母时常盯着他的缺点和短处天天批评他,每天都从复“你不要咬人,不得怎么样怎么样”,反过来是强化了他的缺点,容易使孩子形成消极的心态。

  在当今社会,独生子女物质生活条件优越,在物质需求达到满足后,他们更渴望精神需求的满足,渴望得到周围的成人,特别是老师、父母的关注和赏识,经常得到老师、父母肯定的孩子自我价值感强,信心也足。比如去年我任教的两岁班小朋友,我和同班卢老师合作比较默契,充分认识到赏识孩子的重要性,所以我们班的孩子,年龄虽小,在我们的赏识教育和引导、尊重和鼓励下,孩子们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并激发了孩子的自信与潜能,使孩子在实践中,获得成功感,促使他们努力进取,化短处为长处。又比如:我有一个邻居,家获得成功感,促使他们努力进取,化短处为长处。又比如:我有一个邻居,家庭条件非常好,在生活上对孩子照顾无微不至,可是这个小男孩总是不肯亲近父母,有什么话也不愿意跟父母说,反倒经常有什么事都跟我说,跟我玩得很开心。因为他妈妈常常大声嚷嚷:“瞧,人家XX孩子多乖多好,瞧你怎么那么差!”“人家孩子怎么那么聪明,瞧你多笨!”这孩子总是闷闷不乐,经常出现攻击性行为,不是在阳台上用玩具水枪往行人身上射水,就是躲在楼上用石子打人,在学校也是经常有意无意地去碰去撞同伴,总是挨投诉,他妈妈流着眼泪向我诉说:“我们就这么一个儿子,对他好,挣钱全为了他,可他却不领情,整天闯祸,李老师,你说我该怎么办?”我对她说,“您爱孩子,可是您的孩子不理解,因为您没有表现出对他的爱和赏识。你老看他的缺点,你赞赏的是别人孩子。因为你的盲目比较使你的孩子失去了自信,你对孩子的暗示助长和巩固了孩子的缺点,他的攻击性行为只是想引起别人对他的注意和关心罢了。”我还跟她说,孩子最怕就是用别人的长处去比较他的短处,你应该一看到孩子有一点点进步,就要鼓励他,引导他向好的方向发展。这就是对孩子的赏识,肯定和鼓励,会使孩子觉得自己受人关爱,得到了尊重,自信心就会建立和曾强起来。其父母通过尝试效果很好,现在他已经跟父母相处很触恰,性格也开朗了,成绩比以前进步,同学告状也少了。

  会赏识孩子,也要把握好赏识教育的时机,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当孩子遇上失败时,当孩子不敢尝试新事物、缺乏信心时,当孩子在做一件似乎不可能做好的事时,教师和父母应该给予鼓励,给他们一个拥抱,给他们一个微笑,告诉他:“你行,我相信你……”有了老师的鼓励,孩子会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支撑着他,从而对自己充满自信心。老师对孩子的一句赞扬,一个微笑,一次抚摸,一个亲热的眼神,都能给孩子对优点与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强化。因为在幼儿心目中,老师是神圣而伟大的,老师说的话会被孩子接受,特别是老师对孩子赏识,更会对幼儿产生巨大的鼓舞。所以,作为幼儿园教师,不要吝惜表扬,应该由衷地肯定孩子的行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理解孩子”。而相信孩子、理解孩子首先要赏识孩子。尊重孩子,欣赏孩子,不仅是因为他们年龄小,需要关心和爱护,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从出生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志和个性。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赏识教育是充满生命力;充满人情味的教育,赏识教育是热爱自己,热爱他人、热爱生命的教育,赏识教育是开发潜能、激发创造力的教育。经常得到老师和父母赏识的孩子,他们往往对自己充满自信和自尊,而且能以更高的热情去接受新的事物。让我们学会赏识学生,赏识教育是教育成功的良方。

  论孩子的教育 篇5

  前言:现实生活中,小气的孩子并不少见。“小气”虽然不是什么大毛病,但如果是一个什么都不愿与他人分享独占意识很强的人,是很难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

  学会分享是孩子成长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孩子可以从充满童趣的分享活动中真切感受到分享带来的快乐,这对他们正确理解分享以及将来形成健全人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对于心理发展水平还处于以自我中心为特征的幼儿来说,分享显然不是一件易事。因为孩子的分享行为并非天生,而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引导逐渐形成的。正因如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培养孩子的分享品质。

  但令人遗憾的是,如今,孩子的分享意识和能力并不强。之所以如此,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缺少分享的对象。由于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很多孩子成为家庭中的“独占”主体。无论是玩具还是食物,孩子都习惯了一个人“享受”,父母和爷爷奶奶总是以这样或者那样的理由拒绝孩子分享的物品。由此造成孩子的独占心理,认为什么物品都是自己的,什么事情都应该以自己为主。另外,由于现在居住环境的变化,居住于楼房的居民与邻里间的交往越来越少,这无形中减少了孩子与同辈群体的交往,从而剥夺了孩子与他人分享的机会,造成孩子自私的特点。

  所以,家长们应该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和行为。一方面,家长可以利用家庭本身这一重要资源,让孩子学会分享。家庭是孩子社会交往的第一个场所,是孩子走向社会的桥梁,也是培养孩子分享行为的.重要场所。孩子从出生那一刻起,便与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交往,这是最初的社会交往行为。家庭成员与孩子的每一次分享行为都是孩子分享意识和行为形成的过程。另一方面,家长要多带孩子与同龄人交往,给他们创造在一起交流的机会,比如鼓励孩子上学、放学与居住同一社区的孩子一起走,一起玩,一起做作业,放学后让孩子带小朋友到自己家来玩;又如,几个家庭带孩子一起去郊游等。孩子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多了,关系越来越密切,逐渐就会懂得了分享。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年幼的孩子理解能力有限,他们往往并不能准确地解读分享本身的含义,他们对分享的理解是通过与家长及他人的分享行为慢慢深化的,是一种由外而内的内化过程。家长无意的一言一行可能都会使孩子对分享本身产生错误的理解。比如案例中的这个家庭,虽然家长在强化孩子分享意识的过程中注意到培养孩子尊老爱幼的优秀品质,但这种分享却仅仅限于口头,流于形式。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年幼的孩子理解能力有限,他们往往并不能准确地理解分享本身的含义,他们对分享的理解是通过与家长及他人的分享行为慢慢深化的,是一种由外而内的内化过程。家长无意的一言一行可能都会使孩子对分享本身产生错误的理解。比如案例中的这个家庭,虽然家长在强化孩子分享意识的过程中注意到培养孩子尊老爱幼的优秀品质,但这种分享却仅仅限于口头,流于形式。

  我曾经读到过一个小故事。一个叫丁丁的孩子,从小就在家里受到尊老爱幼的训练。比如每次买回苹果来,家长都要让丁丁效仿孔融让梨的故事。丁丁可谓训练有素,他每次都要拣最大的苹果先给奶奶吃。奶奶照例笑着夸赞一番:“丁丁真孝顺,好孩子,奶奶的牙不好,你吃吧。”接下来是爸爸和妈妈,都有不吃大苹果的理由。最后,丁丁抱着那个最大的苹果独享去了。一个实在算不上什么的苹果,把一家逗得其乐融融。有一天,爸爸的上司来家里玩,懂事的丁丁立马去果篮里找来一个大苹果,送给客人吃。奶奶和爸爸妈妈见了,个个乐开了怀。那上司也说:“你们家的孩子真不错。”虽说这位上司最不喜欢吃苹果,但出于对丁丁礼貌的尊重,他还是接过了那只大苹果。不料,他刚咬一口就惹来了麻烦,但见愤怒的丁丁用手指着客人说:“你为什么吃这最大的苹果?你太嘴馋了!你太不要脸了!你太恶心了!”那位上司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弄得不知所措,咬在嘴里的苹果咽不是,吐不是,一时间令他尴尬不已。

  早期教育,故事中的丁丁可谓训练有素,他每次都要拣最大的苹果先给奶奶吃。奶奶每次都笑着夸赞丁丁一番。同样,爸爸和妈妈也都以各种理由拒绝吃最大的苹果。最后,丁丁“只好”抱着那个最大的苹果独享。虽然这仅仅是一个小小的生活片段,一次小小的分享过程,但这却给丁丁传递了一个重要的错误信号,那就是大人不会吃的,只是走走过场,最大的那个苹果在成人之间转一圈后最终仍然会成为自己的。长此以往,丁丁就形成这样的一种认识,所谓的分享,就是虚晃一枪,最终最大的那个苹果会回到他的手上。可是,爸爸的上司并不了解这个家庭中的这种特殊“分享”行为,以至于在不喜欢吃苹果的情况下还是出于对孩子的尊重咬了苹果,最后弄得尴尬万分。

  另外,家长在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时,还需要注意一点,即分享必须是孩子的自愿行为。一个孩子如果能自主自愿地与人分享并以此为乐,那么可以说真正具有分享能力。家长需要培养的就是这种孩子发自内心的自愿分享。但这种分享能力的培养必须从丰富孩子的情感体验入手,即让孩子从他人角度出发,体验他人情绪、情感,从而学会理解,学会分享。比如,当孩子应家长的要求把好吃的东西分给家长吃时,他是真心以为家长需要或者喜欢这个东西,并且会因为与亲爱的人一起分享而感到快乐。因此当孩子与家长分享物品时,家长在真正地接受孩子分享物品的同时,还要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出快乐的情感,以便强化孩子分享过程带来的快乐体验。相反,如果家长像案例中的奶奶一样,以各种理由谢绝孩子的分享,那么就会使孩子觉得你在“玩耍”,分享不是真的,而是假的。如果孩子一直把分享仅仅当成换取报答或取悦他人的手段,那么这种分享便是一种“虚假”现象了。就如同丁丁仅仅把苹果当成取悦成人的工具一样,当成人真的吃一口这个最大的苹果时,他心里便难以接受。原因就是丁丁原来没有形成相应的情感体验。相反,如果从丁丁第一次分享苹果时,奶奶和爸爸妈妈就真正地吃这个苹果,也许当时丁丁可能心里有点难受,有些不愉快,但如此往复,他的这种不愉快的情感体验就会逐渐消失。如果家长再予以语言上的表扬和鼓励,那么就会强化他的分享意识,增强其分享的快乐体验。等到他人来做客分苹果时,也不会出现案例中那如此尴尬的场面了。

  所以,当家长们看见自己的孩子“小气”,不会分享时,是不是要反思一下,究竟是孩子自身的问题,还是家长的教育出了问题?

  论孩子的教育 篇6

  一、德育教育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不可或缺

  古人有言:“有才无德,行不远。”可见,品德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通行证。齐抓共管如果缺少了德育,我们的孩子也许会知书,但却很难做到达理;如果缺少了德育,我们的孩子必定会长大,但或许不会“成人”;如果缺少了德育的引领,我们的孩子将不会知道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绝不能做。近年来,未成年犯罪人数不断攀升。看看那些犯罪分子,他们中有多少人因为是非不分而误入歧途,他们中有多少人因不懂谦和礼让而对他人大打出手以至酿成惨祸,他们中又有多少人因怙恶不悛而悔恨终生。因此,一个人德育教育的好坏,关系到他的成长及未来。一个有道德没知识的人,他还可以在不同岗位为家庭为国家做贡献,但一个有知识没道德的人,他的本事越大,他对家庭对社会的危害也就越大。

  二、德育教育需家校携手,齐抓共管

  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学生在学校接受道德行为的教育,接受“爱”的教育,我们也渴盼着在他们心底种下良好的做人道理和社会公德的种子,但我们还需要家长的通力合作。曾遇到过这样的学生,他总是我行我素,老师教育他他还骂老师,老师问他在家里是不是就这样对待父母,孩子说:“我在家里不骂我妈(他的妈妈是后妈),只骂我爸哩”。这难道不是家庭德育教育的缺失?我们也经常会看到学生的父母笑嘻嘻地对我们说:“我娃在家就不听我的,你好好给我把他(她)管管!”不知别人听了这话什么感受,作为教师的我们,每每听完这话后有种欲哭无泪的感觉。我们教师教育的是所有家庭的孩子、我们的学生。可听听现在家长们的话,看看家长们的态度,似乎所有的孩子倒像是我们教师自己的了。即使我们按照家长的意愿在学校好好管束了他们那些目无尊长、任性自私、唯我独尊的孩子,难道孩子回家后的所有时间也需要我们教师去好好管教吗?如果我们在校严格教育,回家后又“放羊式管理”的话,我们的学校教育又会有多大的成效呢?

  三、结语

  所以说,为了塑造一个个人格健全的孩子,为了塑造一个个品行兼优的孩子,为了塑造一个个人见人爱的孩子,我们的家庭必须和学校携起手来,齐抓共管,共同努力。在今天的中国,要真正的抓好德育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为了我们民族的发展,为了我们所有家庭的幸福,为了我们所有孩子的未来,请重视孩子的德育教育吧。

  论孩子的教育 篇7

  小学音乐教学课程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音乐很美,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在音乐课上,可以影响孩子的整个思想。音乐课它还可通过特定的手段使学生与音乐相互作用,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从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在掌握一定音乐知识技能的基础上,逐渐提高审美能力,让音乐这门艺术,带给他们审美的愉悦,情感的共鸣以及心灵的净化,使他们成为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人。

  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它注重在“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之间寻找到一个融汇点,通过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间进行情感交流,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

  那么,如何将教育技术运用于小学音乐教学呢?下面我谈谈自己在尝试小学音乐教育方面谈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几点愚见。

  一、教学媒体不是越先进越好,而是要根据教学和自身实际,选择最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的媒体。

  随着教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教学逐渐步入音乐课堂。提到媒体,很多人就会想到电脑和投影仪。那生动逼真的音响效果,色彩鲜明的动态视觉,灵活便捷的交互手段让孩子们学得开心,老师们教的轻松。那么,是不是媒体越先进,教学效果越好呢?答案是否定的。教学媒体都是“辅助”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益。没有万能的媒体,只有最适合的媒体,只有我们使用起来比较顺手,并且能最大程度地配合课堂教学的媒体,才是最好的教学媒体。比如,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用电脑播放音乐的效果就不比用录音机播放的效果好。在操作电脑播放的过程中,会增大学生的好奇心,导致学生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容易分心,不能很好地感受音乐的旋律与美感,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又如,在学生试唱的时候,教师用乐器伴奏的效果也要远比使用电脑伴奏的效果好。教师用乐器伴奏,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同时也可通过展现自身的魅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课前应结合课程内容,站在学生的角度,组织教学资源,模拟教学过程。

  我们通过分析,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可以得知学生的现有能力、主要学习动机和学习风格,从而确定教学难度和教学的速度,定制教学的目标;有针对性地激励学生更加积极的学习,促进教学的进程;定制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利于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新知识也利于教师教学的进行。

  在学生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当前课程内容,我们就可以有目的地选择黑板、电脑、投影仪、手风琴等教学媒体,选择符号、图片、音乐、影视、课件等媒体素材,通过有效的组织与设计,形成初步的教学思路,再通过不断的修改完善,形成完整的教学过程。比如,歌曲《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的教学中,通过分析,学生都已参加过“六一”儿童节,都听过这首歌,部分学生已经成为少先队员,其他学生也渴望加入少先队,总体积极性非常高。教学重点是准确演唱和感受、体验歌曲富有朝气、雄壮有力的进行曲风格,难点是背唱歌曲和感受歌曲中表现的少先队员喜悦、自豪、勇敢、坚定等不同的情绪,并用歌声和舞蹈进行情感表达。教师可根据需要采用播放视频、手风琴伴奏

、少先队员领唱等方式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过程中,不断运用和提高教学技能,加强师生互动,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告知学生学习目标,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本节课的最终目的;通过复习以前的知识,顺利过渡到新的知识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讲述生活经验等方式,充分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引导课堂氛围,可以通过提问、分组讨论等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实现教学目标,课后要注意巩固训练以加深学生印象。比如,歌曲《丢手绢》的教学中,通过提问“你们丢过手绢吗?”引起学生注意,通过回忆玩游戏的经历,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直接告知学生学习目标,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可以通过有趣的生活经验,增强感染力,形象具体,不空泛,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身体要不僵不散,手势传达的信息要与口语表达相结合。通过微笑,让学生感到有亲和力、易亲近。教师口语表达要尽量做到音调适中,抑扬顿挫,简短明快,生动活泼,力求做到精炼而不学术化,生活化而不枯燥。思路要清晰,语言前后要有逻辑性,尽量做到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眼神可以关注某个学生,但不要盯着看,通过虚视让全班学生都可以感受到你的目光。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的总结和探索,不断的发现自身的不足,不断加以完善,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让自己在不断的教学尝试中,不断的探索新方法,新理念,让自己在不断的教育改进中,不断进取,求新解。

论孩子的教育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