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是不是真的有点傻?杜郎口神话 李炳亭 篇一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常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中国人是不是真的有点傻?这个问题或许有些尖锐,但却是我在生活中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而在我看来,杜郎口神话中的故事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杜郎口神话是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讲述了一个智者和一个愚者的对话。智者告诉愚者,在杜郎口有一块大石头,上面刻着“傻人有傻福”四个字。愚者便去找这块石头,却找遍了整个杜郎口都找不到。智者笑着告诉他,原来“傻人有傻福”就是这四个字,愚者却因为一直找寻而错过了福气。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人们过于相信自己的聪明才智,却忽略了一些简单的道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比如,有些人在追求名利的过程中,不择手段,最终却失去了真正的幸福。有些人为了一时的快乐,放纵自己,最终却损害了自己的身心健康。这些行为看似聪明,实际上却是愚蠢的表现。
中国人是不是真的有点傻?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但在我看来,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其他国家的人,都有可能在某些时候展现出愚蠢的一面。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认清自己,学会反思,避免犯同样的错误。杜郎口神话告诉我们,有时候简单的道理胜过聪明的头脑,我们应该学会谦虚谨慎,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也不要把别人看得太低。
中国人是不是真的有点傻?或许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但我们可以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学会从杜郎口神话中汲取智慧,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或许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所谓的“傻”,并不是一种耻辱,而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中国人是不是真的有点傻?杜郎口神话 李炳亭 篇三
中国人是不是真的有点傻?(关于杜郎口神话 李炳亭)
有位大师说:“我发明了一种聪明药,不管智商多低的人一吃就会变聪明。不灵不要钱,假一赔十”。一位傻子就花尽了家里所有的积蓄来买聪明药,可是始终未见聪明。有一天,他终于忍不住问大师:“你该不会是骗人的吧?”
大师笑了:“瞧,你这不是已经变聪明了吗?”
中国人是不是真的有点傻?(关于杜郎口神话)
人民日报2010年的一篇关于杜郎口的报道在结尾时称:“这些年来,杜郎口中学不乏仿效者。但同时,对杜郎口中学的教改也始终不乏质疑之声。有学校曾强行推广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但收效甚微。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杜郎口是学不来的。”
既然你明明知道“学不来”,为什么还要花60元去听那节课呢?
再请看看《中国教师报》5月4日关于杜郎口最新特别报道中的一段内容:
高俊英老师是教政治的,她压根没学过英语,却担任英语学科主任长达6年。她曾经在听过一节英语课后与任课教师交流,她问:你为何一讲到底?任课老师答,我不讲他们能会吗?高老师又问:你讲了他们会了没有?任课教师答,“反正我讲过了,不会是他们的事!”高老师接下来与学生们座谈,她问:老师讲过了,你们为什么没会?有学生这样回答,我也想学会,可我实在听不懂!高老师最后在英语组宣布,以后英语课教师课堂上一句话都不可以讲!
这样的先进规定以及组长的管理方式你能学会吗?
学不会还非要去学,中国人是不是真的有点傻啊?
中国人是不是真的有点傻?(关于杜郎口神话)
http://www.nfust.com/thread-6532-1-1.html
南方科大论坛
理论不是橡皮泥,教改不是做游戏
一
我曾经指出咱中国教育的奇怪现象:
教书的都是傻子,不教书的都是专家。
千里迢迢学习“先进经验”却一头雾水回来还要没完没了地再去学习。
现在又有好事来了,要搞“导学案”征集了。按理说是该先出《9大高效课堂范式学校导学案精选》供全国人民学习啊,怎么却向根本没搞“高效课堂”或者没有成功学校的教师征集“导学案”呢?
中国不乏“搞运动高手”,只是可惜了本来就比较贫乏的资源了。以前是用精美纸张印了汗牛充栋的“教改论文”,这边印出来那边进造纸厂。现在又要再印一批“优秀导学案”了。其直接效应是几个人发财了,一部分获奖者出名了,大多数COPY学案应付检查方便了,收废品的又来生意了。
有人骂我了:你真是的,干嘛非要把话说那么透呢?雾里看花多好啊。花里胡哨,真假不分也无须分清。这就叫朦胧美。
二
在有些人看来,理论就是块橡皮泥,想怎么捏就怎么捏。有谁能说捏橡皮泥捏不出艺术呢?要是有人较真别人会说你神经病。人家爱捏你一旁看着不就得了,还当真啊?就是赚钱又能赚你几个钱?你不买账连一分钱也赚不到你的。别人爱埋单又关你什么事呢?况且实际上都是公家埋单呢!
可是草根中偏偏就有那么几个一根筋的。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林子大了什么鸟没有呢?
“导学案”最大的意义不过是把“教学案”改一个字而已。教学过程本来就包括预习、教学(教学就是师、生、文本之间多向交流的活动)、复习三个基本环节,展示既可以在教学活动中随时体现同时也作为“活动课”一直是被排在课表中的(过去下午第三节就是课外活动,我们小时候活动很丰富,已有专文介绍,不重复了),并非什么创新之举。如果说只要变“教学”为“学教”立刻就会收到奇效那就大谬不然了。因为就整体(一般)而言,学习能力是需要培养的,学是需要引导的。“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主动性”其实就是一种教,而且是很重要的教。具体到实际操作,住宿制学校可以从早晨5点半到晚上21点-21点30分或者更长。“圈养”的学生,搞几节课活动一下很正常,起码也可以起到调节精神的作用,学生眼睛里怎么能不放光呢?难得一动啊。你普通的全日制学校就学不去了。你的课时一定,教学总量一定。你要先安排一节课“预习”,然后再教,再展示,你的课时就不够用了。加班补课又违规。因此你学不了。
“以人为本”自然不会有错,而以控制思想、操纵行为的方式提倡“以人为本”就是南辕北辙。假如再威逼利诱师生一起造假敛财就真是有点“ZUI”了。良知是不能挂嘴上的。
三
“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确实很动听,“成长的拔节”也有那么点儿诗意,到底是“诗人出身”啊。可是——
遗憾的是当你企图在一个单位时间内让学生“拿最多的.知识”时,你就落入了“功利的窠臼”了。假如你真想让学生“生命狂欢”的话你就不必去在意“知识”的多少了。孩子的天性是玩,需要游戏。而游戏总是以某种具体形式存在的,比如捉迷藏、荡秋千、打球……而绝不是在课堂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你说只要让学生自学他们一下子个个成了“小学迷”、“小行家”,这不是天方夜谭吗?用孩子的话说“我们好骗啊”?
生命的狂欢、成长的拔节是有具体时空要求的——运动场、游泳池、田野、高山上、大海边,生命只有在大自然和社会实践中才会狂欢、拔节。一旦脱离了大自然,脱离了社会实践而被“圈养”,生命可以“狂”而无法“欢”;只会枯萎而难以拔节。因此我们要呼吁——
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吧!
让孩子多深入社会实践吧!
假如你做不到,那至少要保证孩子每天一小时“阳光体育”活动!
POOR CHILDREN! 现在你们在课外又要被一根新的绳索捆住了——导学单。在你少得可怜的课外时间里,你做完复习作业之后还不得不按照长长的“导学单”进行“预习”,以应付明天的“课堂狂欢”!
聪明的家长,带孩子出去玩吧,上公园、去海滩、爬山,至少也要在家的周围做做游戏打打球,就算遛狗也是一项不错的运动。管它什么“导学单”呢!
基础教育的出路在哪?别提什么“知识超市”,而在返璞归真。下决心减少教学内容,降低教学难度!就是寄宿制学校也要有铁定的室外活动和校外活动。要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时间,按课程执行。再这样以圈养的形式搞“狂欢”早晚非出大事不可。谓予不信请拭目以待!
四
孩子离不开游戏,而教改就不是做游戏了。理论是实践的抽象,教改是科学的实践。随便什么人拍拍脑瓜就编一套理论,心血来潮就推行一种“实践”(运动)的日子不会再长了,也不允许再长了。
假如你是一家教师报,那你就必须全心全意为教师服务而不能驱使教师。你只有真心实意相信教师、依靠教师、倾听教师、服务教师你才可以走得远!本人虽不才也曾是一位“报人”。我做一、四版编辑时所想的就是如何才能够让我的读者满意而丝毫不敢对他们指手画脚、颐指气役、发号施令,更别说以“领袖”自居了。
那你要说“我就以领袖自居”了你能把我怎么样?我的报纸还不照样“如日中天”吗?
既然这样那我也只好实话实说了:非你学问、能力所致,而是你来头太大,后台太硬。金銮殿的老鼠——无品也大人三分;反正会有公 款订阅,皇帝女儿不愁嫁。你自己设计活动,自己推广、自己鼓吹、新闻自产自销,你倒是“生命狂欢”了,读者可就遭罪喽!
五
教师素质最终决定着教育的质量。教育必须依靠教师的合力而不可能靠某种模式。教学管理的关键是教师管理。教师管理的核心是师德管理。有效教学的基础是因材施教。调动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方法是启发式。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心。教育评价是教育行为的导向。教育法规是教学双方权利的保障。
因此,纯洁爱心是教师成长的动力,三尺讲坛是教师成长的基地,学科能力是教师工作的基础,(提高)教学艺术是教师努力的方向,学生健康成长是教师的终极目标。
上述就是课堂教育科学的精髓(课堂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本文仅就“高效课堂”而言,不涉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