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锷简介(经典3篇)

时间:2012-06-08 05:47:3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蔡锷简介 篇一

蔡锷(1875年11月11日-1916年11月19日),字学芬,号少卿,湖南长沙人。清朝末年军事将领、政治人物、革命家。他在辛亥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誉为“辛亥革命的先驱”。

蔡锷早年曾留学日本,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他在日本参与了兴中会等革命组织,开始接触革命思想。回国后,蔡锷积极参与了反清复明的活动,成为了光复会的领导人之一。他在广州创办了《时务报》,为推动变法维新发挥了重要作用。

辛亥革命爆发后,蔡锷率领湘军参加了起义,成为了辛亥革命的重要将领之一。他在武昌起义中表现英勇,被清廷封为都督,成为了新军的领袖之一。在南昌起义中,蔡锷率领湘军攻克了南昌,为辛亥革命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

蔡锷在辛亥革命后也继续活跃在政治舞台上,他曾多次出任湖南督军、贵州都督等职务,致力于推动国家的改革和建设。但是他的政治生涯并不长久,1916年,蔡锷因患肺结核病逝世,终年41岁。

蔡锷是一位充满激情和抱负的革命家,他为了推翻清朝封建统治,为中国的民族独立和发展而努力奋斗。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传奇色彩,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之一。

蔡锷简介 篇二

蔡锷(1875年11月11日-1916年11月19日),字学芬,号少卿,湖南长沙人。清朝末年军事将领、政治人物、革命家。他是辛亥革命的先驱之一,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蔡锷早年曾留学日本,深受西方思想的影响,开始接触革命思潮。他在日本参与了兴中会等革命组织,积极投身于反清复明的活动。回国后,蔡锷创办《时务报》,为推动变法维新、兴起革命激情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辛亥革命爆发后,蔡锷率领湘军参加了起义,成为了辛亥革命的重要将领之一。他在武昌起义中表现英勇,被清廷封为都督,成为了新军的领袖之一。蔡锷在南昌起义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帮助推翻了清朝统治,为中国的民族独立和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

蔡锷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是一位有勇有谋、爱国奋斗的革命家。他在政治舞台上也有过不俗的表现,曾担任过湖南督军、贵州都督等职务,致力于推动国家的改革和建设。然而,他的政治生涯并不长久,1916年,蔡锷因肺结核病逝世,终年41岁。

蔡锷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为中国的民族独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不可磨灭的光辉篇章。

蔡锷简介 篇三

蔡锷简介

  吾辈做事,不惟不怕死,不要钱,并宜不好名。一有好名之心,则瞻徇顾忌,不足以成大事。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蔡锷简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蔡锷(1882年12月18日-1916年11月8日),原名艮寅,字松坡,汉族,湖南宝庆(即今邵阳市)人。蔡锷曾经发动反对袁世凯洪宪帝制的护国战争,是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遗著被编为《蔡松坡集》。

  1882年12月18日(清光绪八年十一月初九)生于湖南省宝庆府邵阳县亲睦乡蒋家冲(今邵阳市大祥区蔡锷乡)一个贫寒农家。1887年随家人迁至武冈山门黄家桥(今洞口县山门镇)。幼年在私塾读书。

  1898年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谭嗣同,接受了梁启超等人维新思想。后入上海南洋公学(后更名为“国立交通大学”,即今天“上海交通大学”与“西安交通大学”的前身)。

  1899年赴日本,就读于东京大同高等学校、横滨东亚商业学校。

  1900年随唐才常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失败后改名“锷”,立志“流血救民”。复去日本。先入成城学校,继入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曾参与组织“拒俄义勇队”。

  1904年毕业回国,先后在湖南、广西、云南等省教练新军。

  1911年初调云南,任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10月30日与革命党人李根源等在昆明领导新军响应武昌起义,蔡被推为临时革命总司令。旋成立云南军政府

,任都督。蔡锷于宣统三年(1911年)二月抵达昆明,这年的农历九月初五日武昌起义,起义成功的消息传到云南后的第三天,蔡秘密约集同志刘云峰、刘存厚、唐继尧、韩凤楼、沈汪度、殷承瓛、雷飚、黄永社等计划响应,预定于十二日发动,推蔡为总指挥,以新军为骨干。不料事机泄漏,初九日云南总督衙门的总文案熊范舆、刘显冶把新军不稳的'消息密告李经羲和统制钟麟,李、钟会商后拟下令解散新军以杜绝乱源。蔡等知道事机迫切,千钧一发,遂约同李根源率讲武堂学生自西北攻城,蔡自己率卅七协一部分攻东南门。

  蔡是个有中国传统道德的军人,他深感李经羲对他恩深义厚,不忍迫以炮火,所以在发动攻势的同时,即函请熊范舆火速请李经羲迁赴法国领馆避难。第二天革命军攻占了昆明全城,军政学商各界集会公推蔡为“大汉军政府云南都督”,设都督府于昆明城内的五华山,都督府下设军政部、参政部、军务部。云南本赖中央协饷,云南独立,协饷来源断绝,所以革命政府成立后,第一要务是财政上的节约,蔡自定都督月饷60元。都督府全体官兵月饷3300余元,并设立富滇银行以维持金融。十六日蔡特派雷飚和彭新民礼送李经羲出滇。派谢汝冀和李鸿祥率师赴四川,迫川督赵尔丰独立;令罗佩金、康恩肠率一军南征;令李根源率一军西巡。并派唐继尧进军贵州,由唐接任贵州都督。后为矫正军人干政时弊,自请解职。

  1913年被袁世凯调至北京,加以笼络与监视。

  1915年袁世凯称帝,他由北京潜回云南,与唐继尧等人于12月25日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蔡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

  1916年春率部在四川纳溪、泸州一带击败优势袁军,迫袁取消帝制。袁死后蔡任四川督军兼省长。

  1916年8月,经上海去日本治病,11月8日病逝于福冈大学医院,年仅34岁。遗体由日本运回国,葬于长沙岳麓山上。遗著编为《蔡松坡集》(《蔡松坡先生遗集》)。

  原配夫人:刘新英,后蔡锷将其名改为刘侠贞(有段典故,她是妹替姐嫁),生长女蔡菊莲;

  二夫人:潘惠英,她接受过西式高等教育,生二子一女:长子蔡端(族谱名蔡泽琨),次子蔡永宁(族谱名蔡泽珂),女蔡淑莲;潘夫人二十几岁便守寡,直到终老,后以教书为生。

  生平历史

  救国的萌芽

  1882年生于湖南宝庆(今邵阳)一个贫寒的裁缝家庭。6岁时在当地一位名士帮助下,免费入私塾学习。12岁考中秀才。16岁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受到该学堂中文总教习梁启超的赏识,并建立起深厚的师生友谊。

  这时,中国在腐败的清王朝统治下,山河破碎,国力孱弱,帝国主义虎视鹰瞵,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蔡锷像许多热血青年一样,怀着急迫的心情,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流血救民吾辈事,千秋肝胆自轮菌”,倾吐了满腔的爱国抱负。

  军事救国

  1899年7月,蔡锷东渡日本,入陆军成城学校学习,从此开始了“军事救国”的生涯,并正式改名为锷。

  在日本,蔡锷一面如饥似渴地学习军事知识,一面苦苦地思索拯救中华的途径。1902年2月,他在梁启超创办的《新民丛报》上,发表了题为《军国民篇》的文章,阐述了他的救国救民主张。他认为中国之所以“国力孱弱,生气销沉”,主要由于教育落后,思想陈旧,体魄羸弱,武器窳劣等原因造成的。若要改变上述弊病,必须实行“军国民主义。”

  他断言:“居今日而不以军国民主义普及四万万,则中国其真亡矣。”(《军国民篇》,《蔡松坡集》(1984年版),第15页)那么,怎样实行“军国民主义”呢?蔡锷认为“欲建造军国民,必先陶铸国魂”(《军国民篇》,《蔡松坡集》第32页)。至于“国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蔡锷虽冥思苦想,却未能做出回答。尽管如此,他的这种探索还是有意义的。当时,国内正掀起编练新军、改革军制的热潮,把练兵作为救国的“第一要义”。而蔡锷等爱国青年则认为尚武不仅需要刀剑,而且更需要精神,御侮不仅需要枪炮,更需要国魂。提出对全民进行军事教育、军事训练,以提高国民素质。这种主张,与单纯依靠改革军制以求强兵御侮的思想相比,显然视野更广阔、更深远。

蔡锷简介(经典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