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全科知识【优选3篇】

时间:2012-05-08 01:49:1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佛教的全科知识 篇一

佛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是一种以释迦牟尼为创始人的宗教。佛教的信仰核心是四圣谛和八正道,通过修行和慈悲为怀来摆脱轮回,达到涅槃的境界。在佛教的教义中,有许多重要的概念和实践,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些关于佛教的全科知识。

首先,佛教的核心教义是四圣谛。四圣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苦谛指的是生老病死等人生的苦难,集谛指的是苦难的原因是贪欲、愤怒和无知,灭谛指的是如何消除苦难的原因,而道谛则是通往解脱的修行之道。通过理解和实践四圣谛,佛教徒可以逐渐摆脱痛苦,获得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其次,佛教的修行方法包括八正道。八正道是佛陀提出的修行之道,包括正确见解、正确思维、正确语言、正确行为、正确生计、正确精进、正确念、正确定。通过遵守八正道,佛教徒可以培养出善良的品德和正确的行为,从而提升自身修行的层次,达到心灵的净化和觉悟的境界。

此外,佛教还注重慈悲和舍得。慈悲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佛陀教导人们要对一切众生怀有慈悲之心,不仅要关爱亲人朋友,更要包容一切生命,即便是敌人和伤害自己的人也要怀有慈悲之心。舍得则是指放下贪欲和自我,乐于舍弃物质财富和名利,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总的来说,佛教是一种强调修行和慈悲的宗教,通过理解和实践四圣谛、八正道以及慈悲和舍得的教义,佛教徒可以摆脱轮回的苦难,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觉悟的境界。佛教的全科知识涵盖了许多方面的教义和修行方法,对于追求心灵净化和解脱的人们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佛教的全科知识 篇二

佛教是一种源远流长的宗教,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深的教义体系。在佛教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重要的学派和宗派,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些关于佛教学派和宗派的知识。

首先,佛教最早的传承是南传和北传两大学派。南传佛教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等国家,也被称为上座部佛教。南传佛教强调原始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注重戒律和苦行,对经典的传承十分重视。而北传佛教则流传于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主要包括了大乘佛教和密宗佛教两大分支。大乘佛教注重菩萨的慈悲和智慧,强调度众生、利益众生,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广泛传播的佛教学派之一。密宗佛教则注重密传的修行方法和教诲,强调对内心的觉察和解脱。

其次,佛教还包括了许多不同的宗派和教派。其中,禅宗是佛教中最为著名的一个宗派之一,起源于中国,强调坐禅和悟道,被誉为“顿悟”的代表。另外,净土宗、天台宗、华严宗等宗派也在佛教中占据重要地位,各自有着独特的教义和修行方法。净土宗强调信仰念佛,依靠阿弥陀佛的力量获得生死解脱;天台宗注重综合各宗教义,强调理地二谛和菩提心的修持;华严宗则强调法界的广大和一切众生的互为因果。

总的来说,佛教的学派和宗派众多,各具特色,但都是为了传承佛陀的教诲和实践修行。通过了解佛教的学派和宗派,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从而更好地实践佛法,摆脱轮回的苦难,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解脱。佛教的全科知识涵盖了学派宗派的知识,对于深入了解佛教的发展历程和教义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佛教的全科知识 篇三

佛教的全科知识

  佛教的释义:

  翻译名义集:“佛陀(浮屠)。大论云。秦言知者。法华文句一曰:“西竺言佛陀,此言觉者、知者,对迷名知,对愚名觉。” 正如季羡林所说:“不知道”的对立面,就是“知道”。知道了,就是“大觉”,就是“佛”。

  根据多年考古实践与文献研究,中国有考古学家认为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或曾禁止修建佛寺,由此推断佛教传入中国内地最早的时间应在秦始皇时代。

  辩证思维

  马克思、恩格斯对宗教(主要是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的论述颇多,但专门涉及佛教的甚少,发现的仅有两处。一处是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谈到的:“辩证思维——正因为它是以概念自身的性质的研究为前提——只有对于人才是可能的,并且只对于相对高级发展阶段上的人(佛教徒和希腊人)才是可能的。”这里,恩格斯明确肯定了佛教徒是“相对高级发展阶段上的人”,具有辩证思维,另一处则是马克思对于一部佛学专著的关切和评定。1861年5月10日,马克思在伦敦致信当时在曼彻斯特的恩格斯时提到:“在柏林还访问了弗里德里希·科本,发现他在柏林还访问了弗里德里希·科本发现他丝毫没有改变,只是发胖了,而且有点‘难看’,我和他在一起单独喝了两次酒,对我来说真是一大乐事。他赠送给我两卷他所著的《佛陀》——一部很重要的著作。”

  科本是德国的政论家、历史学家、史专家,著有《北六神话导论》、《弗里德里希大帝和他的反对者》等著作。马克思称为“很重要的著作”,《佛陀》一书,全名为《佛陀的宗教》,第一卷记述佛陀的生平与阐述南传佛教的纲要;第二卷阐述西藏的密宗。德国是西方国家中最早洞察佛教教义并明显赞美佛教的一个国家。科本《佛陀的宗教》是德国出版的.第一部佛学专著。1848年(戊申年)9月1日恩格斯致科本的信中深情的写到:“马克思可能已经对您说了我们在那被驱逐出境的不眠之夜,常想起您,我可以肯定的说您是我们在柏林唯一怀念的人。”

  佛教观点

  否定宿命论

  佛教否定宿命论,认为人有命运,但是不鼓励人听天由命,而是希望人开创命运。佛教主张诸法因缘而生,因此命运也是因缘生法。坏的命运可以借着种植善因善缘而加以改变。命运既然可以因为行慈悲、培福德、修纤悔而加以改变,因此命运并不是必然如此不可更改的。再坏的命运也能透过种种的修持而加以改造。相反地,好的命运不知善加维护,也会失却堕落,所谓‘居安思危’,不能不戒惧谨慎!

  缘起论

  《中论》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又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即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既然是众缘所生,就是无自性的,就是空的。佛教认为,因缘不具备的时候,事物就消失了,这样的一种现象就是“空”。那么,什么是因缘呢?因者是主要的条件,缘者是辅助的条件,主要的条件和辅助的条件都不具备的时候,就没有事物的存在。因此,任何事物的存在都需要具备主因和辅因。当因缘具备的时候,事物就存在;因缘不具备的时候,事物就消失。

  缘起论是般若思想的基础。般若重视“缘起”。《佛说造塔功德经》里有一个偈语:“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今天,我们不论站在什么立场上来看,这四句话都是对的,世界并不是神创造的,确实是由各种各样的因缘、条件聚合而成的,这是佛教的根本道理,也是般若最核心的思想。&ldqu

o;缘起”是我们理解般若思想的一个重点。

  反对自杀

  佛教认为人身难得。众生在无量劫的轮回中,获得人身的机会如“盲龟值木”,极为难得。对修学佛法来说,人身无八无暇、有十圆满,是学习佛法最好的善缘条件。无论我们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追求世间的幸福生活,还是修学佛法,追求出世间的解脱利益,都要依靠这极为难得的宝贵人身。

  传印会长指出,佛教既反对杀生,也反对自杀,更倡导护生。对自杀行为,佛陀有明确的呵责和禁止:“汝等愚痴,所作非法!岂不闻我所说慈忍护念众生,而今云何不忆此法?”并制定戒律:“若自杀身,得偷罗遮罪。”因此,所谓“自焚不违背教规教义”的说法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反对末日邪说

  末日传言没有任何佛教经典依据,佛教是给人信心、给人希望、给人欢喜的宗教,佛教徒不应该轻易相信和传播世界末日的说法。佛教宣称每天都是好日。

  佛非众生:

  佛身即法身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梵行品第八之六中有经文:“见佛性者。非众生也。”大般涅槃经卷第四、如来性品第四之一中佛说:“我已久住是大涅槃种种示现神通变化。于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百亿阎浮提种种示现。如首楞严经中广说。我于三千大千世界或阎浮提示现涅槃。亦不毕竟取于涅槃。或阎浮提示入母胎令其父母生我子想。而我此身毕竟不从淫欲和合而得生也。我已久从无量劫来离于淫欲。我今此身即是法身。随顺世间示现入胎。善男子。此阎浮提林微尼园。示现从母摩耶而生。生已即能东行七步唱如是言:我于人天阿修罗中最尊、最上。父母人天见已惊喜生希有心。而诸人等谓是婴儿。而我此身无量劫来久离是法。如来身者即是法身。非是肉血筋脉骨髓之所成立。

  婴儿走七步

  随顺世间众生法故示为婴儿。南行七步示现:欲为无量众生作上福田。西行七步示现:生尽永断老死,是最后身。北行七步示现:已度诸有生死。东行七步示:为众生而作导首。四维七步示现:断灭种种烦恼、四魔种性。成于如来应正遍知。上行七步示现:不为不净之物之所染污,犹如虚空。下行七步示现:法雨灭地狱火。令彼众生受安隐乐。毁禁戒者示作霜雹。

  出家降魔

  我于阎浮提示现出家受具足戒,精勤修道。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众人皆谓是阿罗汉果易得不难。然我已于无量劫中成阿罗汉果。为欲度脱诸众生故,坐于道场菩提树下,以草为座,摧伏众魔。众皆谓我:始于道场菩提树下,降伏魔官。然我已于无量劫中久降伏已。为欲降伏刚强众生故现是化。

  随顺世法

  我又示现大小便利,出息入息。众皆谓我有大小便利、出息入息。然我是身,所得果报,悉无如是大小便利、出入息等。随顺世间故示如是。我又示现受人信施。然我是身都无饥渴。随顺世法故示如是。我又示同诸众生故,现有睡眠。然我已于无量劫中。具足无上深妙智慧远离三有。进止威仪。头痛、腹痛、背痛、木枪、洗足、洗手、洗面、漱口、嚼杨枝等。众皆谓我有如是事。然我此身都无此事。我足清净犹如莲花。口气净洁、如优钵罗香。一切众生谓我是人、我实非人。我又示现受粪扫衣,浣濯缝打。然我久已不须是衣。众人皆谓:罗睺罗者是我之子。输头檀王是我之父。摩耶夫人是我之母。处在世间受诸快乐。离如是事出家学道。众人复言:是王太子瞿昙大姓。远离世乐,求出世法。然我久离世间淫欲。如是等事悉是示现。一切众生咸谓是人,然我实非。

佛教的全科知识【优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